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1):Its Emergence 被引量:2
1
作者 Feng Rui Wu Yu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The emergence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material basis of Zhang Heng's scientific thought. It appears that the simple int... The emergence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material basis of Zhang Heng's scientific thought. It appears that the simple intention of "observing visions and distinguishing good fortune or misfortune"was his motivation to develop the seismoscope. Trac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author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ismoscope started around 128 A. D., and based on perceptual knowledge, two ideas about earthquakes came into being,i. e.,earthquake location c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instrument shaking direction, and the earthquake and earth split we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n the instrument manufacture,Zhang Heng advocated a principle of "making utensils to imitate cosmos". By this principle,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were readily solved: the seismoscope imitated the response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to earthquakes( i. e. natural seismoscope). Technically,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the latch was used for reference,and it recorded the physical evidence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by an ingenious way of a ball dropping from a dragon's mouth. The solution of these three key problems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eismoscope in 132 A. D. and the successful detection of an earthquake in 134 A. D. His invention deepened humanity's knowledge of natural law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at time and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ntion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Ancient concept of earthquake Suspension system Trigger mechanism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被引量:1
2
作者 FengRui WuYu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2期142-160,共19页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come mainly from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its mechanical principles. Such a discrepancy affects the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form ...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come mainly from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its mechanical principles. Such a discrepancy affects the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seismoscope and the fair assessment of its position in scien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wo basic conjectures on its basic principles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namely, the suspended pendulum and the upright rod, the authors hav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from the viewpoint of modern seismology. In this study, various aspects are involved, such as the properties of the seismoscope, its descrip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Latter Han Dynasty",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the central pillar,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Longxi region, earthquake intensity in Luoyang, and modern seismograms from the Luoyang seismic st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works following a suspended pendulum principle; it is triggered to move by seismic Rayleigh waves; and resonance plays the role of amplification. The long-prevailing conjecture of the upright rod, which was mistakenly called the “inverted pendulum" for a time, is believed to be imprope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show that it cannot be used in a seismoscope and will lead to an ir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heng Wind-observing Earthquake Instrument SEISMOSCOPE Suspended pendulum Upright rod ARCHAEOLOGY
下载PDF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and Longxi earthquake in AD 134
3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704-719,共16页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reconstructed model of the seismometer. But for a long time,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Jincheng-Longxi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8, AD 138 was mistaken as the event went agains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t was refuted by the researches of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By making careful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the description of Longxi earthquake of Houhan Shu, by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exposed by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t that time, ZHANG Heng's biography, his poems and place names of Han Dynasty, by comparing fiv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Qing Dynasty and their attenua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Longxi earthquake should take place on December 13, AD 134 (the third year of Yangjia reign). As a rough assessment, the epicenter was in Tianshui area and the magnitude was about 7. Due to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inability to scientifically explain earthquake phenomenon at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 tragedy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r years of ZHANG Heng's lif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 with the earthquake successively occurred in AD 133 and AD 134 after invention of seismometer in AD 132.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ground motion at Lingtai caused by the event in AD 134, the digital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of three Longxi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recorded by Luoyang seismic station are used. The numerical modelings are made from three aspects of seismic magnitude definition, digital broad-band seismograms and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Lingtai is between 6-8 mm, and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is less than 10^-2 m/s^2. These resul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quantitative test of the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Longxi earthquak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numerical model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下载PD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2):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Investigation
4
作者 Feng Rui Wu Yu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2-21,共10页
Historical data regarding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is not singular proof. Actually,the four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i. e.,Continuation of Historiography of Han Dynasty, Historiography of the Later Han,Book o... Historical data regarding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is not singular proof. Actually,the four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i. e.,Continuation of Historiography of Han Dynasty, Historiography of the Later Han,Book of the Later Han and Ding Record all have relevant records of its structure,size,principle,response to earthquake and actual applications. These five aspects are supported b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modern seismological study.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contain a great deal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this ancient seismoscope. In conclusion, the authent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are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Seismological study
下载PDF
东汉·震古烁今地动仪——漫步地震五千年(6)
5
作者 冯锐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99-310,共12页
东汉是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以张衡地动仪的发明为杰出代表。简介了地动仪的历史真实性、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张衡的科学贡献。地动仪对19世纪现代地震仪的诞生曾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复原研究旨在搞清原理和结构、得到思... 东汉是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以张衡地动仪的发明为杰出代表。简介了地动仪的历史真实性、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张衡的科学贡献。地动仪对19世纪现代地震仪的诞生曾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复原研究旨在搞清原理和结构、得到思想的启迪,有助于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对新复原模型的考古依据和科学实验做了简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 地动仪 工作原理 科学复原
下载PDF
CSES/FY3C掩星与数字测高仪探测电离层特征参数比较分析
6
作者 胡嘉宇 甘呈坤 辜声峰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120-129,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风云三号系列卫星(FY3C)以及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等具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电掩星(RO)观测能力的低轨卫星所得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反演精度,提出一种以数字测高仪探测数据为参考,...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风云三号系列卫星(FY3C)以及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等具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电掩星(RO)观测能力的低轨卫星所得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反演精度,提出一种以数字测高仪探测数据为参考,采用多种时空匹配窗口对掩星反演结果进行电离层特征参数验证分析的方法:实验结合2018-7-20—2018-8-20共计20551次掩星事件,及6094个数字测高仪观测电子密度廓线数据,从峰值密度、峰值高度及临界频率等多方面对FY3C与CSES卫星掩星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为避免由于不同观测数据时空不一致引入的差异,分析不同时空匹配窗口对掩星与数字测高仪观测结果比对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轨卫星掩星所得峰值参数与数字测高仪观测资料在不同匹配准则下的比较结果存在差异;当空间(时间)窗口不变时,随着时间(空间)窗口增大,无论是低轨卫星掩星同数字测高仪探测数据的比较,还是低轨卫星自身之间的比较,其电离层峰值参数数据匹配的相关性(一致性)都将下降,进而导致相关系数与拟合精度的减小;在相同的时空匹配窗口中,CSES与FY3C掩星反演出的电离层峰值密度相关性较强,而电离层峰值高度相关性较弱;CSES卫星更适合于低纬地区低高度与中高纬地区低中高度的电离层掩星探测,而FY3C卫星则适合于低纬地区中高高度与中高纬地区高于CSES卫星轨道高度的电离层掩星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 风云三号(FY-3) 张衡一号(zhang heng-1)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 数字测高仪 电子密度廓线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探究
7
作者 卢永 孙振强 +3 位作者 郑江蓉 朱庆和 殷翔 孙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6-1182,共7页
张衡地动仪至今仍未得到公认的复原模型,通过对张衡的哲学思想、科学成就等史料研究,对袁宏著《后汉纪》中描述地动仪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对张衡研制的“地动仪”和“水运浑象”进行比较,认为地动仪为自动运行一体化精密仪器,可实现对... 张衡地动仪至今仍未得到公认的复原模型,通过对张衡的哲学思想、科学成就等史料研究,对袁宏著《后汉纪》中描述地动仪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对张衡研制的“地动仪”和“水运浑象”进行比较,认为地动仪为自动运行一体化精密仪器,可实现对微弱地振动信号感知、放大和记录功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提出了三点悬挂复合物理摆+机械杠杆放大的地动仪复原技术方案,详细介绍了地动仪摆锤的悬挂方式、八个方向地振动信号的提取、机械杠杆放大机构和擒纵机构的设计思路,并研制了实验样机,证实地动仪工作原理具有科学性,且能与文献中描述地动仪的文字内容相互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复原模型 三点悬挂复合物理摆 机械杠杆放大
下载PDF
基于张衡一号电磁卫星的夏季磁静日新疆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特征
8
作者 雷晴 赵彬彬 +1 位作者 卓瑞祺 刘代芹 《内陆地震》 2023年第3期247-255,共9页
采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朗缪尔探针(Langmuir Probe,LAP)载荷原位电子密度对夏季磁静日时段新疆区域(30°~55°N,70°~100°E)的顶部电离层N e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日侧和夜侧的数据变化曲线:40°~55°N范围内N e... 采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朗缪尔探针(Langmuir Probe,LAP)载荷原位电子密度对夏季磁静日时段新疆区域(30°~55°N,70°~100°E)的顶部电离层N e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日侧和夜侧的数据变化曲线:40°~55°N范围内N e数据变化平稳,日侧N e值平均高于夜侧N e值的2倍,其中夜侧N e值稳定在0.5×10^(10) cm^(-3)~1.0×10^(10) cm^(-3),日侧N e稳定在1.0×10^(10) cm^(-3)~1.5×10^(10) cm^(-3);而30°~40°N范围上N e数据波动较大。根据地方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夜侧还是日侧,随着纬度的降低N e值逐渐增大,N e值最大达到5.25×10^(10) cm^(-3)。研究区域范围内N e日侧、夜侧在不同纬度、不同地方时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 朗缪尔探针 磁静日 电子密度 日变特征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一个系统工程视角的讨论
9
作者 吴忠良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3年第3期247-254,共8页
21世纪以来,地震科技全面进入系统工程时代。在这一形势下,张衡地动仪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仍有重要的启示。本文试图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讨论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作用。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地震监测 科学仪器 系统工程
下载PDF
《西都赋》与《西京赋》之“长安”赋文研究
10
作者 倪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6-20,共5页
东汉班固所作《西都赋》与张衡所作《西京赋》,是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中专门以西京长安城为创作内容的两篇重要赋作,其内容均铺陈描绘西汉长安的繁荣与奢华。该文以两篇赋作为文本,用文献分类法研究汉赋中的汉代长安城的政治、经济... 东汉班固所作《西都赋》与张衡所作《西京赋》,是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中专门以西京长安城为创作内容的两篇重要赋作,其内容均铺陈描绘西汉长安的繁荣与奢华。该文以两篇赋作为文本,用文献分类法研究汉赋中的汉代长安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内容,比较两篇赋作中汉人眼中西京长安之盛貌,并分析其差异分别。班固《西都赋》中对西汉长安之繁华奢侈描写为史学家之克制;张衡《西都赋》中西汉长安的内容为文学家之描写,极尽其力表现天子及百官的奢靡无尽的生活娱乐内容。两篇赋作描写内容丰富,观点明晰,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长安 班固 《西都赋》 张衡 《西京赋》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及其历史贡献 被引量:14
11
作者 冯锐 朱涛 +1 位作者 武玉霞 李先登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1-15,共15页
介绍了地面振动的两大分类、验震器和报警器的基本区别以及地面振动的科学检测方法,指出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悬挂物的模仿和发展,史料中有关地动仪的结构、大小、反应、关系和应用5个方面的记述具有明确的地震学意义,并给出了3个... 介绍了地面振动的两大分类、验震器和报警器的基本区别以及地面振动的科学检测方法,指出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悬挂物的模仿和发展,史料中有关地动仪的结构、大小、反应、关系和应用5个方面的记述具有明确的地震学意义,并给出了3个重要的限制性参数。正是由于史料中存在这些实质性的技术内容和定量参数,使仪器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得以确认,并使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成为可能。张衡利用惯性摆原理成功地开创了人类测震实践的先河,并在保留地动记录和检测微弱信号方面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地动仪的成功曾经在现代地震学起步阶段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传统模型 天然验震器 报警器 惯性 米尔恩
下载PDF
对地动仪传统模型的置疑 被引量:12
12
作者 冯锐 武玉霞 +1 位作者 朱涛 李先登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16-33,共18页
王振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展览模型存在偏谬和失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确,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被严格的理论计算、实验检验和地震观测所否定。把地动仪复原成报警器而非验震器是致命性失误;外部基形不合理,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汉代酒尊的形制... 王振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展览模型存在偏谬和失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确,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被严格的理论计算、实验检验和地震观测所否定。把地动仪复原成报警器而非验震器是致命性失误;外部基形不合理,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汉代酒尊的形制不符合,并使仪器整体不稳定;龙和蟾蜍的艺术造型不符合史料,特别是日本人服部一三首创的那种离散的蟾蜍摆设不符合中国传统。因此,这个模型被否定。把它作为惟一的复原模型进行宣传,已出现负面社会影响,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的批评和否定意见中肯而严肃,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传统模型 工作原理 外部基形 艺术造型
下载PDF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8-376,共19页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 ,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 ,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 ,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 ,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 ,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 ,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陇西历史地震、洛阳的烈度以及洛阳地震台的现代地震记录图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 ,触发地动仪运动的是瑞利面波 ,共振起到放大作用。长期流行的直立杆原理 (曾一度被误称为“倒立摆”)是不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 候风地动仪 验震器 悬垂摆 直立杆 考古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 被引量:18
14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68,共15页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汉书》对陇西地震的描写、各种史料揭示的当时历史背景、张衡的生平、张衡的诗文、汉代地名考,对比了清朝5次历史地震,估算了其烈度衰减,得出结论:这次陇西地震的时间应为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作为一个粗估,其震中在天水一带,震级约7级.张衡晚年的悲剧也与这次地震有关.本文还利用近年3次陇西地震在洛阳台的宽频带地震记录,从震级定义、数字宽频带地震记录和小震记录合成大震记录等3个方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洛阳灵台处的水平向最大地动位移应为6~8mm,最大加速度则不大于10^-2m/s^2.这些结果对新完成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起到了重要的定量检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陇西地震 史料研究 数值模拟 历史地震
下载PDF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武玉霞 王培波 +5 位作者 冯锐 李先登 朱晓民 李辉 田凯 吴健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90,共18页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于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所完成的新复原模型,分析了结构基形、悬挂点位置、调整结构和仪器稳定性等结构问题,对新模型的造型设计和研究思路做了具体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汉代文化和艺术 结构造型 艺术造型 设计复原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的失传 被引量:10
16
作者 武玉霞 朱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103,共11页
关键词 张衡 自然科学史 地动仪 陇西地震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的诞生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97,共19页
地动仪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张衡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物质基础。张衡生活在东汉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观察异象、辨别凶吉"的朴素愿望是研制地动仪的原始动力。作者追溯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衡的学术历程、... 地动仪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张衡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物质基础。张衡生活在东汉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观察异象、辨别凶吉"的朴素愿望是研制地动仪的原始动力。作者追溯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衡的学术历程、地动仪的问世过程,分析了东汉早期的地震活动、古代的地震观念和灵台科学活动的特点。指出地动仪的研制起步于公元128年,张衡基于感性认识升华出两个地震概念——地震的位置可按方位判断、地震和地裂必须加以区别,这使地动仪的研制有了明确的技术追求。仪器制作上,张衡崇尚"制器尚象"的原则。地动仪的测震原理模仿了悬挂物(即天然验震器)对地震的反应,技术实现上借鉴了门闩类的触发机构,还通过龙首吐丸的方式留下了发生地震的物质证据,这3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成就了公元132年地动仪的问世和134年的成功验震,构成他科技创新的完整内容。地动仪的发明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当时的东汉及其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动仪的发明 张衡 古代地震观念 东汉早期的地震活动 悬挂物 触发机构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17
18
作者 赵冠峰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4-344,共11页
对地动仪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证明《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结构方面的内容除外)与其他同期的文献不能很好地衔接。考察地动仪及其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情况,可以看出古人对地动仪的质疑早已有之,而且越来越明显... 对地动仪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证明《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结构方面的内容除外)与其他同期的文献不能很好地衔接。考察地动仪及其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情况,可以看出古人对地动仪的质疑早已有之,而且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关于地动仪的所有文献信息不出范晔所记,亦使之成为一条孤证。研究表明,张衡研制地动仪的史实勿容质疑,但限于东汉的科技发展水平,该地动仪并未达到设计初衷,因此渐被世人所遗忘。然而张衡的设计思想有其科学与合理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系统研究测震仪器的第一人,其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即体现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 地动仪 地震 文献
下载PDF
从《舞赋》看汉代人的乐舞观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健红 杨方刚 刘远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0年第4期87-90,共4页
汉代乐舞是百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傅毅和张衡的《舞赋》均描绘了当时舞蹈的演出盛况,从中可见汉代人开放、包容的乐舞观,其中也不乏儒家乐舞观的影响;汉代乐舞还具有新颖的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并具有十分先进的舞蹈编排理念。
关键词 傅毅 张衡 《舞赋》 乐舞观
下载PDF
关于张衡水运浑象的考证和复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志超 陈宇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张衡水运浑象是科学史大事,前有刘仙洲作过复原,但有重大异议。本文先考张衡之前的文献以求源,论证张衡之作的目的和历史地位;再考其后的文献以循流,既为后来史料进行诠解,也返证张衡工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张衡可能采用的技... 张衡水运浑象是科学史大事,前有刘仙洲作过复原,但有重大异议。本文先考张衡之前的文献以求源,论证张衡之作的目的和历史地位;再考其后的文献以循流,既为后来史料进行诠解,也返证张衡工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张衡可能采用的技术设计,证明不是齿轮传动装置,而是浮子控制的绳轮传动装置。最后报告我们所作模拟实验和复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 浑象 浑仪 天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