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venance of the Lower Jurassic pyroclastic sediments in the Zigui Basin:Implication for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ea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1
作者 Rong CHAI Jianghai YANG +1 位作者 Yuansheng DU Chengshan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6-207,共12页
The Late Triassic witnessed significant collisional orogenic events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accompanied by magma underplating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These processes potentially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crustal t... The Late Triassic witnessed significant collisional orogenic events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accompanied by magma underplating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These processes potentially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crustal thickening and uplift of the Qinling orogen.However,due to the absence of igneous rock records from this period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the changes in crustal thickness during this orogenic process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A series of foreland basins emerged during the Early Mesozoic to the south of the East Qinling orogenic belt.These basins have preserved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derived from the uplift and erosion of the orogenic belt.These sedimentary records serve as crucial records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Qinling orogen.To further clarify the collisional orogenic process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this study conducted in situ volcanic lithic fragment geochemistry,detrital zircon U-Pb chronology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analysis on the sandstones of the Lower Jurassic Tongzhuyuan Formation in the Zigui Basi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andstones,which exhibit a significant abundance of volcanic lithic fragments,has a characteristic detrital zircon age group of 250–200 Ma,indicating a major provenance from the Triassic volcanic rocks.Combined with regional correlation and paleocurrent analysis,the detrital zircon U-Pb age data show that the source area of volcanic rocks should be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to the north of the basin.This interpretation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Triassic granitic rocks expos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orogenic belt,representing the magmatism during the Triassic collisional orogenesis in the Qinling orogen.Based on the co-vary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sent-day crust thickness with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granite rocks and zircons,the La/Yb ratio of volcanic lithic fragments in the Tongzhuyuan Formation and the Eu/Eu*ratio of detrital zircons with Triassic ages indicate that the Qinling orogen experienced crustal thickening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reaching its maximum thickness of 60–70 km at ca.220–210 Ma.This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eastern Qinling orogen is tempor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the western orogen as recorded by the Triassic granitic rocks and may be related to large-scale crustal shortening and magmatism during the collisional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orogenic belt zigui basin Late Triassic Detrital zircons Crustal thickening
原文传递
基于三峡秭归井水位和GNSS观测特征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2
作者 翁骋 王杰 +3 位作者 鲁小飞 涂先新 吴海波 林俊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3,共9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盆地内部仙女山断裂北端邻近区域内发生多次3.5级以上地震,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备受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该区域秭归井动水位的变化、水化学特征以及同期GNSS形变数据,结果显示:①秭归井水位的快速变化主要受该区域构造...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盆地内部仙女山断裂北端邻近区域内发生多次3.5级以上地震,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备受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该区域秭归井动水位的变化、水化学特征以及同期GNSS形变数据,结果显示:①秭归井水位的快速变化主要受该区域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前期以拉张应力为主,后期区域应力变为挤压状态;②GNSS应变场特征显示面膨胀率高值区位于三峡库区周边及其南部,极高值区恰好位于仙女山断裂北部,且GNSS时间序列与秭归井水位的涨落存在较好的同步性;③2020年10月初开始的震群与该地区持续6个月的挤压状态有关,表明研究区应力积累已经超过岩层抗剪强度,岩层发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 应力变化 水化学 GNSS 震群活动
下载PDF
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侏罗纪沉积充填过程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渠洪杰 胡健民 +4 位作者 崔建军 武国利 田蜜 施炜 赵陕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55-1268,共14页
位于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侏罗纪地层,其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两个不同阶段,即早侏罗世受西北缘断裂走滑控制的伸展阶段和中、晚侏罗世受东部黄陵地区抬升挤压消亡的阶段。下侏罗统香溪组底部砾岩表明侏罗纪盆... 位于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侏罗纪地层,其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两个不同阶段,即早侏罗世受西北缘断裂走滑控制的伸展阶段和中、晚侏罗世受东部黄陵地区抬升挤压消亡的阶段。下侏罗统香溪组底部砾岩表明侏罗纪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北缘的砾岩较厚,主要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并在其砾石中发现化石砾石,显示距离物源区较近。盆地东南部和南部砾岩较薄,形成于曲流河沉积环境。古水流和碎屑物源分析表明,盆地早期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神农架地区。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为较成熟的曲流河沉积,沉积砾岩中无灰岩和燧石,几乎全部为泥岩砾石。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虽然也为曲流河沉积,但其河床砂岩底部再次出现了灰岩、燧石等砾石。另外,中侏罗统上部和上侏罗统古水流方向为自东向西,指示物源区变为盆地东部的黄陵背斜地区。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西北缘具左行走滑运动的高桥断裂,以及北部南倾的多条逆断层表明断层对盆地形成的主控作用。黄陵背斜地区后期的不断抬升对秭归盆地有重大影响,持续的抬升可能导致盆地消亡。秭归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过程,是对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燕山运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沉积作用 物源分析 黄陵背斜 秭归盆地
下载PDF
印支运动的沉积学响应——以湖北秭归盆地中、上三叠统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旭兵 王传尚 刘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84-991,共8页
通过对秭归盆地南缘中、上三叠统巴东组和沙镇溪组地层剖面的实测及1∶10万秭归幅地质填图发现,中三叠统巴东组在秭归盆地东南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秭归郭家坝一带,只沉积巴东组一段、二段地层。秭归楠家湾一带,整个巴东组全部缺失,上... 通过对秭归盆地南缘中、上三叠统巴东组和沙镇溪组地层剖面的实测及1∶10万秭归幅地质填图发现,中三叠统巴东组在秭归盆地东南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秭归郭家坝一带,只沉积巴东组一段、二段地层。秭归楠家湾一带,整个巴东组全部缺失,上三叠统沙镇溪组直接覆盖于早三叠世嘉陵江组之上。而秭归盆地西缘沙镇溪、巴东麂子岩一带,巴东组发育齐全。上述现象表明,在早三叠世末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巴东组地层出现了较大差异。沙镇溪组在沉积上继承了巴东组高低不平的古地貌特征,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上三叠统沙镇溪组与中统巴东组之间,在盆地不同的部位可呈现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而不存在断层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巴东组 沙镇溪组 秭归盆地
下载PDF
秭归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约束 被引量:11
5
作者 余武 沈传波 杨超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以及时间-温度热历史的反演,揭示了秭归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秭归盆地自120 Ma左右开始缓慢隆升,主要经历了3个强烈的隆升阶段:(1)晚白垩世100~80 Ma开始强烈隆升,是燕山期造山运动在该...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以及时间-温度热历史的反演,揭示了秭归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秭归盆地自120 Ma左右开始缓慢隆升,主要经历了3个强烈的隆升阶段:(1)晚白垩世100~80 Ma开始强烈隆升,是燕山期造山运动在该地区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黄陵背斜晚白垩世强烈抬升向西延伸的响应;(2)晚始新世40 Ma的强烈隆升,可能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初期作用的远程响应;(3)中新世中期到末期10~5 Ma的强烈隆升,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向东扩展及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秭归盆地内部自白垩纪以来一直隆升剥蚀,展现出与盆地边缘构造-热演化的差异。通过与黄陵背斜东部的当阳盆地构造-热事件的对比,暗示了黄陵背斜在晚白垩世已隆升剥露至地表,分割了两个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秦岭大规模挤压变形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使得米仓山—汉南隆起和黄陵背斜地区成为中上扬子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对最大的区域,江南—雪峰陆内造山作用向西北方向的扩展使得湘鄂西地区向川东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具有整体变年轻的趋势。晚白垩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效应使得川东褶皱带周缘及川东北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减小,江汉盆地、当阳盆地及龙泉山以西记录的年轻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则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向南东方向构造逃逸的挤压作用和亚洲季风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秭归盆地 构造-热演化 中新生代 中上扬子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和频率比模型的三峡地区秭归向斜盆地滑坡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33
6
作者 齐信 黄波林 +1 位作者 刘广宁 王世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4,共8页
以三峡地区秭归向斜盆地为研究区,在野外滑坡编图的基础上,选择地形坡度、地层岩性、河流、道路、坡向、坡型结构6个因子参与滑坡敏感性评价,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引入频率比模型,分别计算评价因子的贡献率,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划分为4... 以三峡地区秭归向斜盆地为研究区,在野外滑坡编图的基础上,选择地形坡度、地层岩性、河流、道路、坡向、坡型结构6个因子参与滑坡敏感性评价,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引入频率比模型,分别计算评价因子的贡献率,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划分为4个敏感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极高敏感性区面积占21.39%,滑坡发生面积占61.44%;高敏感性分区面积占24.99%,滑坡发生面积占21.67%;中敏感性分区面积占30.66%,滑坡发生面积占13.19%;低敏感性分区面积占22.93%,滑坡发生面积占3.69%。滑坡敏感性面积累计百分比曲线图表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政府部门减灾防灾工程提供科学支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比模型 滑坡敏感性评价 秭归向斜盆地 三峡地区
下载PDF
湖北秭归盆地中侏罗世陈家湾组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陈辉明 张振来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秭归盆地陈家湾组孢粉组合 ,该组合可归入 Cyathidites minor- Classopollis- Callialas-porites为代表的组合 ,时代属中侏罗世。陈家湾组孢粉组合的特征反映了秭归盆地中侏罗世泄滩组、陈家湾组和沙溪庙组三个组的...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秭归盆地陈家湾组孢粉组合 ,该组合可归入 Cyathidites minor- Classopollis- Callialas-porites为代表的组合 ,时代属中侏罗世。陈家湾组孢粉组合的特征反映了秭归盆地中侏罗世泄滩组、陈家湾组和沙溪庙组三个组的孢粉组合的面貌基本一致 ,仅早期组合与中、晚期组合略有差别。建议以 Cyathidites minor- Clas-sopollis- Callialasporites组合代表湖北西部——重庆地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 ,早期为 L unzisporitespallidus亚组合 ,中晚期为 Converrucosisporites venitus亚组合。根据孢粉植物群在本区侏罗纪垂直分布情况 ,提出早侏罗世时期属亚热带—热带炎热潮湿气候环境 ,植物生长茂盛 ;早侏罗世之后 ,潮湿的气候仍占主导地位 ,但出现了干旱的先兆 ;中侏罗世早期进入了半干旱阶段 ,随后即为炎热干旱的气候所笼罩 ;至晚侏罗世达到非常干旱的程度 ,植物种类十分单调 ,唯有掌鳞杉科植物占据着统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 湖北 中侏罗世 陈家湾组 孢粉组合 掌鳞杉科植物 气候环境
下载PDF
湖北秭归盆地中侏罗世泄滩组孢粉组合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辉明 张振来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1-308,共8页
本文记录了鄂西秭归盆地东缘泄滩组上部 2 1个属 36个种的孢粉植物群 ,其中包括 3个新种。讨论了主要属种组合特征和地层延限。根据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组合在国内外的对比 ,提出泄滩组上部 Cyathidites minor-Classopollis- Callialaspo... 本文记录了鄂西秭归盆地东缘泄滩组上部 2 1个属 36个种的孢粉植物群 ,其中包括 3个新种。讨论了主要属种组合特征和地层延限。根据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组合在国内外的对比 ,提出泄滩组上部 Cyathidites minor-Classopollis- Callialasporites组合的时代属于中侏罗世。这个组合以桫椤科、掌鳞杉科植物的繁盛 ,和出现大量 Cal-lialasporites母体植物为特点 ,暗示泄滩组上部形成于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秭归盆地 中侏罗世 泄滩组 孢粉组合
下载PDF
降雨入渗作用下秭归向斜核部南段斜坡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齐信 刘广宁 +2 位作者 黄波林 王世昌 黄长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97-101,共5页
[目的]开展降雨条件下湖北省秭归县向斜核部斜坡稳定性评价研究,为政府部门减灾防灾工程提供科学支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耦合了地下水动力学的TRIGRS无限斜坡稳定性计算模型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斜坡稳定性评... [目的]开展降雨条件下湖北省秭归县向斜核部斜坡稳定性评价研究,为政府部门减灾防灾工程提供科学支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耦合了地下水动力学的TRIGRS无限斜坡稳定性计算模型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斜坡稳定性评价的数据处理过程以及参数选取方法。[结果]发生斜坡失稳的区域多位于松散土体中等厚—较厚,地形坡度中等的区域,尤其是土层厚度在7—10m,地形坡度在20°~30°范围内为斜坡失稳高发区。[结论]在土层厚度和地形地貌的双重控制下,短历时强降雨入渗作用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这些区域的斜坡土体极易发生滑动,为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多发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结果和滑坡实际分布吻合程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降雨诱发滑坡空间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RS模型 斜坡稳定性评价 瞬态渗透模型 秭归向斜盆地
下载PDF
湖北秭归泄滩沙镇溪组底部轮藻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辉明 张振来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3期54-59,共6页
晚三叠世轮藻化石在世界各地发现很少,在我国南方亦尚属首次发现。报道了秭归盆地上三叠统沙镇溪组底部的轮藻化石,计有3属4种(包括2个新种):StellatocharasubspaericaKozuretReinhardt,S.xietanensissp.nov.,Cuneatocharasanxiaensissp... 晚三叠世轮藻化石在世界各地发现很少,在我国南方亦尚属首次发现。报道了秭归盆地上三叠统沙镇溪组底部的轮藻化石,计有3属4种(包括2个新种):StellatocharasubspaericaKozuretReinhardt,S.xietanensissp.nov.,Cuneatocharasanxiaensissp.nov.,Vladimirielladecora(Saidakovsky)。根据沙镇溪组轮藻化石在国内外地质时期的分布,结合同层中所产孢粉化石的组合特征,详细讨论了含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认为属晚三叠世早期,并对当时的古植被、古地理、古气候做了初步探讨,对化石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化石 沙镇溪组 上三叠统 秭归盆地 湖北
下载PDF
秭归盆地峡口剖面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古气候演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6
11
作者 戴贤铎 杜远生 +1 位作者 马千里 郭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58,共9页
通过对秭归盆地峡口剖面千佛崖组细碎屑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恢复了区域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的演化历程。结果显示: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校正值的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在千佛崖组底部和中上部其平均值分别为82和64,微量元素风化... 通过对秭归盆地峡口剖面千佛崖组细碎屑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恢复了区域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的演化历程。结果显示: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校正值的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在千佛崖组底部和中上部其平均值分别为82和64,微量元素风化指标Rb/Sr和古气候指标Sr/Cu(2.3,7.9)和C值(1.13,0.52)也有相同的反映,这指示了沉积物源区发生过由古气候转变导致的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利用P元素含量与Fe/Mn的变化特征,重建了区域古温度和古湿度的演化趋势。多元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指示了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气候类型,而在中侏罗世中晚期区域内的干热化事件,使得气候转变为温暖、干旱的半潮湿气候类型,随着干热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最终气候过渡为干旱、炎热的半干旱气候类型,这与前人基于古植物研究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相吻合,为盆地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演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早中侏罗世 地球化学 秭归盆地
下载PDF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物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志锋 闫义 +2 位作者 单业华 赵奇 张增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4-880,共17页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完整记录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背斜隆升剥蚀演化历史。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及与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完整记录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背斜隆升剥蚀演化历史。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及与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过程。秭归盆地下侏罗统桐竹园组古水流方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北西方向的南秦岭地区。中侏罗统砂岩长石及岩屑含量明显增多,古水流方向为南西向,位于盆地北东方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成为盆地主要物源区。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的垂向变化记录了秭归盆地东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强烈的隆升作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继承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部分物源区,但上侏罗统砂岩的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暗示秭归盆地周缘碳酸盐岩区域成为新的物源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秭归盆地东侧的黄陵背斜表现为差异性隆升剥蚀过程。晚侏罗世,黄陵背斜南部开始抬升剥蚀,为秭归盆地提供部分物源。早白垩世,黄陵背斜整体隆升。秭归盆地沉积物源及黄陵背斜隆升过程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由近南北向挤压到早白垩世早期近东西挤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 侏罗纪 碎屑组分 古水流 物源分析 黄陵背斜
下载PDF
鄂西秭归盆地中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记录及其对秦岭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柴嵘 杨江海 +1 位作者 杜远生 丁典识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49,共7页
随着印支期南秦岭勉略洋盆闭合,华南和华北两大块体最终拼贴、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普遍认为这一洋陆转换、碰撞造山发生在三叠纪,但具体时间和空间过程仍存在较多争议。秭归盆地位于秦岭逆冲褶皱带东段南缘,是扬子北缘前陆盆地... 随着印支期南秦岭勉略洋盆闭合,华南和华北两大块体最终拼贴、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普遍认为这一洋陆转换、碰撞造山发生在三叠纪,但具体时间和空间过程仍存在较多争议。秭归盆地位于秦岭逆冲褶皱带东段南缘,是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在沉积序列和碎屑来源上与秦岭印支期造山作用密切相关。该盆地经历早中三叠世滨-浅海相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角洲-河流相的沉积转变,中三叠统巴东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砂岩在碎屑组分上不仅含有泥岩、粉砂岩等沉积岩岩屑和千枚岩、板岩和片岩等中-低级变质岩岩屑,而且还见有中酸性火山岩岩屑。结合碎屑锆石颗粒U—Pb定年和古流向数据,这些火山岩岩屑揭示北部的秦岭造山带源区在晚三叠世(225~200Ma)存在火山活动,与同期的花岗质侵入岩一起反映秦岭印支期的同碰撞造山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 洋陆转换 碰撞造山 沉积序列 碎屑沉积物源
下载PDF
鄂西秭归盆地西北缘高桥断裂带特征及其活动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邓嘉农 周乐群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3期18-23,共6页
高桥断裂带是长江三峡库区规模较大的一条基底断裂,延伸达40km余,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其中以燕山中晚期活动规模及强度最大。利用变形岩石中显微、超显微构造恢复喜山期、新构造运动早、晚期差异应力值分别为145MPa、76~106MPa和30~40... 高桥断裂带是长江三峡库区规模较大的一条基底断裂,延伸达40km余,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其中以燕山中晚期活动规模及强度最大。利用变形岩石中显微、超显微构造恢复喜山期、新构造运动早、晚期差异应力值分别为145MPa、76~106MPa和30~40MPa,高于三峡其他地区。地震及各种测试资料表明,该断裂带为一弱活动断裂,但因其远离三峡工程坝址,对大坝将不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桥断裂带 差异应力 断裂活动性 秭归盆地
下载PDF
音频大地电磁法在秭归盆地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翔 吴先文 +1 位作者 周硕 刘金涛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7年第4期392-400,共9页
在秭归盆地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中,为了了解区内页岩层主要目的层的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探测。首先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具有不受高阻层屏蔽、对低阻层分辨灵敏、勘探深度大及适合山区勘探的特点,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 在秭归盆地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中,为了了解区内页岩层主要目的层的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探测。首先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具有不受高阻层屏蔽、对低阻层分辨灵敏、勘探深度大及适合山区勘探的特点,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采取了有力的技术措施,确保了数据采集质量;然后在数据处理时利用了先进的反演程序,由经验丰富的地球物理工作者,结合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探测成果基本查明了评价区内页岩层主要目的层的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为页岩气地质参数钻孔的布设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地质资料。结果表明,在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过程中,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探测,可以较好地了解区内页岩层目的层的空间分布情况,其探测效果明显,技术上可行,探测成果可为今后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法 秭归盆地 页岩气 应用
下载PDF
湖北省秭归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余建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5年第4期257-267,共11页
秭归盆地底部地层与下伏巴东组间的接触关系,本文根据1:25万神农架幅野外踏勘、填图路线及对前人资料的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其界面自西向东由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直至超覆不整合接触。其界面代表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重大变革,即印支运... 秭归盆地底部地层与下伏巴东组间的接触关系,本文根据1:25万神农架幅野外踏勘、填图路线及对前人资料的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其界面自西向东由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直至超覆不整合接触。其界面代表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重大变革,即印支运动。下部巴东组总体为海陆交互相沉积,而秭归盆地则转为内陆盆地沉积。该界面性质的确定为研究秭归盆地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 层序地层 盆地演化
下载PDF
秭归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页岩矿物组成与脆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先文 吴翔 +2 位作者 廖文魁 周硕 陈葛成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第5期554-557,共4页
为研究秭归盆地及周缘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和页岩气储集层物性,对地表4条剖面及ZD1、ZD2、BD2共3口钻井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地化、矿物组成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秭归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页岩气聚... 为研究秭归盆地及周缘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和页岩气储集层物性,对地表4条剖面及ZD1、ZD2、BD2共3口钻井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地化、矿物组成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秭归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页岩气聚集条件较好的特点;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深度在4 000m以浅,利于压裂造缝,页岩气勘探前景较好。与国内外成功开发页岩气地区页岩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备页岩气成藏的良好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泥页岩 矿物组成 脆性 秭归盆地
下载PDF
秭归盆地周缘牛蹄塘组地层沉积特征及页岩气储层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葛成 吴翔 +1 位作者 吴先文 周硕 《中国煤炭地质》 2019年第A01期28-32,117,共6页
以单井储层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从页岩气储层的沉积环境与分布、岩性与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秭归盆地周缘牛蹄塘组储层进行了研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①横向非均质性仅在岩层厚度和物源丰度上... 以单井储层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从页岩气储层的沉积环境与分布、岩性与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秭归盆地周缘牛蹄塘组储层进行了研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①横向非均质性仅在岩层厚度和物源丰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②纵向非均质性在岩性与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区别;③全井段TOC值平均3.00%,总体达到优质页岩气层标准,均为Ⅰ型(腐泥质),Ro平均值为3.10%,总体为过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页岩气储层 牛蹄塘组 秭归盆地周缘
下载PDF
构造运动对秭归盆地北缘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19
作者 陈葛成 吴翔 +1 位作者 吴先文 周硕 《中国煤炭地质》 2019年第A01期33-37,共5页
构造运动对页岩气藏的保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科进展和行业需求的推动下,鄂宜页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成功的钻获了页岩气流,但在相距不远且具有较好(相似)页岩气发育条件的BD1钻孔(秭归盆地北缘)中却未见气显。通过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分... 构造运动对页岩气藏的保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科进展和行业需求的推动下,鄂宜页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成功的钻获了页岩气流,但在相距不远且具有较好(相似)页岩气发育条件的BD1钻孔(秭归盆地北缘)中却未见气显。通过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分析及实地调研,以区内构造样式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研究为基础,得出以下结论:页岩气的运移以顺层方向的扩散和渗流为主,如果页岩气层段出露或缺失,页岩气就易于顺层运移而散失;泥页岩横向渗透率一般大于垂向渗透率,侧向扩散是页岩气的基本散失通道;走滑断裂的剪切作用会加速页岩气的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页岩气保存 牛蹄塘组 秭归盆地北缘
下载PDF
湖北省秭归盆地北缘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保存条件
20
作者 谈红梅 吴先文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秭归盆地牛蹄塘组页岩厚度较大,地表出露较好。根据牛蹄塘组页岩样品的测试结果,分析其有机化学特性、储层特征,从而探讨其生气、储气的保存条件和影响因素,为该区页岩气资源勘查提供新依据。研究表明:牛蹄塘组页岩厚度大,具西厚东薄的... 秭归盆地牛蹄塘组页岩厚度较大,地表出露较好。根据牛蹄塘组页岩样品的测试结果,分析其有机化学特性、储层特征,从而探讨其生气、储气的保存条件和影响因素,为该区页岩气资源勘查提供新依据。研究表明:牛蹄塘组页岩厚度大,具西厚东薄的特点,有机碳含量高,生气条件较好;无机孔隙发育、有机质孔隙不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储气条件一般,但利于后期压裂改造。区内断裂发育,褶皱变形强烈,构造保存条件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北缘 牛蹄塘组 页岩储层特征 保存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