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Nd,Pb-Pb and Rb-Sr Isotopic Dating and Its Dynamic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terozoic Augen Granite in the Yunkai Area,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1
作者 PENG Songbai ZHANG Yeming +2 位作者 ZHAN Mingguo CHEN Fuwen QIU Ruiz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89-296,共8页
The samples of ductile-rheologic deformational augen granite from the Yunkai uplift area,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determined by the whole-rock Sm-Nd, Pb-Pb and Rb-Sr isotopic dating to have an Sm-Nd isochron ... The samples of ductile-rheologic deformational augen granite from the Yunkai uplift area,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determined by the whole-rock Sm-Nd, Pb-Pb and Rb-Sr isotopic dating to have an Sm-Nd isochron age of 1414±68 Ma, a Pb-Pb isochron age of 1388±90 Ma and a Rb-Sr isochron age of 490±36 Ma. The first two ages are interpreted as the formation age of this suite of granite and the last age represents the timing of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Caledonian ductile-rheologic shear partial melting. It is indicated that in the study area not only an orogeny took place in the Caledonian, but also a more important tectono-magmatic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Meso-proterozoic there,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and Cathaysia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kai area Proterozoic augen granite isotopic dating ductile-rheologic shear
下载PDF
Zircon U–Pb dating of Pubei granite and strontium isotope from sphalerite of the Xinhua Pb–Zn–(Ag) deposit,Yunkai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South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Minfang Wang Xubo Zhang +1 位作者 Daohui Pi Xiaonan Guo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56-171,共16页
The Yunkai Area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Block and is part of the Qinzhou Bay-Hangzhou Bay Metallogenic Belt, which is a famous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belt. The Xinhua Pb–Zn–(Ag)deposit is located... The Yunkai Area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Block and is part of the Qinzhou Bay-Hangzhou Bay Metallogenic Belt, which is a famous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belt. The Xinhua Pb–Zn–(Ag)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Yunkai Area, with an abundance of Pubei batholith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of Pubei batholiths shows that crystallization age ranges from 251.9 ± 2.2 to 244.3 ± 1.8 Ma, thus belonging to Indosinian orogeny. Geochemistry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Pubei batholiths show that it is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large scale crustal melting during the stage of exhumation and uplifting of the lower-middle crust. In addition, strontium isotope of sphalerite from the Xinhua Pb–Zn–(Ag) deposit, has limited ranges in ^(87)Rb/^(86)Sr and ^(87)Sr/^(86)Sr, ranging from 0.4077 to 1.0449, and 0.718720 to 0.725245,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of sphalerite ranges between 0.718720 and 0.725245,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d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ubei batholiths, illustrating the fluid might be derived from the mixing of Pubei pluton and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铁闪锌矿 锶同位素 云开地区 华南地块 矿床 花岗岩 广西省
下载PDF
Petrogenesis and Ore Genesis of the Late Yanshanian Granites and Associated Porphyry-Skarn W-Mo Deposits from the Yunkai Area of South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Zircon U-Pb Ages, Hf Isotopes and Sulfide S-Fe Isotopes 被引量:8
3
作者 Xinyu Wang Zhen Yang +1 位作者 Nengsong Chen Rui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939-959,共21页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Yunkai area of South China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including the newly discovered Michang, Youmapo, Sanchaehong and Songwang porphyry-skarn W-Mo...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Yunkai area of South China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including the newly discovered Michang, Youmapo, Sanchaehong and Songwang porphyry-skarn W-Mo deposits. In this study, we obtained zircon U-Pb ages of the ore-bearing biotite granites and their mafic enclaves from 884-1 to 1104-1 Ma. Zircons from the granites show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negative C-Hf(t) values of -5.9 to -0.6 and calculated Hf model ages (TvM2) of 1.5-1.2 Ga; indicating that the Middle Proterozoic crustal materials may have provided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magmatic rocks in this district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whereas zircons from the mafic enclaves show positive era(t) values of 1.3 to 10.1 with younger Hf model ages (TDM2) of 0.5-1.1 Ga, suggesting a mantle component may have involved in the granitic magma generation. Sulfur isotope study of the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W-Mo deposits show a narrow 834S distribution with most data ranging from -4.2%0 to 5.2‰. In addition, this study reports the first F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yrite in the W-Mo deposits, which show a uniform distribution range with the values near zero (656Fe=0.16‰-0.58‰, average 0.35‰; 657Fe=0.02‰-0.54‰, average 0.48‰).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may come from the deep-sourced granitic magma, and the mineralizations show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anitic magmatism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Combining with previous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widespread porphyry-skarn W-Mo mineralization in the Yunkai area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80-110 Ma), which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te Yanshanian magmatism that may have formed during the rollback of the subducted Pacific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age Hf isotopes S-Fe isotopes granitic magmatism Late Yanshanian yunkai area.
原文传递
云开地区中生代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蔡明海 战明国 +2 位作者 彭松柏 孟祥金 刘国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4-269,共6页
文章通过对云开地区地质构造、矿床时空分布以及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中生代岩石圈构造经历了二叠—三叠纪之间的碰撞挤压、侏罗纪的构造转换及白垩纪的拉张伸展 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 中生代 云开地区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动力系统转换 时空分布 花岗岩
下载PDF
云开地区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5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3 位作者 付建明 何龙清 蔡明海 刘云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4-825,共12页
粤西云开隆起区西北缘信宜贵子、茶山一带浅变质云开群底部层状、似层状变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表明,变基性岩以变玄武岩、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为主,变超基性岩则主要为蛇纹石化橄榄岩、橄辉岩和角闪辉石岩,它们是遭受后期构造变形变... 粤西云开隆起区西北缘信宜贵子、茶山一带浅变质云开群底部层状、似层状变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表明,变基性岩以变玄武岩、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为主,变超基性岩则主要为蛇纹石化橄榄岩、橄辉岩和角闪辉石岩,它们是遭受后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的蛇绿混杂岩。变基性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略有差异的两类:茶山的TiO2=0.71%-2.16%(平均1.38%),(La/Yb)N=0.67-1.91,轻稀土略亏损-平坦,La/Nb、Ce/ Zr、Zr/Nb、Zr/Y、Ti/Y平均值分别为1.19、0.31、15.75、2.08和434.98,Nb/Th平均值为4.0,εNd(t)=1.4-1.8;贵子的TiO2=1.55%-1.89%(平均1.74%),(La/Yb)N=2.13-2.80,轻稀土略富集,La/Nb、Ce/Zr、Zr/Nb、Zr/Y、 Ti/Y平均值分别为0.84、0.22、13.04、4.15和351.93,Nb/Th平均值为5.8,εNd(t)=2.4-5.0,均显示俯冲带上 (SSZ)和洋中脊(E-MORB)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并来自富集地幔源区。变超基性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具典型的U形特征,显示为具地幔交代作用的LREE富集地幔残余。茶山和贵子变基性岩的Sm-Nd、Rb-Sr全岩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分别为824±77 Ma和667±43 Ma、663±1 7 Ma。这为华南存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洋盆提供了重要证据,而且在洋盆初始阶段有地幔柱或OIB物质组分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区 变基性超基性岩 蛇绿岩 新元古代 构造意义
下载PDF
云开元古宙眼球状花岗岩Sm-Nd和Rb-Sr同位素体系定年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彭松柏 张业明 +2 位作者 战明国 陈富文 邱瑞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9-105,共7页
对云开核部韧性 -流变剪切变形眼球状花岗岩石样品进行了全岩 Sm- Nd、Rb- Sr同位素年龄测定 ,获得 1414±6 8Ma的 Sm- Nd等时线和 490± 36 Ma的 Rb- Sr等时线年龄 ,它们分别代表这套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加里东期韧性 -流变剪... 对云开核部韧性 -流变剪切变形眼球状花岗岩石样品进行了全岩 Sm- Nd、Rb- Sr同位素年龄测定 ,获得 1414±6 8Ma的 Sm- Nd等时线和 490± 36 Ma的 Rb- Sr等时线年龄 ,它们分别代表这套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加里东期韧性 -流变剪切部分熔融构造热事件发生时间 ,表明云开地区不仅在加里东期发生造山运动 ,而且在中元古晚期发生了更为重要的构造—岩浆造山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宙 花岗岩 同位素体系定年 铲-钕 Ru-锶
下载PDF
云开地区变质基底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夏地块Grenvillian事件的指示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磊 龙文国 +5 位作者 徐德明 徐旺春 周岱 金鑫镖 黄皓 张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40,共16页
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浅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后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对高州杂岩中1个变粒岩(YK1016)和1个黑云斜长片麻岩(YK1014-3)、云开群中... 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浅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后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对高州杂岩中1个变粒岩(YK1016)和1个黑云斜长片麻岩(YK1014-3)、云开群中1个黑云斜长片麻岩(YK1017-1)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样品YK1016中获得的不一致曲线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 035±43)Ma和(437±30)Ma(n=16,MSWD=1.3),上交点年龄与10个谐和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970±30)Ma(MSWD=0.22)一致,解释为其形成年龄。样品YK1014-3获得的206Pb/238 U表观年龄范围为949~2 395 Ma,主要集中在1 000~1 200 Ma,9个最年轻且谐和的分析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970±32)Ma(MSWD=0.53),对其最大沉积年龄进行了约束。样品YK1017-1获得的206Pb/238 U表观年龄范围为650~2 383 Ma,也主要集中在1 000~1 200 Ma,最年轻且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将其时代约束在650 Ma。结合云开地区变质基底中已有的高精度年龄数据,认为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云开群的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另外,研究结果及云开地区已有的数据表明,该区除出露Grenville期岩石外,新元古代变沉积岩中还存在大量Grenville期(900~1 350 Ma)碎屑锆石,部分晶形较好具岩浆起源,这一现象从云开地区一直延伸到华夏东部;但在华夏地块由南往北,Grenville期锆石呈减少趋势,新元古代锆石(820~860 Ma)逐渐增多。这些暗示华夏地块南缘存在一个由南东向北西推进的Grenvillian造山带,和(或)在华夏地块内部存在略晚于Grenville期的构造-岩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基底 LA-ICP-MS 锆石U-PB 格林威尔事件 云开地区 华夏地块
下载PDF
云开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磊 龙文国 周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6-1029,共14页
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Ma... 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Ma(样品1012,高州市谢鸡镇)和(443.7±1.7)Ma(样品10108,信宜市朱砂镇),表明它们属于加里东期的产物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岩石。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由元古宙基底岩石发生深熔作用而成,是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陆内造山作用的响应。随着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中大量加里东期年龄的发现,说明加里东运动对该区的影响非常强烈,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的部分片麻状花岗岩应归属加里东期。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从整个华夏地块来看,存在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但出露可能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基底 花岗岩 加里东期 LA-ICP-MS 锆石U-PB年龄 云开地区
下载PDF
广西云开地区元古代不整合事件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覃小锋 夏斌 +5 位作者 周府生 胡贵昂 李广宁 谢凌峰 周开华 潘艺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30,共9页
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在云开地区原定为“云开群”的变质岩系中识别出古老的不整合事件,表现为中浅变质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中深变质岩系之上,二者在岩石组合、原岩沉积环境以及变形变质特征上均存在较大的区别,同位素年龄及变质作用P-T-t... 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在云开地区原定为“云开群”的变质岩系中识别出古老的不整合事件,表现为中浅变质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中深变质岩系之上,二者在岩石组合、原岩沉积环境以及变形变质特征上均存在较大的区别,同位素年龄及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研究证明上覆中浅变质岩系明显晚于下伏中深变质岩系形成。利用SHRIMP法测得下伏岩系石榴辉石岩锆石的谐和207Pb/206Pb年龄为(1894.4±17.36)M a和(1846.8±58.58)Ma,并获得3个分析结果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817±36)Ma,其形成时代应为古元古代。上覆岩系中一些微古植物化石保存完好,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的时代为长城纪—蓟县纪,部分为青白口纪;获得其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SHRIMP法同位素年龄为(1462±28)Ma,表明上覆岩系的时代应为中—新元古代。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明显的巨大灾变事件,其应为古元古代末吕梁期造山作用形成的产物。笔者把下伏岩系从“云开群”中分离出来,并命名为“天堂山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 天堂山岩群 云开群 不整合事件 云开地区
下载PDF
云开前加里东花岗质岩石Sm-Nd、Pb/Pb同位素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彭松柏 战明国 +2 位作者 张业明 邱瑞照 陈富文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2-57,共6页
利用Sm Nd ,Pb/Pb同位素测年方法对云开核部条带 -眼球状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年龄测定 ,首次获得Sm Nd全岩 14 14± 68Ma和Pb/Pb全岩 1388± 90Ma的等时线年龄 ,表明云开地区不仅在加里东期发生了造山运动 ,而且在中元古代发生了... 利用Sm Nd ,Pb/Pb同位素测年方法对云开核部条带 -眼球状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年龄测定 ,首次获得Sm Nd全岩 14 14± 68Ma和Pb/Pb全岩 1388± 90Ma的等时线年龄 ,表明云开地区不仅在加里东期发生了造山运动 ,而且在中元古代发生了更为重要的构造 -岩浆造山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区 花岗质岩石 钐-钕 铅-铅 同位素定年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南段旗鼓岭铜钨钼多金属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郑伟 欧阳志侠 +6 位作者 陈友良 赵海杰 刘东宏 吴晓东 杨胜虎 汪汝澎 楚克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106,共13页
广东旗鼓岭铜钨钼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云开地区新发现且具有重要找矿远景的矿床之一。矿体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在矽卡岩中。本文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对旗鼓岭矿床... 广东旗鼓岭铜钨钼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云开地区新发现且具有重要找矿远景的矿床之一。矿体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在矽卡岩中。本文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对旗鼓岭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的厘定。5件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63.6~165.3Ma,加权平均年龄为164.54±0.94 Ma,表明旗鼓岭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中侏罗世晚期。该矿床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变化于76.86~86.22μg/g之间,表明其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黄铁矿的δ^(34)S组成范围比较窄,变化范围为1.4‰~2.5‰,显示来自于岩浆热液。旗鼓岭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的厘定为下一步在区内开展150~170 Ma左右的斑岩-矽卡岩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标志着著名的钦杭成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钦杭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鼓岭铜多金属矿 辉钼矿RE-OS定年 成矿物质来源 云开地区 钦杭成矿带
下载PDF
粤西龙修地区大理岩的Pb-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汉文 李献华 +3 位作者 刘颖 韦刚健 王江海 孙大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粤西龙修地区大理岩的Pb同位素分析结果给出了一个新元古代末期的等时线年龄(555±68)Ma。结合野外和岩相学研究结果,大理岩的Pb同位素记录了大理岩碳酸盐矿物后变形静态重结晶之后等压冷却事件,(555±68... 粤西龙修地区大理岩的Pb同位素分析结果给出了一个新元古代末期的等时线年龄(555±68)Ma。结合野外和岩相学研究结果,大理岩的Pb同位素记录了大理岩碳酸盐矿物后变形静态重结晶之后等压冷却事件,(555±68)Ma大致反映了云开地区新元古代末期热水沉积事件之后的一次变质变形事件的年龄,从而确立了新元古代末期热构造事件的存在,这对揭示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线年龄 大理岩 粤西 地质意义 铅同位素
下载PDF
云开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彭松柏 战明国 +2 位作者 张业明 付建明 彭少梅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1期24-25,共2页
沿信宜罗罅、茶山、罗定贵子和高州云炉一带,首次发现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蛇绿混杂岩(蛇纹石化橄榄岩、堆晶辉长岩和变基性火山岩)。其中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具N—MORB和E-MORB型特征,推测蛇绿岩形成于元古宙,这一发现对... 沿信宜罗罅、茶山、罗定贵子和高州云炉一带,首次发现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蛇绿混杂岩(蛇纹石化橄榄岩、堆晶辉长岩和变基性火山岩)。其中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具N—MORB和E-MORB型特征,推测蛇绿岩形成于元古宙,这一发现对于认识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特别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增生与裂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元古宙 云开地区 形成时代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云开隆起区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特征研究——形貌、成分以及U-Pb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23
14
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1 位作者 钟增球 韩郁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7-432,T000,共6页
云开隆起区核部广泛出露的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存在形貌、成分不同的3类锆石,这些锆石的单颗粒U—Pb同位素年龄明显不同,说明此类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源岩成因复杂,源岩时代老于1364Ma,岩体形成时代为463~508Ma。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 黑云母 片麻状
下载PDF
两广云开隆起区存在中-古元古代基底的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圭成 汪雄武 +2 位作者 杨世义 陈龙清 凌井生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颗粒锆石U-Pb年龄测定显示,粤西罗定盆地南缘地区残斑岩脉和花岗斑岩脉的源区物质较复杂,包含1713Ma、1737Ma、2165Ma和2494Ma的物质。这些同位素年龄数据是云开隆起区存在中-古元古代基底的一个间接证据。
关键词 锆石U- Pb年龄 中-古元古代基底 云开隆起区 同位素年龄 花岗斑岩
下载PDF
广西云开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远景预测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安国英 雷英凭 代晓莉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39-545,共7页
利用广西云开地区1∶20万化探扫面成果,研究该区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选择了主要成矿元素Ag、Au、Pb、Zn、W、Mo、Sn进行讨论,研究它们在空间、时间上的分散、富集规律,为区域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提出Ⅰ级找... 利用广西云开地区1∶20万化探扫面成果,研究该区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选择了主要成矿元素Ag、Au、Pb、Zn、W、Mo、Sn进行讨论,研究它们在空间、时间上的分散、富集规律,为区域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提出Ⅰ级找矿远景区8个,Ⅱ级远景区5个,Ⅲ级远景区3个,作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的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元素分布 成矿远景区 广西云开地区
下载PDF
粤西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3 位作者 付建明 何龙清 蔡明海 刘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2期1006-1012,共7页
粤西信宜贵子、茶山和陆川石窝一带浅变质云开群底部层状、似层状变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表明,变基性岩以变辉长岩、变玄武岩、细碧岩、斜长角闪岩为主,伴生一套细碧角斑岩及少量硅质岩,变超基性岩则以蛇纹石化橄榄岩零星出露为特征,它们... 粤西信宜贵子、茶山和陆川石窝一带浅变质云开群底部层状、似层状变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表明,变基性岩以变辉长岩、变玄武岩、细碧岩、斜长角闪岩为主,伴生一套细碧角斑岩及少量硅质岩,变超基性岩则以蛇纹石化橄榄岩零星出露为特征,它们是遭受后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的蛇绿混杂岩。变基性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E-MORB和N-MORB构造环境形成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变基性岩、斜长角闪岩中获得的Sm-Nd全岩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824±77)Ma和(815±75)Ma,这为华南存在新元古大洋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区 变基性岩 新元古代蛇绿岩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华南武夷-云开地区铜铅锌金(银)矿床区域成矿规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姤群 杨世义 黄圭成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在对华南武夷-云开地区铜铅锌金(银)矿床成因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扼要讨论了各类型矿床时空的分布规律,指出区内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金(银)矿床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并细分为燕山期早、晚两个阶段,两阶段金属矿床的分布范围和控岩控矿构... 在对华南武夷-云开地区铜铅锌金(银)矿床成因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扼要讨论了各类型矿床时空的分布规律,指出区内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金(银)矿床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并细分为燕山期早、晚两个阶段,两阶段金属矿床的分布范围和控岩控矿构造条件是不同的;与沉积作用有关的铅锌(银)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晚古生代张裂盆地内,受泥盆系和石炭系一定层位控制,其成因与同生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文章最后划分和建立了该地区铜铅锌(金银)矿床的区域成矿系列和矿床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铅锌矿床 金矿床 成矿规律
下载PDF
云开隆起区热中心式区域混合岩的成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汉文 游振东 +1 位作者 钟增球 韩郁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2-338,T001,共8页
云开隆起区不同混合岩化程度的混合岩在空间多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混合岩的矿物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新成体矿物具有随机分布特点,说明为熔浆结晶成因,结晶温度在560~580℃.条带状混合岩的质量平衡研究表明,... 云开隆起区不同混合岩化程度的混合岩在空间多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混合岩的矿物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新成体矿物具有随机分布特点,说明为熔浆结晶成因,结晶温度在560~580℃.条带状混合岩的质量平衡研究表明,新成体和古成体的成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熔作用 混合岩 云开地区 杂岩 岩石成因
下载PDF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 被引量:37
20
作者 丘元禧 梁新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0-347,共8页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 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 SW挤压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 盆山耦合 泛华夏造山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