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of the Most Recen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WU Jiwen HUANG Xuemeng XIE Fur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43-454,共12页
The Garzê–Yushu strike-slip fault in central Tibet is the locus of strong earthquakes(M 〉 7). The deformation and geometry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re reflected i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au... The Garzê–Yushu strike-slip fault in central Tibet is the locus of strong earthquakes(M 〉 7). The deformation and geometry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re reflected i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ault and depen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pper crust as well as the pre-existing tectonics. Therefore, the most recen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 reveal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suggest a 85 km long surface rupture zone(striking NW-NWW), less than 50 m wide, defined by discontinuous fault scarps, right-stepping en echelon tensional cracks and left-stepping mole tracks that point to 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The gullies that cross fault scarps record systematic left-lateral offsets of 1.8 m to 5.0 m owing to the most recent earthquake, with moment magnitude of about M 7.5, in the Dangjiang segment.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1738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 controlled by the pre-existing active Garzê–Yushu fault zone(Dangjiang segment). We confirm that the Garzê–Yushu fault zone, a boundary between the Bayan Har Block to the north and the Qiangtang Block to the south, accommodates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generates strong earthquakes that release the strain energy owing to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Bayan Har and Qiangtang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strike-slip fault Dangjiang fault Garzê–yushu fault zone Tibetan Plateau Proto-Tethys
下载PDF
Joint inversion of gravity and seismic data along a profile acros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2010 Yushu Ms7. 1 earthquake 被引量:2
2
作者 Yang Guangliang Wang Fuyun +2 位作者 Shen Chongyang Sun Shaoan Tan Hongbo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4期21-27,共7页
Yushu Ms7.1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Ganzi-Yushu fault zone, across which we carried out a joint relative-gravity and seismic-reflection survey, and then performed a gravity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the seismic-refl... Yushu Ms7.1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Ganzi-Yushu fault zone, across which we carried out a joint relative-gravity and seismic-reflection survey, and then performed a gravity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the seismic-reflection result. Based on the data of complet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seismic reflection, we obtained a layered interface structure in deep crust down to Moho.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version could reveal the interfaces of strata along the survey profile and the directions of regional faults in two-dimens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served topography of the Moho basement, we tentatively confirmed that the uplift of 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caused by the subdue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zi-yushu fault zon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reflection seismic joint inversion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南边界带西端当江断裂的活动构造变形:高分遥感的解译与野外验证
3
作者 赵琪 余中元 +1 位作者 王晓山 陈柏旭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3期61-68,共8页
以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为基础,利用奥维地图、91卫图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段进行野外踏勘,通过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现象验证解译结果,最... 以活动断裂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为基础,利用奥维地图、91卫图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段进行野外踏勘,通过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现象验证解译结果,最后得到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的几何展布。研究结果显示:①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总体走向为NWW;②断裂地貌发育有断层陡坎、槽谷、冲沟和河流阶地的左旋位错等;③断裂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带有垂直的倾滑分量;研究同时表明:①遥感解译对于高寒、高海拔、交通不便的地区开展工作十分重要;②遥感解译对于地表破坏少、植被覆盖少的地区其效果更为直观、更利于在此类地区发挥作用;③活动构造变形强烈地区的遥感影像特征明显,更易于开展遥感解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 巴颜喀拉块体 南边界西端 遥感解译 活动构造
下载PDF
青海当江公元1738年M6(1/2)(?)地震同震变形特征再研究
4
作者 肖鹏 陈柏旭 +3 位作者 余中元 杨光亮 王昌盛 焦轩凯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1期1-11,19,共12页
公元1738年发生在青海玉树西北当江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约260余人。但受高海拔缺氧与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对其同震变形特征研究尚存争议,属于历史疑难地震。此前的地震目录将本次历史地震的宏观震中定在玉树附近,震级估算为6... 公元1738年发生在青海玉树西北当江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约260余人。但受高海拔缺氧与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对其同震变形特征研究尚存争议,属于历史疑难地震。此前的地震目录将本次历史地震的宏观震中定在玉树附近,震级估算为6(1/2)级。本次研究根据卫星影像解译与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次地震在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形成了明显的长约12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最大水平同震位移为3.6±0.1 m。破裂带沿线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断错、河流阶地断错及断层陡坎等地貌特征。通过震例类比和同震地表破裂长度与最大同震位移经验公式综合分析,估算此次地震震级可达M 7(1/2)级。讨论认为当江段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已接近其强震复发周期,当江断裂与玉树断裂之间存在明显的破裂空区,其大震活动潜势不容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 当江断裂 1738年M6(1/2)(?)地震 历史疑难地震考证 同震破裂特征
下载PDF
青海玉树活动断裂带的多期古地震滑坡及其年龄 被引量:17
5
作者 蒋瑶 吴中海 +4 位作者 刘艳辉 田婷婷 张铎 黄小龙 黄小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16,共14页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间上体现出发震断层对其发育的控制作用。同时,古地震滑坡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其常具有原地复发的特征。据古地震滑坡堆积体的AMS14C测年结果,认为目前发现的典型古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并集中分布在5个时期,与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期次及发生年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比古滑坡规模和分布范围,发现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2次规模较大的古地震滑坡事件,与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特点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群发性古地震滑坡是识别古地震事件的重要地貌标志,可从年代学上揭示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对于补充古地震事件资料和恢复古地震在时间与强度上的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滑坡 古地震事件 玉树断裂带 地震地质灾害
下载PDF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石峰 李安 +2 位作者 杨晓平 徐锡伟 何宏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63,共14页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生...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生康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7.6±0.5)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仁果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8.0±0.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错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3±0.4)mm/a;日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8±0.8)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在仁果乡和错阿乡进行了探槽研究,两处探槽都揭示了多次古地震事件,虽然揭露的断层构造样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综合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构造样式
下载PDF
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标志及其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跃华 吴中海 +5 位作者 叶培盛 马丹 刘艳辉 蒋瑶 李家存 周春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10-1422,共13页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结舍最新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对沿玉树断裂带上反映其左旋走滑活动的地质一地貌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断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树断裂带总长约150kin,总体走向120-130°,自西向东可划分为呈左阶雁列分布的陇蒙达一结隆段、结隆一结古段和结古一查那扣段3段。沿该断裂带发育的串殊状拉分断陷盆地规模的大小反映出玉树断裂带自西向东拉张效应逐渐减弱、挤压效应逐渐增强的特点。玉树2010年7.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处于晚第四纪活动性最为显著的中段,而仪器震中恰好处于该断裂带的不连续部位,进一步证明雁列走滑活动断裂带上的不连续部位通常是强震活动的初始破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断裂 玉树断裂带 左旋走滑标志 同震地表破裂
下载PDF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田婷婷 吴中海 +5 位作者 马志邦 冯卉 尼玛次仁 蒋瑶 张绪教 张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7-577,共11页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断裂带 地震落石 U系测年 古地震事件 地震灾害
下载PDF
青海玉树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解译及构造活动性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家存 吴中海 +1 位作者 张铎 刘晓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550,共16页
综合利用IRS-P5、ALOS、Google earth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ASTER DEM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总结玉树地区断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其空间展布和分段情况,对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中共解译活动断... 综合利用IRS-P5、ALOS、Google earth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ASTER DEM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总结玉树地区断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其空间展布和分段情况,对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中共解译活动断裂18条,总体呈Y字型分布。通过错断水系位错量的量测、三维地貌对比、地形起伏度和历史地震对比等多种分析,断裂活动强度可以分为强烈、中等和弱活动3个等级,其中当江—多彩断裂、玉树断裂和巴塘断裂是玉树断裂带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解译 活动断裂带 玉树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青海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 被引量:44
10
作者 吴中海 周春景 +5 位作者 冯卉 张克旗 李家存 叶培盛 李跃华 田婷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9-469,共51页
青海玉树是巴颜喀拉地块西南边界上的典型历史强震区.最新的活动断裂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期间主要发育清水河断裂带、玉树断裂带、阿布多断裂带和杂多断裂带4条NW向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其中,构成玉树—鲜水河—小江... 青海玉树是巴颜喀拉地块西南边界上的典型历史强震区.最新的活动断裂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期间主要发育清水河断裂带、玉树断裂带、阿布多断裂带和杂多断裂带4条NW向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其中,构成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尾端构造的玉树活动断裂带是该区活动性最显著的岩石圈断裂.该断裂是由当江断裂、结古—结隆断裂和巳塘断裂3条斜接的主干断层和夹杂其间的多条次级断裂所共同构成的Z型左旋剪切张扭性变形带.它在上新世以来和晚第四纪期间的左旋走滑速率为4.0~5.4mm/a,调节了该区大部分的块体挤出与旋转变形,并构成该区大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历史强震梳理和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树主干走滑断裂带自约14530a BP以来至少发生了包括2010年地震在内的共11次大地震,原地重复间隔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长达近3000a.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之后,玉树—甘孜断裂带的主干断层表现为平均间隔为50~100a的低频、串联式分段破裂过程,并且大震活动存在从东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通过对玉树断裂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地质判定认为,该区至少仍存在6段未来百年内大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区,潜在的大地震震级为Mw6.6~7.3,其中危险性相对较高的段落主要是当江断裂带的当江—拉则段和结古—结隆断裂带上的结隆—叶卡诺段与桑卡—相古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玉树—甘孜断裂带 历史地震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7
11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6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于贵华 李智敏 苏桂武 王继 张晓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5-170,共16页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甘孜-玉树断裂 逃逸构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10年玉树地震的构造环境、历史地震活动及其复发周期估计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任俊杰 谢富仁 +1 位作者 刘冬英 张爱武 《震灾防御技术》 2010年第2期228-233,共6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本文利用玉树地震的基本参数资料和地震破裂反演结果,综合历史地震法和地震矩率法估算出了玉树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构造环境 复发周期 甘孜-玉树断裂带
下载PDF
玉树活动断裂带古地震落石的钙膜U系年代学测试分析及其意义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婷婷 吴中海 +4 位作者 马志邦 周春景 张克旗 蒋瑶 张绪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1-868,共18页
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中,沿发震断裂带多处出现了明显的地震落石现象。地表调查发现,典型的最新地震落石发育区均存在非常典型的具原地复发特征的多期古地震落石现象,且落石表面常见薄层(厚度≤2mm)钙膜发育。在对几处典型古... 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中,沿发震断裂带多处出现了明显的地震落石现象。地表调查发现,典型的最新地震落石发育区均存在非常典型的具原地复发特征的多期古地震落石现象,且落石表面常见薄层(厚度≤2mm)钙膜发育。在对几处典型古地震落石钙膜进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应用稀酸淋滤法,开展了地震落石钙膜的U系年代测定分析工作。测年结果指示,其年龄主要分布在69 980a、36 300a、14 900-12 700a、6 030a、4 720a、3 560-3 530a、2 010-1 090a、760a和230a左右。这一结果与地表观测到的地震落石多期性特征基本吻合,也与古地震探槽和古地震滑坡所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年龄大致吻合,这进一步证实了玉树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地震落石发育具有明显的多期性特征,并且多期落石很可能与该区的古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进一步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及已有的古地震研究资料推断,该区几处较大规模的古地震落石现象应该主要是Q3p晚期以来较大强度古地震事件的反映,其中发生在3 560-3 530a BP和14 900-12 700a BP左右的2期古地震事件的强度可能最大。上述探索性研究工作表明,地震落石的钙膜测年有可能成为研究活动构造区古地震活动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断裂带 古地震落石 铀系 古地震 钙膜测年
下载PDF
利用断裂带首波分析甘孜—玉树断裂带拉张盆地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微 王宝善 +2 位作者 彭志刚 田晓峰 袁松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7-1213,共17页
对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层精细结构的描述是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基础.不同板块或块体边界在构造或区域应力作用下,常常会形成速度间断面和低速的断裂带,间断面和低速带的存在会产生特殊的断裂带地震波,比如断裂带首波和围陷波,并会... 对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层精细结构的描述是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基础.不同板块或块体边界在构造或区域应力作用下,常常会形成速度间断面和低速的断裂带,间断面和低速带的存在会产生特殊的断裂带地震波,比如断裂带首波和围陷波,并会影响地震的物理过程、破裂速度和破裂方向等.本文主要利用2010年4月14日M W6.9玉树地震后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站,对沿着甘孜—玉树断裂带传播的断裂带首波进行识别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不同区域均观测到了断裂带首波,在西段的结隆拉张盆地附近的3个台站沿断裂带界面的平均纵波速度差异值在5%~8%,而其他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为1%~3%.通过台站位置分布和断裂带首波特征关系,初步分析了断裂带拉张盆地的结构,结果显示结隆盆地的长度为~40 km,宽度为5.35~5.97 km,深度不超过5 km,在地表浅层形成了一个低速区,分别与巴颜喀拉块体(NE)和羌塘块体(SW)产生了两个物性差异界面,但没有延伸到主震和余震区震源深度.我们的结果表明结合密集台阵资料,通过断裂带首波特征分析可以为断裂带精细结构及几何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首波 玉树地震 偏振分析 速度差异 精细结构
下载PDF
类乌齐-玉树-玛多剖面重力异常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光亮 申重阳 +3 位作者 孙少安 谈洪波 玄松柏 黎哲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9,共5页
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对跨断裂带的重力剖面测线进行了相对重力联测,对观测结果作了大气改正、极移改正、漂移改正,经平差计算后,获取了该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结合该区1″×1″的ASTER GDEM(20... 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对跨断裂带的重力剖面测线进行了相对重力联测,对观测结果作了大气改正、极移改正、漂移改正,经平差计算后,获取了该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结合该区1″×1″的ASTER GDEM(2009)地形数字模型,对自由空气异常作了曲率改正、平板改正及高精度的地形改正,得到该探测剖面的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分析结果表明:从布格异常的陡变区可初步推断出与地质研究结果一致的断裂构造的位置;在玉树附近沿剖面往东北向出现地壳基底抬升现象,并在清水河附近幅度达到最大,初步推断为印度地壳的俯冲下插对青藏高原东缘的抬升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 数字地形模型 布格重力异常 地形改正 断裂带
下载PDF
玉树M_S 7.1级地震前的形变应变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良迁 薄万举 +3 位作者 杨国华 胡新康 郭赫 陈长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90-1996,共7页
基于1999~2007年和2007~2009年的GPS站点观测数据计算的速度场,分析了青藏亚板块的运动特征.利用块体(旋转与线性应变)弹性运动公式计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块体和羌唐块体的应变率、可可西里—玉树断裂带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研究了玉... 基于1999~2007年和2007~2009年的GPS站点观测数据计算的速度场,分析了青藏亚板块的运动特征.利用块体(旋转与线性应变)弹性运动公式计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块体和羌唐块体的应变率、可可西里—玉树断裂带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研究了玉树7.1级地震前的形变应变特征.结果表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块体处于青藏亚板块运动场的差异变化较大的地带;1999~2007年可可西里—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为主;2007~2009年可可西里—玉树断裂带在玉树以西压应变率显著增强,利于应力积累,以东为右旋为主,玉树附近地段成为不同应变应力状态的转换地带——不稳定地段.可可西里—玉树断裂带的活动为7.1级地震孕育提供了能量积累和发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运动场 块体运动 断裂带活动 应变率增加 玉树地震孕育
下载PDF
天宝VX空间测距仪在构造形变微地貌测量中的应用——以甘孜—玉树断裂邓柯段为例
17
作者 马超 李勇 +3 位作者 周荣军 刘玉法 梁明剑 王世元 《四川地震》 2013年第1期16-20,共5页
如何获取构造形变微地貌所蕴含的定量参数,对于研究活动断裂、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广义鲜水河断裂带向北西延伸的羽列孳生断裂,具有新活动性。活动断裂新构造活动微地貌响应是研究构造形变微地貌的最... 如何获取构造形变微地貌所蕴含的定量参数,对于研究活动断裂、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广义鲜水河断裂带向北西延伸的羽列孳生断裂,具有新活动性。活动断裂新构造活动微地貌响应是研究构造形变微地貌的最佳对象之一。近年来,一些高精度仪器已经广泛应用于构造形变微地貌的测量中。天宝VX空间测距仪是一款集成了先进的光学测量技术、量测成像技术和3D扫描技术并能捕捉扫描数据、成像数据和测量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融合一体可执行所有任务的测量仪器。本文结合甘孜—玉树断裂邓柯段的构造形变微地貌特征,系统介绍天宝VX空间测距仪获取该段活动断裂的定量化形变参数,这些参数对我们深入了解甘孜—玉树断裂邓柯段活动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天宝VX空间测距仪在构造形变微地貌测量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宝VX空间测距仪 微地貌测量 甘孜-玉树断裂邓柯段
下载PDF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丰 李德威 +1 位作者 Jerry Bartholomew 罗文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5,共7页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级地震产生了长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系统非常典型。本文通过对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与结古镇西南河道两岸2个地表破裂点的野外观测和地表破裂的力学分析,探讨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方式。在...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级地震产生了长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系统非常典型。本文通过对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与结古镇西南河道两岸2个地表破裂点的野外观测和地表破裂的力学分析,探讨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方式。在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地表破裂与地震陡坎呈间隔式左行右阶排列,具转换压缩性质;在结古镇西南河道北岸主地表破裂带中地表破裂非常发育,出露一处古断层面。地表破裂的野外调查与应力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为125°,属于典型的左行走滑破裂带,最大左行走滑位移量1.75m,主压应力为近东西向,这一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甘孜-玉树断裂带 地表破裂 转换压缩
下载PDF
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继文 黄学猛 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72-3888,共17页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同时也是羌塘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的重要地质边界.当江断裂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西北段,沿线发育当江荣、当江和哲达等一系列串珠状第四纪断层谷地.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数字...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同时也是羌塘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的重要地质边界.当江断裂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西北段,沿线发育当江荣、当江和哲达等一系列串珠状第四纪断层谷地.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调查,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发现断裂沿线冲沟、河流阶地和洪积扇等断错地貌发育,反映了该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性强烈.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距今约3.04 ka.当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7±3mm·a^(-1).研究结果为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高原东北部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运动学特征 当江断裂 甘孜-玉树断裂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玉树地区巴塘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游建飞 李勇 王腾文 《云南地质》 2016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一条走向NWW,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甘孜-玉树断裂带中的各种错动地貌都十分发育,且保存完好。本文以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巴塘断裂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的一些详细调查并结合前... 甘孜-玉树断裂带是一条走向NWW,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甘孜-玉树断裂带中的各种错动地貌都十分发育,且保存完好。本文以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巴塘断裂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的一些详细调查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该断裂带沿线上的河流阶地、冲沟错位明显。同时也可为评估甘孜-玉树断裂的长期地震危险性提供资料。最后计算出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巴塘断裂滑动速率每年为2.21mm^3.0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 巴塘断裂 活动速率 青海玉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