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日语教育史视阈中的张我军论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升远 周庆玲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9年第3期99-106,共8页
张我军主编的《日文与日语》杂志作为"民国以来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有影响的日语研究期刊",对日语语言文学学科而言,具有重大的学科史意义;张氏日语系列教材大大推进了日语在中国各阶层普及;作为一位师者,他不仅以有中国特色的... 张我军主编的《日文与日语》杂志作为"民国以来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有影响的日语研究期刊",对日语语言文学学科而言,具有重大的学科史意义;张氏日语系列教材大大推进了日语在中国各阶层普及;作为一位师者,他不仅以有中国特色的日语教学法培养了一批精英之才,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将日语教育引入正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研究者、编者、著者、师者"四重身份的重合、互动使张我军成为中国日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教育 张我军 《日语与日文》 教材编写 学科建设
下载PDF
论张我军对台湾新文学的贡献
2
作者 史挥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4-77,共4页
张我军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一位关键性人物。他将“五四”文学火种引入台湾,与日本奴役下的台湾旧文坛激烈交战;他最早明确指出台湾新文学与祖国大陆新文学的支流与主流关系,并且从文化归属与统一的角度提出台湾语言建设的主张。无论在... 张我军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一位关键性人物。他将“五四”文学火种引入台湾,与日本奴役下的台湾旧文坛激烈交战;他最早明确指出台湾新文学与祖国大陆新文学的支流与主流关系,并且从文化归属与统一的角度提出台湾语言建设的主张。无论在理论倡导还是创作实践方面,他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先驱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我军 先驱 文化归属
下载PDF
张我军与武者小路实笃的文学相遇——从一篇佚文谈起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俊超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22-140,共19页
学界对张我军的研究多侧重于他对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与贡献,关于他在北京期间的文坛交游则缺乏关注。现新见张我军佚文一则,呈现了张我军与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交游之情形。以此为线索,可进一步窥视在特定历史情境与身份困境中... 学界对张我军的研究多侧重于他对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与贡献,关于他在北京期间的文坛交游则缺乏关注。现新见张我军佚文一则,呈现了张我军与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交游之情形。以此为线索,可进一步窥视在特定历史情境与身份困境中张我军与武者小路实笃文学相遇、交游的契机与动机。张我军对武者小路实笃的文学接受,以及在此过程中张我军心理性格自我分化与内在选择的独特性,投射出非常时期张我军的中日文化交流观以及其中渗透的政治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我军 武者小路实笃 文学相遇 佚文 政治文化心理
下载PDF
论张我军的台湾光复主张
4
作者 杨红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2,共5页
沟通被日本殖民统治割裂、隔阂误解丛生的台海两岸是张我军一生的重要追求,在二战结束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他就台湾光复问题写下一组文章,让大陆正确认识台湾殖民历史及其影响,助益在台接收工作,使台湾顺利回归并融入祖国。虽然小有争议... 沟通被日本殖民统治割裂、隔阂误解丛生的台海两岸是张我军一生的重要追求,在二战结束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他就台湾光复问题写下一组文章,让大陆正确认识台湾殖民历史及其影响,助益在台接收工作,使台湾顺利回归并融入祖国。虽然小有争议,但结合战后台湾历史与遭际,不能不赞叹张我军的远见卓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我军 光复 同化 国家观念 教育 国语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作家视野中的台湾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晨 黎湘萍(导师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4-120,共7页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张我军 《山灵》 《文艺春秋》 范泉 欧坦生
原文传递
“翻译度”与缺陷翻译及译文老化——以张我军译夏目漱石《文学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向远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年第6期102-113,共12页
在翻译研究中,特别是在以译文研究为中心的"译文学"的研究中,"译本老化"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象,同时也是"译文学"建构中值得阐述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此而言,1931年出版的张我军译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是一... 在翻译研究中,特别是在以译文研究为中心的"译文学"的研究中,"译本老化"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象,同时也是"译文学"建构中值得阐述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此而言,1931年出版的张我军译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是一个可供解剖分析的典型文本。张译存在着不少误译甚至漏译,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缺乏"翻译度"的"机械迻译"方法所造成的诸多"缺陷翻译",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变迁,致使许多表述与表达已经与今天高度成熟的现代汉语有了相当距离,今人读之会觉得滞涩不畅,恍如隔代,这就是该译本老化的表征。对张我军译文与日文原文加以比照,并与新译文加以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误译尤其是缺陷翻译的形成机理,见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著作翻译的发展演变以及现代汉语理论语言的艰辛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度 缺陷翻译 译文老化 文学论 夏目漱石 张我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