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兆贵 吴学忠 李坚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5期25-29,共5页
先秦诸子根据自己学派思想而各有理想社会说。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包括理想天人关系、理想帝王、理想政府、普通百姓的理想生活等内涵。庄子及其后学既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说,又因学派内部思想分歧而使他们对理想内容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不... 先秦诸子根据自己学派思想而各有理想社会说。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包括理想天人关系、理想帝王、理想政府、普通百姓的理想生活等内涵。庄子及其后学既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说,又因学派内部思想分歧而使他们对理想内容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不过他们都认同"至治之世"天、人关系极其和睦;理想的帝王有的重视内圣,有的兼重外王;他们有的认为政府存在犹如不存在,有的主张无政府;有的认为理想社会里的百姓无知无欲,有的认为有知有欲。论述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同时比较先秦道家其他学派的相关说法,一方面能彰显庄子学派理想社会说的特色,另一方面能看出先秦道家对理想社会说既有共识,又有纷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学派 先秦 道家 理想社会论
下载PDF
浅谈气一元论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昌 梁华龙 《河南中医》 2009年第5期431-433,共3页
"气一元论"为先秦道家稷下学派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尽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逐渐精确,但中医"气一元... "气一元论"为先秦道家稷下学派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尽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逐渐精确,但中医"气一元论"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一元论” 精气学说 稷下学派 老子 庄子 管子 刘安 王允 张载
下载PDF
全真教与骷髅意象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建荣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73-76,共4页
中国古典艺术中的骷髅意象最早出现于《庄子》,受庄子影响,后世文人也时常借助骷髅意象来探讨生死问题,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更是借助骷髅观来教化徒众,并运用诗词和绘画手段。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也受到全真教骷髅观的影响。
关键词 庄子 全真教 骷髅意象 《骷髅幻戏图》
下载PDF
松竹梅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内在发展逻辑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泉根 《抚州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43-44,共2页
“松竹梅”在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传统时 ,经历了一个从“美善相乐”的“比德”到形质自美的“畅神”的发展过程。前者从实用价值出发 ,后者倚重自然的姿态与品性。这个过渡与南朝的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联 ,深受庄学精神的启发与涵养... “松竹梅”在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传统时 ,经历了一个从“美善相乐”的“比德”到形质自美的“畅神”的发展过程。前者从实用价值出发 ,后者倚重自然的姿态与品性。这个过渡与南朝的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紧密相联 ,深受庄学精神的启发与涵养。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 ,自李唐后 ,“松竹梅”逐渐成为一种极具东方神韵的中国审美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竹梅 自然美 发展逻辑 庄学精神 精神品格 中国 审美文化传统
下载PDF
三教合一 归终理学——论林希逸《庄子口义》的思想倾向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见勇 王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宋代《庄》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在解读《庄子》时,受到三教合一思潮及理学的影响,不仅以道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还以理学为归依,表现了三教合一,归终理学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庄子口义》 三教合一 理学
下载PDF
问答体:《庄子》成篇结构和思辨模式的新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春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0-204,208,共16页
问答之体在《庄子》诸篇随处可见,是《庄子》语言和文体的一大特色。在诸子争锋的时代背景下,从问答体这一文体视角重新审视《庄子》之产生,可知其与楚文化中流行两人一问一答、说大说小之大小言辩有关;在问答体视角下,探讨庄周、惠施... 问答之体在《庄子》诸篇随处可见,是《庄子》语言和文体的一大特色。在诸子争锋的时代背景下,从问答体这一文体视角重新审视《庄子》之产生,可知其与楚文化中流行两人一问一答、说大说小之大小言辩有关;在问答体视角下,探讨庄周、惠施之间的争论渐入哲学思辨之境地,更可见论辩双方旗鼓相当之态势和见解之卓绝。关注问答体,对深入了解《庄子》以及庄子学,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问答体 惠施 思辨 《庄子·天下》 墨家
下载PDF
《庄子》与审美高峰体验及其社会理性缺失之批判 被引量:1
7
作者 强中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3-16,共4页
《庄子》对于审美高峰体验的论述十分精辟,但它又因在语言表述上经常排斥社会理性,而为后代纵欲者提供了非理性沉迷的口实;审美的高峰体验只有与社会理性精神高度整合,才有可能使人类踏上真正的审美之路。
关键词 《庄子》 社会 理性缺失 审美感性 儒家 审美高峰体验
下载PDF
《世说新语》中的庄子哲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崔雪茹 董文果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
因为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相似,庄学在魏晋时期复兴,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士人阶层的思想背景、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因此记录魏晋士人言行的《世说新语》中大量蕴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文章通过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并联系《世说新语》中的... 因为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相似,庄学在魏晋时期复兴,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士人阶层的思想背景、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因此记录魏晋士人言行的《世说新语》中大量蕴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文章通过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并联系《世说新语》中的一些故事具体分析,指出庄子及魏晋名士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下采取了“回到自然中去!”的反异化进路,其哲学思想的价值旨趣在于自然主义和人的绝对自由的实现,其主要内涵在于理想人格的塑造、“齐物论”和“安时处顺”,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哲学,具有浪漫主义和美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庄学 理想人格 绝对自由
下载PDF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
9
作者 石艳艳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72-74,95,共4页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强调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和重要作用。但是时代在变化,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还需要从其他思想中寻求工具和方法,比如道家的人格理想。
关键词 道家 庄子 人格 当代大学生道德
下载PDF
《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
10
作者 杨守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中已出现了以道为主,兼采儒、法、墨诸家的综合性思潮,即黄老学。《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一方面表明道家学说顺应时代发展,开始面向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道家思维水平高,有能力融合诸家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黄老学 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下载PDF
沈一贯的庄学思想研究
11
作者 黄红兵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1-95,共5页
沈一贯基本上是以儒家的观点和社会现实来审视和评判庄子,这是其注庄的一个最大特色,在庄学史上提供了一个解庄的新视角。针对庄子的两大弊端,他注重把无为与有为、个体感性与社会理性统一起来,并在个体感性和社会理性的关系上,他对宋... 沈一贯基本上是以儒家的观点和社会现实来审视和评判庄子,这是其注庄的一个最大特色,在庄学史上提供了一个解庄的新视角。针对庄子的两大弊端,他注重把无为与有为、个体感性与社会理性统一起来,并在个体感性和社会理性的关系上,他对宋明理学进一步完善,承认和弘扬人心物欲的合理性。这些都具有现实和进步意义。沈一贯的庄学研究在庄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沈一贯 《庄子通》 理学
下载PDF
试探《庄子·天下》之“内圣外王”思想
12
作者 应爱萍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4-38,共5页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内圣外王”之道 儒家 庄周 惠施
下载PDF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品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15-21,共7页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关键词 《庄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下载PDF
陈仲子思想与道家庄子学派关系考辨
14
作者 孙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61-68,共8页
对于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囿于材料和认识水平,很容易出现执其一端而以为得其真谛的看法。我们只有将零星片段进行综合考察,将有限材料与当时情况系统比较,从思想史的整体视角来把握零星记载,才能对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有较... 对于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囿于材料和认识水平,很容易出现执其一端而以为得其真谛的看法。我们只有将零星片段进行综合考察,将有限材料与当时情况系统比较,从思想史的整体视角来把握零星记载,才能对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根据同时代人的看法,陈仲子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思想中有墨家和道家节俭原则,以及“亡亲戚君臣上下”的道家、墨家思想,还有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大体来说,陈仲子的思想近于道家的庄子学派,兼有墨家、农家的成分。陈仲子所提倡的注重个人品德、节俭、自食其力、同情贫贱者、追求自由、顺应自然、廉洁等主张,至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仲子 道家 庄子学派
下载PDF
论庄子学派“逍遥”思想的流变
15
作者 李梦怡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4期51-55,67,共6页
《庄子》中“外篇”“杂篇”在继承“内篇”思想的同时也产生了流变。以“逍遥”思想为例,在《逍遥遊》中有“用大”“适性”“无为”的不同。而“外篇”与“杂篇”由“崇大抑小”发展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以及政治上的“用大”观念;由... 《庄子》中“外篇”“杂篇”在继承“内篇”思想的同时也产生了流变。以“逍遥”思想为例,在《逍遥遊》中有“用大”“适性”“无为”的不同。而“外篇”与“杂篇”由“崇大抑小”发展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以及政治上的“用大”观念;由“物适其性”转变为“长生完身”的养生观念,并且肯定了礼义法度的合理性;由“无为”流变成“君无为而臣有为”,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新内容。显然,这些共同构成了庄子学派的思想;而有关流变性的认识,是建构其思想体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学派 逍遥 流变性
下载PDF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16
作者 陈品川 《中国哲学史》 1995年第2期76-82,共7页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关键词 《庄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下载PDF
论《吕氏春秋》的气学思想
17
作者 李刚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吕氏春秋》气学思想包含“精行四时”的“圜道说”,“本生”“适欲”“达郁”的精气涵养理论,以及“与元同气”、执一无为的政治主张三个方面,是对先秦道家气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吕氏春秋》同时把阴阳家关于四时之气的思想纳入黄... 《吕氏春秋》气学思想包含“精行四时”的“圜道说”,“本生”“适欲”“达郁”的精气涵养理论,以及“与元同气”、执一无为的政治主张三个方面,是对先秦道家气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吕氏春秋》同时把阴阳家关于四时之气的思想纳入黄老道家的“精气说”范畴,在继承《黄帝四经》《管子》四篇、《鹖冠子》等黄老道家养气以施无为之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保证君主政令畅通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老子》 《庄子》 黄老道家
下载PDF
马其昶《定本庄子故》与桐城派的“文章义趣”
18
作者 刘文龙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31,共15页
马其昶《定本庄子故》展示了桐城派的“文章义趣”。钱穆首先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其与“义理考据辞章”相比较。《定本庄子故》征引注家的增删,切实反映了马氏《庄》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文章义趣”与桐城派体系内郭庆藩、王先谦迥然... 马其昶《定本庄子故》展示了桐城派的“文章义趣”。钱穆首先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其与“义理考据辞章”相比较。《定本庄子故》征引注家的增删,切实反映了马氏《庄》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文章义趣”与桐城派体系内郭庆藩、王先谦迥然有别。这是马其昶在文章学视域下对《庄子》的重新解读,也是对桐城派学术品格的再塑造,可以视为在古文创作之外对桐城家法的检验与护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其昶 《定本庄子故》 文章义趣 学术品格 桐城派
原文传递
名家的偃兵思想及其流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松林 何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26,共11页
名家偃兵论是期望国家间以外交为主要手段平息战争,达到战略平衡,最终实现天下无兵的和平局面的一种战争观念。其反对一切对外战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非战”思想。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宋钘、尹文和公孙龙从名实论、... 名家偃兵论是期望国家间以外交为主要手段平息战争,达到战略平衡,最终实现天下无兵的和平局面的一种战争观念。其反对一切对外战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非战”思想。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宋钘、尹文和公孙龙从名实论、正名论出发,结合“去尊”“合同异”道家“无为”、墨家“尚利”“离坚白”思想,确定了以偃兵为核心的外交手段劝解统治者,以实现天下无兵的政治理想。偃兵既是具体的军事和外交手段,也是长远的政治理想。同时期,庄子、墨子赞同有条件的偃兵,《管子》《吕氏春秋》则完全反对,并指出偃兵论具有空洞性,不能适应当时天下统一的历史大势。再结合诸侯国在偃兵实践上的失败以及西周“毁兵”葬俗、周公“偃五兵”、春秋中期“弭兵会盟”的发展情况,可知名家偃兵论走向消亡有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偃兵思想 名家 墨子 庄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