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仲景对《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发挥
1
作者 杨文园 何晓晖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32-1635,共4页
《伤寒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人以胃气为本”“土生万物”思想,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疾病始终,在六经证治中既重视脾胃阳气又重视脾胃阴液。治疗太阳病时,强调发汗过程中要资养汗源;素体脾胃虚弱者,托邪外出同时补中和胃;使用... 《伤寒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人以胃气为本”“土生万物”思想,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疾病始终,在六经证治中既重视脾胃阳气又重视脾胃阴液。治疗太阳病时,强调发汗过程中要资养汗源;素体脾胃虚弱者,托邪外出同时补中和胃;使用峻药攻邪时,以攻邪不伤正为原则,处处顾护脾胃之气;太阴病脾阳虚弱者,提出温之的治疗法则,方用理中汤、四逆汤。其将《黄帝内经》脾胃升降理论具体运用于脾胃病的施治中,以辛开苦降,降逆调和为法,设立了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方,开创了以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交错、气机痞塞之脾胃病先河;在药物的煎法、服法及药后调护中也处处注意养护胃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中国上古文物中人与动物的关系——评张光直教授“动物伙伴”之泛萨满理论 被引量:13
2
作者 萧兵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179,共8页
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人类学贡献甚大,但他的泛萨满理论给历史、考古、民族和文化学工作者留下了充分思考和商榷的余地。中国上古文物往往借助猛兽或猛兽化、神秘化的动物形象来威慑敌害、邪恶、被统治阶级或文化他者;搬用萨满巫凭借“... 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人类学贡献甚大,但他的泛萨满理论给历史、考古、民族和文化学工作者留下了充分思考和商榷的余地。中国上古文物往往借助猛兽或猛兽化、神秘化的动物形象来威慑敌害、邪恶、被统治阶级或文化他者;搬用萨满巫凭借“另我”或“动物助手”以升天通神的理论,解释不了饕餮吃人等意旨明确的图像;良渚文化“神人兽面”丝毫没有神人骑兽的暗示,而只有“獠牙女阴”的兼体造型;王亥双手持鸟,并不为了登天,决不能把“方食其头”删掉;濮阳西水坡“龙虎葬”,根本不存在龙、虎、鹿三(足乔):《抱朴子》的“鹿卢(足乔)”,讲的是带轱辘的橇车,“鹿(足齐)”是硬伤性的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上古文化 神秘动物 张光直理论 萨满教与泛萨满主义
下载PDF
张载性命论的新架构及学术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2,共7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倒置。他最早划分"德命"与"气命",强调以"德命"驾驭"气命"。张载还认为,"天地之性"对应于"德命",而"气质之性"则对应于"气命"。他进而认为,"成性"与"至命"的目标也是对应的,"成性"必以"天地之性"而不以"气质之性"为根据,"至命"必以"德命"而不以"气命"为目标。在此方向引导下,"成性"工夫与"至命"工夫各有其特色。张载性命论的价值在于,强调以"道德性命"驾驭人生方向,以先"穷理"后"尽性"的工夫实践提升自我,让生命不断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性命论 性有本末 命分德气 成性 至命
下载PDF
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4-105,共2页
儿童文学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世界文坛巨匠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而翻译家张友松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译本在众多中译本中脱颖而出,一直享有盛誉。论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分析张友松的中译本是怎样从意义、风格和读者反... 儿童文学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世界文坛巨匠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而翻译家张友松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译本在众多中译本中脱颖而出,一直享有盛誉。论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分析张友松的中译本是怎样从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达成了功能上的对等,保持了原作的原汁原味,并且明确了功能对等理论对实际翻译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张友松中译本 意义 风格 读者反应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气味配伍理论对祛湿类经方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赖逸贵 胡业建 +4 位作者 孟丽琴 陈方敏 范慧婕 杨芳华 王强 《河南中医》 2020年第8期1148-1152,共5页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气味配伍规律组方。因此,每一种邪气在8种不同的情况下,对应有8种配伍方式。《黄帝内经》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以热性、苦味、甘味、淡味药物为主,辅以寒性、辛酸味药物。说明湿邪有寒热之分,体现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伤寒杂病论》中,祛湿方剂共33篇,此处之"湿"指外感湿邪和脾胃内生湿邪。分析其中代表方剂可知,《黄帝内经》中的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运用广泛;《黄帝内经》中的8种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并非完全独立使用,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祛湿类经方药物在四气选择上有寒有热,在五味选择上,多用苦味、辛味、甘味药物,其中必用苦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配伍理论 祛湿类经方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