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阳明为赋取径探赜
1
作者 高文绪 罗宏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7-91,共5页
明代中期前七子倡导辞赋复古,王阳明与七子虽处同时,但他不以复古自蔽,除法庄子、屈原、汉大赋外,兼学王勃、杜牧、苏轼等人。细论之,他的取径要在法庄、屈,这为其赋注入了旷达、骚怨精神。他效汉大赋的铺陈,以增强其赋的气势。唐宋则... 明代中期前七子倡导辞赋复古,王阳明与七子虽处同时,但他不以复古自蔽,除法庄子、屈原、汉大赋外,兼学王勃、杜牧、苏轼等人。细论之,他的取径要在法庄、屈,这为其赋注入了旷达、骚怨精神。他效汉大赋的铺陈,以增强其赋的气势。唐宋则取王勃之辞彩,杜牧之盛衰悲慨,苏轼之矛盾消解方式。王氏取径的原因,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他个人交游的促进,更离不开他自身的性格和遭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为赋取径 上法庄屈 下取汉宋
下载PDF
论钱澄之的楚辞观与方法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欣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7-180,共4页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文人特定心态的反映,亦是对屈原的忠直立身与庄子的以藏为用两种处世方式的矛盾体验。"以屈继《诗》"是钱澄之诂屈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以治经方法阐释屈骚,以及因《小雅.车辖》的作意联想到《离骚》求女的寓意。因钱澄之力戒"强事穿凿"的诂屈方法,其楚辞研究更重要地体现在对屈骚的心灵感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楚辞观 庄骚融通 以屈继诗
下载PDF
庄子与屈原的思想情感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成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18-21,34,共5页
庄子和屈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作为诗人的哲人与哲人的诗人,二人的情感世界都绚丽多彩。然而,学界在研究二人的哲理与诗性时,似乎忽略了他们情感世界的研究。如果深入到二人情感世界中就可发现,虽然"哀怨"、"愤... 庄子和屈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作为诗人的哲人与哲人的诗人,二人的情感世界都绚丽多彩。然而,学界在研究二人的哲理与诗性时,似乎忽略了他们情感世界的研究。如果深入到二人情感世界中就可发现,虽然"哀怨"、"愤激"、"孤独"是庄屈情感基本特征,但仔细研究,二人情感世界又不同。本文通过解读庄屈的情感世界,以求深化对庄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屈原 哀怨 愤激 孤独
下载PDF
庄、屈仙游之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蔡觉敏 《洛阳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18-21,共4页
庄子和屈原笔下都有仙游,但他们都是对传统的仙人和仙游进行了主观改造,由于各自体现其思想,故其仙游外在表现也不同:一者游于无穷,一者游于昆仑玄圃;一者独来独往,一者声势浩大;一者吸风引露,一者食不厌精。这使得二者仙游所展示的文... 庄子和屈原笔下都有仙游,但他们都是对传统的仙人和仙游进行了主观改造,由于各自体现其思想,故其仙游外在表现也不同:一者游于无穷,一者游于昆仑玄圃;一者独来独往,一者声势浩大;一者吸风引露,一者食不厌精。这使得二者仙游所展示的文学风格也有不同。归根结底,这些外在的区别都是其人生理想的区别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屈原 仙游 人生理想
下载PDF
屈、庄创作心态及艺术方式比较
5
作者 宗明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307,共5页
屈原与庄子的作品皆深于哀乐,根植于楚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浪漫色彩,因而中国文学史常以“庄骚”并称。但由于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及心态不同,在创作中所选择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屈原为贵族宗臣,自发地选择了对楚歌的艺术改造;庄子以其平... 屈原与庄子的作品皆深于哀乐,根植于楚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浪漫色彩,因而中国文学史常以“庄骚”并称。但由于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及心态不同,在创作中所选择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屈原为贵族宗臣,自发地选择了对楚歌的艺术改造;庄子以其平民知识分子的敏锐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运用艺术虚构创作寓言。此为屈、庄同为浪漫,但却异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庄子 楚文化 创作心态
下载PDF
陈子龙“庄屈善怨”说述评
6
作者 宋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75-79,共5页
明末名士陈子龙在《谭子庄骚二学序》中,对庄子和屈原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他认为二者皆有所怨。陈氏的观点虽有洞见,但也寓托着自己对政治时局和各人经历的愁怨与忧惧,实为六经注我式的解读,这开启了明遗民以各人情志阐释庄、屈关系的... 明末名士陈子龙在《谭子庄骚二学序》中,对庄子和屈原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他认为二者皆有所怨。陈氏的观点虽有洞见,但也寓托着自己对政治时局和各人经历的愁怨与忧惧,实为六经注我式的解读,这开启了明遗民以各人情志阐释庄、屈关系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龙 庄子 屈原 “庄屈善怨”
下载PDF
汉晋文学中庄骚精神的嬗替
7
作者 杨柳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6-82,共7页
汉至魏晋文学乃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转关。由汉晋文学中庄骚精神的嬗替,正好可管窥这一巨变的过程。汉代士人主要借屈骚以兴怨,文学中多抒发不遇之叹,由对屈原命运的反思,引发了关于生命观的理性探讨;汉末魏晋,庄骚易... 汉至魏晋文学乃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转关。由汉晋文学中庄骚精神的嬗替,正好可管窥这一巨变的过程。汉代士人主要借屈骚以兴怨,文学中多抒发不遇之叹,由对屈原命运的反思,引发了关于生命观的理性探讨;汉末魏晋,庄骚易位,庄子占据思想舞台,文学中述志主题反复奏响。但庄子之潮汹涌,并不意味着屈骚精神已经断流,作为潜隐的暗流,它时或喷涌而出。描述和阐释庄骚两股精神之流在汉晋文学中的嬗替,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由汉至晋文人心理和文学特色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文学 庄骚精神 嬗替
下载PDF
屈原庄子的思想及文风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18-119,共2页
屈原、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他们在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于屈原来说,他首先是政治家;而对于庄子来说,他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他们都是在荆楚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在思想、文风、艺术表现方式... 屈原、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他们在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于屈原来说,他首先是政治家;而对于庄子来说,他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他们都是在荆楚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在思想、文风、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庄子 比较
下载PDF
明末清初遗民士人对屈原精神的诠释——以王夫之、钱澄之、屈大均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葛亚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8-105,共8页
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屈原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遗民士人面对天崩地坼的社会大变局,纷纷举起了屈原精神的大旗,其中尤以王夫之、钱澄之、屈大均为最力。三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因而对屈原精神的阐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王夫之探讨了君臣关... 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屈原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遗民士人面对天崩地坼的社会大变局,纷纷举起了屈原精神的大旗,其中尤以王夫之、钱澄之、屈大均为最力。三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因而对屈原精神的阐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王夫之探讨了君臣关系和屈原精神的实际作用两个经典论题;钱澄之秉承“庄屈无二论”,理顺了庄屈连通的内在逻辑;屈大均作为屈原的后人,在“诗”“骚”关系、君臣关系、庄屈关系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三人不约而同地在儒家话语体系内评价屈原,其实质是对复归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遗民士人 屈原精神 儒家价值观 庄屈无二论 孟屈关系
下载PDF
论庄子与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之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聪文 《新余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4-86,共3页
庄子与屈原同为先秦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作品的创作形式与手法上均有相似之处。浪漫主义是二人文学创作的共同之处,但是即使同为浪漫主义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仍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在思想主题、作品形式还是创作手法上均... 庄子与屈原同为先秦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作品的创作形式与手法上均有相似之处。浪漫主义是二人文学创作的共同之处,但是即使同为浪漫主义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仍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在思想主题、作品形式还是创作手法上均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屈原 浪漫主义
下载PDF
浅析李白诗中的楚文化因子
11
作者 黄莹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年第1期560-566,共7页
本文通过分析李白的诗歌,从中归纳出一些深受荆楚文化影响的楚文化因子。李白在楚地生活期间接触了楚文化传统,如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屈原诗歌;除此以外,在诗人失意之时,又不自觉地用楚狂人的价值观念与之对抗。本文试图反映不同地域文化... 本文通过分析李白的诗歌,从中归纳出一些深受荆楚文化影响的楚文化因子。李白在楚地生活期间接触了楚文化传统,如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屈原诗歌;除此以外,在诗人失意之时,又不自觉地用楚狂人的价值观念与之对抗。本文试图反映不同地域文化对于文化艺术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楚文化 庄子 屈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