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晓村 郑培爱 常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8-81,共4页
文章论证了大学校园文化实质是由大学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这两项根本任务决定的 ,这两项任务内在的一致性是把追求真理作为最终目标 ,这正是校园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进而论证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 ,以及校长、教师和学... 文章论证了大学校园文化实质是由大学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这两项根本任务决定的 ,这两项任务内在的一致性是把追求真理作为最终目标 ,这正是校园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进而论证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 ,以及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形成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学术研究 教书育人 高校
下载PDF
涉足学海纪历二三 被引量:1
2
作者 易竹贤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47-55,共9页
回顾涉足学海数十年,仍深感治学的基础在于占有材料的充分与翔实,其实质是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而平生景仰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也钦仰胡适先生的学问文章,学术研究亦多侧重这两个方面,并努力补正与超越前贤,力争... 回顾涉足学海数十年,仍深感治学的基础在于占有材料的充分与翔实,其实质是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而平生景仰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也钦仰胡适先生的学问文章,学术研究亦多侧重这两个方面,并努力补正与超越前贤,力争有所创新,如最先提出和论定鲁迅后期并未否定进化论,撰写了海内外第一部评价较为客观公允的长篇《胡适传》,首开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等等。自觉“为人诚厚耿直,只认真理,不屑逢迎”,有为真理而学术的志愿;也乐于听取学界朋友的批评与建议,以求排除各种干扰,修正自己难以避免的错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胡适传》 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 为真理而学术
下载PDF
“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柳诒徵“史学致用”论发微 被引量:3
3
作者 郝志景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4,共8页
在史学研究之中,"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两种治学态度常被相提并论。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一代史家柳诒徵高张"经世致用"之旗,明确反对"为学问而学问"。对其"史学致用"论潜研深探... 在史学研究之中,"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两种治学态度常被相提并论。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一代史家柳诒徵高张"经世致用"之旗,明确反对"为学问而学问"。对其"史学致用"论潜研深探,并与当时相关论说相互比较,则可发现"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之争,层面有二:第一层面易有共识,第二层面则殊难调和。当代论者探讨两者之争,多将两个层面混而为一,益发淆乱。因此回顾柳氏"史学致用"之论,梳理二者之争,也就极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经世致用 为学问而学问 求善 求真
下载PDF
求真、善疑、创获:梁启超的学术态度观
4
作者 陈泗铮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2,共6页
20世纪初,梁启超针对中国学术界存在的学问利禄不分、笼统、因袭、武断、虚伪的弊病,提出学问之价值在于"求真""善疑""创获"。"求真"为学术之魂,在价值观层面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学... 20世纪初,梁启超针对中国学术界存在的学问利禄不分、笼统、因袭、武断、虚伪的弊病,提出学问之价值在于"求真""善疑""创获"。"求真"为学术之魂,在价值观层面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本位观,以获得知识、探索真理为至高追求。"善疑"为学术之本,意味着学者能独立思考,摒除成见,不受前人或他人思想蒙蔽,并在疑的基础上有所抉择,既破"他蔽"又破"自蔽",合理质疑。"创获"为学术之用,提醒学者要以自身所处的社会为前提,意识到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挖掘潜能创造力。在实践操作层面,这三者又要通过学者以诚治学、严谨治学和专精持恒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学术精神 求真 善疑 创获
下载PDF
“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柳诒徵“史学致用”论发微
5
作者 郝志景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在史学研究之中,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两种治学态度常被相提并论.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一代史家柳诒徵高张“经世致用”之旗,明确反对“为学问而学问”对其“史学致用”论潜研深探,并与当时相关论说相互比较,则可发现“经世致用... 在史学研究之中,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两种治学态度常被相提并论.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一代史家柳诒徵高张“经世致用”之旗,明确反对“为学问而学问”对其“史学致用”论潜研深探,并与当时相关论说相互比较,则可发现“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之争,层面有二:第一层面易有共识,第二层面则殊难调和.当代论者探讨两者之争,多将两个层面混而为一,益发淆乱.因此回顾柳氏“史学致用”之论,梳理二者之争,也就极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经世致用 为学问而学问 求善 求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