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叶苕子磷获取特征及根际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1
作者 常单娜 陈子英 +6 位作者 韩梅 李正鹏 严清彪 吕帅磊 周国朋 孙小凤 曹卫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4,共13页
毛叶苕子是我国重要的肥饲兼用绿肥作物,研究毛叶苕子磷获取特征及根际特性的基因型差异,为毛叶苕子磷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青海西宁开展盆栽试验,设置毛叶苕子品种和磷肥种类双因素,毛叶苕子品种为大田试验筛选的磷高效及磷低效品... 毛叶苕子是我国重要的肥饲兼用绿肥作物,研究毛叶苕子磷获取特征及根际特性的基因型差异,为毛叶苕子磷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青海西宁开展盆栽试验,设置毛叶苕子品种和磷肥种类双因素,毛叶苕子品种为大田试验筛选的磷高效及磷低效品种(系)各2个,磷肥种类为过磷酸钙和磷矿粉,设置不施磷肥对照,共12个处理。盛花期测定分析毛叶苕子磷素积累量、土壤磷组分、土壤有机酸、根系酸性磷酸酶(RACP)、土壤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CP、ALP)、土壤酸性及碱性磷酸酶(phoC、phoD)基因丰度。结果显示,不同磷效率毛叶苕子品种(系)总磷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7.45~46.07 mg·盆^(-1)和7.12%~22.49%;磷高效品种(系)总磷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低效品种(系),增幅分别为0.91%~61.20%和12.52%~60.25%。相比磷低效品种(系),磷高效品种(系)提高了活性磷(labile P)和中等活性磷(moderately labile P)的比例,降低了稳定性磷(stable P)的比例,后者的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的比例分别是前者的6.14~26.14倍和1.04~1.54倍,前者的稳定性磷库比例是后者的2.92~7.91倍。磷高效品种(系)土壤总有机酸(TOA)、草酸(OXA)含量、RACP、ACP、ALP活性均显著高于磷低效品种(系),分别提高117.45%~254.60%、19.40%~50.75%、16.37%~146.40%、6.19%~104.19%和6.16%~35.06%。磷高效品种(系)phoC和phoD丰度分别是磷低效品种(系)的1.07~2.58倍和1.46~3.64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TOA、OXA、RACP、ACP与活性磷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40、0.46、0.13、0.19;与stable 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75、0.58、0.41和0.49。综上,磷高效毛叶苕子品种(系)活化难溶性磷的能力较强,具有更高的磷素积累量和磷肥利用率。其主要通过增加有机酸(主要是草酸)含量、磷酸酶活性、phoC和phoD基因丰度活化难溶性磷,提高土壤中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的比例,促进对磷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品种(系) 土壤磷组分 有机酸 磷酸酶活性 磷酸酶基因
下载PDF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谷雨晴 袁在翔 +3 位作者 牛莹莹 吴茜 邹朋峻 关庆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_(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_(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_(L))、细根碳氮比(C/N_(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_(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_(L)呈正相关,与C/N_(F)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_(4)^(+)-N)、凋落物氮磷比(N/P_(L))、细根磷含量(P_(F))调控,除NaHCO_(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_(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_(F)呈正相关,与N/P_(L)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微生物生物量磷 凋落物 细根 酸性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Does Soil Disturbance Affect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s?
3
作者 Yonathan D. Redel Rudolf Schulz Torsten Müller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3年第6期263-272,共10页
Increased turnover of organic matter as a result of soil disturbance (e.g. by soil tillage) is described in principle, but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soil disturbance on soil P turnover especially for organic farming sys... Increased turnover of organic matter as a result of soil disturbance (e.g. by soil tillage) is described in principle, but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soil disturbance on soil P turnover especially for organic farming system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proven.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hort term effect of soil disturbance on different soil P fractions in a soil shaking experiment. Four soils were incubated for 10 days in the dark with three different disturbance treatments: 1) no disturbance, 2) overhead shaking for 2 h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and 3) continuous overhead shaking at 5 r. p. m. The four investigated soils were: 1) a silty loam soil with long term bio-compost application and 2) the corresponding soil without bio-compost application, 3) a long-term organically managed clay loam soil and 4) a clay loam soil with long time application of pig manure, all not and from Baden-Württemberg, Germany. We determined NaHCO3-, NaOH- and H2SO4-extractable inorganic and organic P fractions (Pi and Po, resp.) in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Furthermore, the potentially plant available P as Calcium-acetate-lactate-extractable P (CAL-P) and P extractable by electro-ultra-filtration (EUF-P), and aqua regia extractable total P (PT) were determined. Furthermore, we determine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nitrogen (MBN) and phosphorus (MBP), 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soil. The organically managed soil had the highest PT contents (1300 mg·kg-1). The soil with pig manure application had the smallest potentially labile P fractions (NaHCO3-Pi and -Po and NaOH-Pi). The ecologically managed soil had the biggest organic P fractions (114 mg·kg-1 NaHCO3-Po and 463 mg·kg-1 NaOH-Po), but, this soil was the lowest in CAL-P (5 mg·kg-1). Short term soil disturbance had effects on labile organic P fractions of two of the four analyzed soils, but inorganic P was rather unaffected. In the compost amended COMP(+) soil, there was an incorporation of P from the less available NaOH-P fractions into the more available NaHCO3-Po fraction. However, if taking all investigated soils and treatment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soil disturbance were limited and not consis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US FRACTIONS soil DISTURBANCE MICROBIAL PHOSPHORUS Organic PHOSPHORUS MICROBIAL Nitrogen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下载PDF
氮形态和磷肥对红壤玉米根际解磷微生物群落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郭龙 冯童禹 +2 位作者 薛壮壮 王超 沈仁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3-1506,共14页
较低的土壤磷素有效性限制了酸性红壤生产潜力提升。作为磷素活化的主要执行者,解磷微生物对施肥和根际作用的综合响应尚不清楚。以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磷肥水平(施磷和不施磷)与不同氮形态(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交互试验,使用编码酸... 较低的土壤磷素有效性限制了酸性红壤生产潜力提升。作为磷素活化的主要执行者,解磷微生物对施肥和根际作用的综合响应尚不清楚。以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磷肥水平(施磷和不施磷)与不同氮形态(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交互试验,使用编码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微生物phoC和phoD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物,研究了施肥和根际作用对酸性红壤磷酸酶活性和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根际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且作用强度大于氮形态和磷肥水平。氮形态、磷肥水平和根际作用均显著影响phoD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和香农指数,然而仅有氮形态和根际作用影响phoC细菌OTU数目。根际作用对phoC和phoD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氮形态和磷肥水平,而且对phoD细菌群落的作用更明显。根际磷酸酶活性提高与土壤有机质增加密切相关。phoC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主要与根际养分变化有关,而phoD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能是根系分泌物和养分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玉米根际作用对酸性红壤磷酸酶活性和相关功能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氮形态和磷肥水平,但是其作用强度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述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红壤 施肥措施 根际作用 解磷微生物 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蓼草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何群辉 孙亚丽 +1 位作者 管仁水 郑诗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3,共8页
为研究不同蓼草对磷的吸收能力,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蓼草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ACP)的影响,将通过抖动法采集的3种蓼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和ACP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蓼草非根际土壤ACP活性在0.32~1.65 mg·g^(-1)·h^(... 为研究不同蓼草对磷的吸收能力,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蓼草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ACP)的影响,将通过抖动法采集的3种蓼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和ACP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蓼草非根际土壤ACP活性在0.32~1.65 mg·g^(-1)·h^(-1),而根际土ACP活性为1.37~1.92 mg·g^(-1)·h^(-1),其中粘蓼根际土壤ACP活性最高,其次是丁香蓼和红蓼。粘蓼植株全磷含量最高,根系中全磷含量为0.596 mg·g^(-1),地上部全磷含量为0.490 mg·g^(-1)。丁香蓼吸收、蓄积磷的能力最强,平均每株固磷9.58 g,是一种理想的土壤磷污染修复植株。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与ACP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水分、pH值、有机质、碱解氮、CEC和黏粒含量与蓼草根系ACP活性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这3种蓼草根际土壤ACP活性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蓼科植物 根际 非根际 土壤理化性质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5
6
作者 刘久俊 方升佐 +1 位作者 谢宝东 郝娟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4-1210,共7页
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和不同覆盖量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及杨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种材料对杨树林地表进行覆盖后,其根际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白茅和白栎的效果最佳,分别为对照的3.56和2.43倍.随覆盖... 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和不同覆盖量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及杨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种材料对杨树林地表进行覆盖后,其根际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白茅和白栎的效果最佳,分别为对照的3.56和2.43倍.随覆盖量的增加,细菌、真菌数量增多,7.5kg·m-2处理的细菌平均数量分别比对照高49.58%,真菌数量是对照的6.14倍.生物覆盖后,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年变化趋势相似,均与土壤温度的变化同步,且7月最大,12月最小.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也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不同覆盖材料间,脲酶、磷酸酶活性变化均为马桑>蕨类>白茅>白栎>CK.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年动态变化与细菌与真菌的年变化相似,且7月最高,12月最低.生物覆盖对杨树的树高、胸径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生物覆盖 根际土壤 微生物 脲酶活性 磷酸酶活性 生长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30
7
作者 徐冬梅 刘广深 +2 位作者 许中坚 王黎明 刘维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6-179,共4页
通过恒温恒湿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外源酸雨对土壤pH值、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运用紫外差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酸雨通过改变土壤pH值而影响酶活性,pH6.66的近中性土壤酶活性呈现激活-抑制的变化过程;而pH4... 通过恒温恒湿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外源酸雨对土壤pH值、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运用紫外差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酸雨通过改变土壤pH值而影响酶活性,pH6.66的近中性土壤酶活性呈现激活-抑制的变化过程;而pH4.61的酸性土壤酶活性持续下降.溶液构象研究表明,pH值是通过改变酶的肽链构象、氨基酸残基微环境而影响其活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酸性磷酸酶 活性 溶液构象 土壤
下载PDF
重金属汞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23
8
作者 徐冬梅 刘广深 +1 位作者 王黎明 刘维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65-870,共6页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 ,研究了重金属汞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催化活性、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及机理 .结果表明 ,汞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酶促反应动力学性质均具有显著影响 .汞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的作用可能为非竞争与...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 ,研究了重金属汞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催化活性、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及机理 .结果表明 ,汞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酶促反应动力学性质均具有显著影响 .汞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的作用可能为非竞争与反竞争混合的抑制类型 .而汞对麦芽酸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为反竞争性抑制 .重金属汞通过改变土壤酸性磷酸酶分子色氨酸、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致使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发生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酸性磷酸酶 活性 动力学 色氨酸 ACPase
下载PDF
柱花草适应酸性缺磷土壤的基因型差异及可能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杜育梅 白昌军 +2 位作者 田江 严小龙 刘国道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1,共6页
通过田间和水培试验,探讨了柱花草适应酸性缺磷土壤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可能的生理机制.田间试验表明,12个供试柱花草对酸性缺磷土壤的适应性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磷效率的高低.其中头状柱花草(Capitata)、马弓形... 通过田间和水培试验,探讨了柱花草适应酸性缺磷土壤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可能的生理机制.田间试验表明,12个供试柱花草对酸性缺磷土壤的适应性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磷效率的高低.其中头状柱花草(Capitata)、马弓形柱花草(Fine stem)、Mineirao柱花草(Mineirao)和CIAT1517柱花草(CIAT1517)属于磷低效不敏感型;热研2号柱花草(Reyan2)、热研5号柱花草(Reyan5)、GC1581柱花草(GC1581)和TPRC2001-1柱花草(TPRC2001-1)属于磷高效敏感型;西卡柱花草(Seca)属于磷高效不敏感型,有钩柱花草(Verano)、灌木柱花草(Seabrana)和TPRC2001-2柱花草(TPRC2001-2)表现不稳定.在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挑选出适应性差异较大的TPRC2001-1、Fine stem和Verano进行水培试验,结果发现,在水培条件下,柱花草的磷效率和磷吸收效率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而磷利用效率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虽然低磷胁迫能显著提高供试柱花草叶部和根部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其基因型差异不显著.表明柱花草对酸性缺磷土壤的适应性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磷吸收效率,而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等磷利用效率指标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酸性缺磷土壤 磷效率 酸性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八达岭山地次生林土壤养分与磷酸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白翠霞 耿玉清 +3 位作者 余新晓 鲁绍伟 王树森 梁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52-55,61,共5页
为探讨北京八达岭山地土壤肥力状况,以黑桦、糠椴、核桃楸3种次生林为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土壤全磷含量仅为0.39—0.66g·kg^-1之间,有可能出现缺磷现象;土壤磷酸酶... 为探讨北京八达岭山地土壤肥力状况,以黑桦、糠椴、核桃楸3种次生林为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土壤全磷含量仅为0.39—0.66g·kg^-1之间,有可能出现缺磷现象;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以酸性磷酸酶为主,呈垂直递减分布规律;各种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根系/本土比值在1.02—5.25之间。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土壤养分 土壤磷酸酶活性 根际土 非根际土
下载PDF
低温条件下黄腐酸和有机肥活化黑土磷素机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唐晓乐 李兆君 +1 位作者 马岩 梁永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3-899,共7页
采用恒温控湿培养法,研究了低温(培养温度10℃)条件下,黄腐酸(FA)和有机肥(OM)对黑土磷素有效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腐酸(FA)和有机肥(OM)均能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效磷(Olsen-P)分别提高54.5%和11... 采用恒温控湿培养法,研究了低温(培养温度10℃)条件下,黄腐酸(FA)和有机肥(OM)对黑土磷素有效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腐酸(FA)和有机肥(OM)均能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效磷(Olsen-P)分别提高54.5%和111.5%,FA和OM对黑土磷素活化系数分别为40.6%和70.9%。在整个培养过程中,FA和OM处理土壤有机磷含量均随培养时间逐渐降低。但是,与对照相比,FA和OM处理的有机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8%和42.3%。FA和OM能够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对照相比,FA和OM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35.8%和50.9%,有机碳(SOC)增加42.0%和35.0%,溶解性有机碳(DOC)增加70.2%和63.7%。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与酸性磷酸酶、DO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和0.765(P<0.01)。黄腐酸和有机肥对黑土磷素的活化机制可能是由于黄腐酸和有机肥处理增加了黑土DOC含量,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促进了黑土磷素的转化,进而增加了黑土磷素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磷素活化 黄腐酸 有机肥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演变与林木生长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陈立新 杨承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18,共7页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演变规律 ,阐释了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与林龄的关系 ,建立了土壤磷形态、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氮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演变规律 ,阐释了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与林龄的关系 ,建立了土壤磷形态、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氮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规律 ,有效磷含量、O -P含量、全磷含量、有机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 ,无机磷总量、Ca -P含量、Fe-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非根际土壤Ca -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明显下降。各年龄阶段间除非根际土壤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和Al-P含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其它成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中龄林土壤Fe-P含量、近熟林土壤有效磷含量、Fe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成熟林土壤有效磷、Ca -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出现非根际土壤大于根际土壤 ,其它成分均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林木生长量的主要土壤磷形态是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总量、Ca -P和Fe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林 根际土壤 磷形态 磷酸酶活性 林木生长
下载PDF
根分泌物对土壤中磷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聂艳丽 郑毅 林克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磷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 ,土壤中缺乏磷时会导致作物对缺磷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其中根分泌物的H+ ,低分子有机酸、酸性磷酸酶对固定在土壤中的磷有活化作用。
关键词 根分泌物 土壤 磷活化 酸化 低分子量有机酸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连栽杉木林地土壤对其无性系幼苗土壤酶活性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罗红艳 陈潇潇 +3 位作者 曹光球 陈爱玲 魏晓骁 叶义全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8,共8页
探讨杉木在连栽杉木林土壤培养下,其优良无性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和根尖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杉木优良无性系对不同连栽代数土壤培养的响应机理,以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为培养基质,栽植杉木无性... 探讨杉木在连栽杉木林土壤培养下,其优良无性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和根尖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杉木优良无性系对不同连栽代数土壤培养的响应机理,以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为培养基质,栽植杉木无性系幼苗2a后,采用抖落法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相关酶活性和根际酚类物质含量,并剪取0~2cm根尖测定酚酸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在杉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随连栽代数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上升的变化趋势。杉木优良无性系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11种酚类物质,其中阿魏酸、没食子酸和咖啡酸相对含量较高,是最主要的酚类物质。没食子酸相对含量随连栽代数增加而增多,阿魏酸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但均高于对照,而咖啡酸则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含量均低于对照,且三者在三代林中的含量均高于一代林;杉木根尖中共鉴定出8种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奎尼酸和山奈酚相对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逐代下降,二代林和三代林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山奈酚含量逐代增加,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低于对照;奎尼酸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鞣花酸、奎尼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龙胆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芦丁、龙胆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著负相关,鞣花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没食子酸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槲皮素、芦丁和香草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对香豆酸和山奈酚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杉木连栽可能会通过改变杉木根尖和根际土壤中酚类物质的积累来影响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杉木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最终导致杉木连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连栽 酚酸类物质 土壤酶活 根际土壤
下载PDF
茶树根际土壤抗酸铝真菌ALF-1(Neurosporasp.)对酸性土壤pH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梁月荣 刘祖生 +1 位作者 陆建良 骆颖颖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研究了茶树根际ALF- 1 真菌( Neurosporasp .) 对酸性土壤pH 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LF- 1 真菌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营养密切相关, 其生长速率随土壤有机营养含量的增加而加快。接种ALF- 1 真菌后, 在有机质含量不高的未垦酸性土... 研究了茶树根际ALF- 1 真菌( Neurosporasp .) 对酸性土壤pH 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LF- 1 真菌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营养密切相关, 其生长速率随土壤有机营养含量的增加而加快。接种ALF- 1 真菌后, 在有机质含量不高的未垦酸性土壤中, 没有明显的降低土壤铝和升高pH 的效果, 只有在添加有机营养物的情况下, 才表现出显著的降低土壤活性铝和提高土壤pH 的效果。文中就铝浓度和有机质对ALF- 1 真菌的影响、有机质降低土壤酸度的作用以及该菌与有机肥结合施用改良酸性土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际 抗酸铝 酸性 酸性土壤 pH 活性铝
下载PDF
管理模式对胶园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永川 杨春霞 +2 位作者 黎小清 李春丽 汤利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13-1217,共5页
对西双版纳割胶、未割胶条件下橡胶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不同保护带种植方式(距瓣豆绿肥覆盖与野生杂草覆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7~12月份橡胶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 对西双版纳割胶、未割胶条件下橡胶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不同保护带种植方式(距瓣豆绿肥覆盖与野生杂草覆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7~12月份橡胶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垂直差异。不同管理方式下橡胶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割胶处理>未割胶处理,距瓣豆绿肥覆盖土壤>野生杂草覆盖土壤。橡胶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全氮、全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管理方式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动态特征
下载PDF
根际微生态调节对杨树根系活力及土壤有效P转化的效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军 王媛 +1 位作者 焦一杰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6,共5页
以盆栽毛白杨、北京杨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将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褐疣柄牛肝菌)、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植物抗病诱导剂(水杨酸)以不同配比混合形成根际微生态调节物,并施于苗木根部,研究其对苗木生长、生物量、根系活力、... 以盆栽毛白杨、北京杨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将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褐疣柄牛肝菌)、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植物抗病诱导剂(水杨酸)以不同配比混合形成根际微生态调节物,并施于苗木根部,研究其对苗木生长、生物量、根系活力、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有效P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根际微生态调节物改善了苗木根际微生态环境,使毛白杨、北京杨盆栽苗的苗高、地径、总干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6.0%~35.0%,19.4%~38.9%,15.5%~86.4%和12.5%~26.2%,1.6%~20.3%,33.6%~72.7%,幼苗生长更为健壮和迅速;使毛白杨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6.71%~33.64%,北京杨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1.49%~49.46%,根系活力与苗木的生长、生物量有较大相关性;使毛白杨和北京杨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分别增加20.91%~36.35%和13.39%~54.98%,对根际区域的土壤有效P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富集率分别为7.49%~25.67%和17.85%~53.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根际微生态环境 根系活力 酸性磷酸酶 土壤有效P
下载PDF
菌根形成对不同成熟度的森林优势树种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童琳 唐旭利 +1 位作者 张静 张倩媚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4期93-98,共6页
研究了不同成熟度的森林中主要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程度、植物养分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试图探讨自然生态系统中菌根真菌影响下的磷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的森林群落高于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的森... 研究了不同成熟度的森林中主要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程度、植物养分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试图探讨自然生态系统中菌根真菌影响下的磷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的森林群落高于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的森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皆低于马尾松林,该林型非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6.66±0.69mmol·g–1·h–1)则显著高于马尾松林(3.97±1.05mmol·g–1·h–1)。2)磷酸酶活性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存在差异,群落中优势树种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3)由于植物缺磷往往表现为成熟叶片磷含量低,成熟叶片磷含量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显著负相关关系(R2=0.5416,P<0.0001)表明,磷限制可能是诱导磷酸酶产生的驱动力之一。菌根形成对于促进菌根共生体分泌磷酸酶,缓解土壤磷限制,提高植物磷吸收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树种 磷循环 侵染率 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 森林群落 磷限制
下载PDF
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酚酸物质变化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乔卿梅 程茂高 +1 位作者 王新民 魏志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51-154,共4页
对不同生育期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态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研究,为研究怀山药根际微生态与其品质的相关性奠定基础。采用室内测定法研究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酚酸物质含量。结果表明:怀山药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根际土壤中... 对不同生育期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态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研究,为研究怀山药根际微生态与其品质的相关性奠定基础。采用室内测定法研究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酚酸物质含量。结果表明:怀山药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含量和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且根茎膨大速度越快时上升趋势越明显;根际细菌绝对数量一直占根际土壤微生物的80%左右,并呈增长趋势;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活性逐渐增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含量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和多数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怀山药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根际微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壤中酚酸物质、微生物和酶活性间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山药 根际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酚酸
下载PDF
铅污染下旱地红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罗运阔 朱美英 +1 位作者 廖敏 赵小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5-288,共4页
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旱地红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外添不同含量单一重金属Pb在不同培养时间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b含量低于200 mg.kg-1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随Pb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当Pb含量高于200 mg.kg-1时,土... 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旱地红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外添不同含量单一重金属Pb在不同培养时间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b含量低于200 mg.kg-1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随Pb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当Pb含量高于200 mg.kg-1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随Pb含量的提高而逐渐降低,且Pb含量越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越低.Pb含量为200 mg.kg-1时酸性磷酸酶活性达到峰值,因此200 mg.kg-1可作为酸性磷酸酶活性转变的Pb表征临界浓度.此外,培养20 d前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培养20 d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下降.因此第20天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可作为受Pb胁迫的临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铅污染 旱地红壤 酸性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