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国志演义》中“静轩诗”是依据小说文本吟咏写作的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望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44-55,共12页
研究者一直认为增插在《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所咏吟的是古人古事,属于诗歌体类中的咏史诗。对此,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却是否定的,认为"静轩诗"所吟咏的是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故事情... 研究者一直认为增插在《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所咏吟的是古人古事,属于诗歌体类中的咏史诗。对此,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却是否定的,认为"静轩诗"所吟咏的是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可视之为咏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周静轩 咏史诗
下载PDF
关于《沈园二首》的次序及异文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余祖坤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 钱钟书《宋诗选注》在选录陆游的《沈园二首》时,将二诗的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又将"沈园非复旧池台"一句中的"非"字改成了"无"字。这两处改动,很有可能是钱钟书有意沿袭了清人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中的改动,而严长明又当是本于周密《齐东野语》中的相关记载。二诗位置的前后置换,使原作结构更加完美;而"非"改为"无",却使声音效果较原作略为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长明 钱钟书 沈园二首 改动
下载PDF
“诗哲之争”视域中的《伊索寓言》翻译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定安 王晓凤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77-381,共5页
《伊索寓言》自明末被利玛窦部分地译入中国起,至林纾的译本,被一再改写以传达神学或童蒙教育的主张;直到周作人,反对将文学服务于外在教化的目的。文章认为周作人之所以一反前译作法而提出这一主张,独立文学观是构成他翻译的策略性原因... 《伊索寓言》自明末被利玛窦部分地译入中国起,至林纾的译本,被一再改写以传达神学或童蒙教育的主张;直到周作人,反对将文学服务于外在教化的目的。文章认为周作人之所以一反前译作法而提出这一主张,独立文学观是构成他翻译的策略性原因,是将西方反逻各斯思潮以反文以载道的形式在中国语境下展开。这些译者无论是执着于道,还是执着于文,其翻译实践及效果恰恰与其主张相背离。文章通过这些不同译本,浅析译者受限的主体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 《伊索寓言》 诗哲之争 文以载道 周作人
下载PDF
“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胜高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士的阶层属性,决定了"列士献诗"作为一项制度,为其文化职能之一。由于东周士人失位,使大量的士大夫流散,不仅导致了《诗经》以患君、患吏、患仕为指向的变风变雅,也强化了士人作为文化阶层的群体认同,转而追求对社会、道义的... 士的阶层属性,决定了"列士献诗"作为一项制度,为其文化职能之一。由于东周士人失位,使大量的士大夫流散,不仅导致了《诗经》以患君、患吏、患仕为指向的变风变雅,也强化了士人作为文化阶层的群体认同,转而追求对社会、道义的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士献诗 士人失位 变风变雅
下载PDF
毛本《三国演义》中周静轩诗研究
5
作者 安忆涵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4-16,共3页
毛宗岗对前人版本《三国演义》进行删改后保留了周静轩诗30首。这30首周静轩诗均体现了亦俗亦雅的审美特色:俗的一面与通俗小说达到高度的相融性,而典雅的特征也具有典范意义。毛宗岗对《三国演义》中周静轩诗的删改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 毛宗岗对前人版本《三国演义》进行删改后保留了周静轩诗30首。这30首周静轩诗均体现了亦俗亦雅的审美特色:俗的一面与通俗小说达到高度的相融性,而典雅的特征也具有典范意义。毛宗岗对《三国演义》中周静轩诗的删改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品质。《三国演义》羼入大量周静轩诗形成一种新的叙事批评,增加了叙事内容的可信度,在叙事语言上打破了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的界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宗岗 毛本《三国演义》 周静轩诗
下载PDF
《诗》《传》《笺》及后世咏陇诗中的“周祖”意象
6
作者 朱君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1-95,共5页
《诗经》中的《生民》等篇抒写了周人先祖在豳地的创业史,塑造了来历非凡、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部族英雄,是以文学手法对先祖形象及其事业的追忆、渲染及歌颂。汉儒则根据"诗教"的需要,将"美"、"戒"、&q... 《诗经》中的《生民》等篇抒写了周人先祖在豳地的创业史,塑造了来历非凡、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部族英雄,是以文学手法对先祖形象及其事业的追忆、渲染及歌颂。汉儒则根据"诗教"的需要,将"美"、"戒"、"重民"、"创制"等理念置于对诗歌的阐释中,将后稷和公刘等人物塑造成符合儒家理想的政治领袖形象,而忽略了这些诗篇的"史诗"性质。"周祖"形象在后世咏陇怀古诗歌中也屡有出现,诗人们结合典籍记载和在周祖故地的见闻,或追述功业、称颂德行,或感慨沧桑、忧国忧民,或描写"遗风"、追怀周祖,以传达自己在政治、历史、国运、民生等方面的思想和感情。一言以蔽之,"周祖"形象在政治、历史、文学和信仰等不同领域中多次被"再创作",形成了多面的"周祖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汉儒 咏陇诗 周祖 政治美学 诗歌意境
下载PDF
《儿童杂事诗》:现代目光下的童年建构
7
作者 苏烨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9-12,共4页
周作人在描绘社会风俗的“七言四句”《儿童杂事诗》中取儿童生活这一视角,不仅着重探寻儿童活动中的游戏精神,发掘童年中的各种“玩具”,而且建构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本土儿童形象。这是周作人以现代目光进行的童年建构,是其儿童观与儿童... 周作人在描绘社会风俗的“七言四句”《儿童杂事诗》中取儿童生活这一视角,不仅着重探寻儿童活动中的游戏精神,发掘童年中的各种“玩具”,而且建构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本土儿童形象。这是周作人以现代目光进行的童年建构,是其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的“文学”呈现。《儿童杂事诗》不仅提供了一种以现代视野建构传统儿童形象与童年的方式,还启示今人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语境中,毋宁将关注点再多放在儿童身上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杂事诗 周作人 丰子恺 童年建构 儿童本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