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紫云剖面P/T界面附近碳氧同位素的变化及生物绝灭事件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国庆 夏文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39-344,共6页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 :贵州南部紫云剖面由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体系、下三叠统罗楼组的碳酸盐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以及下三叠统紫云组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组成。在前两种沉积体系中选取 18块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 :上二叠统长兴组δ13 C平均值为 2 4 8‰ ,保持了较高的正值 ,δ18O平均值为 - 4 19‰ ;在P/T界面附近 ,δ13 C ,δ18O值都有显著的降低 ,δ13 C值由 2 71‰陡降至 - 0 90‰ ,变化幅度达 3 6 1‰ ,δ18O值由 - 5 0 3‰降为- 9 4 6‰ ,变化幅度可达 4 4 3‰ ;下三叠统罗楼组下部 ,δ13 C值为负值及低正值 ,出现明显的δ13 C值低异常 ,而δ18O值则比较稳定 ,介于 - 4 6 6‰和 - 5 6 2‰之间 ,平均值为 - 5 2 8‰。罗楼组上部 ,δ13 C值有回升的趋势。由于生物对轻碳具有重要的分馏作用 ,因此 ,P/T界面附近δ13 C值的显著变化反映了一次生物大量绝灭的过程。由δ18O值的变化反映出的生物绝灭的外因主要有温度和盐度两方面。从δ18O值可计算出在P/T界面处古温度有 4~ 5℃的升降 ,这势必影响到狭温生物的生存 ;从δ18O值计算出的Z值来看 ,古盐度也有小幅度的变化 ,加速了狭盐度生物的绝灭。事实上 ,生物的绝灭可能是海平面变化、火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面 碳氧同位素 生物绝灭事件 紫云剖面
下载PDF
不同扦插措施对脱毒紫云红芯红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鲍菊 金月龄 +4 位作者 熊小翠 陈红艳 钟成飞 张秀伟 谭美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08,共3页
为确定脱毒紫云红芯薯扦插的最佳节位、节数与扦插密度,为该品种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节位、不同节数、不同扦插密度对脱毒紫云红芯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决定程度为扦插节... 为确定脱毒紫云红芯薯扦插的最佳节位、节数与扦插密度,为该品种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节位、不同节数、不同扦插密度对脱毒紫云红芯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决定程度为扦插节位(A)>密度(C)>扦插节数(B),最佳组合为扦插节位12、扦插节数3、密度为5 417株/667m2,该条件下的红薯产量最高,可达1 900.79kg/667m2;当扦插节位2、扦插节数4、密度为3 334株/667m2时,其产量最低,为916.02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毒紫云红薯 节位 节数 密度
下载PDF
贵州紫云猫场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有孔虫的灭绝过程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利蓉 宋海军 +4 位作者 童金南 楚道亮 梁蕾 吴奎 田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9-250,共22页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紫云地区猫场剖面长兴组上部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进行高密度采样和系统切片,获得有孔虫化石标本1 178枚,共鉴定出有孔虫37属65种,包括类有孔虫4属7种。其中35属63种有孔虫消失在生物碎屑灰岩与微生物岩界线之下...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紫云地区猫场剖面长兴组上部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进行高密度采样和系统切片,获得有孔虫化石标本1 178枚,共鉴定出有孔虫37属65种,包括类有孔虫4属7种。其中35属63种有孔虫消失在生物碎屑灰岩与微生物岩界线之下,包括所有的类有孔虫,其种级和属级灭绝率分别为96.9%和94.6%。这与华南其它微生物岩剖面类似,进一步表明浅水相有孔虫的灭绝发生在长兴期末期。猫场剖面长兴组生物碎屑灰岩中Dagmarita和Cribrogenerina两属非常丰富,其个体数量分别为209枚和126枚,占总数量的28.4%,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分子,称为Dagmarita-Cribrogenerina组合。猫场组微生物岩中仅发现有孔虫Earlandia和Postcladella两个属,称为Earlandia-Postcladella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二叠纪-三叠纪 大灭绝 猫场剖面 贵州
原文传递
There was no “Great Bank of Guizhou” in the Early Triassic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Zeng-Zhao Feng Zhi-Dong Bao +1 位作者 Xiu-Juan Zheng Yuan Wang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99-108,共10页
In the 1990s, some geologists named the Early Triassic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Luodian area of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as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Dur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is t... In the 1990s, some geologists named the Early Triassic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Luodian area of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as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Dur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is term "Great Bank of Guizhou" was used in more than 300 articl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1990s, 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Triassic in South China. In June 2014, we went to the Luodian area and studied the Early Triassic Bianyang section again.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data we acquired, in the Early Triassic of the Luodian area of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there was only an isolated "Luodian Carbonate Platform", while no bank existed, not to mention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It is worth further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Triassic Luolou Formation ziyun Formation Great Bank of GuizhouLuodian Carbonate Platform Bianyang section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