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Zion国家公园红层地貌发育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潘志新 彭华 +1 位作者 任舫 John ENCARNACION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随着中国红层和丹霞地貌研究逐步走向国际,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去认识和了解国外的红层及其地貌发育显得尤为必要。Zion国家公园是美国西部红层的典型代表,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发育了高原-峡谷景观。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和岩样分析,从地质构造、... 随着中国红层和丹霞地貌研究逐步走向国际,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去认识和了解国外的红层及其地貌发育显得尤为必要。Zion国家公园是美国西部红层的典型代表,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发育了高原-峡谷景观。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和岩样分析,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外动力等方面来探讨Zion公园的红层地貌发育机制。研究表明:Zion公园为科罗拉多高原西部边缘的断块山地,公园内褶皱很少,断层稀疏,但节理密集,控制了峡谷群的发育。公园内地貌发育的主体地层为红层,主要形成于侏罗纪,其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兼具滨/浅海、河流、湖泊和沙漠等。岩性特征上,Zion公园的红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其中,形成崖壁的主要为风成相石英砂岩,但各段岩石的胶结特性不同,导致其岩石强度和颜色有较大差异。此外,还发现Zion公园红层的岩石强度和山体坡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它还与岩性是否均一有关。细粒均一的风成相砂岩和河流相Springdale段砂岩发育成陡崖,其余含有软岩夹层的岩层只能形成缓坡。外动力方面,流水下切是主导因素,同时流水侧蚀和地下水的基蚀作用等对Zion公园的地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on国家公园 红层 丹霞地貌 发育机制
下载PDF
美国西部丹霞地貌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以犹他州Zion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志新 任舫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0-221,共12页
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风景地貌,研究其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可以为保护与利用这一地质遗迹提供科学支持。中生代红层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亦有大量分布。为增进国内同行对美国西部红层与丹霞地貌的了解... 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风景地貌,研究其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可以为保护与利用这一地质遗迹提供科学支持。中生代红层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亦有大量分布。为增进国内同行对美国西部红层与丹霞地貌的了解,以犹他州Zion国家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岩样理化性质测试,并结合GIS和DEM分析,对其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区域构造方面,Zion公园红层沉积于大型的弧后盆地——西部内陆盆地,盆地抬升时形成的节理群对丹霞地貌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红层岩性方面,Zion公园发育丹霞地貌的红层以风沙沉积为主,岩性为细砂—粉砂岩,但不同段的风成砂岩在胶结特性和岩石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地貌特征方面,Zion公园整体为高原—深切峡谷景观,其中高程为1800~2000 m的部分占比最大,公园南部比北部切割侵蚀程度更高,形成的单体地貌以块状山崖—沟谷组合为主,同时还因地下水的基部渗流侵蚀和风蚀作用在崖壁上发育有各种洞穴景观;演化过程方面,Zion公园丹霞地貌发育经历了构造盆地形成—红层堆积—地壳隆升—外力塑造四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形成的西部内陆盆地为红层堆积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侏罗纪期间干旱的气候环境下形成了大规模的风沙沉积,白垩纪末期科罗拉多高原的抬升及形成的节理裂隙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条件。其中,强烈的流水下切是该地区丹霞地貌发育的主导外营力,并一直持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丹霞地貌 地貌特征 演化过程 zion国家公园
下载PDF
理想的重生 德国Zion教堂改造项目
3
作者 秋落(编译)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17年第5期120-123,共4页
德国设计工作室Zeroseven Design Studios为他们的数字通信机构打造了一个新的办公空间。项目位于乌尔姆,这里交通便利,步行5分钟便可到达市中心。原建筑建于1905年,几度重修,最早是新教徒教会的居民楼和工作室,灾后重建成为锡安教堂(Z... 德国设计工作室Zeroseven Design Studios为他们的数字通信机构打造了一个新的办公空间。项目位于乌尔姆,这里交通便利,步行5分钟便可到达市中心。原建筑建于1905年,几度重修,最早是新教徒教会的居民楼和工作室,灾后重建成为锡安教堂(Zion Church),是基督教卫理公会相聚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on 室内设计师 设计工作室 卫理公会 工业设计师 办公空间 建筑设计 乌尔 CHURCH 锡安
下载PDF
Zion,Hebrew,Jew与Israel——成因与解读
4
作者 戴卫平 《英语研究》 2012年第3期8-12,共5页
研究Zion、Jew、Judas、Judah、Semite、Israel,以及Zionism、Semitism、Judaism等词的成因,旨在更好地认知、解读"犹太"、"以色列"、"希伯来"、"犹大"、"锡安"、"闪族"... 研究Zion、Jew、Judas、Judah、Semite、Israel,以及Zionism、Semitism、Judaism等词的成因,旨在更好地认知、解读"犹太"、"以色列"、"希伯来"、"犹大"、"锡安"、"闪族"等敏感词语以及汉语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 锡安 希伯来 以色列 成因
下载PDF
Zions银行如何将大数据用在营销中?
5
作者 Penny Crosman 《成功营销》 2013年第11期I0029-I0029,共1页
对营销团队来说,获得合适的数据是个永恒的挑战。
关键词 营销团队 银行 zions 大数据
原文传递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反犹主义的动因探究
6
作者 崔财周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反犹主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种族反犹主义者从优生学、人种等方面贬低犹太人,该思潮传播到英国后,给犹太人带来巨大危害。而后,随着东欧犹太移民的涌入,激起英国社会的普遍不满,英国的反犹情绪不断升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反犹主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种族反犹主义者从优生学、人种等方面贬低犹太人,该思潮传播到英国后,给犹太人带来巨大危害。而后,随着东欧犹太移民的涌入,激起英国社会的普遍不满,英国的反犹情绪不断升温。此外,由于布尔战争和《锡安长老议定书》犹太阴谋论的散播,犹太人被指责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控制英国,反犹浪潮此起彼伏。总体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反犹主义的产生,既有种族反犹主义者的宣传,又受到东欧犹太移民与犹太阴谋论的影响,共同构成英国反犹主义的原因,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英国主流社会与少数族群、本土犹太人与犹太移民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 种族反犹主义 《锡安长老议定书》
下载PDF
铅锌尾矿作为水泥熟料煅烧矿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管宗甫 张素芳 +1 位作者 杨久俊 杨力远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1期28-32,共5页
利用铅锌尾矿代替部分粘土和铁粉煅烧水泥熟料,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共熔温度,提高矿物活性,强化煅烧过程;能有效改善水泥凝结时间、早期强度等性能.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 铅锌尾矿 煅烧 矿化剂 水泥熟料 熟料
下载PDF
荒野中的天国之梦——论清教徒的宗教使命感 被引量:4
8
作者 戴晓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76-82,共7页
本文从文化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清教徒在新大陆的“清教实验”,分三个层次,即“清教信仰”、“清教徒人格”和“清教信仰的衰落”,阐述了清教徒神圣的宗教使命感。文章着力揭示:“清教思想”是美利坚民族创业时期的精神支柱和北美文化的... 本文从文化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清教徒在新大陆的“清教实验”,分三个层次,即“清教信仰”、“清教徒人格”和“清教信仰的衰落”,阐述了清教徒神圣的宗教使命感。文章着力揭示:“清教思想”是美利坚民族创业时期的精神支柱和北美文化的滥觞,它对“美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清教徒们所肩任的开创“荒野中天国”的使命,既是上帝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教徒 宗教使命感 清教信仰 人格 北美文化 美国 历史
下载PDF
《闽省会报》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3,共7页
《闽省会报》是晚清福州基督教新教美以美会创办的一份中文报纸。从现有史料分析 ,目前还无法断定该报具体的创办日期。从《闽省会报》所刊载的内容分析 ,该报体现出消息来源广、较强的世俗性等特点。作为教会创办的报纸 ,《闽省会报》... 《闽省会报》是晚清福州基督教新教美以美会创办的一份中文报纸。从现有史料分析 ,目前还无法断定该报具体的创办日期。从《闽省会报》所刊载的内容分析 ,该报体现出消息来源广、较强的世俗性等特点。作为教会创办的报纸 ,《闽省会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但它对传播时代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郇山使者》 《闽省会报》
下载PDF
异曲同工 各呈其妙——郭沫若、阳翰笙历史剧创作思想比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志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8-19,共2页
郭沫若和阳翰笙为川籍重要剧作家。论文选取二人于抗战时分别创作的“战国史剧”代表作《屈原》,和“天国史剧”代表作《天国春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历史观、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郭沫若 阳翰笙 历中史剧 屈原 天国春秋
下载PDF
近代中国特殊师范教育的滥觞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拉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第3期58-65,共8页
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中,特殊师范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被纳入到官方的师范教育体系之中。特殊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孤独而又特殊的探索历程。其中,基督教会与中国的民间力量在我国特殊师范教育的孕育过程中发挥了奠... 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中,特殊师范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被纳入到官方的师范教育体系之中。特殊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孤独而又特殊的探索历程。其中,基督教会与中国的民间力量在我国特殊师范教育的孕育过程中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开创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先声的是教会在华办的特殊学校,它们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兼具师范学校的功能。而后,民间力量的参与、政府机构的介入与教会特殊学校所兴办的师范教育前后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特殊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师范教育 特殊教育 师资培养 教会 近代中国
下载PDF
美国人精神历史中的圣地情结
12
作者 李秀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8-92,共5页
在美国人的精神历史中,"圣地"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主要表现:一是自殖民地时代清教徒就渴望建立"圣经共和国",对圣地的依恋延伸进美国的信仰、政治和教育之中;二是在美国人看来,希伯来语是圣语,是终极价值的承载... 在美国人的精神历史中,"圣地"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主要表现:一是自殖民地时代清教徒就渴望建立"圣经共和国",对圣地的依恋延伸进美国的信仰、政治和教育之中;二是在美国人看来,希伯来语是圣语,是终极价值的承载者,它把锡安和美国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是各种背景和文化取向的美国人都忠诚于锡安,美洲被视作锡安山的化身。正是这种浓重的圣地情结,使得美国在19世纪犹太人回归和圣地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与以色列建国后保持特殊关系的一个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以色列 圣地 圣经 希伯来语
下载PDF
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宗教思想根源
13
作者 厉娜 张宗鹤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4-49,共6页
犹太复国主义虽然是19世纪晚期掀起的一场犹太民族复兴运动,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它源自犹太教关于弥赛亚降世在锡安复国的传统。犹太教中"一神论"、"应许之地"、"重建圣殿"和"弥赛亚救赎"... 犹太复国主义虽然是19世纪晚期掀起的一场犹太民族复兴运动,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它源自犹太教关于弥赛亚降世在锡安复国的传统。犹太教中"一神论"、"应许之地"、"重建圣殿"和"弥赛亚救赎"等理念构成了近代犹太复国主义的宗教思想根源,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教 锡安
下载PDF
妙玉的修行与方外的悲剧
14
作者 胡晓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6,共6页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的出家人。从茶艺显精神、诗才呈禅理、弈棋接众生、修花惜生命中,妙玉真心修行的特点得以显现。然而,因生病而出家,为权势不容而离乡,被贼人劫持而陷污的三重悲剧,又描出了方外的惨痛。
关键词 妙玉 方外 修行 悲剧
下载PDF
译者偏见与翻译伦理——以《锡安长老草案》的翻译为例
15
作者 钟毅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00,共3页
如果译者对原文本带有偏见,那么其翻译目的可能有二:其一,译者认为文本中基本观念是真实的,将事实公诸于众是译者的责任所在;其二,原文本的内容毫无根据,无半点可信度,译者认为有必要将其内容曝光,以揭露其伪造性。《锡安长老草案》是... 如果译者对原文本带有偏见,那么其翻译目的可能有二:其一,译者认为文本中基本观念是真实的,将事实公诸于众是译者的责任所在;其二,原文本的内容毫无根据,无半点可信度,译者认为有必要将其内容曝光,以揭露其伪造性。《锡安长老草案》是中伤犹太人的一本伪译作品,宣扬欧洲对犹太人本已根深蒂固的敌意情绪,以译者带着偏见去翻译的作品为例,通过对其形成过程的叙述以及几个不同译本的分析,对译者的道德进行探讨,并证明译者的偏见会在其译文中被表现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安长老草案》 翻译暴力 偏见 译者道德
下载PDF
寻找海外的乌托邦:康有为、梁启超20世纪初年访问美国“天国”之行述论
16
作者 陈时伟 《近代史学刊》 2023年第2期49-82,304,305,共36页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周游列国,继续探索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和世界大同之道。1903年、1905年,师徒二人先后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州锡安市的“理想国”。该“理想国”由澳大利亚籍天主教牧师约翰·亚历山大·陶...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周游列国,继续探索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和世界大同之道。1903年、1905年,师徒二人先后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州锡安市的“理想国”。该“理想国”由澳大利亚籍天主教牧师约翰·亚历山大·陶威创建。陶威信奉《旧约圣经》中宣扬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在锡安市试行平等互利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办合作社,提倡财产公有;政治上鼓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生活上实行禁欲主义,严禁饮酒、吸烟、嫖妓、赌博等。这一理想生活模式迅速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到来。本文主要依据笔者近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锡安市发现的一批从未面世的中、英文档案文献,考察康、梁二人20世纪初年对美国基督教“天国”锡安市两次鲜为人知的访问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陶威 《大同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