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o, Virtu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On the Core Values of Shu School
1
作者 Shu Dagang Shen Shengchao Huang Y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3期68-85,共18页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ere developed over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by Confucian scholars after Zi Si and Mencius, and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structures: The three great principles of "benevolence...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ere developed over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by Confucian scholars after Zi Si and Mencius, and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structures: The three great principles of "benevolence, wisdom and bravery," and the self-cultivation model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by Confucius. Following Confucius, Zi Si vigorously advocated the five virt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sage."Mencius initiated the four cardinal virt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Xun Zi often constructed the collocation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rites and music, and loyalty and trustworthiness."Dong Zhongshu finally develope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worthiness."In a simple, clear, practical and feasible way, 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ism have wo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and have had an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Being open and inclusive, the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ism took advantage of the strength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 and adopted changes from philosophies with positive attitudes. The Bashu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has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adhering to the Tao(natural order of the Universe) and valuing morality. Shu scholars have creatively buil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Tao, virtu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and developed a characteristic branch of philosophy above and beyond the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e Central Plains. This concept stems from Yan Junp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romoted by Yang Xiong, developed by Zhao Rui of the Tang Dynasty, Zhang Shangying and Su Dongpo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Lai Zhid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n further developed by Liu Yuan and Duan Zhengyuan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formed the persistent system of core values of the Shu School.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of orthodox Confucianism,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hu School have the functions of"a unity of metaphysics and physics"and"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which remedy the lack of Confucianism's ultimate concern for ontology and the lack of Taoism's realistic concern for practic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 school core values five conducts five virtues Tao virtu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下载PDF
感通能力与“可以为善”: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
2
作者 江求流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心性论构成了朱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但论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心、性、情等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辨析。事实上,朱子心性论的核心所涉及的是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具体内容的人性对主体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人性何以是善的这两个关键... 心性论构成了朱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但论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心、性、情等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辨析。事实上,朱子心性论的核心所涉及的是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具体内容的人性对主体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人性何以是善的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朱子那里,人性实质上是主体内在的感通能力,主体以这种感通能力为基础,在遭遇相应的外在情境时发而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对朱子而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作为心理层面的善的意识,可以进一步引发亲亲、仁民、爱物、敬长、尊贤等具体的善的行为。虽然从善的意识到善的行为的转化往往受到主体自身的自私自利的动机的抑制,但这种善的意识本身总是会在主体遭遇孺子入井等情境时,不可遏止地、必然地流露出来。所谓的人性本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 性善 仁义礼智 作用是性 知觉为仁 仁道原则
下载PDF
闽西籍开国将军群像分析与闽西文化崇正观的影响
3
作者 钟德彪 钟旎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闽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保卫土地革命果实。闽西子弟积极参军参战,先后组成“五个军”并上升为中央红军,这些部队正是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引下成长为新型...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闽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保卫土地革命果实。闽西子弟积极参军参战,先后组成“五个军”并上升为中央红军,这些部队正是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引下成长为新型人民军队。1955—1965年间,闽西子弟有71人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以上军衔。纵观闽西籍开国将军入伍履职经历,大多从事政治动员、机关党(事)务、技术军种等。这种“政工群体”现象,有着深刻的客家文化底蕴,自古有之、根深蒂固的“崇正”观及其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奉献的家国情怀、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家教家风、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务实作风,对闽西籍开国将军成长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红土地 闽西籍开国将军 客家文化 崇正观
下载PDF
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来看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
4
作者 林千枫 孟涛 +1 位作者 王刚 杨志涛 《四川体育科学》 2023年第2期10-14,25,共6页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的享受具有把人类道德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孟子为了解释这种观点,用“充实之谓美”来进行解释。充实之谓美意味着,人本性的善,通过仁义充实地表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人。因此,在体育中运用充实之谓美可以为体育人内在价值为何美而提供依据。就像孟子通过讨论人的内在价值从而确定人格美那样,本文讨论为何在体育中出现道德行为时,体育也具有“美”的特征。人格主体是道德主体的个人,因此,体育中关于人格美的讨论不仅使道德行为,也使表达这种行为的主体—体育人得以美。这意味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善的自觉实践行为”和“善的意志”。因此,对于体育来说,充实之谓美的应用,可以使体育中的对美的讨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不仅如此,关于体育人人格之美的讨论,也将为体育人为什么美丽提供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美学 充实之谓美 仁义礼智 体育人 道德之美
下载PDF
“丽而不浮,典而不野”:萧统文论的礼义内蕴
5
作者 程景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5-49,共5页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夫文,……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这一文论审美命题从正面持论,将礼义融化于其中,彰显出一种均衡折中的审美形态。由萧统主编的《文选》在选录诗文及排列文体方面也体现出以礼义为旨的文艺审美理念,而其《...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夫文,……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这一文论审美命题从正面持论,将礼义融化于其中,彰显出一种均衡折中的审美形态。由萧统主编的《文选》在选录诗文及排列文体方面也体现出以礼义为旨的文艺审美理念,而其《陶渊明集序》之立论亦是基于礼教思想立场,是故,其编纂陶氏文集也意在弘扬风教。萧统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依据文质并重的礼学思想提出“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的审美命题以矫正齐梁文学丽俗泛滥、文胜质弱之弊,这在本质上就是以礼义的典雅来制约丽靡俗艳的过度膨胀,以“质”的厚度来中和“文”的强度。这种秉承儒家风雅之道与礼义精神,标举丽而能典、俗而兼雅、文而有质的文艺审美观念,也是南朝文论家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统 文论 审美 礼义
下载PDF
“礼仪”与“礼义”考辨——兼谈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中对礼仪之“仪”的误解与误用 被引量:3
6
作者 代美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5-51,共7页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邦 礼义之邦 以仁释礼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建标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第7期881-884,共4页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仁"即&qu...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仁"即"友善爱国";"义"即"公平正义";"礼"即"文明和谐";"智"即"求真敬业";"信"即"诚实守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继承弘扬 仁义礼智信
下载PDF
财产权相对消灭论:经由民法和行政法的双重正当性检验——以无偿收回设定抵押权的闲置土地使用权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7
8
作者 常鹏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5,156,共10页
在财产权负载他物权的权利叠加情形,他物权扣减了财产权的权能,财产权会因适格的消灭事由发生而相对于财产权人消灭,但相对于他物权并不消灭,此即财产权相对消灭论。在土地使用权设立抵押权后,该土地被依法认定为闲置土地并被无偿收回时... 在财产权负载他物权的权利叠加情形,他物权扣减了财产权的权能,财产权会因适格的消灭事由发生而相对于财产权人消灭,但相对于他物权并不消灭,此即财产权相对消灭论。在土地使用权设立抵押权后,该土地被依法认定为闲置土地并被无偿收回时,应适用财产权相对消灭论,结果是土地使用权消灭,但抵押权持续存在,这不仅符合民法原理和规范,还能通过行政法中比例原则、公益利益、行政处罚和信赖保护的检验,具有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相对消灭 闲置土地使用权 无偿收回 抵押权 正当性检验
下载PDF
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萌蘖——论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伦理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凯麟 王玉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2-65,141,共5页
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 :义利观上对“私”、“利”的伦理肯定 ,本末观上重视“末业” ,财富观上宣扬富民的福音 ,经济改革上的利商、用商、利民的伦理价值取向。固而拉开了近代经济伦理思想变迁的序幕 ,成为近代... 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 :义利观上对“私”、“利”的伦理肯定 ,本末观上重视“末业” ,财富观上宣扬富民的福音 ,经济改革上的利商、用商、利民的伦理价值取向。固而拉开了近代经济伦理思想变迁的序幕 ,成为近代启蒙思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经济伦理思想 义利观 本末观 魏源
下载PDF
儒家道德思想对当今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志钧 黄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15,113,共3页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蕴藏着许多精华,其中仁、义、礼、智四德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儒家对众多德目的提炼与凝聚,它对今天高校的师德建设仍有着极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 儒家 师德
下载PDF
孟子“四德”对当今德育工作的启迪 被引量:1
11
作者 阮超群 陈选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50-151,154,共3页
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之间有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其间有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孟子将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分解为仁、义、礼、智四个方面,俗称“四德”。深入研究孟子“四德”理论,对当今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孟子 德育
下载PDF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利用的困境——产权与政策层面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师学义 陈丽 《能源环境保护》 2006年第2期54-57,共4页
针对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率低的问题,从产权和政策层面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利用中的产权紊乱,没有实现市场化运作,政策不健全,缺乏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等是产生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明确复垦利用战略目标,建立... 针对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率低的问题,从产权和政策层面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利用中的产权紊乱,没有实现市场化运作,政策不健全,缺乏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等是产生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明确复垦利用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优惠政策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摆脱这一困境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产权 政策 矿区
下载PDF
文化与人性:再论孟子的心性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小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6,共7页
孟子以仁义礼智之心作为人之为人、人禽之辨的根本,这种人性论自提出后就因其先验性而受到质疑。但现代人类学倾向认为文化在人由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它最终导致了人类心智的形成。心智指的是人类生物体的某类倾向定势... 孟子以仁义礼智之心作为人之为人、人禽之辨的根本,这种人性论自提出后就因其先验性而受到质疑。但现代人类学倾向认为文化在人由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它最终导致了人类心智的形成。心智指的是人类生物体的某类倾向定势,主要指人类创造并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以及与之相伴的人类道德的倾向性,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之心指的就是这种文化学习能力和道德倾向性,它意味着没有独立于文化的人性。没有文化的人类会是没有多少有用本能的怪物,只有极少的可理解的情感,而且没有智力,是智力的残疾人。换言之,没有文化的人类不能称其为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才将仁义礼智之心作为人性的根本。仁义礼智之心是先验的,但由于它是在人类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又是经验的,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中才能被感知。所以说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文化建设,这也正是孟子仁政思想所要表达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义礼智之心 心智 文化 人性
下载PDF
壮族政治伦理之修身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银湘 唐凯兴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7-55,共9页
历史上广大壮族地区长期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官方主导的儒家学说提倡"修齐治平",把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基于此,儒家意识形态的"仁义礼智信"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壮族人民在接受"仁... 历史上广大壮族地区长期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官方主导的儒家学说提倡"修齐治平",把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基于此,儒家意识形态的"仁义礼智信"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壮族人民在接受"仁义礼智信"的教化的同时,也在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中演绎着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修身思想。具体而言,包括厚仁载物、重义轻利、明礼守法、崇智尚勤、讲信修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伦理 修身 《传扬歌》
下载PDF
荀子哲学的两大原理——“天生人成”与“礼义之统”及疏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路德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30,共13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荀子哲学是一个少有的、具有系统性建构的思想体系。具体说,其哲学有两大基本原理:一曰"天生人成",一曰"礼义之统"。在荀学体系中,两大原理纵横经纬,统领全体,于其思想之梳理,精神之把握,借用荀子... 在中国哲学史上,荀子哲学是一个少有的、具有系统性建构的思想体系。具体说,其哲学有两大基本原理:一曰"天生人成",一曰"礼义之统"。在荀学体系中,两大原理纵横经纬,统领全体,于其思想之梳理,精神之把握,借用荀子自己的一句话说,即"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生人成 礼义之统
下载PDF
“仁义礼智信”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殷春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8期118-122,共5页
"仁义礼智信"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需求。当前,高校应在坚持传承与发展相结合、重点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下,以博爱友善之"仁"... "仁义礼智信"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需求。当前,高校应在坚持传承与发展相结合、重点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下,以博爱友善之"仁"德教育与诚信敬业之"信"德教育为核心,以正义爱国之"义"德教育与文明和谐之"礼"德教育为支撑,积极倡导勤学善思、求实创新之"智"德,努力将"仁义礼智信"科学、合理地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三纲五常”再认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旭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0-73,92,共4页
"三纲五常"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观念。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三纲不能要,五常不能丢。三纲何以不能要?五常何以不能丢?须结合文明的通义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解释。由于"五常"属于人的基本特性,当然是解释的重点... "三纲五常"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观念。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三纲不能要,五常不能丢。三纲何以不能要?五常何以不能丢?须结合文明的通义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解释。由于"五常"属于人的基本特性,当然是解释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纲五常
下载PDF
孟子“四心”的双重内涵——基于孟子对“四心”的两种不同表述的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世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具体事相上的善,从这一点来看,"恻隐之心,仁也"等就表达了"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也就体现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仁义礼智
下载PDF
传统儒家德性伦理对当前“医德”文化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默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第3期397-399,共3页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传统儒家道德伦理在医学方面的体现,儒家德性伦理中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的内在精髓对于现代医德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对当前医德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为公民的安全和利益提供保障。
关键词 儒家德性伦理 医德文化
下载PDF
“仁、义、礼、智、信”乃构建和谐社会之精髓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惠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2期6-9,共4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行不悖;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不能违背自然或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原始儒家尤其是其创始人孔子于《论语》中所提及的学术思想,至今仍然有着建构社会和谐秩序的实践意蕴。这对于增强...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行不悖;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不能违背自然或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原始儒家尤其是其创始人孔子于《论语》中所提及的学术思想,至今仍然有着建构社会和谐秩序的实践意蕴。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有着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精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