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文学素材的《小说译丛》对留学生周树人的影响
1
作者 张宇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苦心寻求外国文艺作品的周树人在留日时期搜集了10篇日译俄罗斯小说,学界称之为《小说译丛》。考察《小说译丛》中收录的具有代表性的二叶亭四迷、嵯峨之屋御室、升曙梦等3位译者翻译的小说,发现他们的译作中存在着“日本化”、“任意... 苦心寻求外国文艺作品的周树人在留日时期搜集了10篇日译俄罗斯小说,学界称之为《小说译丛》。考察《小说译丛》中收录的具有代表性的二叶亭四迷、嵯峨之屋御室、升曙梦等3位译者翻译的小说,发现他们的译作中存在着“日本化”、“任意增删、擅改篇名、人名”、误译较多等问题,有的译作还因翻译忠实度问题在明治文坛引起了争议。志在译介外国文学的周树人虽然搜集并阅读了《小说译丛》中收录的作品,却并未将这些作品译为汉语,这些作品的中译本几乎也都未能在《域外小说集》中登场。因此,虽然《小说译丛》的部分作品明显影响了周树人后来的创作,但周树人却并未考虑过以《小说译丛》为底本向中国译介俄罗斯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树人 《小说译丛》 文艺运动 俄罗斯文学 误译
下载PDF
鲁迅和鲁迅的道路
2
作者 毛庆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125-129,共5页
文章从“鲁迅”笔名出现的时间、知名度和涵义 ,探讨作家鲁迅的人生道路。指出鲁迅的生活道路是平凡的 ,思想道路是曲折的 ,政治道路是坚定的。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思想家 ,鲁迅的道路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关键词 鲁迅 周树人 鲁迅道路 现代文学
下载PDF
周树人金石学研究的尝试与限度——以其考碑为中心
3
作者 朱文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6,共14页
在大量抄录、校勘古碑的基础上,周树人曾在短时间内写过7篇有关碑铭的考证文章,但他随即终止了此项工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主客观因素所导致的。主观方面,周树人的考碑讲究实证,多方参考史书及前人研究成果,追求考证的科学性与... 在大量抄录、校勘古碑的基础上,周树人曾在短时间内写过7篇有关碑铭的考证文章,但他随即终止了此项工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主客观因素所导致的。主观方面,周树人的考碑讲究实证,多方参考史书及前人研究成果,追求考证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这需要有渊博的知识、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考证作持续支撑。客观方面,碑刻剥蚀、文字脱漏、史料讹漏等,给释读、考证与推论带来局限、疏漏甚至是错误。因此,在主客观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周树人未能将金石学研究推向理想高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他恰好又得遇《新青年》等发声平台,可以重续自己以文学改变国民精神的理想。虽然,周树人没有继续他的金石学研究,从而成为一代金石学家,但他却以“鲁迅”的身份跻身现代中国文坛,进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界、思想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树人 金石学者 考古碑
下载PDF
众声喧哗: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以梁启超、周树人等为个案
4
作者 马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74-81,共8页
科学小说作为晚清“小说界革命”的重要成果,在具体的文本实践之外还伴随着知识界对其进行的理论探讨。这些讨论性质的文字,或以序跋、译后语等形式在科学小说译作中频繁出现,或直接发表在报刊专栏,借助于晚清这一最重要的大众传媒进行... 科学小说作为晚清“小说界革命”的重要成果,在具体的文本实践之外还伴随着知识界对其进行的理论探讨。这些讨论性质的文字,或以序跋、译后语等形式在科学小说译作中频繁出现,或直接发表在报刊专栏,借助于晚清这一最重要的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在引导大众阅读与理解科学小说的同时,更于无形中营造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对话舆论场。于是,对那些纷乱复杂的、与“科学小说”相关的论述进行梳理与归纳,不仅能够凸显时人在理解、认知这一新小说类型时存在的或微妙或显著的差异,而且有助于我们返回晚清历史现场,触摸科学小说接受历程中的历史原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科学小说 理论探讨 科学小说观 梁启超 周树人 徐念慈
下载PDF
从“斯巴达”到“斯巴达之魂”——“斯巴达”话语建构中的梁启超与周树人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冬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7-200,239,共25页
鲁迅研究中的“斯巴达”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的解析上:是“翻译”还是“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近代文体问题的讨论等。其中,关于《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理所当然构成了这些讨论的前提却又并没有解决。对此,文章... 鲁迅研究中的“斯巴达”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的解析上:是“翻译”还是“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近代文体问题的讨论等。其中,关于《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理所当然构成了这些讨论的前提却又并没有解决。对此,文章提出一种不同维度上的调查构想和设计,即不把“斯巴达”仅仅看作周树人《斯巴达之魂》单篇作品中的孤立现象,而是将其作为整个近代“国民性”话语建构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在这一观察维度下,《斯巴达之魂》便不再是“鲁迅研究”中的“一篇早期习作”,而呈现为一个从梁启超到周树人的精神史过程的到达点。梁启超和周树人为什么会把“斯巴达”作为新知和思想来传播,他们如何建构各自的“斯巴达”,他们与周围及其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斯巴达”话语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亦自然内包于新的观察维度之下并清晰呈现于多重文本交叉之大观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梁启超 周树人 《斯巴达小志》 《斯巴达之魂》 明治日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