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of the Most Recen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WU Jiwen HUANG Xuemeng XIE Fur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43-454,共12页
The Garzê–Yushu strike-slip fault in central Tibet is the locus of strong earthquakes(M 〉 7). The deformation and geometry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re reflected i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au... The Garzê–Yushu strike-slip fault in central Tibet is the locus of strong earthquakes(M 〉 7). The deformation and geometry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re reflected i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ault and depen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pper crust as well as the pre-existing tectonics. Therefore, the most recen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 reveal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suggest a 85 km long surface rupture zone(striking NW-NWW), less than 50 m wide, defined by discontinuous fault scarps, right-stepping en echelon tensional cracks and left-stepping mole tracks that point to 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The gullies that cross fault scarps record systematic left-lateral offsets of 1.8 m to 5.0 m owing to the most recent earthquake, with moment magnitude of about M 7.5, in the Dangjiang segment.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1738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 controlled by the pre-existing activ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 We confirm that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 a boundary between the Bayan Har Block to the north and the Qiangtang Block to the south, accommodates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generates strong earthquakes that release the strain energy owing to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Bayan Har and Qiangtang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strike-slip fault Dangjiang fault Garzê–yushu fault zone Tibetan Plateau Proto-Tethys
下载PDF
Joint inversion of gravity and seismic data along a profile acros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2010 Yushu Ms7. 1 earthquake 被引量:2
2
作者 Yang Guangliang Wang Fuyun +2 位作者 Shen Chongyang Sun Shaoan Tan Hongbo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4期21-27,共7页
Yushu Ms7.1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Ganzi-Yushu fault zone, across which we carried out a joint relative-gravity and seismic-reflection survey, and then performed a gravity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the seismic-refl... Yushu Ms7.1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Ganzi-Yushu fault zone, across which we carried out a joint relative-gravity and seismic-reflection survey, and then performed a gravity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the seismic-reflection result. Based on the data of complet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seismic reflection, we obtained a layered interface structure in deep crust down to Moho.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version could reveal the interfaces of strata along the survey profile and the directions of regional faults in two-dimens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served topography of the Moho basement, we tentatively confirmed that the uplift of 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caused by the subdue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zi-yushu fault zon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reflection seismic joint inversion
下载PDF
The M_S7.1 Yushu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and larg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on the Garzê-Yushu Fault 被引量:19
3
作者 CHEN LiChun WANG Hu +6 位作者 RAN YongKang SUN XinZhe SU GuiWu WANG Ji TAN XiBin LI ZhiMin ZHANG Xiao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1期3504-3509,共6页
As reveal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2010 MS7.1 Yushu earthquake,Qinghai is a characteristic sinistral strike-slip fea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distinct sinistral primary ruptu... As reveal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2010 MS7.1 Yushu earthquake,Qinghai is a characteristic sinistral strike-slip fea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distinct sinistral primary ruptures,with an overall strike of 310°-320° and a total length of 31 km.In addition,an approximately 2-km-long en-echelon tensile fissure zone was found east of Longbao Town;if this site is taken as the north end of the rupture zone,then the rupture had a total length of ~51 km.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fissures arranged in an en-echelon or altern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ssive bulges and tensile fissures,with a measured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1.8 m.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extends along the mapped Garzê-Yushu Fault,which implicates it as the seismogenic fault for this earthquake.Historically,a few earthquakes with a magnitude of about 7 have occurred along the fault,and additionally traces of paleoearthquakes are evident that characterize the short-period recurrence interval of large earthquakes here.Similar to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the Yushu earthquake is also due to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n the block boundaries resulting from the eastward expa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However,in contrast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Yushu earthquake had a sinistral strike-slip mechanism resulting from the uneven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Baryan Har and Sichuan-Yunnan fault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对 玉树 历史 断裂 地表破裂带 发震断层 左旋走滑
原文传递
Estimating Moho basement and faults using gravity inversion in Yushu-earthquake area,China 被引量:5
4
作者 Yang Guangliang Shen Chongyang +3 位作者 Xuan Songbai Tan Hongbo Wang Jian Sun Shao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2年第2期8-13,共6页
A gravity survey was conducted one month after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in the epicenter area. The cross-fauh survey line was 500 km long, from Langqian county to Qingshuihe county, in a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ayan... A gravity survey was conducted one month after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in the epicenter area. The cross-fauh survey line was 500 km long, from Langqian county to Qingshuihe county, in a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ayan Har block and Qiangtang block, in an area of high elevation, large undulating terrain, and complex geological featur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was carried out together with other kinds of data, such as seismic exploration and magnetic explor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gravity is sensitive to fault bounda- ry ; the geologic structure of the region is complex at middle and upper depths, and the density profile reveals an eastward-pushing fault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 basement GRAVITY faultS yushu earthquake INVERSION
下载PDF
基于聚类的重复地震识别方法及应用
5
作者 黄雅芬 李红谊 +2 位作者 李炎臻 葛慧颖 张盛中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重复地震是指不同时期发生在断层同一位置的一组地震,表现为波形和震源机制上的高度相似.重复地震可用来探测断层深部形变、刻画断层行为、评估地震灾害.然而,重复地震的识别条件阈值设置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识别参数存在较大的主观... 重复地震是指不同时期发生在断层同一位置的一组地震,表现为波形和震源机制上的高度相似.重复地震可用来探测断层深部形变、刻画断层行为、评估地震灾害.然而,重复地震的识别条件阈值设置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识别参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会导致识别重复地震存在误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中的层次聚类算法构建了一个自动高效的重复地震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波形并行互相关技术计算地震波形之间的互相关系数,结合S-P到时差方法估算地震震源之间的距离,再利用层次聚类方法将地震聚类,获得重复地震.本文将该方法应用至甘孜—玉树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地区的地震活动,识别重复地震并估算断层滑动速率.在甘孜—玉树断裂带附近共识别出6组重复地震组,它们均沿甘孜—玉树断裂带走向布展,平均断层滑动速率为7.4 mm/a.东昆仑断裂带附近共识别出3组重复地震组,平均断层滑动速率为6.9 mm/a.沿东昆仑断裂东段,断层滑动速率呈现出速率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显示该区域复杂的动力作用过程.这些结果与野外地质观测和GPS大地测量结果较为一致.基于实际数据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发展的基于聚类的识别重复地震方法具有自动、高效、便捷的特性,为准确识别重复地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分析断层活动性提供了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聚类分析 甘孜—玉树断裂带 东昆仑断裂带
下载PD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10 Mw6. 9 Yushu earthquake from InSAR images 被引量:1
6
作者 Shen Qiang Qiao Xuejun +3 位作者 Wang Qi Zhang Jingfa Tan Kai Yang Shaomi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4期16-20,共5页
Co-seismic ground-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Yushu earthquake on April 14, 2010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interferometry principle by using InSAR images from ALOS PALSAR and ENVISAT ASAR pairs. The observed maximum l... Co-seismic ground-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Yushu earthquake on April 14, 2010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interferometry principle by using InSAR images from ALOS PALSAR and ENVISAT ASAR pairs. The observed maximum line-of-sight displacement is 54 cm, which is equivalent to a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180 cm on the surface. The location of macro-epicenter is very close to the epicenter determined by in situ investigation, suggesting that InSAR is an ideal tool for quick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cro-epicenter, and thus for timely disaster assessment after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w6.9 yushu earthquake INSAR surface displacement fault RUPTURE
下载PDF
玉树地震震前甘孜—玉树断裂局部应力场时空偏转特征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7
作者 张涛 苏占东 +5 位作者 孙进忠 张建勇 唐磊 周剑 王磊 张明磊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6,共14页
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会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构造地震是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极端方式,了解震前发震断裂局部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断裂活动性的表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以玉树地震台站YRY-4钻孔应变仪的监测数据为依... 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会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构造地震是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极端方式,了解震前发震断裂局部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断裂活动性的表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以玉树地震台站YRY-4钻孔应变仪的监测数据为依据,模拟2010年4月14日玉树M_S 7.1级地震发震断裂,甘孜—玉树走滑断裂,震前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时空偏转特征。研究表明,震前玉树台站位置的模拟最大水平主应力SH方向出现逆时针偏转,在积累了一定应变能后偏转逐步恢复,模拟局部应力方向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际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断裂处不同位置SH变化规律不同,距离断裂构造越近,局部应力受到的扰动越明显;位于拉应力集中区的SHT和压应力集中区的SHP同时向两者所在区域的分界方向旋转,且偏转角随时步的增加逐步增大;不同区域的应力积累程度不同,且随着加载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并在不同时刻发生破裂,具有明显的时空异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甘孜—玉树断裂 离散元 局部应力场 偏转角
下载PDF
InSAR技术用于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三维运动研究
8
作者 陈立权 赵超英 高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2-1027,共6页
以我国四川西部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欧洲COMET机构提供的LiCSAR产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解缠图和相干图等,采用LiCSBAS软件得到断裂带升降轨视线向形变速率结果,并联合GNSS形变监测结果进行基准改... 以我国四川西部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欧洲COMET机构提供的LiCSAR产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解缠图和相干图等,采用LiCSBAS软件得到断裂带升降轨视线向形变速率结果,并联合GNSS形变监测结果进行基准改正,分解得到断裂带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最大水平形变速率超过20 mm/a;InSAR结果与GNSS所得水平形变速率均方根误差为1.4 mm/a,水平方向均方根误差为4.8°。基于水平形变场计算得到的剪应变率集中分布在沿鲜水河断裂带附近,最大值超过150×10^(-9)/a。本文研究可为区域孕震机制、地震风险性评估和构造滑坡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 鲜水河断裂 INSAR 三维形变 最大剪应变率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南边界带西端当江断裂的活动构造变形:高分遥感的解译与野外验证
9
作者 赵琪 余中元 +1 位作者 王晓山 陈柏旭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3期61-68,共8页
以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为基础,利用奥维地图、91卫图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段进行野外踏勘,通过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现象验证解译结果,最... 以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为基础,利用奥维地图、91卫图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段进行野外踏勘,通过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现象验证解译结果,最后得到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的几何展布。研究结果显示:①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总体走向为NWW;②断裂地貌发育有断层陡坎、槽谷、冲沟和河流阶地的左旋位错等;③断裂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带有垂直的倾滑分量;研究同时表明:①遥感解译对于高寒、高海拔、交通不便的地区开展工作十分重要;②遥感解译对于地表破坏少、植被覆盖少的地区其效果更为直观、更利于在此类地区发挥作用;③活动构造变形强烈地区的遥感影像特征明显,更易于开展遥感解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 巴颜喀拉块体 南边界西端 遥感解译 活动构造
下载PDF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7
10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6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于贵华 李智敏 苏桂武 王继 张晓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5-170,共16页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甘孜-玉树断裂 逃逸构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玉树活动断裂带的多期古地震滑坡及其年龄 被引量:17
11
作者 蒋瑶 吴中海 +4 位作者 刘艳辉 田婷婷 张铎 黄小龙 黄小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16,共14页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间上体现出发震断层对其发育的控制作用。同时,古地震滑坡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其常具有原地复发的特征。据古地震滑坡堆积体的AMS14C测年结果,认为目前发现的典型古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并集中分布在5个时期,与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期次及发生年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比古滑坡规模和分布范围,发现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2次规模较大的古地震滑坡事件,与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特点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群发性古地震滑坡是识别古地震事件的重要地貌标志,可从年代学上揭示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对于补充古地震事件资料和恢复古地震在时间与强度上的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滑坡 古地震事件 玉树断裂带 地震地质灾害
下载PDF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5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苏桂武 王继 李智敏 张晓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8-344,共7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在甘达村西主要表现为张剪切破裂呈雁列状展布,在不连续的岩桥区分布了挤压鼓包,地表破裂带主要集中在古地震坳槽中,通过测量一个错断的围墙得到该点的位错量为1.4m;2)在果庆益荣松多,山前坡积物中展布的破裂带由斜列距约30m的次级破裂右阶斜列组成,而次级破裂则由一系列斜列距3~5m的单条破裂右阶斜列组成,单条破裂主要表现为挤压鼓包-张裂缝相间排列与裂缝带等2种破裂样式,在河谷中则表现为挤压垄脊和陷落塘,实测栅栏位错量为1.3m;3)破裂整体为左旋走滑性质,未见明显垂直错动分量,破裂样式为典型的走滑破裂特征,地表破裂带沿先存断错地貌分布,反映晚第四纪活动的甘孜-玉树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断裂大震活动具有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7.1地震 地表破裂 甘孜-玉树断裂
下载PDF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石峰 李安 +2 位作者 杨晓平 徐锡伟 何宏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63,共14页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生...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生康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7.6±0.5)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仁果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8.0±0.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错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3±0.4)mm/a;日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8±0.8)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在仁果乡和错阿乡进行了探槽研究,两处探槽都揭示了多次古地震事件,虽然揭露的断层构造样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综合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构造样式
下载PDF
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标志及其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跃华 吴中海 +5 位作者 叶培盛 马丹 刘艳辉 蒋瑶 李家存 周春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10-1422,共13页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结舍最新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对沿玉树断裂带上反映其左旋走滑活动的地质一地貌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断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树断裂带总长约150kin,总体走向120-130°,自西向东可划分为呈左阶雁列分布的陇蒙达一结隆段、结隆一结古段和结古一查那扣段3段。沿该断裂带发育的串殊状拉分断陷盆地规模的大小反映出玉树断裂带自西向东拉张效应逐渐减弱、挤压效应逐渐增强的特点。玉树2010年7.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处于晚第四纪活动性最为显著的中段,而仪器震中恰好处于该断裂带的不连续部位,进一步证明雁列走滑活动断裂带上的不连续部位通常是强震活动的初始破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断裂 玉树断裂带 左旋走滑标志 同震地表破裂
下载PDF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学猛 田坤 +4 位作者 杜义 何仲太 雷惊昊 马保起 谢富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8,共14页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显,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距今2.72 k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3.7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 mm/a,该断裂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起着变形分解作用,吸收了玉树段内约1/3的走滑变形。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甘孜-玉树断裂带内玉树断裂走滑速率偏小的构造现象,并为评价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巴塘断裂 甘孜-玉树断裂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青海玉树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解译及构造活动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家存 吴中海 +1 位作者 张铎 刘晓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550,共16页
综合利用IRS-P5、ALOS、Google earth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ASTER DEM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总结玉树地区断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其空间展布和分段情况,对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中共解译活动断... 综合利用IRS-P5、ALOS、Google earth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ASTER DEM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总结玉树地区断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其空间展布和分段情况,对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中共解译活动断裂18条,总体呈Y字型分布。通过错断水系位错量的量测、三维地貌对比、地形起伏度和历史地震对比等多种分析,断裂活动强度可以分为强烈、中等和弱活动3个等级,其中当江—多彩断裂、玉树断裂和巴塘断裂是玉树断裂带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解译 活动断裂带 玉树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田婷婷 吴中海 +5 位作者 马志邦 冯卉 尼玛次仁 蒋瑶 张绪教 张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7-577,共11页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断裂带 地震落石 U系测年 古地震事件 地震灾害
下载PDF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长在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72-4083,共12页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状分布在断层的两侧,表明脆性破裂应力释放主要集中于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在西北端,余震偏离玉树—甘孜断裂分布,在SW向也有分布,推测可能与南西向次级断裂有关.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速度结构在浅部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中上地壳的速度结构显示巴颜喀拉地块为高速异常,羌塘地块为低速异常.玉树地震余震分布与特定的速度结构存在相关性: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偏高速体的一侧,余震主要分布在高速体外围,高速体内部几乎没有余震分布.一般说来,中上地壳的高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积累较强的孕震能量.主震发生后,高速体内积累的弹性能量向周边释放,可能是导致高速体周边余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重定位 玉树 甘孜断裂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正位 杨攀新 +1 位作者 李智敏 李家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8-631,共4页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自玉树县城至隆宝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在NW向的玉树-甘孜断裂两段的玉树-治多断裂上,自隆宝镇东至玉树县城,地震引起了长约...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自玉树县城至隆宝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在NW向的玉树-甘孜断裂两段的玉树-治多断裂上,自隆宝镇东至玉树县城,地震引起了长约5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红砂岩、高漫滩及河床中,致使公路错断、桥梁位错,并引发大量滑坡和崩滑。震中附近的调查表明,地表破裂带主要沿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展布,总体走向NW320°,分为两组,一组为NW向,另一组为NE向,NW向的破裂为左旋走滑,发育一系列小的类拉分盆地,NE向的破裂表现为正断性质。由震源机制解和断裂特征判定,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甘孜-玉树断裂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董彦芳 袁小祥 +1 位作者 王晓青 窦爱霞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2,共11页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冲沟左旋错断现象。地震后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分布,在玉树县城西北部的主破裂带具有左行右阶走滑特征;玉树县城西南至桑卡一段的破裂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山体裂缝;桑卡西部的一段地表破裂表现为逆冲运动特征。玉树地震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水渠破坏、山体滑坡主要沿断裂带分布,玉树县城西部和南部房屋倒塌严重,玉树至桑卡一带断裂沿线村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多处水渠破坏造成道路阻塞。结果表明玉树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和震害分布受断裂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表破裂 高分辨率遥感 甘孜玉树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