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 Gas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Mesozoic Coal Seams in the Western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被引量:1
1
作者 QU Yue SHAN Xuanlong +2 位作者 DU Tiantian DU XianLi ZHAO Rong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09-417,共9页
Coal-bearing strata are widespread in the western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Abundant coal resourc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Jurassic Alatanheli Groups, the Cretaceous Bayanhua Groups, the Damoguaihe Formation and the Yi... Coal-bearing strata are widespread in the western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Abundant coal resourc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Jurassic Alatanheli Groups, the Cretaceous Bayanhua Groups, the Damoguaihe Formation and the Yimin Formation.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organic geochemistry experiments, and the coal gas potential of coal seams was evaluated. The source rock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sozoic coal sampl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TOC>30%), low maturity(Ro values of approximately 0.6%), and type Ⅲ compositio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s of the Alatanheli Groups and Bayanhua Groups are high, while the generation potentials of the Damoguaihe Formation and the Yimin Formation are low. The results of geochemistry show tha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coal seam was a lacustrine, oxidizing environment with a low salinity, and the source of the organic matter was mainly higher plants. Affected by weak degradation, the coal seams mainly formed low-maturity gas of thermal catalytic origin. The Cretaceous coal seams contain a large amount of phytoplankton groups deposited in a low-stability environment affected by a transgression event, and the potential range varied widely. For the Jurassic coal seams,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was more stable, and the coal seams feature a higher coal-forming gas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ource rocks MOLECULaR organic matte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low-maturity GaS coal GaS western part of the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下载PD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a high-steep slope induced by multi-layer coal mining 被引量:5
2
作者 YU Jian-le ZHAO Jian-jun +4 位作者 YAN Hao-yuan LAI Qi-yi HUANG Run-qiu LIU Xiu-wei LI Yang-ch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2期2942-2960,共19页
During underground mining,accurate revelation 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a high-steep slope under multi-layer mining conditions facilitat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mines... During underground mining,accurate revelation 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a high-steep slope under multi-layer mining conditions facilitat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mines.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theory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a slope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and multi-layer mining conditions.By utilising PFC2 D(particle flow code) software,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steep slope in Faer Coal Mine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 were investigated.Additionally,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umbers of mining layers 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high and steep slope was elucidat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after the goaf passed by the slope toe,multi-layer mining aggravated the subsidenc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lope toe:the slope toppled forward as it sank.The toppling of the slope changed the slope structures:the strata in the front of the slope were transformed from anti-dip to down-dip features.Extruded by collapsedtoppled rock mass,the slope toe and the rock mass locat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lope toe generally exhibited a locking effect on the slope.Multi-layer mining degraded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slope,in that the total displacement of the slope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otal mining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s.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idea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during mining operations under a high-steep slope we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teep slop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Multilayer coal mining mountain mine geological hazard Subsidence toppling deformation Mining schemes optimization
下载PDF
生态转型模式对吕梁山红枣经济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王荟 孙琳 +4 位作者 李嘉琦 沐春恒 樊文华 殷海善 王改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为探究吕梁山区红枣经济林不同生态转型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选取该地区5种主要的生态转换模式,分别为枣林撂荒(AF)、枣林补种黄芪-柴胡(MM)、补种苜蓿(AL)、补植油松(CP)、补植侧柏(PO),并以清耕枣林为对照(CK),... 为探究吕梁山区红枣经济林不同生态转型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选取该地区5种主要的生态转换模式,分别为枣林撂荒(AF)、枣林补种黄芪-柴胡(MM)、补种苜蓿(AL)、补植油松(CP)、补植侧柏(PO),并以清耕枣林为对照(CK),测定并分析各样地0~20 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CK相比,除AF模式外,其他生态模式提高了>2.0 mm及>0.25 mm团聚体含量,增量分别为3.75%~9.31%和1.68%~10.36%;同时提高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增量分别为0.05~0.19、0.03~0.10 mm,CP模式提高幅度最大;(2)所有生态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量为0.24~4.72 g·kg^(-1),提高幅度为9.25%~182.10%,同时提高了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3)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来自于>0.25 mm团聚体,所有生态模式均提高了土壤>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增量为4.20%~22.96%;(4)土壤有机碳及>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红枣林补植油松模式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经济林 生态转型模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吕梁山区
下载PDF
ICESat/GLA 14最新数据与V33数据的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莉 赵尚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4-1110,共7页
ICESat/GLA14是具有较高精度的海拔高程点,以吕梁山为研究区,对该区域内ICESat/GLA14 v33和ICESat/GLA14 v34数据进行了高程差统计,并对其随地形因子、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分类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程值〈2 00... ICESat/GLA14是具有较高精度的海拔高程点,以吕梁山为研究区,对该区域内ICESat/GLA14 v33和ICESat/GLA14 v34数据进行了高程差统计,并对其随地形因子、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分类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程值〈2 000 m时,高程差绝对误差均值相对稳定,当高程值在2 000~3 500 m时,绝对误差均值在逐渐增大,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高程差均值由0.004 m逐渐上升到0.009 m,在平坦区域高程差均值为0.002 m,在其他区域为0.007 m,高程差在植被覆盖区均值和标准差相对较高,即高程差随着高程增加、坡度的上升逐渐增大,且该数据在平坦区域精度明显较高,同时受植被覆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Sat/GLa14 吕梁山 地形因子 NDVI 土地利用
下载PDF
煤矸石资源化及其渣山土壤重构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马文清 刁淑腾 +4 位作者 李陈 王一平 李长慧 李增和 雷晓东 《中国钼业》 2024年第2期57-64,共8页
煤炭开采过程中会伴随产生煤矸石固体废弃物,大量露天堆放的煤矸石形成渣山,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破坏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土壤严重退化和植被破坏等问题。中国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率远低于产出率,同时现有的煤矸石渣山修复技术主要以土壤重构... 煤炭开采过程中会伴随产生煤矸石固体废弃物,大量露天堆放的煤矸石形成渣山,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破坏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土壤严重退化和植被破坏等问题。中国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率远低于产出率,同时现有的煤矸石渣山修复技术主要以土壤重构技术为主,在低海拔矿区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生态脆弱的高寒高海拔矿区仍极具挑战性。本文简述了煤矸石的理化性质和现有资源化利用技术,对比了国内外煤矸石渣山土壤重构技术的不同,详细综述了以表土回填、客土覆盖和人造土壤为主的土壤重构技术在我国低海拔矿区的应用,以及以青海木里煤田为代表的高海拔矿区现有的土壤重构方法。探讨了煤矸石现有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不足和土壤重构技术存在的问题,对高海拔矿区土壤重构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应以高附加值为主,土壤重构技术应从本质上利用煤矸石有机质高的优点,在成本、安全性和效果持续性等方面亟需改善,以促进其在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和渣山修复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资源化 渣山修复 土壤重构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煤矿修复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冯怡琳 杨竟艺 +4 位作者 王永珍 赵文智 辛未冬 袁虹 刘继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毗邻草地(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陷阱法调查煤矿修复区及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解析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类群对煤矿修复的响应模式,确定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煤矿修复缩小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差异,但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并存在地域差异。西营河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导致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略有降低,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与活动密度相反。主要地表节肢动物科对煤矿矿区修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并存在区域差异,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平腹蛛科、微蛛亚科和隐翅虫科的活动密度,但显著降低了硬体盲蛛科和象甲科的活动密度;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步甲科活动密度,但降低了蚁科和狼蛛科的活动密度。p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全氮含量解释了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0.8%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草本地上生物量和海拔高度解释了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4.3%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总之,高寒山区人工覆土和植被建设引起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可以指示和评估煤矿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国家公园 煤矿矿区 生态修复 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指示种
下载PDF
提升农民相对贫困治理能力的实践路径——以吕梁山护工为例
7
作者 何璐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253-255,共3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相对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更需要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吕梁市通过大力发展和培育吕梁山护工,加大技能培训,探索走出一条帮助贫困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相对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更需要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吕梁市通过大力发展和培育吕梁山护工,加大技能培训,探索走出一条帮助贫困人口掌握技能、实现就业、脱贫致富的路径,不仅为贫困山区的脱贫攻坚探索了新的发展渠道,更为提升贫困人口能力素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进而为探索新时代贫困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形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现代化 相对贫困 转移就业 吕梁山护工
下载PDF
煤矿采空区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及其应用——以大平煤矿为例
8
作者 张世峰 邓丽霞 王传志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为避免煤矿采空区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析了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采空区的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通过实地考察和勘探,研究了该矿矿脉山体结构、地质条件、周围环境、采矿活动等多方... 为避免煤矿采空区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析了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采空区的山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通过实地考察和勘探,研究了该矿矿脉山体结构、地质条件、周围环境、采矿活动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分析山体崩塌的破坏特征和影响诱发因素发现,边坡上部危岩块体、临空状态、软弱结构等因素是形成崩塌灾害的主要成因,同时降雨、人为活动以及地震灾害等也是导致危岩体失稳坠落形成崩塌的主要因素;通过量化影响因素指标并结合破坏准则,建立了地质灾害临界判别机理分析模型。该模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获得了采空区崩塌地质灾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只要控制和稳定地质结构就可避免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山体崩塌 地质灾害 形成机理 诱发因素
下载PDF
4种堆积方式治理燕子山煤矿自燃矸石山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李素媛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2期229-233,共5页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利用价值低,通常被丢弃在矸石场,逐渐形成矸石山。煤矸石长期堆积过程中经常发生自燃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以山西省燕子山煤矿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阐述了4种典型煤矸石堆积方式的特...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利用价值低,通常被丢弃在矸石场,逐渐形成矸石山。煤矸石长期堆积过程中经常发生自燃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以山西省燕子山煤矿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阐述了4种典型煤矸石堆积方式的特点,分析了4种堆积方式下矸石山内部区域的温度水平和CO、 O_(2)体积分数。结果表明:黄土隔离和黄土分层堆积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煤矸石山内部温度升高的过程,降低煤矸石的CO产量和O_(2)消耗量;在黄土分层堆积中,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矸石山自燃抑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矸石山 堆积方式 自燃
下载PDF
多种勘察方法在复杂山区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10
作者 刘世强 柳桂春 熊海林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47-153,共7页
为了在复杂山区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更好的勘察效果,采用测氡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微动探测4种勘察方法共同对研究区域开展勘察。测氡法根据采空区周围应力变化获得勘察结果;高密度电阻率法专门针对地形较为复杂... 为了在复杂山区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更好的勘察效果,采用测氡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微动探测4种勘察方法共同对研究区域开展勘察。测氡法根据采空区周围应力变化获得勘察结果;高密度电阻率法专门针对地形较为复杂的环境开展勘察工作;瞬变电磁法能够勘察出研究区域中不同深度位置的地电特征,获得工程勘察结果;微动探测勘察方法能够获得工程结构勘察结果。勘察结果表明,氡气值较高、高密度电阻率和瞬变电磁电阻值较高的区域均为复杂山区煤矿采空区,使用微动探测勘察方法的误差较小,能够获得准确的勘察结果,勘察效果总体较好,能够勘察出煤矿采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山区 煤矿采空区 岩土工程 勘察效果
下载PDF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实施
11
作者 孙绍金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期85-87,共3页
文章根据国家最新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当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非煤矿山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对非煤矿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具... 文章根据国家最新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当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非煤矿山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对非煤矿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生产责任制 非煤矿山 安全管理
下载PDF
鲁班山北矿15采区瓦斯赋存特征及地面预抽采部署
12
作者 谭远兵 张志军 +2 位作者 石鑫 陈志浩 周瑞琦 《煤质技术》 2024年第2期61-72,共12页
瓦斯地面预抽采能够提高煤炭的高效安全开采及实现瓦斯资源的有效利用,依据采区的瓦斯赋存特征可部署瓦斯地面预抽采井,从而助力区域煤与瓦斯高效协调开发。结合川南地区合鲁班山北矿15采区煤层展布情况、储层物性特征和瓦斯测试结果,... 瓦斯地面预抽采能够提高煤炭的高效安全开采及实现瓦斯资源的有效利用,依据采区的瓦斯赋存特征可部署瓦斯地面预抽采井,从而助力区域煤与瓦斯高效协调开发。结合川南地区合鲁班山北矿15采区煤层展布情况、储层物性特征和瓦斯测试结果,从保存条件和资源条件2个方面分析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采用体积法估算15采区主力煤层的瓦斯资源量,并根据15采区煤炭开采规划,结合矿井瓦斯地质特征和地形地貌特点以划分接替抽采区域且进行地面抽采井井位优选。优选结果显示:以15采区1518、1538工作面为先期试验区,以2和3号煤层(组)、7和8号煤层(组)为主,优选直井+定向井组合模式,形成不规则的丛式井组井网,矩形井网的长边方向与裂隙方向平行,井间距取值200~2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赋存特征 地面预抽采 鲁班山北矿 体积法 煤层展布情况 储层物性特征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山区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预计系统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博 梁乃森 +1 位作者 吴初 武雄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9-167,共9页
为研究山区条件下急倾斜煤层开采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基于Matlab编程语言,将皮尔森Ⅲ型公式法与山区地表移动预计模型进行叠加,开发出了具有多项功能的开采沉陷预计系统,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该系统的主要特点为,利用地表高程点... 为研究山区条件下急倾斜煤层开采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基于Matlab编程语言,将皮尔森Ⅲ型公式法与山区地表移动预计模型进行叠加,开发出了具有多项功能的开采沉陷预计系统,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该系统的主要特点为,利用地表高程点对山区地表进行曲面二元多项式拟合,基于地表曲面函数有效解决了任意点倾斜方向角、倾角、地表特性系数、影响半径等重要参数的获取问题,减少了前期数据准备的工作量。将甘肃某矿区急倾斜煤层开采相关参数代入预计系统进行计算及绘图,并与实际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下沉值和走向移动值预计中,约有86.8%的点位所处区域的地表变形符合实测值的凹形发展趋势,可有效反映矿区变形特征;而在倾向移动值预计中不符合实测值的发展趋势,是因为系统的预计误差受到地表曲面拟合精度及矿区实际条件制约,应采用更精确的矿区参数进一步验证。该系统对于山区急倾斜煤层开采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山区 急倾斜煤层 预计系统 皮尔森Ⅲ型公式 MaTLaB
下载PDF
V8系统CSAMT法在福建山区找煤应用——以龙岩林邦矿区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新奇 《中国煤炭地质》 2011年第4期52-55,72,共5页
福建山区由于受地形、地质构造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常规电法勘探中数据采集困难,处理解释精度较低,尤其是在老地层、火山岩和红层覆盖下的"三下"隐伏区找煤,更难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为突破山区深部找煤难题,在龙岩林邦矿区,... 福建山区由于受地形、地质构造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常规电法勘探中数据采集困难,处理解释精度较低,尤其是在老地层、火山岩和红层覆盖下的"三下"隐伏区找煤,更难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为突破山区深部找煤难题,在龙岩林邦矿区,使用V8系统进行了CSAMT法勘探。在分析已有地质资料与物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旁侧排列进行施工,发送频率选择为0.125~7 680Hz的48个频点,发送电流为8A,采用水平电偶极子,电极源长度AB为2km。在资料处理中重点采用了人工消除畸变点、去近场效应和静态较正等技术手段,有效克服了地形、地质构造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以K7线的实测地电断面图为例,指出了异常与本区沉积层序规律的矛盾,最终经静态校正的Bostick模型2D反演,原断面图上跳越畸变和断裂状失真完全消失,异常分布形态连续完整,层带状反映清晰有序。钻孔验证结果表明,其解释成果与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法 资料处理 隐伏区 深部找煤 福建山区
下载PDF
吕梁山区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突破路径——基于山西省A县16名教师的质性研究
15
作者 范晓东 郭彤彤 《教师发展研究》 2020年第3期59-65,共7页
破解乡村教师现实困境并了解其真实诉求是使乡村教师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的核心。通过对吕梁山区16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质性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受工资收入、荣誉制度、职后培训、教学管理、家庭婚姻等方面因素影响... 破解乡村教师现实困境并了解其真实诉求是使乡村教师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的核心。通过对吕梁山区16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质性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受工资收入、荣誉制度、职后培训、教学管理、家庭婚姻等方面因素影响而陷入困境。当前应当在市域空间治理范围内,把市级政府作为国家政策执行的枢纽,在市域范围内实现城乡均衡并保证乡村教师待遇高于县城教师,实行职称晋升与地域、年限、工作质量相匹配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基于地域教育问题的职后培训体系,构建“政府—学校—教师—家长”教育共同体,将乡村教师纳入市域人才整体服务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区 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 教师发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构造抬升剥蚀对铀成矿的控制
16
作者 韩效忠 吴兆剑 +5 位作者 林中湘 王行军 蒋喆 季辉 来强 胡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71-3482,共12页
构造与成矿具有密切的动态耦合关系,长期研究发现目标层形成和之后的构造抬升剥蚀事件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定位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为了详细地、较为合理地刻画不同类型、不同层位铀矿形成的机理和过程,实现理论模式向找矿模型的转化,... 构造与成矿具有密切的动态耦合关系,长期研究发现目标层形成和之后的构造抬升剥蚀事件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定位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为了详细地、较为合理地刻画不同类型、不同层位铀矿形成的机理和过程,实现理论模式向找矿模型的转化,建立一种可便于操作的远景预测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卡拉麦里山周缘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采用盆地构造格架划分、埋藏与剥蚀史研究和蚀源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的方法,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卡拉麦里山周缘不同类型的铀矿床(点)是其抬升剥蚀演化这同一成矿系统作用下的不同产物。盆地沉降曲线和蚀源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显示准噶尔盆地东部在中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160~140、90~70和约20 Ma以来的3次快速隆升剥蚀阶段,这些构造事件均诱发了明显的铀成矿作用,其构造抬升剥蚀的强度控制了铀成矿的规模,其期次严格地控制了铀成矿的期次。在铀成矿过程中构造发展演化起到了主导作用,规模铀成矿主要发育在有完整成矿系统的构造斜坡带上,如喀木斯特进积式(剥蚀)多期次同向叠加和北三台退积式远源铀成矿模式往往能形成大型矿床;构造形态复杂多变的区段一般不会发育规模铀成矿,如卡拉麦里山南缘山前地区。上述区域构造抬升、铀成矿序列和控矿组合等规律的总结,为该区铀成矿远景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部 卡拉麦里山 构造抬升剥蚀 砂岩型铀矿 煤岩型铀矿
下载PDF
晋城山区煤矿地表沉陷预计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海军 蔡来良 +2 位作者 魏鹏 赵军伟 康洪跃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1,共5页
为了解决晋城山区煤矿开采地表沉陷预计难题,分析了山区开采岩层及地表移动基本原理,解释了山区地表移动中,坡位(上坡、下坡)、坡势(正坡、反坡)的基本含义,揭示了坡位、坡势对地表移动的影响机制。基于斜面上物体滑移原理,构建了坡位... 为了解决晋城山区煤矿开采地表沉陷预计难题,分析了山区开采岩层及地表移动基本原理,解释了山区地表移动中,坡位(上坡、下坡)、坡势(正坡、反坡)的基本含义,揭示了坡位、坡势对地表移动的影响机制。基于斜面上物体滑移原理,构建了坡位对下沉值的滑移影响函数、坡势对水平移动值的影响函数;通过移动变形值的求导关系,建立了倾斜、曲率、水平变形的表达式,完成了一种新的山区开采沉陷预计正切函数修正模型(TFM)。基于晋城矿区典型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采用曲线拟合方式分析概率积分法(PIM法)和TFM法的适宜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TFM法比PIM法下沉值拟合精度提高了0.019,水平移动值拟合精度提高了0.412,验证了TFM法的优越性。可为晋城矿区和类似矿区的“三下”压煤开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煤矿 开采沉陷 地表滑移 坡位 坡势 概率积分法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典型山地压覆煤层冲击地压与瓦斯协同防治技术研究
18
作者 刘淑红 侯建军 +1 位作者 李美晨 杨治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66,共7页
山地对其下部煤层冲击地压具有主导作用、对瓦斯赋存规律具有控制作用。典型山地压覆控制型冲击地压、瓦斯富集属于宽沟煤矿特有的冲击地压、瓦斯富集类型,其显现特征与地层结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针对此类型,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分析,采用... 山地对其下部煤层冲击地压具有主导作用、对瓦斯赋存规律具有控制作用。典型山地压覆控制型冲击地压、瓦斯富集属于宽沟煤矿特有的冲击地压、瓦斯富集类型,其显现特征与地层结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针对此类型,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分析,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和渗流理论,探讨了山地对煤层埋深、应力、渗透率影响机制,分析研究了典型山地压覆煤层冲击地压与瓦斯赋存规律及其瓦斯涌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受力特征、渗透率变化规律与埋深、地表标高变化表现出强相关关系;山地垂直压力作用下,煤层应力分布、渗透率分布表现出显著非线性特征,山峰正下方应力最大,渗透率最小;渗透率、煤层应力协同控制着煤层冲击、初始瓦斯含量值;协同防治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在工作面回采期间,无瓦斯异常涌出现象,上隅角瓦斯浓度低于0.50%,回风流瓦斯浓度低于0.22%。此外,工作面未发生106J级别以上的大能量微震事件,有效地解决了煤层冲击地压和瓦斯涌出异常的问题,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压覆煤层 冲击地压 瓦斯治理 煤层应力 渗透率
下载PDF
Tree-ring-based May-July mean temperature history for Lüliang Mountains,China,since 1836 被引量:12
19
作者 CAI QiuFang LIU Yu +2 位作者 BAO Guang LEI Ying SUN B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6期3008-3014,共7页
As a consequence of recent global warming and its social impact,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s attracting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attention from scientists. A May-July temperature proxy extending back to 1836 was develop... As a consequence of recent global warming and its social impact,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s attracting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attention from scientists. A May-July temperature proxy extending back to 1836 was developed from tree-ring width of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found in the middle Lüliang Mountains, northern China. Correlations with climatic data from six nearby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range from -0.58 to -0.65, indicating a strong response of tree-ring index to May-July mean temperatures, which were subsequently reconstructed. The reconstruction captures 45% (F=38.474, P<0.001) of the regional variance in the instrumental data ove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1955-2003. Reconstructed warm and cold periods were verified by additional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tree-ring data from northern China. In addition, the reconstr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ay-July mean temperatures from 13 other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suggesting that our reconstruction is also representative of north-central China. The warming trend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s seen in the reconstruction, but only the 1994-2002 mean temperature seems unprecedented over the whole reconstructed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平均气温 中国 树轮 历史 区域气候变化 树木年轮 气象观测站 年平均气温
原文传递
山区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必要性探讨
20
作者 王刘文 王彤标 王东 《贵州地质》 2023年第1期13-19,共7页
贵州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煤矿开采具有范围广、规模大、采掘活动剧烈且周期长等特点。以加强山区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时效性从而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通过结合贵州山区煤矿地形地貌特点... 贵州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煤矿开采具有范围广、规模大、采掘活动剧烈且周期长等特点。以加强山区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时效性从而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通过结合贵州山区煤矿地形地貌特点或煤矿实例,提出了针对新建矿井应分地段、分状态、分工况进行直接、间接的评估并应特别注意评估山体变形导致各地段加载后不同工况的稳定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针对生产矿井应注意落实到具体工作面并考虑影响范围延伸的评估方法,结果证明开展山区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得出了应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纳入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煤矿开采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