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泰国海关总税务司任职解疑
1
作者 徐滨 高潮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43-54,共12页
关于英国人李泰国出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过程,学术界普遍同意他先后得到了两次任命——1859年的何桂清任命和1861年的总理衙门任命。对于两度任命的关系和间隔期中的事件变化则鲜有深入探究,也未有新史料披露。综合现有研究和中英两方... 关于英国人李泰国出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过程,学术界普遍同意他先后得到了两次任命——1859年的何桂清任命和1861年的总理衙门任命。对于两度任命的关系和间隔期中的事件变化则鲜有深入探究,也未有新史料披露。综合现有研究和中英两方历史档案可以发现,何桂清的任命存在着合法性不明的问题,并未获得清廷最高决策层和英方的认可。何桂清任命并非总理衙门任命的起因,后者也不是对前者的确认。大约从1860年初或更早,薛焕等清朝官员开始秘密筹划由最高决策层任命李泰国,并最终导致了1861年总理衙门任命的结果。英国官方虽然表面上从未认可过何桂清的任命,但出于自身利益一直支持由英国人出任清朝总税务司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泰国 海关总税务司 普鲁斯密信 薛焕 总理衙门
下载PDF
继承与开新之间——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嬗替与结构变迁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文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4-168,共15页
晚清总理衙门、外务部与民国初年外交部在人事关系上一脉相承,但随时代变迁、制度因革,其官员来源与结构有着巨大差异。总理衙门从经历科举考试的六部官员中考试选任官员,他们多由"正途出身";外务部继承总理衙门的制度,然在1... 晚清总理衙门、外务部与民国初年外交部在人事关系上一脉相承,但随时代变迁、制度因革,其官员来源与结构有着巨大差异。总理衙门从经历科举考试的六部官员中考试选任官员,他们多由"正途出身";外务部继承总理衙门的制度,然在1906年科举停废的背景之下,改变原有的考试之法,施行奏调。此后五年内,留学生、驻外人员、同文馆与译学馆学生、举贡考试合格者,通过奏调或考试、掣签的方式,进入外务部任职,后科举时代外务部官员结构逐渐多样化。辛亥革命之后经南北和议成立的民国政府,将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人员多从外务部留任,但大量裁汰原总理衙门官员、举贡考试人员及留日学生,通晓外语、有驻外经验者构成外交部官员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一个成长、选任皆具相对独立特征的职官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外务部 民国外交部 后科举时代 选官
下载PDF
合作中的分歧:马嘉理案交涉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方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6,共7页
19世纪中后期中英之间围绕马嘉理案的谈判充满波折。威妥玛与英国外交部及英印政府、威妥玛与赫德、英国与其他列强、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意见纷争与歧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案件的交涉进程与最终走向。通过对这些表象... 19世纪中后期中英之间围绕马嘉理案的谈判充满波折。威妥玛与英国外交部及英印政府、威妥玛与赫德、英国与其他列强、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意见纷争与歧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案件的交涉进程与最终走向。通过对这些表象的分析,可以帮助观察当时中外交往中一些隐微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嘉理案 威妥玛 赫德 总理衙门 李鸿章 《烟台条约》
下载PDF
赫德与英德续借款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志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4-163,共10页
中国对日赔款的赔付主要是通过三次大借款来完成的,它们分别为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及续借款。赫德帮助英德借款取得成功后,为了防止剩余对华借款落入俄法手中,赫德继续为汇丰银行出谋划策,并向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提出了分10年还清剩余... 中国对日赔款的赔付主要是通过三次大借款来完成的,它们分别为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及续借款。赫德帮助英德借款取得成功后,为了防止剩余对华借款落入俄法手中,赫德继续为汇丰银行出谋划策,并向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提出了分10年还清剩余赔款的方案,但未取得成功。最终在向各方借款无着、日本拒绝赔款展期的情况下,总理衙门不得不仍将借款事宜交给赫德办理,赫德从而帮助英德续借款取得成功,同时也帮助清政府利用英德续借款偿清了对日赔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德 英德续借款 赔款 总理衙门
下载PDF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志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50,62,共8页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德 总理衙门 甲午战争 李鸿章
下载PDF
李鸿章与滇案交涉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方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91,共7页
在滇案交涉中,李鸿章始则积极关注,继则奉旨就近在津会商,终以全权身份主持订约。虽然他借助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促成了案件的议结,但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复杂矛盾心态,使其在交涉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妥协性大... 在滇案交涉中,李鸿章始则积极关注,继则奉旨就近在津会商,终以全权身份主持订约。虽然他借助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促成了案件的议结,但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复杂矛盾心态,使其在交涉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妥协性大大超过了抗争性。另一方面,滇案交涉中李鸿章体现出的外交认识与策略,对其日后的外交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案交涉 李鸿章 总理衙门 威妥玛
下载PDF
《朝鲜策略》“结日本”问题辨析
7
作者 张礼恒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100,共7页
"结日本"是何如璋、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为朝鲜开具的救时良策,前承"亲中国",后续"联美国",达致"图自强",形成一个完整的外交构想。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在《朝鲜策略》的研究上成果颇丰,评... "结日本"是何如璋、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为朝鲜开具的救时良策,前承"亲中国",后续"联美国",达致"图自强",形成一个完整的外交构想。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在《朝鲜策略》的研究上成果颇丰,评价甚高,但对"结日本"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事实上,《朝鲜策略》所提"结日本"问题,明显是与清政府此期的对朝政策相抵触的。这与何如璋、黄遵宪对朝策略的整体构想、清政府外交官选派机制的缺陷、总理衙门的权威性不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朝鲜策略》的历史地位必须重新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策略》 何如璋 黄遵宪 总理衙门
下载PDF
晚清海防专款筹议述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先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8-146,共9页
1874年,总理衙门发起海防大讨论,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集合沿海沿江督抚和中央高级官员的才智,寻求在晚清财政困境中筹措大宗海防专款的办法。然而,绝大多数官员固守传统的财政理念,不愿对既有的财政收支作重大调整,或将筹款问题推诸中央... 1874年,总理衙门发起海防大讨论,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集合沿海沿江督抚和中央高级官员的才智,寻求在晚清财政困境中筹措大宗海防专款的办法。然而,绝大多数官员固守传统的财政理念,不愿对既有的财政收支作重大调整,或将筹款问题推诸中央,或直言无款可筹,或空言整顿税厘和节流方案而没有切实办法,反对英翰李鸿章等增加盐厘、洋药厘以及王文韶整顿盐税的方案等。总理衙门最终屈从于内外官员的主流财政思想,导致海防专款的筹议敷衍了事。总理衙门虽标榜海防专款每年约400万两,但其原拨数额仅350余万两,而且没有解决财源问题,自划拨之始就已种下拖欠的恶果。过多地强调地方督抚权力的上升,并不能揭示海防专款长期短解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防专款 筹议 总理衙门 地方督抚
下载PDF
变与不变之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的博弈
9
作者 张礼恒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91-97,112,共8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欧美国家对朝鲜的染指、侵略,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两种国际关系准则博弈的大幕由此拉开。欧美国家先是用比附的方式,将中朝关系等同于国际公法下的宗藩关系,混淆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的根本性差异,试图借助中国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欧美国家对朝鲜的染指、侵略,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两种国际关系准则博弈的大幕由此拉开。欧美国家先是用比附的方式,将中朝关系等同于国际公法下的宗藩关系,混淆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的根本性差异,试图借助中国之手打开朝鲜国门;在遭到拒绝之后,欧美国家则借机否定宗藩体制的合法性,否认中朝宗藩关系存在的正当性,视朝鲜为国际公法原则下的主权平等国家。这种看似矛盾的对华策略显示出的是原则与目的的混搭,其前期的比附仅是为了目的而廉价地出卖原则,展现出投机、功利的本色;后期的否定则暴露出其用国际公法取代区域自然法则的终极目的。清政府为应对挑战,先是秉承宗藩体制的传统,抗拒欧美国家所提的要求;后又采取变通的策略,捍卫宗藩体制的权威性。但清政府的变通仅仅是手段,不变的是原则。此种变通,成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前处理朝鲜事务的基本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国际公法” 总理衙门 伯洛内 镂斐迪
下载PDF
《说略》与日本强占琉球——基于外交“说理”的比较与反思
10
作者 刘旭康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54-59,共6页
1879年,日本强占琉球不仅改变了琉球独立国家的地位,也对中琉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后中日双方在反复辩论琉球归属问题的过程中,双方均以“公理”的形式列举证据以求文本及舆论层面的相对优势,而《说略》作为日方所谓证明“琉球归属... 1879年,日本强占琉球不仅改变了琉球独立国家的地位,也对中琉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后中日双方在反复辩论琉球归属问题的过程中,双方均以“公理”的形式列举证据以求文本及舆论层面的相对优势,而《说略》作为日方所谓证明“琉球归属日本”的论据总述,从其出台伊始就遭到中琉双方的严正抗议与反驳。但在日本实际占领琉球的前提下,清政府因过于注重外交“说理”层面的效用,终在被动应付的状态下造成“球案”的无果而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略 琉球 总理衙门 向德宏
下载PDF
赫德与早期中葡通商通航条约谈判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志勇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32-138,共7页
1862年中葡议定中葡通商通航条约,并于1864—1868年进行了关于换约的交涉,但是最终换约失败。赫德自中葡谈判通商通航条约之始就一直关注此事,不断向总理衙门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作为总理衙门的外交顾问,他的建议受到总理衙门的重视,有些... 1862年中葡议定中葡通商通航条约,并于1864—1868年进行了关于换约的交涉,但是最终换约失败。赫德自中葡谈判通商通航条约之始就一直关注此事,不断向总理衙门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作为总理衙门的外交顾问,他的建议受到总理衙门的重视,有些甚至被采纳,其本人也不断被邀请参与相关问题的商讨,并为总理衙门翻译葡使的洋文照会与信函。他所提在澳门设关收税与收取澳门租金的建议则成为了总理衙门压迫葡萄牙公使放弃不合理要求与讨价还价的重要条件。而赫德反对按照原议换约,建议修改原约,并提出购买澳门的计划,从而导致中葡换约最终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德 中葡通商通航条约 总理衙门 恒祺
原文传递
奕劻与中法战争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平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6-43,共8页
1884年,因中法战事失利,奕劻代替奕入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中法战争期间,奕劻贯彻慈禧太后对法以战促和政策,采取'力与争'策略,主张固境保边、边战边和、以战促和,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极力为清廷搜集情报,汇总信息,提供建议,... 1884年,因中法战事失利,奕劻代替奕入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中法战争期间,奕劻贯彻慈禧太后对法以战促和政策,采取'力与争'策略,主张固境保边、边战边和、以战促和,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极力为清廷搜集情报,汇总信息,提供建议,寻求各种途径加强与法国之间的谈判与沟通,力争在不赔款或者少赔款的基础上解决两国之间的冲突问题,最终促成了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奕劻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中法战争 谈判议和
原文传递
历史的尴尬:天津美租界的划分、形成与消失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海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21,共6页
近代租界的划定,大都有明确的记载。唯独天津美租界的划分,竟然没有任何历史记录和法律文件依据。美租界存在30多年后的一场外交纠纷,捅破了这层窗纸。清朝总理衙门档案留存的19世纪90年代德美两国与清政府之间交涉往来的文件,揭开了美... 近代租界的划定,大都有明确的记载。唯独天津美租界的划分,竟然没有任何历史记录和法律文件依据。美租界存在30多年后的一场外交纠纷,捅破了这层窗纸。清朝总理衙门档案留存的19世纪90年代德美两国与清政府之间交涉往来的文件,揭开了美租界的设立缺乏合法性的历史真相。列强间的争夺,清政府官员的无能外交,在这一交涉过程中暴露无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租界 天津 总理衙门档案
原文传递
The Wire: Progress, Paradox, and Disaster in the Strategic Networking of China, 1881-1901
14
作者 Roger R. Thompso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5年第3期395-427,共33页
This stud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elegraphy to China in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tells three interrelated stories: China's pursuit of telegraphic sovereignty with its strategic networking of the empire in the pe... This stud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elegraphy to China in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tells three interrelated stories: China's pursuit of telegraphic sovereignty with its strategic networking of the empire in the period 1881-99; the functioning of China's hybrid express courier-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risis during the Boxer Uprising and the "Siege of the Legations" in 1900. The material reality of two inter-connected networks--the privately owned Imperial Telegraph Administration network and the government-run telegraph network--allowed Qing-era Beijing and its provincial governors to communicate with much greater speed. The materiality of these networks--how this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ffected the practical realities of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the ease of late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rovincial governors--is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munications crisis of 1900. In May and June of 1900 all telegraph lines to Beijing, and throughout much of North China, were cut or otherwise destroyed. While these blinded Western governments are no longer able to exchange telegrams with their Beijing-based envoys, the Qing express courier system continued to operate. Moreover, both the court and provincial officials quickly improvised ad hoc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through the use of "transfer telegrams" (zhuandian) that relied on mounted express couriers between Beijing and those North China telegraph stations with working network connections. This assessment of real-time secret imperi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Qing court and the provinces is 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register Suishou dengji (Records of [documents] at hand) maintained by communications managers in the Grand Council. China lost its telegraphic sovereignty in the capital region when Allied troops occupied the Beijing-Tianjin line of communications in the summer and fall of 1900. Moreover, Western dreams of laying, landing, and controlling submarine cables on the China coast were finally realized in North China by the end of 1900. The British, therefore, were able to add a critical section to their planned global network of secure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s. China's recognition of the Western and Japanese right of protecting the Beijing-Tianjin line ofcommunications was codified in Article 9 of the Boxer Protocol of September 1901. These losses of China's telegraphic sovereignty would not be completely reversed until after 1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EGRAPH submarine cables Imperial Telegraph Administration zongli yamen Suishou dengji Boxer Uprising Li Hongzhang Zhang Zhidong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外交制度的嬗变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红林 高艳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逐渐被纳入...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国际秩序。与此同时,外交制度的变革还带来各种积极的历史影响。它不但使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一步步合乎国际惯例,而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外务部 近代外交制度 晚清 北京政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