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文化》40年学术推介与办刊理念之辨
1
作者 张净秋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5期474-485,共12页
1984年,《医古文知识》在广大青年学子和医学工作者对科学与知识的热切期盼中诞生。在其最初发展的22年中,杂志办刊理念从夯实广大从业人员的医古文基础、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逐步转变为宣传中医药知识、熔文史哲医艺于一炉。2006年... 1984年,《医古文知识》在广大青年学子和医学工作者对科学与知识的热切期盼中诞生。在其最初发展的22年中,杂志办刊理念从夯实广大从业人员的医古文基础、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逐步转变为宣传中医药知识、熔文史哲医艺于一炉。2006年,杂志更名为《中医药文化》,致力于发展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杂志社同仁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推介与交流平台之一。杂志介绍宿儒大家的卓越成果,推荐新人的学术力作,联络各个学科专业的杰出学者,擘画医学人文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搭建海内外学界沟通的桥梁纽带,营造融洽、热烈的学术研究氛围。杂志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通识教育与科学普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意义与价值必将铭记在中医药人的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古文知识》 医药文化》 办刊理念 学术推介
下载PDF
据清华简《参不韦》补释《保训》篇的“中”字
2
作者 任龙龙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2期22-28,124,125,共9页
清华简《保训》里的“中”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均难成定论。清华简新发布的《参不韦》篇出现的“中”可训为“法”,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规律。联系起来比较,《保训》之“中”也当理解为法则,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具体而... 清华简《保训》里的“中”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均难成定论。清华简新发布的《参不韦》篇出现的“中”可训为“法”,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规律。联系起来比较,《保训》之“中”也当理解为法则,指自然、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具体而言即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一套规则系统,当包括历法、伦理制度、律法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训 参不韦
下载PDF
结构“由+X+中”的句法语义研究
3
作者 鲁志杰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文章主要讨论“由+X+中”的句法、语义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由+X+中”结构在表达位移事件时所表现出的特征。“由+X+中”结构所在的位移事件,其位移主体往往为受事,常用趋向补语“来/去”凸显位置移动与观察视角的变化。结构内X... 文章主要讨论“由+X+中”的句法、语义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由+X+中”结构在表达位移事件时所表现出的特征。“由+X+中”结构所在的位移事件,其位移主体往往为受事,常用趋向补语“来/去”凸显位置移动与观察视角的变化。结构内X可触知性、是否凸显内里义、结构的语义表达是影响“由+X+中”结构内的方位词“中”隐现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由+X+ 语义 事件 隐含
下载PDF
从《医古文知识》到《中医药文化》:笔尖上的40年
4
作者 黄晓华(整理)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5期383-388,共6页
1984年《医古文知识》创刊,2006年更名为《中医药文化》,2024年迎来《中医药文化》创刊40周年。通过与创刊主编段逸山教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创刊背景和创刊初期面临的挑战、期刊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定位和演变,探讨《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 1984年《医古文知识》创刊,2006年更名为《中医药文化》,2024年迎来《中医药文化》创刊40周年。通过与创刊主编段逸山教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创刊背景和创刊初期面临的挑战、期刊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定位和演变,探讨《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的意义及未来发展策略。段逸山教授对《中医药文化》所取得的各种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中医药文化》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宝贵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古文知识》 医药文化》 创刊 访谈 学术工作坊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中国丧祭礼与家庭代际结构——兼议其中的生死冲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子潇 居飞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1期124-133,198,共11页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的独特文化方式。以精神分析视角观之,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代际之间除了爱与传承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通过昭穆制度化解了三代之间的爱恨冲突、传递与接收的矛盾,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代际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死观——“死而复生”。中国的丧祭礼则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代际互动及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丧祭礼 三代家庭 死而复生
下载PDF
清华简《心是谓中》撰作时代及相关问题
6
作者 罗晨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98-102,117,共6页
清华简《心是谓中》借助先秦时期“心统四相”的“一般知识”,阐述治国理政之道,指出“命”有人力所不及的“天命”和人力可及的“身命”两个层次,无论君公、侯王还是庶人、平民,都不应过度追求“天命”的庇佑,而应该安分守本、修德敬业... 清华简《心是谓中》借助先秦时期“心统四相”的“一般知识”,阐述治国理政之道,指出“命”有人力所不及的“天命”和人力可及的“身命”两个层次,无论君公、侯王还是庶人、平民,都不应过度追求“天命”的庇佑,而应该安分守本、修德敬业,从而保有“身命”。综合简文的体例特征、语言特征和思想特征判断:清华简《心是谓中》应是成篇于孔子至孔门七十子时代的儒家学派作品,其作者应为孔子或孔门七十子中的一位,但具体身份尚无法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心是谓 撰作时代 孔门七十子
下载PDF
释“解”与解“释”
7
作者 贾连翔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1期22-32,124,125,共13页
在春秋晚期以降金文、竹书等出土文献资料中出现的“■”字,与“巨”字形体有别,且词义无关,应是“接中”之“解”的表意初文,原指器物的关节连接处。出土文献中的“不■”“毋■”即传世文献之“不解”“匪解”,又作“不懈”;“■冻”... 在春秋晚期以降金文、竹书等出土文献资料中出现的“■”字,与“巨”字形体有别,且词义无关,应是“接中”之“解”的表意初文,原指器物的关节连接处。出土文献中的“不■”“毋■”即传世文献之“不解”“匪解”,又作“不懈”;“■冻”即“解冻”。三晋货币面文“中都”等之“中”或有讹作“■”形者,与“■(解)”并非一字,只是同形关系。邹国陶文之“■”字,应分析从■(解),■声,是为“解释”之“释”所专造的形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 被引量:5
8
作者 冯兵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7,共7页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和” 和精神
下载PDF
甲骨金文“中”字初义与商周宗庙旗杆铭旌制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53,共12页
殷墟与周原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中皆有名词"中"字的字形用法,其字形中部或方或圆并系有旗斿形状。这种用法也见之于古文献,古今学术界对此用法说法不一。考察甲骨文中"中"的形体、用法和词义,其实就是春秋之后的&qu... 殷墟与周原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中皆有名词"中"字的字形用法,其字形中部或方或圆并系有旗斿形状。这种用法也见之于古文献,古今学术界对此用法说法不一。考察甲骨文中"中"的形体、用法和词义,其实就是春秋之后的"重",也就是战国竹简中的"童"字,是一种专用于去世父祖的木柱,据说士"重"3尺之高,诸侯长7尺、天子长9尺。"中"(重)上系有父祖名号的铭旌;这种"中"(重)上还有悬置物品的斗方,用来祭祀去世的父祖。这种系有铭旌的"中"(重),殷礼与周礼不同:殷礼中的"中"是死者安葬前、后一直使用,直至虞礼时去"显考"而入祖庙方止;周礼中的"中"(重)则只在死者安葬前使用,入藏后则用木主(或石主)代之,铭旌与"中"(重)入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庙旗杆 铭旌 商代甲骨文
下载PDF
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化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上情况表明《中弓》所记孔子言论恐非原貌,利用此类文献研究孔子思想时需要谨慎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 《论语》 德治思想 《孔子家语》
下载PDF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整体保护研究
11
作者 刘庆宇 刘临安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通过调研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保存现状,发现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廓局部空间的标识性需要增强。更重要的是,城廓的整体保护应与中轴线相结合。城廓与中...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通过调研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保存现状,发现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廓局部空间的标识性需要增强。更重要的是,城廓的整体保护应与中轴线相结合。城廓与中轴线具有共通的突出普遍价值,共建了北京老城的核心空间框架,能够共同体现中国古代营城建都时的“宅中”思想。因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整体保护要与传统中轴线相结合,更完整的城廓空间能有助于北京城“中”字形空间框架的展示,有助于城廓与中轴线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轴线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 “宅”思想 ”字形空间框架 整体保护
下载PDF
“中衣”辨正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丹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3-55,共3页
古代文献中有一个"中衣",历来的研究者对其处理比较混乱:1.在线性序列中"缘"与"中衣"常常连用,有处理为断开的,有处理为不断开的;2.在"中衣"前面的"缘"字,有认为应该是"绿"... 古代文献中有一个"中衣",历来的研究者对其处理比较混乱:1.在线性序列中"缘"与"中衣"常常连用,有处理为断开的,有处理为不断开的;2.在"中衣"前面的"缘"字,有认为应该是"绿"字。据研究,我们发现"中衣"在古代礼制中有其特殊地位,"领""袖"的边缘颜色很受重视,常见"颜色+缘+领袖+中衣"或"颜色+领袖+缘+中衣"的用法,据此,我们得出结论,线性序列中的"缘"与"中衣"不应该断开;本字是"缘","绿"字因与"缘"字形相近,且在"中衣"之前而致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误 文献
下载PDF
《新订中州全韵》所引《中原雅音》——兼论《新订中州全韵》的音系性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超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7,共10页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韵书中大量援引了《中原雅音》的音注。文章通过比较二书的音切,着重讨论了二书语音特点的异同及二书的关系,在二者关系探讨的基础上也能更加明晰地把握《新...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韵书中大量援引了《中原雅音》的音注。文章通过比较二书的音切,着重讨论了二书语音特点的异同及二书的关系,在二者关系探讨的基础上也能更加明晰地把握《新订中州全韵》的音系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订州全韵》《原雅音》 语音特点 音系性质
下载PDF
从《镜中释灵实集》释录看东亚写本俗字研究——兼论东亚写本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晓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4,共6页
中国及其周边各国保存的古代以汉字为中心的写本,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重新解读东亚文化交流史的钥匙。它们都是建立"东亚写本学"的基础材料,其中敦煌写本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日本所藏《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的《镜中释... 中国及其周边各国保存的古代以汉字为中心的写本,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重新解读东亚文化交流史的钥匙。它们都是建立"东亚写本学"的基础材料,其中敦煌写本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日本所藏《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的《镜中释灵实集》,是我国早已散佚的唐代佛教文学的珍贵文献。日本学者对它所作的注解,著此项研究之先鞭,值得我国学者重视。而其解读中的不备和不确,恰可借助敦煌俗字研究的成果加以补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俗字 东亚写本学 唐代文学 《镜释灵实集》
下载PDF
释古文字中的“中、矦、的”——兼论古代射矦礼
15
作者 叶正渤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90-93,共4页
甲骨文中的"中""矦"二字和先秦时期的"旳(的)"字所指是同一事物,即今之箭靶子和靶心。"中"字既不是测量风向的仪器(风向标)的象形,更不是某些文章所说的具有复杂文化含义的符号;甲骨文"矦... 甲骨文中的"中""矦"二字和先秦时期的"旳(的)"字所指是同一事物,即今之箭靶子和靶心。"中"字既不是测量风向的仪器(风向标)的象形,更不是某些文章所说的具有复杂文化含义的符号;甲骨文"矦"字作,从矢从厂,矢是箭和箭镞,厂是张布,即箭靶子;的,本义也是箭靶子,《劝学篇》"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是其证。以上三个字皆与古代射矦礼有直接的关系,是根据射矦礼而创造的文字。射矦可以观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射矦的目的是为了习礼乐;尊者射之以威,卑者射之以求为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旳(的) 箭靶子 射矦礼
下载PDF
新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建平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6期14-22,共9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发展走过"事业奠基曲折前行"(1949-1977)、"全面发展走向世界"(1978-2019)两个时期。70年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中医药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学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医药传播到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发展走过"事业奠基曲折前行"(1949-1977)、"全面发展走向世界"(1978-2019)两个时期。70年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中医药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学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健康全覆盖做出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 现代化 发展历程 医史 《百年医史》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建平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3期7-15,共9页
在《百年中医史》基础上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中医外传的历史,并将其分为服务于中国外交的中医外传(1949-1985)、在中医政策指导下的中医外传(1986-1996)、在中医药对外交流规划下的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1997~今)三个阶段,认为中医... 在《百年中医史》基础上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中医外传的历史,并将其分为服务于中国外交的中医外传(1949-1985)、在中医政策指导下的中医外传(1986-1996)、在中医药对外交流规划下的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1997~今)三个阶段,认为中医主要是随外交使团、国际合作、留学生等途径向海外传播。通过分析归纳中医外传到韩国(本土化)、日本(实用主义)、欧美(替代疗法)的三种模式,指出安全有效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基石,需要医道医术并重的中医外传对策,并提出中医国际化发展传播中立法是关键一环,提倡普世价值观和有策略地翻译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医史》 医药 国际传播 海外发展
下载PDF
《论语·尧曰》“允执其中”新解
18
作者 赵建军 《阴山学刊》 2021年第3期1-4,共4页
《论语·尧曰》“允执其中”的“中”被解释为中庸,已成为学界共识。古籍中多有“中,犹心也”的用例,此义项更适合解释“允执其中”。诚实地修持自我心灵是《论语》的主旨思想。后人用《论语》中其他文字印证此句的中庸思想以及把... 《论语·尧曰》“允执其中”的“中”被解释为中庸,已成为学界共识。古籍中多有“中,犹心也”的用例,此义项更适合解释“允执其中”。诚实地修持自我心灵是《论语》的主旨思想。后人用《论语》中其他文字印证此句的中庸思想以及把中庸思想追溯至此,都似是而非。朱熹“十六字心传”中的“允执厥中”也应作如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允执其
下载PDF
百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特点和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和中浚 王缙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1期13-19,共7页
在《百年中医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特点与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将其总体发展特点归纳为: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学术体系逐渐形成;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基础理论创新亟待突破。将其启示总结为:既述兼作,... 在《百年中医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特点与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将其总体发展特点归纳为: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学术体系逐渐形成;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基础理论创新亟待突破。将其启示总结为:既述兼作,传承创新;深入细化,环环相扣;原创优势,另辟蹊径。认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既是中医学发展的先导,也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最大瓶颈,亟待取得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医史》 医理论 医基础理论 医诊断学
下载PDF
百年来中医临床发展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和中浚 王丽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5期27-35,共9页
在《百年中医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医的临床发展进行总结归纳。其总体发展特点为:疾病谱的变化和临床创新;门诊与病房齐头并进;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学科不断分化;临床与教学科研产业日益密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成就为:早... 在《百年中医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医的临床发展进行总结归纳。其总体发展特点为:疾病谱的变化和临床创新;门诊与病房齐头并进;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学科不断分化;临床与教学科研产业日益密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成就为:早期遭受冲击,艰难发展;中期受到重视,蓄势待发;后期全面发展,规模宏大。历史发展表明:中医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深入发挥特色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找准中医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能更好地实现中西医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医史》 医临床 医现代化 西医并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