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谦之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启示
1
作者 梁永峰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朱谦之的“唯情论”“宇宙美育”思想为当代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深邃而有启发性的思想体系。本文以朱谦之的“唯情论”和“宇宙美育”思想为理论核心,讨论了“真情之流”蕴含的“真情”与“直觉”、“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蕴含的“人和于天... 朱谦之的“唯情论”“宇宙美育”思想为当代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深邃而有启发性的思想体系。本文以朱谦之的“唯情论”和“宇宙美育”思想为理论核心,讨论了“真情之流”蕴含的“真情”与“直觉”、“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蕴含的“人和于天”与“以美为本体”的自我修养,对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思想的借鉴启示。结论提出,当代中国油画家们应以朱谦之美学思想为鉴,通过对创作的深入思考和对审美观念的深入研究,建立起明晰的审美认知体系,开启自己的创作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美学 当代中国 油画创作
下载PDF
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孝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5-94,共10页
英国史家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与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科学化追求有相当关系。是书以探求历史如何成为一门科学为主旨 ,在 2 0世纪初年曾出现了四种中文译本 ,对当时新史学思潮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五四以后 ,... 英国史家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与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科学化追求有相当关系。是书以探求历史如何成为一门科学为主旨 ,在 2 0世纪初年曾出现了四种中文译本 ,对当时新史学思潮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五四以后 ,巴克尔史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介绍和探讨 ,而且《英国文明史》又被重新译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克尔 《英国文明史》 历史哲学 地理环境
下载PDF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 被引量:9
3
作者 周文玖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9,共8页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贡献。三人当中,二朱在中山大学曾是同事。朱谦之对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较多的评论,认为傅斯年是“发展式的历史”的第三阶段的第二小阶段的代表人物,既指出了他比文献考证派的优胜之处,又指出了他的局限性。朱希祖与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问题上有过争论。这些评论和争鸣,既表现出他们各自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反映出近代学人错综复杂的学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朱希租 朱谦之 学术关系
下载PDF
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树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9-176,共8页
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q... 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运用三重证据法诠释殷商哲学史料;划分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的演变历程;使用三派分析法分疏老庄哲学史料;以"去粗取精"为主要原则整理近代思想史料。概括而言,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有学科观念鲜明、学术立场坚定和方法论意识强烈等特点,但也存在篇章体例设计欠规范化、科学化和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不够集中、不够充分、不够系统等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史料学 中国哲学史研究
下载PDF
西方理论与朱谦之的文化学思想——以《文化哲学》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立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9,共6页
受西方理论的启示,朱谦之对文化学逐渐形成系统的思考,并于1935年出版《文化哲学》一书,就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出系统阐述。在广泛采择西方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朱谦之受到来源于德国的理论影响十分显著,... 受西方理论的启示,朱谦之对文化学逐渐形成系统的思考,并于1935年出版《文化哲学》一书,就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出系统阐述。在广泛采择西方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朱谦之受到来源于德国的理论影响十分显著,使他的文化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思辩色彩和追求“生”与“情”的生命哲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文化学 《文化哲学》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地方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述王兴瑞少为人注意的一篇旧文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传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16-123,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社会史论战的展开,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为学界所关注。王兴瑞的《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一文,首次系统地对地方经济史研究作用、意义、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研究步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地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社会史论战的展开,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为学界所关注。王兴瑞的《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一文,首次系统地对地方经济史研究作用、意义、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研究步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地方经济史研究的最终目标做出阐述,显示其经济史研究的理论独树一帜。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将其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对当今学界的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兴瑞 朱谦之 杨成志 地方经济史
下载PDF
朱谦之历史哲学探索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2-87,共6页
《历史哲学》与《历史哲学大纲》是朱谦之在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学术界研究其历史哲学所不可忽视的原典资源。然而就其研究历史哲学的学术生涯来说,它们只能代表其阶段性的成果。实际上朱谦之研究历史哲学大致经历了虚无... 《历史哲学》与《历史哲学大纲》是朱谦之在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学术界研究其历史哲学所不可忽视的原典资源。然而就其研究历史哲学的学术生涯来说,它们只能代表其阶段性的成果。实际上朱谦之研究历史哲学大致经历了虚无主义历史哲学、新生机主义历史哲学、三民主义历史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四个阶段,这一心路历程见证了他从拒斥到拥抱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转变及其对大同共产主义始终不渝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历史哲学 心路 大同共产主义
下载PDF
朱谦之哲学思想梳要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德福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3-78,共6页
朱谦之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早年提倡无政府主义虚无哲学, 20世纪 20年代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孔子儒家哲学相糅合,倡导唯情哲学,以与唯科学主义相对抗。三、四十年代则以生命哲学为理论武器,建构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 朱谦之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早年提倡无政府主义虚无哲学, 20世纪 20年代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孔子儒家哲学相糅合,倡导唯情哲学,以与唯科学主义相对抗。三、四十年代则以生命哲学为理论武器,建构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为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呐喊,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生命哲学 文化哲学 历史哲学 哲学思想 中国 虚无哲学 唯情哲学
下载PDF
朱谦之“唯情哲学”批判
9
作者 方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1,57,共6页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唯情主义 情善说 “性情” 近代 直觉 理性哲学
下载PDF
新生机主义文化史研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10
作者 郑先兴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6年第6期18-25,共8页
由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和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所创立的新生机主义文化史观认为,文化史的发展就是自由生长,其动因在于事物内在的“本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就是知识,其任务是揭示历史的进步,而其方法是“理智的同情”。“五四”运动期间,新生... 由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和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所创立的新生机主义文化史观认为,文化史的发展就是自由生长,其动因在于事物内在的“本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就是知识,其任务是揭示历史的进步,而其方法是“理智的同情”。“五四”运动期间,新生机主义传入中国。朱谦之和张东荪运用新生机主义的文化史研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史,撰写出了中国文化史学史上真正的理论专著《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知识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机主义 文化史研究 柏格森 杜里舒 朱谦之 张东荪
下载PDF
朱谦之与“南方文化运动”
11
作者 黄有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74,共6页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朱谦之为“文化救国”、“科学救国”计,大力倡导“南方文化运动”。朱先生的理由在于南方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性:“科学的文化”、“产业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朱先生还用“文化的地理分布理论...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朱谦之为“文化救国”、“科学救国”计,大力倡导“南方文化运动”。朱先生的理由在于南方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性:“科学的文化”、“产业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朱先生还用“文化的地理分布理论”对其进行了论证。“南方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它除了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有重要贡献外,对促进近代以来南方文化的觉醒,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讨,也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南方文化 南方文化运动
下载PDF
广州与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创建
12
作者 黄有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9-116,共8页
20世纪20至40年代,黄文山、朱谦之、陈序经等一流文化学者云集广州。这些现代文化学者在广州进行积极文化实践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文化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与严密逻辑论证。他们在广州完成了各自文化学理论体系最基础性或核心部分的... 20世纪20至40年代,黄文山、朱谦之、陈序经等一流文化学者云集广州。这些现代文化学者在广州进行积极文化实践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文化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与严密逻辑论证。他们在广州完成了各自文化学理论体系最基础性或核心部分的构建。在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创建中,广州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重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现代文化学 黄文山 朱谦之 陈序经
下载PDF
朱谦之的历史观与史学观
13
作者 宋馥香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48-753,840,共6页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甚广,在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并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和经济史。其"新生机主义历史观",把文化作为历史进化的推动力。在史学史上,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将...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甚广,在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并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和经济史。其"新生机主义历史观",把文化作为历史进化的推动力。在史学史上,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历史观 史学观
下载PDF
一个唯情论者的自赎——朱谦之音乐文学研究方法评介
14
作者 张建华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37-40,共4页
朱谦之作为第一个大力倡导并研究音乐文学的学者,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及时吸取当时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广博的知识素养,从音乐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流变,不但开风气之先,而且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 朱谦之作为第一个大力倡导并研究音乐文学的学者,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及时吸取当时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广博的知识素养,从音乐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流变,不但开风气之先,而且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为中国音乐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典范性的参考文本,也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其草创之功,值得铭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音乐文学 方法 评介
下载PDF
浅论朱谦之的史学贡献
15
作者 宋馥香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12,共5页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历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科学史;在史学史领域,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划分中国史学史为三个阶段,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历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科学史;在史学史领域,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划分中国史学史为三个阶段,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历史观 史学观
下载PDF
杜里舒对朱谦之生机史观的影响
16
作者 龙国存 王瑞香 《德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3-67,共5页
朱谦之的生机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学术界已关注到西方理论对朱谦之形成生机史观的影响,但大多注意到了柏格森的理论,而忽视了另一位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的学说。从朱谦之生机主义的历史意义观、生机主义的历史... 朱谦之的生机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学术界已关注到西方理论对朱谦之形成生机史观的影响,但大多注意到了柏格森的理论,而忽视了另一位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的学说。从朱谦之生机主义的历史意义观、生机主义的历史哲学方法论、重视生机主义在历史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着手,探讨杜里舒对朱谦之形成生机史观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厘清朱谦之形成生机史观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里舒 朱谦之 生机史观
下载PDF
如何通过古代礼乐造就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论朱谦之美育思想对家美感与审美时态的利用
17
作者 刘彦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155,共10页
中国现代美育的中式礼乐新传统既坦然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美学启蒙,也对西方美学的诸多重大弊端与蒙蔽保持清醒的批判、戒备与防范。朱谦之承续中国古代礼乐传统中的家美学与兴发—审美时态传统,清除礼乐传统中的封建国家礼乐制度,造就... 中国现代美育的中式礼乐新传统既坦然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美学启蒙,也对西方美学的诸多重大弊端与蒙蔽保持清醒的批判、戒备与防范。朱谦之承续中国古代礼乐传统中的家美学与兴发—审美时态传统,清除礼乐传统中的封建国家礼乐制度,造就了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第一,首次提出中国古代礼乐传统是“乐育”,并与宗教禁欲主义教育传统相比,彰显其中家美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利用古代礼乐及礼乐思想中的兴发或正在进行时之时态,以“流”表达、维护审美生活教化的原发状态。第三,把古代礼乐中的家美感与兴发—审美时态融合起来,运用于其独创的宇宙美育与性美育,尤其突出美育活动身心整一的愉悦感;以性美育为家美感提供始基,男女性度合宜,以家美感辐射宇宙美育,形成新礼乐制度的天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古代礼乐 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 家美感 审美时态 乐育
下载PDF
朱谦之“意象”概念探析
18
作者 唐诗杰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44-52,共9页
朱谦之的唯情论,为宇宙设置了一个体用无二、物我合一的“情”作为本体,“情”是一股不可分割、永不停滞的“真情之流”,是非理性的。但朱谦之要向世人言明这一真相,就不得不使用有区分的理性语言,这就造成了朱谦之唯情论以理性言说非... 朱谦之的唯情论,为宇宙设置了一个体用无二、物我合一的“情”作为本体,“情”是一股不可分割、永不停滞的“真情之流”,是非理性的。但朱谦之要向世人言明这一真相,就不得不使用有区分的理性语言,这就造成了朱谦之唯情论以理性言说非理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意象”这一概念,以其暂时性与中介性的含义提示人们摆脱理性思维的桎梏。“意象”的暂时性与中介性含义,是朱谦之在这一词语近代含义的基础上,化用《周易》中“象”的内涵,引介柏格森的image概念建构出来的。在建构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朱谦之还以体验的方式,建构了一套美学理论,并得出“美是意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非理性 唯情论 朱谦之 柏格森
下载PDF
略论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庆云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朱谦之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方面著述颇丰,多有建树,在移植、整合西方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机主义史观有完全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他虽然强调史学研究中“心智因素重于物质因素”,似与唯物史观针锋相对,但细究起来,他的史学理论建构... 朱谦之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方面著述颇丰,多有建树,在移植、整合西方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机主义史观有完全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他虽然强调史学研究中“心智因素重于物质因素”,似与唯物史观针锋相对,但细究起来,他的史学理论建构非但无法绕越唯物史观的存在,且受到唯物史观的启发,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重要参照,从唯物史观中获取思想资源。他强调史家应承担其社会责任,史学研究应有现实关怀,应以“考今”为目的,其所论切中民国史学时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生机主义史观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音乐文学史视野下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
20
作者 王玉珊 何胜莉 敬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9,190,191,共11页
朱谦之的音乐文学史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学”与王国维的文学史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脉相承,都承袭自焦循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文学发展思想。以此观点看当代流行音乐,其发展方向正是今天的“一代之所胜”。目前流行音... 朱谦之的音乐文学史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学”与王国维的文学史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脉相承,都承袭自焦循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文学发展思想。以此观点看当代流行音乐,其发展方向正是今天的“一代之所胜”。目前流行音乐尚有爱情主题比重过高、谱曲可歌离谱可赏性不强、环境负面影响过多等缺陷,如能发挥民族一脉和通俗一脉的互补优势,扩大主题关注,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新诗创作,将有望成为本时代真正的音乐文学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文学 朱谦之 “一代之所胜” 流行音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