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ow-Fukase综合征(附4例报告)
1
作者 熊友生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72-74,共3页
报告4例 Crow-Fukase 综合征。该综合征的主要表现: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2.脏器损害;3.内分泌功能障碍;4.骨髓中浆细胞增生或血清 M 蛋白增多:5.多发性骨髓瘤;6.皮肤改变;7.颅内压及脑脊液蛋白增高。本文对其多系统损害的特点、诊断标... 报告4例 Crow-Fukase 综合征。该综合征的主要表现: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2.脏器损害;3.内分泌功能障碍;4.骨髓中浆细胞增生或血清 M 蛋白增多:5.多发性骨髓瘤;6.皮肤改变;7.颅内压及脑脊液蛋白增高。本文对其多系统损害的特点、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讨论。激素治疗可部分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疾病 诊断 脑脊液 血液 免疫学 crow-furase综合征
下载PDF
Feng Zhi'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rror of Du Fu: A Dialogue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al
2
作者 ZHANG Hu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616-634,共19页
Feng Zhi 冯至 (1905-93)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German Studies in China, but he also was an important scholar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 Du Fu 杜甫 (712-70). The present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Feng ... Feng Zhi 冯至 (1905-93)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German Studies in China, but he also was an important scholar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 Du Fu 杜甫 (712-70). The present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Feng Zhi's "coming of age" by using Du Fu as a case study for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modem and Western-educated intellectual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and nativist movements of China on the other. Feng's admiration for Du Fu prompted him to write a biography for this precursor poet, this "Sage in Poetry" (shisheng 诗圣), which was not only a record of his life, but also a mirror that reflects Feng's own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student of Western romanticism, individualism, and existentialism, to, in his own words, a "mouthpiece of the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 Zhi Du fu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modernity TRaDITIon
原文传递
论屈复与清代秦声
3
作者 张世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65-72,共8页
屈复是清初诗人,清代秦声的奠基人。屈复的一生,堪称是诗学的一生。历来涉及屈复的评价,大抵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贬抑论者,一种是褒赞论者,还有一种是褒贬互见论者。钱钟书早年在《容安馆札记》中,完全沿袭清代诗人沈德潜、袁枚的观点,故... 屈复是清初诗人,清代秦声的奠基人。屈复的一生,堪称是诗学的一生。历来涉及屈复的评价,大抵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贬抑论者,一种是褒赞论者,还有一种是褒贬互见论者。钱钟书早年在《容安馆札记》中,完全沿袭清代诗人沈德潜、袁枚的观点,故不乏微词,晚年则将李因笃、屈复视作清代秦声的奠基人,给予新的评价。就诗学源流而言,屈复所倡导的“寄托说”,作为清代早期诗人典型的诗学观点,构成了清代秦声的特色内涵;就诗歌题材而言,屈复坚持独立的不合作立场,撰写大量有所寄怀的诗歌,其寄托方式精微而多样;就诗家情怀而言,屈复放弃科举,虽不能擢发于当代,却不失为非遗民的“遗民”诗人;就诗学话语而言,屈复诗风被界定为“豪而俚”,自有其语言根底和话语特征;就诗学批评而言,屈复从对《诗经》《楚辞》《乐府》《唐诗》等等的专题研究中,提炼一己的诗法、诗意和诗学观念,同时又从《明四家诗选》《王渔洋诗选》等著述中,寻觅到一种近世的诗性参照;就诗学影响而言,屈复倡导的豪放而激昂的诗风,也影响到清代以降至民国时期关陇诗人的诗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复 清代秦声 诗学批评 寄托说 弱水集
下载PDF
“身心修炼”:彭国翔的儒家功夫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兴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0-25,共6页
当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哲学的功夫转向”,“功夫论”很好地概括了儒家对修炼、践行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彭国翔抓住“身心修炼”这一核心问题意识,对儒家传统功夫论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理想人格—具体功法—特点价值”的整体研究框架,... 当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哲学的功夫转向”,“功夫论”很好地概括了儒家对修炼、践行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彭国翔抓住“身心修炼”这一核心问题意识,对儒家传统功夫论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理想人格—具体功法—特点价值”的整体研究框架,在与西方古代哲学基调、释道两家功夫论的比较中突出儒家传统功夫论的存在合法性。在文献方面注重新材料的发掘和应用,并善于通过数据分析使其研究的实证色彩得以增强。儒家传统功夫论研究将在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上,由“哲学的功夫转向”走向“功夫的哲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论 身心修炼 问题意识 合法性
下载PDF
《诗经》之赋的精神实质与艺术特质
5
作者 葛光辉 郭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81-86,共6页
相较于比兴,对《诗经》之赋的阐发在今天的学术界常被忽略。钟嵘所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完成了《诗经》之赋从政教观念到艺术观念的飞跃。《诗经》之赋,其精神实质就是直接陈说事物的创作方法。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外在物质世界状况... 相较于比兴,对《诗经》之赋的阐发在今天的学术界常被忽略。钟嵘所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完成了《诗经》之赋从政教观念到艺术观念的飞跃。《诗经》之赋,其精神实质就是直接陈说事物的创作方法。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外在物质世界状况的直接陈说,二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状况的直接陈说。前者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普遍性——客观性,其艺术特质在于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后者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殊性——直接抒情,其艺术特质在于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精神实质 艺术特质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学说与“福”文化的价值平衡与精神耦合
6
作者 邓晓君 刘强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9-21,51,共4页
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践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各阶段的幸福观与最终解放”的社会价值承诺,积极建设中国人民整体幸福的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创新中国式社会发展学说,与中华传统“福”文化有着价值平衡的本质以及精神层面的耦合,理... 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践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各阶段的幸福观与最终解放”的社会价值承诺,积极建设中国人民整体幸福的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创新中国式社会发展学说,与中华传统“福”文化有着价值平衡的本质以及精神层面的耦合,理应从“福”文化的具体“传统性”与“文化性”内涵表征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层面的学理性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学说 “福”文化 价值平衡 精神耦合
下载PDF
汉哀帝义陵“董贤墓”名位考释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晨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85,共5页
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南贺村汉哀帝义陵东600米的一座甲字形大墓,其墓主学界多认为是孝哀傅皇后,而所谓的"董贤墓"则为哀帝陵东北1200米处的司家庄村大墓。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最新考古材料,参考二者生平和西汉陵墓制... 今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南贺村汉哀帝义陵东600米的一座甲字形大墓,其墓主学界多认为是孝哀傅皇后,而所谓的"董贤墓"则为哀帝陵东北1200米处的司家庄村大墓。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最新考古材料,参考二者生平和西汉陵墓制度的相关内容,认为现傅皇后墓园应当是哀帝为董贤预作的"寿墓",并分析了义陵陵园中这种特殊布局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贤 傅皇后 徼道 门阙
下载PDF
尹湾汉简《神乌赋》“勒靳”试释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乐贤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5期9-11,共3页
尹湾汉简《神乌赋》结尾所引《传》文中,涉及“勒靳”的一段不易理解,研究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本文通过对《传》文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并援用传世文献与之比较,提出了读“勒靳”为“麒麟”的新说。
关键词 尹湾汉简 神乌赋 勒靳 麒麟
下载PDF
陆贾的“新语”与汉代中国的精神起点——兼论陆贾作为汉赋之宗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程世和 王艳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汉初中国的国家形象卑弱无文,但陆贾心中有一个未然而将然的庄严中国。作为汉代第一儒士,陆贾以说南越王辞、说高祖辞以及《新语》与辞赋创作,表现出自铸政治与文学“新语”的能力,表现出实行大一统文化中国梦想的文化胸怀与文学才情。... 汉初中国的国家形象卑弱无文,但陆贾心中有一个未然而将然的庄严中国。作为汉代第一儒士,陆贾以说南越王辞、说高祖辞以及《新语》与辞赋创作,表现出自铸政治与文学“新语”的能力,表现出实行大一统文化中国梦想的文化胸怀与文学才情。陆贾的时代“新语”,成为汉构筑大一统文化中国的精神起点。陆贾的文学“新语”,不仅为汉大一统文化中国找到了最有意味的文学形式,而且以“奇采”“辩之富”的闳丽之美奠定了汉大赋主体风格。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应该既有“礼义之大”又有“文章光华”,这是陆贾“新语”对后世乃至当代中国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贾 时代“新语” 大一统文化中国 精神起点 汉赋之宗
下载PDF
出土简帛与文学史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颂金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76,共6页
简帛的发现为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带来一股新鲜活力,放马滩秦简记述死而复活的故事,当是中国最早的志怪小说。尹湾汉墓出土的《神乌傅(赋)》,无论从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来看,都接近于民间文学。敦煌马圈湾汉简里有韩朋夫妇故事的残简,体... 简帛的发现为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带来一股新鲜活力,放马滩秦简记述死而复活的故事,当是中国最早的志怪小说。尹湾汉墓出土的《神乌傅(赋)》,无论从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来看,都接近于民间文学。敦煌马圈湾汉简里有韩朋夫妇故事的残简,体裁与赋有关,说明这一故事有着久远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马滩秦简 《神乌赋》 韩朋故事 文学史
下载PDF
杜甫栖居草堂时期的精神困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艳军 宋俊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0-33,共4页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困顿,杜甫栖居成都草堂。草堂使杜甫从空间上避开了战乱,安逸宁静的草堂生活可从精神上弥补先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憾。栖居草堂,乃是客观情势所迫,并不是真心归隐,杜甫以矛盾的心态对待草堂生活。儒家思想...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困顿,杜甫栖居成都草堂。草堂使杜甫从空间上避开了战乱,安逸宁静的草堂生活可从精神上弥补先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憾。栖居草堂,乃是客观情势所迫,并不是真心归隐,杜甫以矛盾的心态对待草堂生活。儒家思想的影响、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两重性带给他情感归属的困难。草堂期间杜甫虽然表现出了怡然自得、尽享天伦的情趣,但他的心灵深处是复杂的,杜甫不能完全消融在自然之中,他在精神上始终挣扎在叹世思乡、忧时嗟身的痛苦之中。草堂不是杜甫的"桃花源",只是给杜甫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心灵栖息地,并不能真正消解"思家则生愁,睹景则销愁"的矛盾心态带给他的精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草堂 精神困境
下载PDF
杜甫的精神探索与思想界限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思炜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47,共7页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精神成长 思想界限 人性关怀 诗史
下载PDF
跨文化的“翻译诗学”对话:傅雷、本雅明与梅肖尼克之理论探索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丹丹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74-81,共8页
本文旨在跨文化对话的视野中重新解读中国现代翻译家傅雷(1908-1966)的翻译理念,尤其从"神似""气韵/节奏"等角度将傅雷的翻译观点与西方翻译理论家本雅明、梅肖尼克的理论观点相比较,并在对话的基础上深度探讨了在... 本文旨在跨文化对话的视野中重新解读中国现代翻译家傅雷(1908-1966)的翻译理念,尤其从"神似""气韵/节奏"等角度将傅雷的翻译观点与西方翻译理论家本雅明、梅肖尼克的理论观点相比较,并在对话的基础上深度探讨了在傅雷的翻译观中种种悖论的结合与融通,最终化用审美"境界说"的术语将傅雷的翻译诗学的境界归结为一种"忘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雷 翻译与诗学 本雅明 梅肖尼克 神似 节奏 气韵 境界
下载PDF
修竹:杜甫的山林密友和精神化身——杜甫爱竹心理之解秘
14
作者 韩成武 吴淑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100,105,共5页
杜甫爱竹,诗作中言及的树木以竹为最多,是因为竹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劲节、虚心、坚忍以及形体上的瘦硬特征与杜甫的人格理想、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重视风节操守,为人谦虚,性格坚忍,艺术审美追求“瘦硬”。竹就是... 杜甫爱竹,诗作中言及的树木以竹为最多,是因为竹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劲节、虚心、坚忍以及形体上的瘦硬特征与杜甫的人格理想、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重视风节操守,为人谦虚,性格坚忍,艺术审美追求“瘦硬”。竹就是他的精神化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修竹 精神化身
下载PDF
“神似”与“化境”何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考辨
15
作者 王密卿 赵长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8-152,共5页
傅雷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并借用中国传统画论提出了翻译应求"神似"。其内容包括:用中文创作;译笔流畅;风格近似等。故此,"神似"应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因为它有具体内容,可用来衡量译文。而钱钟书的"化境"... 傅雷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并借用中国传统画论提出了翻译应求"神似"。其内容包括:用中文创作;译笔流畅;风格近似等。故此,"神似"应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因为它有具体内容,可用来衡量译文。而钱钟书的"化境"则为最高理想,因为"化境"有消解或解构翻译的倾向,既不可实现,也不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 翻译理想 神似 化境 傅雷
下载PDF
在想象的空间构筑同异兼合的精神田园——张衡《归田赋》与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比较谈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添乾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5-49,共5页
张衡《归田赋》与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是中国文学史中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抒情佳作,二者均以想象成文,在精神上向往超然物外而融己于自然、追求自由与和谐,讲究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风格优美、自然、流畅。由于所处时代不... 张衡《归田赋》与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是中国文学史中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抒情佳作,二者均以想象成文,在精神上向往超然物外而融己于自然、追求自由与和谐,讲究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风格优美、自然、流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和作家个体的差异性,两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又不尽相同,在创作动因、情志载体、表达技巧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从文学流变的角度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田赋》《我的空中楼阁》 异同 想象 精神田园
下载PDF
杜甫报国忧民意识的思想意蕴与精神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浩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3-77,共5页
杜甫有过致仕的经历,但更多的时候是身在江湖,但这并未让诗人熄灭政治热情。战乱和动荡给诗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更让诗人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的苦难。杜甫深厚的仁民爱物情怀,让他在漂泊无定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报国忧民意识。
关键词 杜甫 报国忧民意识 思想意蕴 精神特征
下载PDF
李白与杜甫: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不同的精神表现
18
作者 李新 何秋野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91-97,共7页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二人身上,分别鲜明地体现出了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烙印,并从五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乡土情结的强与弱;家庭观念的浓与淡;友情珍重程度的厚与轻;为人处世中的利己与利他;生活作风中的享乐与节俭。且各自擅长之诗体...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二人身上,分别鲜明地体现出了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烙印,并从五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乡土情结的强与弱;家庭观念的浓与淡;友情珍重程度的厚与轻;为人处世中的利己与利他;生活作风中的享乐与节俭。且各自擅长之诗体与诗风,均分别与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的特性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商业文化 农耕文化 精神气质
下载PDF
琴瑟相和、性灵摇曳的美妙乐章——论沈复《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
19
作者 江中云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0-92,共3页
生活于清代中叶的沈复,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反传统、尊真情、求变革的新思潮的感召,用自己的真情与血泪谱写了一曲乐者知足的快乐乐章《浮生六记》。其中的《闺房记乐》所回荡着的夫妻间琴瑟相和、恩爱甜蜜的至诚至爱,平凡生活中自得其... 生活于清代中叶的沈复,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反传统、尊真情、求变革的新思潮的感召,用自己的真情与血泪谱写了一曲乐者知足的快乐乐章《浮生六记》。其中的《闺房记乐》所回荡着的夫妻间琴瑟相和、恩爱甜蜜的至诚至爱,平凡生活中自得其乐的闲情雅趣,崇尚性灵、展现真我的清音雅韵,不为世俗所包容的叛逆与抗争的种种乐章,尤为后世之人所叹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闺房记乐》 沈复 伉俪情深 性灵摇曳
下载PDF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
20
作者 张伟 《武陵学刊》 2012年第6期124-126,共3页
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 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合,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似论” 傅雷 “传神写照” 顾恺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