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llet: Zhang Yimou's Latest Artistic Venture
1
《China Today》 2001年第7期36-39,共4页
关键词 zhang yimou’s Latest Artistic Venture BALLET
下载PDF
A Lyric of Nostalgia and Creation──Zhang Yimou's"My Father and Mother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9年第6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zhang yimou’s"My Father and Mother A Lyric of Nostalgia and Creati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patricide" theme in Zhang Yimou's early films
3
作者 SHI Bingbi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8年第2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电影 父亲 《国际英语教育研究》 《国际英语教育研究》
下载PDF
Media, Redemption, and Myth Superscription in Zhang Yimou's 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4
作者 Luying CH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3期510-535,共26页
This article analyzes scenes of media and redemption in Zhang Yimou's 张艺谋 film Qianli zou danqi 千里走单骑(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2005) as a critique of Romantic Orientalism. Whereas in Western Rom... This article analyzes scenes of media and redemption in Zhang Yimou's 张艺谋 film Qianli zou danqi 千里走单骑(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2005) as a critique of Romantic Orientalism. Whereas in Western Romantic poetry, the themes of retreating to nature and journeying abroad are strengthened by imagining the Orient and appropriating the local voice, Riding Alone negates that motif by depicting the divided subjectivities of Kenichi, a historian of Oriental Art at Tokyo University, and his failed redemption during his journey to China. The film offers his father Takata's alternative journey, which involves the foreign traveler losing his subject position before asserting his own, leading to the revival of the Lord Guan story. Much of the historical myth-making of Lord Guan in Buddhist, Daoist, and Confucian religious practices involves a reinvention of a cultural tradition as a response to foreign threat; all share the features of what Prasenjit Duara calls "the apotheosization of a hero and his role as guardian" in a process of the "superscription of symbols." By contrast, Riding Alone is secular and forward-thinking while reenacting several meanings of the Lord Guan myth such as repentance, sacrifice, redemption, and guardianship. The film interpolates the Japanese into a new "Oriental" subject position that has to lose its Western Orientalism as well a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ism while retaining democratic subjectivity, and the Chinese into a new democratic subject position that maintains aut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 zhang yimou Qianli zou danqi REDEMPTION
原文传递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艺术表现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陶楠楠 赵欣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1-15,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逐渐受到大量观众和影视行业人士的追捧。《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二者从不同艺术视角出发对“活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且都获得了较大成功。探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在艺术表现中的差异对于进一步了解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与风格、人物形象刻画、主要意象及主题表达5个方面的对比来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不同视角下的艺术呈现,给予读者、观众不同的感受,文学小说《活着》侧重于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沉重的压抑感与窒息感,让人思考“活着”的本真意义;而电影《活着》更倾向于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更易使观众与影片人物产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艺术表现 比较 余华小说 张艺谋电影 苦难
下载PDF
山水实景演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海兰 焦勇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17-119,共3页
山水实景演出作为一项文化创新产业项目在中国内地形成一股热潮。它缘起于景观歌剧,伴随着2003年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首演成功而诞生。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这种开发热潮也可能引发一系列... 山水实景演出作为一项文化创新产业项目在中国内地形成一股热潮。它缘起于景观歌剧,伴随着2003年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首演成功而诞生。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这种开发热潮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实景演出 景观歌剧 张艺谋
下载PDF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心理学解读——用艺术填补早期心理缺失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晓珊 韩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80,共12页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派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学说,以张艺谋早期创作的五部电影为对象,结合其后期作品,立足女性情结、男性情结及童年情结三个维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造型特征,解读张艺谋...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派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学说,以张艺谋早期创作的五部电影为对象,结合其后期作品,立足女性情结、男性情结及童年情结三个维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造型特征,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艺术"情结"的成因,认为张艺谋早期缺失性体验对其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作品 女性情结 男性情结 童年情结
下载PDF
梦中不识路 何以慰相思——谈电影《归来》对原著小说的改编 被引量:3
8
作者 樊露露 刘砚群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1-85,共5页
电影《归来》对原著的改编主要表现在对"归来"主题的简化,对政治背景的虚化。电影只截取主人公"越狱"和"释放"两次归来的情节,且做了很大改动。电影以浅层的社会批判和深度的人间温情代替对知识分子命运... 电影《归来》对原著的改编主要表现在对"归来"主题的简化,对政治背景的虚化。电影只截取主人公"越狱"和"释放"两次归来的情节,且做了很大改动。电影以浅层的社会批判和深度的人间温情代替对知识分子命运沉浮的悲悯,消减了原著中深层的哲理意味,偏离了原著主题。电影体现了张艺谋"文革"背景电影的思维惯性和美学定式,止步于人伦温情,迷失于自我安慰的幸福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归来》 严歌苓 《陆犯焉识》 改编 文革
下载PDF
电影《活着》:一种超越历史的影像震撼 被引量:6
9
作者 潘天强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27,共5页
余华的小说《活着》,将人生的苦难通过文字的叙述穿透了人们心灵,得到中国乃至世界读者的交口称道,被译成二十多国文字,成为新时期文学经典。张艺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将小说的苦难消解为苦涩的幽默,通过影像的表述,将死亡讲... 余华的小说《活着》,将人生的苦难通过文字的叙述穿透了人们心灵,得到中国乃至世界读者的交口称道,被译成二十多国文字,成为新时期文学经典。张艺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将小说的苦难消解为苦涩的幽默,通过影像的表述,将死亡讲述成特定时期普罗大众的常态,寄托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渴望。这部电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巍峨的银幕丰碑,也是张艺谋迄今为止无法自我超越的一座艺术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活着》 张艺谋 死亡
下载PDF
文化先锋与大众神话——张艺谋电影艺术论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乔焕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2-70,共9页
张艺谋十余年间执导的电影总是能够与时代文化语境构成互文和对话关系 ,这与他求新求异和对存在、人性的关注分不开。正是这种文化先锋意识 ,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文化语境中 ,使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 ,加之张艺谋对大众心... 张艺谋十余年间执导的电影总是能够与时代文化语境构成互文和对话关系 ,这与他求新求异和对存在、人性的关注分不开。正是这种文化先锋意识 ,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文化语境中 ,使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 ,加之张艺谋对大众心理及时代语境的体味和认知 ,他在电影实践中民间身份的确认 ,使他能够成功地在祛除遮蔽的同时建构起不同的大众神话 ,以引领大众的心灵 ,摆脱各种意识形态的束缚。这种大众神话是一个具体可感的感性世界 ,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前期为生命感性本体的释放 ,后期是生活内蕴的诗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评论 价值取向 张艺媒 电影 先锋性 神话 感性 美学风格 意象
下载PDF
美学追求: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多元探索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剑鸣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0-24,共5页
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有着多元的美学追求。他继承了分解性美学,保留原著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为寻求突破,他又实践了纪实性美学,简化故事线索、淡化情节,... 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有着多元的美学追求。他继承了分解性美学,保留原著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为寻求突破,他又实践了纪实性美学,简化故事线索、淡化情节,并以偷拍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初始真实的幻觉。而张艺谋电影改编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影像美学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应用隐喻象征等手段,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 小说 分解性美学 纪实性美学 影像美学
下载PDF
张艺谋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之批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晓梅 李晓灵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36-40,共5页
张艺谋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由于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警惕和对民族文化的守护显示了独特意义,但是由于其本质上的文化冷战思维色彩、本土主义立场与西方中心化潜在观念的天然矛盾与混乱,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制约以及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 张艺谋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由于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警惕和对民族文化的守护显示了独特意义,但是由于其本质上的文化冷战思维色彩、本土主义立场与西方中心化潜在观念的天然矛盾与混乱,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制约以及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使得它在中国当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方面逐渐丧失了诠释的理性和建构的力度。由此,对张艺谋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而言,超越后殖民,方为自强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 后殖民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下载PDF
北美外语片市场与张艺谋电影的竞争力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林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张艺谋是考察当下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最佳案例之一。从张艺谋电影的北美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电影海外竞争力的权重元素,首先是性/欲望与权威主义密切相关的审美意识形态,几乎决定了市场的关注度;其次是突出的美学形式,能够产生异乎寻常... 张艺谋是考察当下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最佳案例之一。从张艺谋电影的北美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电影海外竞争力的权重元素,首先是性/欲望与权威主义密切相关的审美意识形态,几乎决定了市场的关注度;其次是突出的美学形式,能够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价值与吸引力;最后是视觉奇观,能在前两者基础上增设更多的社会议题,但就自身而言,缺乏足够的市场影响。2006年之后的张艺谋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失去海外竞争力,即是私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极度萎缩,表现为文化传统与在地经验的双重缺失。为此,张艺谋创作需要从身份定位、微观力量、现代性内涵等五个方面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 审美意识形态 叙事形式 视觉奇观
下载PDF
从《红高粱》到《千里走单骑》——张艺谋电影主题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进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4-173,共10页
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到新近的《千里走单骑》,其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主题——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或历史压制下坚强生活的人物,其个性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利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性,可将张艺谋电影中表... 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到新近的《千里走单骑》,其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主题——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或历史压制下坚强生活的人物,其个性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利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性,可将张艺谋电影中表现主题的人物分作两种力量,一种是封建历史和社会代表的对人的压抑,他们形成了一个闭锁的世界;另一种是被压迫者所进行的抗争,他们努力要实现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张艺谋电影中,这两种力量总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 电影主题 结构分析 《红高粱》 《千里走单骑》
下载PDF
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洁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0-101,20,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他用红色构筑的野、柔中蓄刚、意象合一之美。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 中国红
下载PDF
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归来》——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变迁与文化轨迹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旭光 《丽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8,共8页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贯穿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常常处于时代文化潮头,具有某种文化编年的意味。更准确地说,是当下的时代、社会、文化创造了张艺谋,制造了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表象背后...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贯穿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常常处于时代文化潮头,具有某种文化编年的意味。更准确地说,是当下的时代、社会、文化创造了张艺谋,制造了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社会、时代变迁的轨迹。划分了张艺谋电影的几个主要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影片的艺术与文化特点,进而探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风格变迁、文化流变及文化价值或文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 艺术变迁 美学风格 文化轨迹 文化意义
下载PDF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可扬 邢祥虎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1期36-44,共9页
借重亚里士多德、福柯、居伊·德波等人的伦理学、社会哲学及景观社会理论,对张艺谋的电影及其流变进行文化、美学再反思。其"红色三部曲"奠定了"后文革"叙事的文化反思姿态,其女性启蒙的路径在于塑造合格的启... 借重亚里士多德、福柯、居伊·德波等人的伦理学、社会哲学及景观社会理论,对张艺谋的电影及其流变进行文化、美学再反思。其"红色三部曲"奠定了"后文革"叙事的文化反思姿态,其女性启蒙的路径在于塑造合格的启蒙主体,如此才能期待"精神光明"。其"纯爱三部曲"里的爱与情是生活时空中两条优美的曲线,男女主人公只有通过"节制"才能自我完善成德性主体。而新世纪以来其"奇观四部曲",在依循市场逻辑的前提下,堆聚了视听奇观,成为盛景社会下图像过剩的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 文化美学反思 女性启蒙 节制德性 景观
下载PDF
试论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希明 吕爱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55-57,共3页
导演张艺谋坚持用电影表达他的民族文化观,注重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关心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 状态,平实地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着意人性的批判,保证电影既讲述通俗故事,又有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电影 语言、电影场景和精心的包装展... 导演张艺谋坚持用电影表达他的民族文化观,注重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关心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 状态,平实地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着意人性的批判,保证电影既讲述通俗故事,又有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电影 语言、电影场景和精心的包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氛围,特有的叙事方式颇具民族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开绯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7-159,共3页
 《妻妾成群》中苏童对姨太太的描写,暗示生命的浮躁、萎谢,反映了女性身陷绝境而不自觉的意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在男性压抑下生存的悲哀。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侧重反映女性的一种叛逆,但最终也未能挣脱男性笼罩下的圆圈。...  《妻妾成群》中苏童对姨太太的描写,暗示生命的浮躁、萎谢,反映了女性身陷绝境而不自觉的意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在男性压抑下生存的悲哀。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侧重反映女性的一种叛逆,但最终也未能挣脱男性笼罩下的圆圈。苏童采用了"井",有一种神秘的象征,也带有颇浓的宿命色彩;张艺谋则代之以红灯笼,它作为一种载体既存在于故事中,又与人物的命运相关。红灯笼是陈家宅院里欢娱、恩宠、情爱、荣耀的象征,它代表着全部的"幸福";反之,封灯则意味着凄清、黑暗、孤寂,象征着所有的不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妻妾成群 张艺谋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下载PDF
《图兰朵》与东西方性别之争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惠柱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5年第2期57-62,共6页
《图兰朵》源自波斯的天方夜谭,无涉中国,不喜欢中国的高齐移花接木,硬编出个残酷的中国公主的荒唐故事。迷恋东方的普契尼虽用音乐软化其形象,基本故事依然。张艺谋在太庙让白人主演这个歌剧是中了欧美东方主义者的圈套。魏明伦的剧作... 《图兰朵》源自波斯的天方夜谭,无涉中国,不喜欢中国的高齐移花接木,硬编出个残酷的中国公主的荒唐故事。迷恋东方的普契尼虽用音乐软化其形象,基本故事依然。张艺谋在太庙让白人主演这个歌剧是中了欧美东方主义者的圈套。魏明伦的剧作化腐朽为神奇,却受到冷落,说明媒体对西方文化和东方主义存在极大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欧洲中心论 女性主义 张艺谋 魏明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