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ycosmis longipetala F.J.Mou & D.X.Zhang,a new species of Rutaceae from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Feng-Juan MOU Dian-Xiang ZHANG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67,共6页
Glycosmis longipetala F. J. Mou & D. X. Zhang is described from Guangxi and Yunnan provinc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new species is similar to G. cochinchinensis (Lour.) Pierre ex Engl. by its simple leaves, but... Glycosmis longipetala F. J. Mou & D. X. Zhang is described from Guangxi and Yunnan provinc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new species is similar to G. cochinchinensis (Lour.) Pierre ex Engl. by its simple leaves, but distinguishable in having long-elliptic or oblanceolate (vs. ovate) leaves, long-ovoid to ellipsoid (vs. ovoid) floral buds, ovaries with many tubercles (vs. smooth) and glabrous (vs. pubescent) stamens. The pollen grains of the new species are 23.9±3.09 (20.8-27.0)×22.0±1.80 (20.4-24.4)μm in size with reticulate exine ornamentation in equatorial area and foveolate in polar area.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the new species is 2n=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Glycosmis Glycosmis longipetala F. j. Mou D. X. zhang new species pollen morphology polyploidy Rutaceae.
下载PDF
Selection of Stable Reference Genes fo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on 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Leaves Exposed to Different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2
作者 Yuting Luan Cong Xu +2 位作者 Xiaoxiao Wang Daqiu Zhao Jun Tao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2年第5期1045-1059,共15页
The definition of relatively stable expressed internal reference genes is essential in both traditional blotting quantification and as a modern data quantitative strategy.Appropriate internal reference genes can accur... The definition of relatively stable expressed internal reference genes is essential in both traditional blotting quantification and as a modern data quantitative strategy.Appropriate internal reference genes can accurately standardize the expression abundance of target genes to avoid serious experimental errors.In this study,th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en candidate genes,ACT1,ACT2,GAPDH,eIF1,eIF2,α-TUB,β-TUB,TBP,RNA Pol II and RP II,were calculated for a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 in 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leaves under various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Data were processed by the four regularly used evaluation software.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RNA Pol II was the most stable gene and eIF2 was the least stable one.In addition,the geNorm program provided the optimal choice of two reference gene combination,RNA Pol II andβ-TUB,for qRT-PCR normalization in P.ostii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rought stress levels.Our research provided convenience for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in P.ostii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promoted research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alleviate P.ostii drought stres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reference gene qRT-PCR drought stress
下载PDF
凤丹(Paeonia ostii T.)自毒物质的检测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5
3
作者 覃逸明 聂刘旺 +3 位作者 黄雨清 王千 刘欣 周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3-1161,共9页
药用牡丹的种植中存在明显的连作障碍现象,为探讨其机制,利用已萌发长根的凤丹(Paeonia ostii)种子对凤丹根际土壤和根的水浸提液进行了自毒化感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种植4a的凤丹根际土壤及其根皮中的化感自毒物质进行了定... 药用牡丹的种植中存在明显的连作障碍现象,为探讨其机制,利用已萌发长根的凤丹(Paeonia ostii)种子对凤丹根际土壤和根的水浸提液进行了自毒化感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种植4a的凤丹根际土壤及其根皮中的化感自毒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外源法研究了盆栽凤丹幼苗对5种检出物质(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和丹皮酚)及其混合物在3种不同浓度下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和生理响应。结果表明:(1)连续种植4a的凤丹根际土壤和根浸提液对已萌发种子根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显示凤丹根分泌物具有自毒化感的潜势;(2)HPLC分析表明在凤丹根际土壤中存在5种以上的酚酸类物质(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和丹皮酚),其中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为前人已报道的化感物质;(3)在实验室条件下,所设浓度范围内,5种物质及其混合物对凤丹幼苗的高度、根长及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对根长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明显(p<0.05),此结果与连作移栽幼苗时,根部首先发黑死亡的现象相一致;(4)凤丹幼苗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在各处理中表现出相似性,即低浓度时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高,高浓度时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低,低浓度的阿魏酸和香草醛对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合成有促进作用。此结果显示自毒物质可能是通过影响根系酶活性和叶绿素合成来影响群体中其它个体的生长。本实验的结果显示栽培4a的凤丹土壤水提液具有抑制自身种子根系生长的活性,此提示栽培凤丹连作障碍可能主要与自身分泌到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的自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自毒作用 自毒物质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几种化感物质对凤丹(Paeonia ostii)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覃逸明 黄雨清 +2 位作者 王千 刘欣 周科 《柳州师专学报》 2010年第4期120-125,129,共7页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5种化感物质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和丹皮酚及其混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凤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化感物质及其混合物对凤丹茎高和地下部生物量有明显影响,对茎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的混合物和香豆...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5种化感物质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和丹皮酚及其混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凤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化感物质及其混合物对凤丹茎高和地下部生物量有明显影响,对茎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的混合物和香豆素抑制效果最明显;低浓度的阿魏酸和香草醛对凤丹生长有促进作用,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物质 替代品 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生长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凤丹种胚组培苗的自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覃逸明 黄雨清 +3 位作者 聂刘旺 王千 刘欣 周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9,89,共6页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凤丹种胚组培苗根系分泌物抑制二茬培养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对二茬组培苗具有一定的自毒作用。接种于生根培养基和继代生长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具有最明显的自毒抑制现象,其...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凤丹种胚组培苗根系分泌物抑制二茬培养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对二茬组培苗具有一定的自毒作用。接种于生根培养基和继代生长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具有最明显的自毒抑制现象,其次是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碳可降低二茬苗受到的抑制。二茬苗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加有活性碳的试验组和对照组,二茬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SOD和POD酶活性的变化基本与活性碳组和对照组相似,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可以通过影响二茬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来影响其生长,同时,加入的活性碳可以吸附培养基中的有毒物质,从而缓解二茬苗的自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种胚 组织培养 根系分泌物 自毒作用
下载PDF
论李怀民对中晚唐“张贾”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6
作者 徐礼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5-109,共5页
李怀民是高密诗派领袖,其律诗创作主要继承以张籍、贾岛为代表的中晚唐五律诗人的传统,如大量创作五律,且呈现"瘦削"、"清真"、"平淡"、"新奇"及格律谨严的特征,也有所突破与发展,如或具有田... 李怀民是高密诗派领袖,其律诗创作主要继承以张籍、贾岛为代表的中晚唐五律诗人的传统,如大量创作五律,且呈现"瘦削"、"清真"、"平淡"、"新奇"及格律谨严的特征,也有所突破与发展,如或具有田园隐逸诗的风貌,或表现出陶渊明式的"气骨",或弥漫着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失意的忧伤。李怀民继承"张贾"传统并不局限于五律;就张、贾而言,更侧重于学张派;其律诗学"张贾",与其古诗师"陶韦"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怀民 张籍 贾岛 诗歌艺术 高密诗派
下载PDF
叶片乙醇酸氧化酶基因全长cDNA的分离与表达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利 陈桂信 +3 位作者 潘东明 王玉珍 吕恃衡 姜翠翠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5-970,共6页
乙醇酸氧化酶(glycolate oxidase,GLO)是植物光呼吸途径中的一种限速酶,催化羟乙酸盐氧化成乙醛酸盐和H2O2,与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密切相关。试验从已构建好的(Prunus salicina Lindl.var.cordata J.Y.Zhang et al.)5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乙醇酸氧化酶(glycolate oxidase,GLO)是植物光呼吸途径中的一种限速酶,催化羟乙酸盐氧化成乙醛酸盐和H2O2,与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密切相关。试验从已构建好的(Prunus salicina Lindl.var.cordata J.Y.Zhang et al.)5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片的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了一个乙醇酸氧化酶(GLO)基因,命名为PsGLO。序列分析表明,PsGLO基因cDNA全长为1 531 bp,开放阅读框为1 122 bp,编码374个氨基酸。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表明,该基因与陆地棉乙醇酸氧化酶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0%。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sGLO基因在叶中木奈叶芽、展开叶、幼叶、成熟叶、老叶5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都有表达,其中,老叶中表达量最高,叶芽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奈(Prunus salicina Lindl.var.cordata j.Y.zhang et al.) 乙醇酸氧化酶 全长CDNA 表达分析
下载PDF
叶片中烯脂酰-CoA还原酶基因PsECR的筛选及其启动子的克隆表达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利 陈桂信 +3 位作者 王玉珍 吕恃衡 潘东明 姜翠翠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4-582,共9页
【目的】探讨ECR基因在调控蜡质形成过程中分子机制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为其抗病机理研究和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已构建好的5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片的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烯脂酰-CoA还原酶(E... 【目的】探讨ECR基因在调控蜡质形成过程中分子机制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为其抗病机理研究和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已构建好的5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片的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烯脂酰-CoA还原酶(ECR)基因,命名为PsECR,然后,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采用Genome Walking方法从基因组DNA中分离获得PsECR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序列,命名为PsECRp。【结果】PsECR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1 717 bp,5′非翻译区长447 bp,3’非翻译区长337 bp,开放阅读框(ORF)为933 bp,编码311个氨基酸。通过蛋白质序列对比发现PsECR与蔷薇科植物苹果的ECR蛋白质同源性达到93%,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sECR在幼叶、老叶中的表达量相对其他3个时期明显最低,而叶芽、展开叶、成熟叶中表达量处于同一水平。将得到的PsECRp序列用在线软件plantcare和plant分析表明,该序列除含有启动基本元件,如TATA-Box、CAATBox外,还含有2个防御相关元件(MYB1LEPR)、2个抗病响应元件(BIHD10S)、1个病原菌应答元件(W-Box)、1个真菌诱导反应元件(Box-w1)、2个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CGTCA-motif)、1个响应逆境胁迫富TC的重复序列(TCrich repeats)等响应元件。【结论】筛选得到了PsECR基因全长序列,对该基因在叶片的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分析显示,PsECR基因可能参与叶片蜡质合成的调控。由获得的PsECRp启动子的序列分析表明,可以推测ECR在植物应答抵抗病原菌和逆境胁迫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unus salicina Lindl.var.cordata j.Y.zhang et al.) 全长CDNA 启动子 调控元件 基因表达分析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戢小梅 陈法志 +3 位作者 李秀丽 陈镇 杨阳 杨守坤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3期2489-2494,共6页
开展了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子的特性观测并进行了种子分级试验;采用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沙藏层积、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凤丹牡丹种子,筛选出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利用凤丹种子的... 开展了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子的特性观测并进行了种子分级试验;采用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沙藏层积、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凤丹牡丹种子,筛选出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利用凤丹种子的比重不同,采取水浸法进行种子分级,能有效区分种子优劣,且Ⅱ级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到99%;赤霉素(GA3)处理能大幅提高播种出苗率,GA3促进种子萌发的的最佳浓度为150 mg/L,种子萌发率达到99%。种子的品质与质量相关性不大,与吸水率呈反比;凤丹牡丹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生理后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种子特性 萌发 赤霉素 种子分级
下载PDF
邯郸市“凤丹”牡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10
作者 韩红英 汤素青 +4 位作者 孙艳艳 焦文艳 韩宏伟 陈爱英 蔺相达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3期47-49,共3页
2016年邯郸市林业局引进"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进行驯化、栽培等试验。通过连续2年观测和统计,"凤丹"牡丹在邯郸适应性良好,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物候期相对山东菏泽市稍有延后,... 2016年邯郸市林业局引进"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进行驯化、栽培等试验。通过连续2年观测和统计,"凤丹"牡丹在邯郸适应性良好,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物候期相对山东菏泽市稍有延后,产量和收益随苗龄的增长逐年增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在邯郸各地推广。关于"凤丹"特丹稳产丰产的最佳条件和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 "凤丹"牡丹 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引种 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