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of the Zanda Basin,Tibet, and Records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7
1
作者 MENG Xiangang ZHU Dagang +5 位作者 SHAO Zhaogang YANG Chaobin HAN Jianen YU Jia MENG Qingwei LU Rong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3-72,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s that the very thick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basin are 5.89- 0.78 Ma old and that their deposition persisted for 5.11 Ma, i.e. starting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ending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with the Quaternary glacial stage starting in the area no later than 1.58 Ma.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at the Zanda basin on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began uplift at -5.89 Ma, later tha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sence of gravel beds in the Guge and Qangze Formations reflects that strong uplift took place at -5.15 and -2.71 Ma, with the uplift peaking at -2.71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Cenozoic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zanda basin
下载PDF
Upwelling Proces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Height and Velocity Estimation Evidenced b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anda Basin,Tibet,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U Dagang MENG Xian' gang +5 位作者 SHAO Zhaogang YANG Chaobin HAN Jian'en YU Jia MENG Qingwei Lü Rong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80-295,共16页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stratigraphic section measurement and indoor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he Zanda Basin's tectonic location in the Himalaya Plate was ascertained,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stratigraphic section measurement and indoor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he Zanda Basin's tectonic location in the Himalaya Plate was ascertained,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anda Basin during th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was classified as six stages: (a) primary rift-faulting stage, (b) quick rift-faulting Stage, (c) intensive rift-faulting stage, (d) stasis stage, (e) secondary rift-faulting stage, and (f) secondary quick rift-faulting stage. Based on this six-staged formation-evolution theory of the Zanda Basin, the upwelling proces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from the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was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 five stages: (a) slow upwelling stage (5.4-4.4 Ma), (b) mid-velocity upwelling stage (4.4-3.5 Ma), (c) quick upwelling stage (3.5-3.2 Ma), (d) upwelling-ceasing stage (3.2-2.7 Ma), and (e) quick upwelling stage (2.7 Ma).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 the duration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4.7 Ma) to the End of Pliocene (2.67 Ma), which lasted 2.03 million years, the Himalaya Mountains had uplifted 1500 m at a velocity of 0.74 mm/a; this belongs to a mid-velocity upwening. During the 1.31 million yea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the Himalaya Mountains had risen up another 1500 m at a velocity of 1.15 mm/a; this is a rather quick upwelling. All of these data have shown that the upwelling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is along a complicated process with multi-stages, multi-velocities, and non-uniformitarian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nda Basin Plioc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basin evolution mountain upwelling Western Himalaya Mountains.
下载PDF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Zanda basin in southwest Tibet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6
3
作者 WANG ShiFeng ZHANG WeiLin +2 位作者 FANG XiaoMin DAI Shuang Oliver KEMPF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393-1400,共8页
The Zanda basin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basins at the north slope of the Himalaya Range. Thus the study of the basin strata will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Orogenic... The Zanda basin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basins at the north slope of the Himalaya Range. Thus the study of the basin strata will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268 oriented block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750-m-thick sections of the Zanda ba- sin. Th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hRM) was isolated that decays linearly to the origin between 500oC and 690oC for most studied samples. An age range of 9.5―2.6 Ma was estimated fro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ur observed polarity column and the Geo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GPTS). The age of the Zanda basin does not support the models that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 system (STDS) is one of the basin controlling faults. Given the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basin and the tectonic features at the north edge of the basin, the Zanda basin was a half graben that was possibly controlled by the Karakorum fault on the north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磁性地层学 断层 西藏南部
原文传递
西藏札达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石制品研究
4
作者 朱之勇 熊娟 +3 位作者 唐睿 于春 席琳 张建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型细石器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特征,推断日乌孜细石器地点为一处古人类的临时石器加工场所,年代可能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即距今7200~6000年之间。本项研究详细揭示了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的文化面貌,有利于推动西藏西部的细石器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 日乌孜 细石器
下载PDF
西藏札达县藏族有用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
5
作者 蔺蕾 丁晓勇 +4 位作者 胡华斌 张德政 吴国茂 梅任强 王雨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6-1988,共13页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藏区人民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富的...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藏区人民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为全面系统地调查、记录和研究札达县藏族对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该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共访谈了173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3639条利用报告(UR),并采用利用价值(UV)、文化价值指数(CV)和文化重要性指数(CII)等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札达县藏族掌握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传统知识,119种可利用野生植物,分属40科83属。(2)该地野生植物利用类别多样,有8个利用类别,并且多种植物同时具有2种及以上用途。(3)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葛缕子(Carum carvi)(UV=1.220)、冻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UV=0.919)、心叶大黄(Rheum acuminatum)(UV=0.890)、柏木属(Cupressus sp.)(UV=0.769)和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UV=0.757),这些植物和当地藏族的生活息息相关。(4)复杂多样的高原环境显著影响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利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地记录了札达县野生植物利用的知识和特征,有助于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促进传统知识的传承,而且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 生物多样性 西藏札达县 藏族 传统知识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统中犀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4
6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7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孙立倩 王建平 韩同林 杜建军 韩建恩 余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9-612,共4页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犀类化石,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鉴定为犀类额鼻角犀亚科第三?骨化石,在同一层位中还采集了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产出犀类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犀类化石,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鉴定为犀类额鼻角犀亚科第三?骨化石,在同一层位中还采集了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产出犀类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札达盆地上新世时代表着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以及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札达 青藏高原 犀类化石 上新统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9
7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7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孙立倩 王建平 韩同林 韩建恩 杜建军 余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5-608,共4页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1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不整合面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吕荣平 罗鹏 +5 位作者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邵兆刚 朱大岗 孟宪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75-1480,共6页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5.4~5.05MaBP时期,气候环境由温凉干旱转变为温暖稍湿,植被相应地经历了疏林草原植被—森林草原植被的演变过程;到了5.05~4.40MaBP时期,转变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植被亦相应地经历了由森林...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5.4~5.05MaBP时期,气候环境由温凉干旱转变为温暖稍湿,植被相应地经历了疏林草原植被—森林草原植被的演变过程;到了5.05~4.40MaBP时期,转变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植被亦相应地经历了由森林草原—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演变过程。总地来说,当时该地区的植被是乔木植物(松属)和草本植物(蒿属、藜科)占主导地位,气候总体表现为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托林剖面 植被 孢粉分析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11-1120,共10页
通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分布于盆地内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上新世—早更新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上新统—... 通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分布于盆地内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上新世—早更新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三分方案,将该套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3个组、7个沉积相、11个岩性段,并为确定上新统与下更新统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年代地层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古格剖面孢粉记录及其反映的古环境信息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余佳 罗鹏 +5 位作者 韩建恩 孟庆伟 吕荣平 孟宪刚 朱大岗 邵兆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5-60,共6页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古格剖面的孢粉分析,上新世古格组地层沉积物记录了4.40~2.74 Ma时期该地区的植被与环境演化过程。4.40~3.75 Ma时期,气候温凉而干旱,呈现出暖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植被景观;3.75~3.47 Ma时期,属于山地暖温带...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古格剖面的孢粉分析,上新世古格组地层沉积物记录了4.40~2.74 Ma时期该地区的植被与环境演化过程。4.40~3.75 Ma时期,气候温凉而干旱,呈现出暖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植被景观;3.75~3.47 Ma时期,属于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由温凉干旱向温暖湿润过渡;3.47~3.20 Ma时期,植被发育,属于针阔叶混交林,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3.20~2.96 Ma时期,植被以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与山地寒温带针叶林交替变化为特征,气候开始向干冷方向发展;2.96~2.74 Ma时期,属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特征,气候持续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古格组剖面 孢粉分析 古环境信息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第四纪冰川堆积及冰川进退规程讨论 被引量:14
11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杜建军 孟庆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6-97,共12页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堆积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可分为:①盆地周缘高山区U形谷中及山麓地带的冰川堆积;②盆地周边深切峡谷区的冰川堆积;③盆地面上的冰川堆积;④盆地河谷高阶地与沟谷中的冰川堆积;⑤盆地周缘高山区山前地带的...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堆积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可分为:①盆地周缘高山区U形谷中及山麓地带的冰川堆积;②盆地周边深切峡谷区的冰川堆积;③盆地面上的冰川堆积;④盆地河谷高阶地与沟谷中的冰川堆积;⑤盆地周缘高山区山前地带的冰川堆积等。不同区域分布的冰川堆积,在砾石成分、磨圆度、结构构造、地貌特征等都有较明显区别。依据冰川堆积物的特征、分布等,可将本区第四纪的冰川发展,由老到新划分为:冰缘阶段→冰进阶段→最大冰川阶段→冰退阶段。对应的冰川类型为:山谷、山麓及冰帽冰川发育阶段→大规模冰帽冰川发育阶段→冰帽、山谷及山麓冰川发育阶段。现有资料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堆积发现最多、最全、分布最连续和保存最好的地区。为该区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气候地层的建立、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第四纪 冰川堆积 冰川进退规程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剖面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津 朱大岗 +5 位作者 孟宪刚 邵兆刚 余佳 韩建恩 孟庆伟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005-1012,共8页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剖面的实际调查以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碳酸盐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古地磁和ESR法测年资料,探讨了古格组4.4-2.74Ma的沉积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4.4Ma象泉运动以后,札达盆地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沉积环...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剖面的实际调查以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碳酸盐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古地磁和ESR法测年资料,探讨了古格组4.4-2.74Ma的沉积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4.4Ma象泉运动以后,札达盆地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沉积环境由前期河流相沉积向湖相沉积转变。形成了厚度达500余米的古格组沉积,反映札达古湖沉积由滨湖-浅湖-半深湖-滨浅湖阶段的变化,即湖泊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其发育过程与晚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古格组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6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83-992,共10页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6Ma,两者大体吻合。根据古地磁、ESR测年结果,可将该套河湖相地层的时序划分为:上新世托林组(N21t)的形成时间为5.41~4.20Ma、上新世古格组(N22g)为4.20~2.57Ma、早更新世香孜组(Qp1-1x)为2.57~1.36Ma。为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时间序列标尺的建立,以及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地层划分 磁性地层 年代地层
下载PDF
藏西南札达白垩纪Albian期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响 蔡元峰 +3 位作者 胡修棉 黄志诚 王建刚 耿建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2,共10页
海绿石是海相沉积的指相矿物,通常形成于海进系列,与低的沉积物供应速率有关。本文利用岩相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等技术,对藏... 海绿石是海相沉积的指相矿物,通常形成于海进系列,与低的沉积物供应速率有关。本文利用岩相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等技术,对藏西南札达县波林地区夏拉剖面中的海绿石砂岩和含海绿石灰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上述分析表明砂岩和灰岩中的海绿石均为高演化的海绿石,砂岩中的海绿石为原地海绿石,而灰岩中的海绿石则源于下伏砂岩。通过沉积环境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笔者等认为札达地区砂岩中海绿石的出现可能与Albian晚期印度大陆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的彻底裂解而造成的该地区的海进有关。持续的海进过程导致了该地区高演化的海绿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绿石 矿物学特征 夏拉剖面 西藏札达
下载PDF
西藏西部札达盆地早更新世香孜组沉积特征和时代——对青藏高原第四系底界的约束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4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6-541,共6页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填绘出了大面积分布的早更新世早期香孜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对该河湖相沉积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环境、所含化石特征和形成时代等的研究表明,它是第四纪冰期冰缘区的最早沉积记录,也是第...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填绘出了大面积分布的早更新世早期香孜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对该河湖相沉积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环境、所含化石特征和形成时代等的研究表明,它是第四纪冰期冰缘区的最早沉积记录,也是第四纪冰期的下限。为青藏高原建立气候地层层序、第四纪冰期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香孜组 冰缘期 第四纪冰期 西藏札达盆地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孢粉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4 位作者 孟庆伟 吕荣平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7,共8页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的孢粉分析,初步定出该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界线,并得到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发展的历史.约在2.68~2.45Ma期间,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约在2.45~2.11Ma期间,草本...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的孢粉分析,初步定出该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界线,并得到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发展的历史.约在2.68~2.45Ma期间,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约在2.45~2.11Ma期间,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在2.11~1.49Ma期间,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之最,灌木相对增加,也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在1.49~1.36Ma期间,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植被 香孜剖面 孢粉分析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相及其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30
17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8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孙立倩 王建平 韩同林 韩建恩 杜建军 余佳 孟庆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45-252,共8页
札达盆地新近系上新统一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香孜组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Qp1t),属地堑型湖盆沉积,主要发育冲洪积相、冰缘相、冰湖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持续裂陷相、湖... 札达盆地新近系上新统一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香孜组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Qp1t),属地堑型湖盆沉积,主要发育冲洪积相、冰缘相、冰湖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持续裂陷相、湖相及河流相。札达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期裂陷(N21x)、稳定隆升(Qp2f)和强烈快速隆升(Qp3~Qh)等5个2z)、湖盆外泻(Qp(N2阶段。盆地南北两侧数条相向正断层的活动性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相展布格局:断层活动强烈时,湖盆水域扩大,湖水加深,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断层活动减弱时,水体变浅或干涸,湖盆被充填,主要发育河流相、冲洪积沉积。第四纪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札达盆地周缘高山区冰川活动加剧,主要发育冰缘相和冰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上新世—早更新世 断陷湖盆 构造演化 西藏札达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的“翘板式”形成机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邵兆刚 孟宪刚 +5 位作者 朱大岗 杨朝斌 马天林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5-218,共4页
西藏阿里札达地区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一系列褶皱、断裂、岩浆岩带和动力变质带组成的一套北西向构造系统,起源于晚侏罗世以来印度—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和陆内会聚作用。按照板块运动时间顺序,可区分出早、晚两阶段构造组合。早阶段构造组... 西藏阿里札达地区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一系列褶皱、断裂、岩浆岩带和动力变质带组成的一套北西向构造系统,起源于晚侏罗世以来印度—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和陆内会聚作用。按照板块运动时间顺序,可区分出早、晚两阶段构造组合。早阶段构造组合与板块俯冲—碰撞有关,形成缝合带—陆缘弧系统;晚阶段构造组合与陆内会聚有关,形成基底断块系统。札达盆地与高喜马拉雅断块隆起存在盆—山耦合关系,藏南谷地基底断块的翘板式运动是形成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陆内会聚 翘板式运动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0-167,共8页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札达盆地的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古格组、古格组与托林组之间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两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以及上新统褶皱的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运动晚阶段(第Ⅲ幕)的表现形式及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高原隆升过程、方式等,提供了实际资料和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地质构造组合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8-315,共8页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和进积准层序组。对应上新世湖相沉积由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的演化,反映湖泊由源区水系冲积亚相—滨湖三角洲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湖泊,由扩张到萎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化旋回。层序II代表下更新统地层层序,反映一个盆地受构造和气候(冰期—间冰期)双重控制的夭折型冰湖形成演化的由冰水冲积相到冰湖沉积相的不完整沉积旋回,为青藏高原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层序地层 札达盆地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