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霞 蒋长胜 +4 位作者 闫德桥 张志慧 尹相好 陈传华 王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 Benioff应变释放 空间扫描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矩释放加速现象(AMR)的普遍性问题 被引量:28
2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史勇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 (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 ,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 7以上地震的情况 ,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 (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 ,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 7以上地震的情况 ,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区域和统一的时间尺度 ,通过直接判断和对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 ,最终确定矩释放的加速或减速特征。所考虑的1978年以来MS5 7以上主震事件共 10 9例 ,其中具有加速特征的 5 5例 ,具有减速特征的 2 3例 ,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判断加减速特征的 9例 ,加减速特征不稳定的 2 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释放加速现象 贝尼奥夫应变 地震的临界点模型
下载PDF
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对一个有争议的地震前兆的回溯性震例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1-702,共12页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是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带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争议较大.本文以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 M_s 7.3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本次地震前的 AMR ...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是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带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争议较大.本文以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 M_s 7.3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本次地震前的 AMR 现象.用"破裂时间分析"方程中的幂指数 m 作为描述震前加速矩释放"程度"的参量,在时间-空间-地震序列截止震级组成的三维参数空间(T,R,M_c)内考察 AMR 现象存存的客观性.考虑了多种因素对 m(T,R,M_c)分布图像可能的影响,其中,余震是否删除和 M_c 对计算影响不大,但 M_L 6.0以上"干扰"事件的影响则较大.结果表明,于田地震前的确存在 AMR 现象,但得到的 m(T,R,M_c)分布图像较为复杂,可观测到两个明显的 AMR 集中分布区.此外,在以实际震中为圆心的多个圆形区域内,使用固定时间窗向实际发震时刻滑动逼近,可观测到 m 值逐渐减小,即加速特征逐渐明显的过程.对震前矩释放程度 m 值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出现 AMR 现象的空间区域与震中位置似有较好的对应,但其时-空演化图像与滑动时-空窗的选取有关.这表明,本次 M_s 7.3地震前的确存在 AMR 现象,并与其孕震过程在物理上相关.但本文仅是一个震例的研究,无法给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此外,用 AMR 来约束地震发生的时间看来是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Ms7.3地震 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地震矩释放程度扫描
下载PDF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与地震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余怀忠 张小涛 张永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1-646,663,共7页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列异常变化最明显的半径尺度所定义的区域就是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华北地区M>5震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所得到的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最佳临界区域半径与主震震级之间统计的线性关系斜率约为0.34~0.3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定量的评价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区域 加卸载响应比 矩张量加速释放 地震预测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的中长期加速矩释放(AMR)问题 被引量:41
5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1-1510,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时刻和震中位置情况下,对T-R-M。三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树Ms7.1地震前在时间尺度T=10~20y和空间尺度R=50~120 km范围内,存在较稳定的AMR,但AMR的时、空尺度与以往研究中得到的AMR定标率不吻合.在多时间尺度下,无法在空间上惟一地识别玉树M_S7.1地震震中附近的AMR"热点".但如借鉴"迁移图像"的做法考察AMR"热点"的演化,则可见震前似存在AMR逐渐向震中附近"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中长期地震预测 AMR现象 迁移图像 玉树地震
下载PDF
东北第五活跃期中强震前的矩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宇彤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0-695,共16页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并作为时-空扫描的模型参数.采用震前5个月逐月扫描的方式,得到了震前m值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结果显示,其中4例在未来的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地震矩释放加速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中强震前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矩释放加速扫描方法对判断未来可能的中强震破裂成核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相同的计算参数设置,还考察了震前破裂成核点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显示,有3例在破裂成核点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明显.这表明,对于东北地区的中强地震,利用矩释放程度时-空扫描寻找未来中强震的破裂成核点,尚需其它方法作为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 矩释放程度扫描 东北第五活跃期 Benioff应变
下载PDF
多方法联合分析未来地震发生趋势 被引量:7
7
作者 余怀忠 程佳 +3 位作者 张小涛 刘杰 李纲 张永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 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态矢量(SV)、矩张量加速释放(AMR)等中短期前兆方法分析这些区域的地震发生可能,并对地震发生的相关信息做进一步估算;在空间上实现向地震危险区域的逐渐逼近,时间上实现从长期预测到中短期预测的自然过渡。作为回顾性震例研究,我们对近3年来发生在中国西部的强震(ML>6.5)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算法而言,将不同前兆方法适当组合结合能够更为明确地为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信息和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趋势 图像信息 加卸载响应比 态矢量 矩张量加速释放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南天山西段强震应力触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唐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114,共7页
通过计算新疆南天山西段的喀什-乌恰地区和柯坪断块区1955年以来部分6级以上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该区强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喀什-乌恰地区多数强震的发生有利于其邻区后续地震活动增强;而柯坪块区... 通过计算新疆南天山西段的喀什-乌恰地区和柯坪断块区1955年以来部分6级以上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该区强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喀什-乌恰地区多数强震的发生有利于其邻区后续地震活动增强;而柯坪块区多数强震的发生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邻区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西段 喀什-乌恰地区 柯坪断块区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加速矩释放模型
下载PDF
北天山西段中强地震应力触发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唐丽华 《内陆地震》 2007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计算了新疆北天山西段1944年以来部分5级以上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分析该区先发生的中强震产生的累加库仑应力变化以及单个中强地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研究中依据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确定后续地震活... 计算了新疆北天山西段1944年以来部分5级以上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分析该区先发生的中强震产生的累加库仑应力变化以及单个中强地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研究中依据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确定后续地震活动的可能增强区范围,应用累积贝尼奥夫应变研究增强区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加速矩释放特征,定量论证中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产生的影响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北天山西段多数中强震产生的ΔCFS有利于其邻区后续中强震的发生,其中正ΔCFS区是后续中强地震的可能发生地点,该区中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作用的时空影响范围分别为几天至几十年1、00 km范围内,这为未来地震趋势判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西段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加速矩释放模型
下载PDF
辽宁地区5级地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的“回溯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亮 王岩 +3 位作者 钱蕊 张志宏 夏彩韵 段梦乔 《防灾减灾学报》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强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目前是国际上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而不同地区的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现象应各有不同。通过对辽宁地区1999年以来的3次MS5.0地震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计算尺度和积累时间下震中附近地区m... 强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目前是国际上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而不同地区的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现象应各有不同。通过对辽宁地区1999年以来的3次MS5.0地震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计算尺度和积累时间下震中附近地区m值的变化范围。认为在辽宁地区中强震前确实存在加速矩释放现象,且省内中强震发生前加速矩释放均存在累积半径较小和时间窗长较短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矩释放 benioff应变 M值 回溯性研究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_W9.0地震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的角度考虑,对这次特大地震的发生和地震的大小既无预测、亦无预报的情况,并非由物理上的“不可预测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 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幂律分布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下载PDF
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6.6级地震的“回溯性”地震矩加速释放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明 李芳芳 +1 位作者 张锦玲 罗国富 《防灾减灾学报》 2016年第2期15-21,共7页
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对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的6.6级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采用不同的空间半径进行了"时—空"扫描计算,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具有显著的地震加速释放现象,随着扫描半径的不同,异常表现为"... 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对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的6.6级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采用不同的空间半径进行了"时—空"扫描计算,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具有显著的地震加速释放现象,随着扫描半径的不同,异常表现为"异常出现—消失—出现—发震"的特点。分析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在实际地震预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加速释放 “时-空”扫描 异常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矩加速释放现象的震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亚茹 张素欣 +2 位作者 刘晓丹 王想 宫猛 《高原地震》 2014年第3期27-32,共6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13次Ms5级以上地震在震前不同时间的贝尼奥夫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大部分中强地震前存在地震矩释放加速现象,同时从空间上分析了应变释放特性与地震的关系,发现很多地震在震前1~2年震中附近区域会出现大范围... 通过对华北地区13次Ms5级以上地震在震前不同时间的贝尼奥夫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大部分中强地震前存在地震矩释放加速现象,同时从空间上分析了应变释放特性与地震的关系,发现很多地震在震前1~2年震中附近区域会出现大范围类椭圆形的低m值区域,这个区域与未来主震的位置有着很好的对应,这为华北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判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释放加速 破裂时间方法 华北地区 震例
下载PDF
国外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一些震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5期156-162,共7页
本文收集了国外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一些引起关注的震例,包括回溯性前兆检验的震例和实际预测预报的震例,作为一个不完整的索引,以期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地震前兆 加速矩释放
下载PDF
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前的多重地震参数异常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余怀忠 于晨 张小涛 《内陆地震》 2020年第3期207-214,共8页
2020年6月26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MS6.4地震,在震前观测到多种地震参数异常。这些参数揭示了地震发生前的区域应力积累、岩石扩容及断层失稳3个过程,可能反映了一些地震从长期到短期孕育过程的关键性特征。主要包括3个方面:(1)图像信息(PI... 2020年6月26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MS6.4地震,在震前观测到多种地震参数异常。这些参数揭示了地震发生前的区域应力积累、岩石扩容及断层失稳3个过程,可能反映了一些地震从长期到短期孕育过程的关键性特征。主要包括3个方面:(1)图像信息(PI)分析结果显示于田地区存在显著的背景应力异常,其幅度指示了6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可能。(2)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时空演化进一步显示震源区介质应力状态在2019年发生了明显改变:LURR在2019年出现明显异常高值,并持续至2020年后开始减弱,意味着短期内有可能发生较强地震。(3)地震矩释放出现了显著的加速特征(AMR),拟合预测的地震震级为生M S6.2,发震时间为2020年5月。基于此,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上预测于田地区2020年存在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 加卸载响应比 矩加速释放 多方法组合 于田地震
下载PDF
刚体转动实验中挡光片释放位置对β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汝青 李凡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0-32,共3页
在使用转动惯量仪测量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中,很多实验资料都没有对挡光片释放位置作出具体的要求,导致了实验者认为挡光片处于不同释放位置时对实验是没有影响的。笔者通过实验测量出,当挡光片处于不同释放位置时,相应的角加速度也不同。... 在使用转动惯量仪测量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中,很多实验资料都没有对挡光片释放位置作出具体的要求,导致了实验者认为挡光片处于不同释放位置时对实验是没有影响的。笔者通过实验测量出,当挡光片处于不同释放位置时,相应的角加速度也不同。因此,为保证常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可将挡光片释放位置尽量靠近光电门以减小阻力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体 角加速度 释放位置 力矩
下载PDF
景谷M_S 6.6地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时空扫描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应文 王建芳 +1 位作者 杨晓琳 杨建文 《华南地震》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考察2014年10月7日景谷M_S 6.6地震前的可能的中长期地震前兆现象以及相关的孕震物理过程,采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分析,首先用T=15 a, R=100 km的时空窗对CBS释放曲线的均方根残差RMS在m-tf二维空间中的分布以及最小... 为考察2014年10月7日景谷M_S 6.6地震前的可能的中长期地震前兆现象以及相关的孕震物理过程,采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分析,首先用T=15 a, R=100 km的时空窗对CBS释放曲线的均方根残差RMS在m-tf二维空间中的分布以及最小RMS对应的m值随时间的变化分析,然后用震前15个月地震资料以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对T-M_C二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谷M_S 6.6地震前在震中附近100 km范围内, m值随着时间逐渐逼近实际发震时刻而逐渐减小,时间上有逐渐趋近于临界状态的趋势,空间上震前似存在AMR逐渐向震中附近"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矩释放指数m值 时空扫描 迁移
下载PDF
黑龙江及周边中强震前不同参数模型矩加速释放(AMR)现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建辉 李继业 +5 位作者 高峰 胡滨生 孟令蕾 杜天娇 孙鹏宇 秦丽岩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18,共10页
应用时间破裂分析方程中表征地震距释放程度的m值,选取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时空扫描研究,得到震前1年以每2个月为时间间隔的空间m值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像,运用不同参数设置计算了地震前Benioff累积应变释放特征。通过对比这些变化找出研究... 应用时间破裂分析方程中表征地震距释放程度的m值,选取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时空扫描研究,得到震前1年以每2个月为时间间隔的空间m值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像,运用不同参数设置计算了地震前Benioff累积应变释放特征。通过对比这些变化找出研究区内m值空间分布搜索主震破裂点扫描效果较好的参数模型,尝试性地给出了"矩释放程度空间扫描"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测的经验指标。并结合与矩加速释放具有相同物理机制的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利用这两种方法对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测,达到两种方法互相检验、相互辅助的目的。考虑到本文仅对6个震例进行研究,无法给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所以仍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点、线、面的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AMR现象 矩释放空间扫描 加卸载响应比
下载PDF
鄂尔多斯周缘地区中强震发生前地震矩加速释放时空特征
19
作者 冯亮亮 邵辉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周缘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地震矩加速释放时空特征,选取去丛集后的地震目录,基于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1年以来鄂尔多斯周缘地区10例MS≥5.5中强地震进行二维时空扫描,提取与地震矩加速释放特征相关的时空尺度作为矩释放... 为研究鄂尔多斯周缘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地震矩加速释放时空特征,选取去丛集后的地震目录,基于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1年以来鄂尔多斯周缘地区10例MS≥5.5中强地震进行二维时空扫描,提取与地震矩加速释放特征相关的时空尺度作为矩释放程度时空扫描模型参数,以3个月为扫描步长,对震前12个月m值及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进行拟合计算。结果显示,震前破裂成核点附近存在显著的AMR现象,7次震例存在累积Benioff应变加速释放特征,说明鄂尔多斯周缘地区MS≥5.5地震发生前AMR现象存在一定普遍性,应用矩加速时空扫描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但仍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 Benioff应变释放 空间扫描 鄂尔多斯周缘
下载PDF
Seism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011 M9.0 Tohoku earthquake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in Japan 被引量:6
20
作者 XUE Yan LIU Jie +1 位作者 YU HuaiZhong LIU Shuang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8期886-893,共8页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M9.0 Tohoku earthquake sequence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in Japan on March 11,2011 and precursive seismic activity near the Japan Trench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has fo...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M9.0 Tohoku earthquake sequence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in Japan on March 11,2011 and precursive seismic activity near the Japan Trench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has foreshock-main shock-aftershock characteristics.Its foreshock sequ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centr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low b value and the same focal mechanisms.Half an hour after the main shock,the two greatest aftershocks,with magnitudes of M7.9 and M7.7,occurred,followed by a rapid reduction in the strength of events.The aftershock activity was enhanced roughly two weeks and one month after the main event.This great earthquake ruptured bilaterally.Five hours after the main shock,the aftershock zone extended over a range that was 500 km in length and 300 km in width.A day later,the long axis of the aftershock area had expanded to about 600 km.Nine years prior to the 2011 earthquake,the seismicity in the location of the seismic source for this event enhanced significantly,with the extent of this area of enhanced seismicity being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aftershock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特征 日本海沟 东海岸 东北 地震序列 余震活动 时空演化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