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face Rupture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the M_S7.1 Yushu Earthquake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Junlong Chen Changyun +4 位作者 Hu Chaozhong Yang Panxin Xiong Renwei Li Zhimin Ren Jinwe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年第2期173-188,共16页
On April 14, 2010,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measured 7.1 on the Richter scale struck Yushu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China.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show that this earthquake ge... On April 14, 2010,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measured 7.1 on the Richter scale struck Yushu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China.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show that this earthquake generated an inverse "L-shaped" surface rupture zone, approximately 50km long.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segments of the surface rupture, there is a 16km-long segment, where no rupture was observed. The middle and the southern segments are arranged in a left-step manner, and there are right-step en echelon ruptures developed in the stepover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is the Yushu fault, which is dominated by strike-slip with a small amount of thrust component. The earthquake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tial movements between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lock and northern Bayan Har Block. Th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is 185a^108a. Along an approximately 20km-long part of the Garze-Yushu fault, between the southern surface rupture of Yushu Ms7. 1 earthquake and the 1896 earthquake, there is no surface rupture, its seismic risk needs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7. 1 yushu earthquak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Coseismicdisplacement Sinistral strike-slip Recurrence interval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tatic Stress Triggering of the M_S 7. 1 Yushu Earthquake
2
作者 Song Jin Jiang Haik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48-354,共7页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tatic stress changes generated by the Yushu M_S 7. 1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stress,we take account of the static stress change triggered by the Yushu M_S 7....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tatic stress changes generated by the Yushu M_S 7. 1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stress,we take account of the static stress change triggered by the Yushu M_S 7. 1 earthquake to find the optimally oriented fault planes,then calculat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on the optimally oriented fault pla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are triggered by the mainshock. The image of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s also in accord with regional earthquakes ( M_L ≥3. 0 ) distribution,but the value is lower than 0. 01MPa. In addition,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 the case that the aftershock fault plane is the same as the main shock. Through comparison,we find that the image of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btained using the "optimally oriented fault"approach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Yushu aftershocks and regional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7. 1 yushu earthquak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Regional stress
下载PDF
The Emergency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n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M_S 7.1 Yushu Earthquake
3
作者 Wang Ji Chen Lichun +3 位作者 Tian Qinjian Li Zhimin Sun Xinzhe Zhang Xiaoq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年第4期521-524,共4页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s7.1 Yushu earthquake includes three left-stepping main ruptures, striking 300°- 320°, in general. An approximately 2km-long en echelon ten...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s7.1 Yushu earthquake includes three left-stepping main ruptures, striking 300°- 320°, in general. An approximately 2km-long en echelon tension fissure zone was found at Longbao town. The main rupture in the northern part is about 16km long, about 9kin long in the middle part, and about 7km long in the southern part, with a total length of 34km. Each of the main ruptures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en echelon sub-ruptures represented by a series of compression bulges alternating with tension fissures or by en echelon fissures. The rupture at Changusi, the southernmost of the ruptures,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displacement, with a value of 50cm. The rupture zone shows left-lateral strike-slip characteristics. The maximal horizontal slip is on the northern main rupture, with a value of 1.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7. 1 yushu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Emergency scientificinvestigation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伏全 谢庆和 周海生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41-46,共6页
以静止卫星热红外相当黑体亮温为数据源(2005~2011年),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前相对功率谱比值出现明显增强,特征周期为13天。异常沿北东方向扩展,大致与该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 以静止卫星热红外相当黑体亮温为数据源(2005~2011年),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前相对功率谱比值出现明显增强,特征周期为13天。异常沿北东方向扩展,大致与该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呈斜交状,异常比值和异常面积范围在2010年4月5日(震前10天)达到最大,异常比值超过4的范围约达4万平方千米。热红外亮温相对功率谱比值明显受到活动断裂控制。随着震中距增加,该比值在震前3天均值下降幅度比震前20天、震前30天的均值都要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热红外辐射 功率谱
下载PDF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28
5
作者 秦松涛 李智敏 +3 位作者 谭明 胡伟华 侯建盛 夏玉胜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特点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 被引量:15
6
作者 魏从信 张元生 +3 位作者 郭晓 秦满忠 宁亚灵 高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44-2452,共9页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遥感亮温和长波辐射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估计,分析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特征.该地震热辐射异常明显且易于提取,总体特征为:1)震前约一个月出现,震后逐渐消散,至5月底...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遥感亮温和长波辐射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估计,分析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特征.该地震热辐射异常明显且易于提取,总体特征为:1)震前约一个月出现,震后逐渐消散,至5月底完全消失;2)异常特征周期都为13天;3)最大幅度达到9倍以上;4)异常总体方向与该区域断层走向呈十字交叉型;5)震中位于异常出现-消失的过渡区域;6)对比亮温和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异常更接近于震中附近且相对集中,而亮温异常在时间方面的指示作用优于长波辐射.也研究了中国大陆3次7级以上地震热异常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亮温 射出长波辐射 小波变换 相对功率谱
下载PDF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巧霞 杨卓欣 +2 位作者 莘海亮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余震 Hypo2000地震定位法 重新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发震构造
下载PDF
1738年青海玉树地震考证及其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1 位作者 何文贵 刘兴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50-1958,共9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年12月23日前在玉树附近还发生过另外一次大地震,造成全户伤亡无存或不堪成户的达56户,被伤157户.现行地震目录将其震级确定为6(1/2)级.本文通过对地震史料的考证研究,结合历史地震形变带特征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震级可达7(1/2)级左右,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和当江段的组合破裂,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仅是其中的玉树段再次破裂的结果,因此,其西侧的当江段具有再次破裂活动的较大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 1738年玉树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分段破裂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佳运 张茂省 +2 位作者 张成航 高波 冯卫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左右,并以周期震荡式的衰减下降,最终恢复到震前水平;震后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将分布在巴塘河谷、结古镇周边山区与郭央烟宋多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持续时间 发展趋势
下载PDF
青海玉树7.1级地震房屋建筑震害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谭明 李洋 +4 位作者 胡伟华 侯建盛 王伟 宋立军 曲延军 《内陆地震》 2010年第2期173-179,共7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灾害严重,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房屋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通过现场调查给出房屋建筑震害情况,分析了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提出了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建议。
关键词 青海玉树7.1级地震 房屋建筑 震害调查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强震动流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秀丰 张璇 +2 位作者 姚凯 张晓芳 蒲举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4-280,共7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7.1地震。震后在地震现场架设了7台强震动流动观测仪,记录了大量强震动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次流动观测所获得的强震动记录,对典型记录进行了初步处理,并对记录特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7.1地震。震后在地震现场架设了7台强震动流动观测仪,记录了大量强震动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次流动观测所获得的强震动记录,对典型记录进行了初步处理,并对记录特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7 1地震 流动观测 强震动记录 数据处理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周、月频次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共12页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但周、月频次累积次数的对数与周、月频次之间呈线性关系,类似于G-R关系。分析了周、月频次的标准差σ、CV值、偏度Sk、峰度Ku和bm值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前,这些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周频次的分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周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地震活动 周频次 月频次 分布特征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前后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铁宝 路茜 +1 位作者 辛华 刘放 《四川地震》 2013年第4期7-11,共5页
利用距平方法分析了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后玉树及周边台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在玉树地震前,从2001年到2010年,气温存在一个长达10年的趋势上升变化,总升温幅度约1.7℃,地震后气温很快下降恢复到趋势上升前的水平。比较玉树气温与... 利用距平方法分析了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后玉树及周边台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在玉树地震前,从2001年到2010年,气温存在一个长达10年的趋势上升变化,总升温幅度约1.7℃,地震后气温很快下降恢复到趋势上升前的水平。比较玉树气温与周边气温的变化过程,在玉树地震前后,玉树气温变化与周边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玉树气温的异常变化与玉树地震孕育和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玉树7 1级地震
下载PDF
从震例总结角度分析玉树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14
作者 王培玲 胡玉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47-52,共6页
利用1970年以来青海省完成的震例总结工作结果,对震例中明确提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进行了统计,结合玉树7.1级地震前出现的空区、前震等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前提出的多震级档空区异常是震例中有较高映震能力的指标。2010年4... 利用1970年以来青海省完成的震例总结工作结果,对震例中明确提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进行了统计,结合玉树7.1级地震前出现的空区、前震等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前提出的多震级档空区异常是震例中有较高映震能力的指标。2010年4月14日玉树的4.7级地震被认为是当日7.1级地震的前震,这在以往震例中是少有的,也进一步说明震例总结和典型震例的深入研究对推动地震预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异常 震例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建武 董治平 +1 位作者 郑卫平 郭雪莲 《内陆地震》 2013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为了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活动背景和构造背景,探讨其发震的动力学过程,综合历史和现代地震资料,通过对玉树地震发震前的青藏高原东部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大尺度时-空图像与玉树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研究其发... 为了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活动背景和构造背景,探讨其发震的动力学过程,综合历史和现代地震资料,通过对玉树地震发震前的青藏高原东部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大尺度时-空图像与玉树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研究其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和余震序列特征,从而综合探讨玉树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和过程。结果表明,玉树地震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地震孕育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必然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地震活动 发震构造 动力学 活动断裂带
下载PDF
从玉树7.1级地震浅谈后勤保障
16
作者 俞伟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81-83,共3页
结合玉树7.1级地震应急后勤保障工作的实践,就建立良好的后勤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后勤保障的特点、难点及如何提高地震应急后勤保障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地震应急 后勤保障 玉树7.1级地震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建光 屈阳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1-7,共7页
通过文献调查、专家组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从决策部署和组织指挥、自救互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紧急安置等方面对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活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抢险救灾 综述
下载PDF
GPS资料反映大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国华 杨博 +2 位作者 占伟 刘志广 梁洪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302,共8页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年的水平运动轮廓虽然与1999~2007年相似,但变化可辨,主要体现在震源较近的地域;(2)1999~2007年的主压应变优势方向为南东—北西向,有序与一致性较强,值域一般在(±35~38)×10-9/a之内,最大主应变区呈带状分布于祁连构造带上,2009~2011年最大主应变的大小及空间分布则有一定的差别,震中附近最大约为180×10-9/a,但主应变方向与1999~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3)1999~2007年最大剪切应变率大小的空间分布呈北西向条带状,较大值域的条带为祁连构造带达27×10-9/a,2009~2011年最大剪切应变率的空间状态不同于以前,最大值位于震源及其附近地区接近120×10-9/a,其他区域相对较小;(4)1999~2007年的旋剪形变呈北西向条带左、右旋交替的分布状态;2009~2011年则没有如此清晰,最大值也位于震中及附近地域。总之,震后区域形变场有较大的调整,可能还在继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水平形变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下载PDF
一体化低功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研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朝勇 杨建思 +4 位作者 薛兵 陈阳 朱小毅 张妍 李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55,159,共10页
流动观测台网与固定观测台网的结合是当前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针对流动观测时地震计与地震数据采集器互相独立、携带不方便、功耗高的问题,自主研发了一款适合流动观测的集地震信号提取、数据采集、记录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 流动观测台网与固定观测台网的结合是当前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针对流动观测时地震计与地震数据采集器互相独立、携带不方便、功耗高的问题,自主研发了一款适合流动观测的集地震信号提取、数据采集、记录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地震仪.该仪器具有频带宽(60s—80Hz)、动态范围高(>140dB)、功耗低(0.6W)、携带方便(整机重量在15kg左右,包括供电系统、GPS天线和包装箱)等特点.详细介绍了该地震仪的外观结构、整体硬件结构、低功耗处理技术和所采用的灵敏度校正、标准方位和正交校正技术.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并给出了具体的测试结果.该仪器研制完成后,投入到了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流动观测中.从半年的实际使用结果来看,该仪器能够满足流动观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宽频带地震仪 低功耗 仪器校正 流动观测 玉树ms7 1地震
下载PDF
日本鹿屋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伯舫 《华南地震》 2003年第1期8-12,共5页
1996年 10月 19日本九州宫崎发生 7 1级大地震 ,震中离鹿屋地磁台约 90km。分析了鹿屋台 1989~ 2 0 0 1年分钟值资料。周期等于 60min和 4 1min的地磁转换函数Au在 1993年至 1998年初呈现下降趋势。年变率达 0 0 1α- 1。此变化有可... 1996年 10月 19日本九州宫崎发生 7 1级大地震 ,震中离鹿屋地磁台约 90km。分析了鹿屋台 1989~ 2 0 0 1年分钟值资料。周期等于 60min和 4 1min的地磁转换函数Au在 1993年至 1998年初呈现下降趋势。年变率达 0 0 1α- 1。此变化有可能与宫崎地震相关。另外 ,从震前数年Parkinson矢量转向特征推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磁效应 地磁转换函数 电导率 震源区 官崎地震 日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