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捉”字处置式研究
1
作者 杨朋飞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40-46,共7页
“捉”字处置式出现于唐代,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捉+O1+V+O2”“捉+O(+X)+V”和“捉+O(+X)+V+Y”。它的形成来源于“捉”字连动式的重新分析,即“捉”由动词语法化为处置介词,其语法化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词“捉”... “捉”字处置式出现于唐代,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捉+O1+V+O2”“捉+O(+X)+V”和“捉+O(+X)+V+Y”。它的形成来源于“捉”字连动式的重新分析,即“捉”由动词语法化为处置介词,其语法化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词“捉”使用频率的增加,为其提供了语义基础;二是“将”字处置式的格式类推,为其提供了形式依据。但是“将/把”处置式的竞争作用,最终导致“捉”字处置式逐渐衰落,这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置式 唐宋 历时 语法化
下载PDF
论明代吴方言的介词“捉” 被引量:30
2
作者 蒋冀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40,共5页
本文论述了明代吴方言分词“捉”的使用情况,探讨了“捉”的历史演变以及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
关键词 吴方言 明代 介词 语法
下载PDF
再谈“一沐三捉发”的“捉”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钊 张传官 《汉字汉语研究》 2018年第3期40-54,共15页
本文结合先秦典籍、信阳楚简、马王堆帛书和历代医书中的实际用例以及与"捉"相关的同源词,通过早期语义和情理两方面的考察,推阐勾稽出了"捉"字早期的词义内涵,并梳理出"捉"字词义的演变过程,再次论证了&... 本文结合先秦典籍、信阳楚简、马王堆帛书和历代医书中的实际用例以及与"捉"相关的同源词,通过早期语义和情理两方面的考察,推阐勾稽出了"捉"字早期的词义内涵,并梳理出"捉"字词义的演变过程,再次论证了"一沐三捉发"的"捉"是"紧攥"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沐三 紧攥
下载PDF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_1”、“等_1”、“跟_1”、“替_1”和“捉_1” 被引量:2
4
作者 胡云晚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9,共4页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_1”、“等_1”、“跟_1”、“替_1”和“捉_1”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给予句式“N_1XN_2VN_3”和“N_1V_1N_3XN_2V_2P”,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地位决定了五个介词不占竞争优势而处于消亡阶段。五个介词语义、语法功能的...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_1”、“等_1”、“跟_1”、“替_1”和“捉_1”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给予句式“N_1XN_2VN_3”和“N_1V_1N_3XN_2V_2P”,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地位决定了五个介词不占竞争优势而处于消亡阶段。五个介词语义、语法功能的产生有三种模式:“替_1”、“帮_1”和“跟_1”源于句式的重新分析;“等_1”的虚化历程为“等待”→“容让”、“听任”→“给予”;“捉_1”源于“把_1”的词义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口方言 介词“帮1”、“等1”、“跟1”、“替1”和“1” 给予句式 句法特征 词汇统一
下载PDF
再论“捉”的词义及相关问题——答刘钊、张传官先生
5
作者 汪维辉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1期11-17,125,126,共9页
文章针对刘钊、张传官《再谈"一沐三捉发"的"捉"》的三个要点展开讨论:1."捉"在先秦至六朝的上古和中古汉语阶段,存在两个义项:①握持;②揉捏,挤压。两者词义不同,不能看作一个义项。2.随文释义是有界限... 文章针对刘钊、张传官《再谈"一沐三捉发"的"捉"》的三个要点展开讨论:1."捉"在先秦至六朝的上古和中古汉语阶段,存在两个义项:①握持;②揉捏,挤压。两者词义不同,不能看作一个义项。2.随文释义是有界限的,不能超出一个词所可能具有的意义范围,在"捉发"这个语境中,不能把省略的情节所包含的意思归到"捉"的词义之下,因为"捉"本身并没有"拧干"的意思。3.握发见客在特殊的情况下并非失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训诂 随文释义 古礼
下载PDF
安义方言的“搦”字句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国莉 《晋中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根据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安义方言的“搦”字句可以区分为搦1、搦2、搦3、搦4、搦5、搦6、搦7,它们分别表示“拿”“给予”“役使”“使用”“处置”“被动”“假设”,并构成各种句式。“搦”在安义方言里仍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但“搦”虚... 根据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安义方言的“搦”字句可以区分为搦1、搦2、搦3、搦4、搦5、搦6、搦7,它们分别表示“拿”“给予”“役使”“使用”“处置”“被动”“假设”,并构成各种句式。“搦”在安义方言里仍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但“搦”虚化的意味渐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义方言 “搦” 意义 句式特点 使用条件
下载PDF
“捉”的介词化时期、路径及其消失
7
作者 吴娟 崔云忠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1,共6页
"捉"介词用法于南北朝成熟,宋代后消失。"捉"介词化有两条路径:V:握持义>pre.工具义>处置义;V:捕捉义>pre.处置义。介词"捉"的消失有两个动因:(1)"捉"的动词功能未消失,且在与介词功... "捉"介词用法于南北朝成熟,宋代后消失。"捉"介词化有两条路径:V:握持义>pre.工具义>处置义;V:捕捉义>pre.处置义。介词"捉"的消失有两个动因:(1)"捉"的动词功能未消失,且在与介词功能的竞争中占优势;(2)介词"捉"在与同义介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化 南北朝 虚化路径 消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