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n synthesis and property of novel acid-bas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被引量:1
1
作者 Yong Fang Liang Hai Yan Pan Xiu Ling Zhu Yao Xia Zhang Xi Gao Jia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09-612,共4页
Sulfonated poly(phthalazinone)s (SPPENK, SPPESK and SPPBEK) were prepared by direct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from sulfonated monomers. The novel acid-base membranes were composed of sulfonated polymers as the acidi... Sulfonated poly(phthalazinone)s (SPPENK, SPPESK and SPPBEK) were prepared by direct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from sulfonated monomers. The novel acid-base membranes were composed of sulfonated polymers as the acidic compounds, and polyetherimide (PEI) as the basic compounds, casting from their N-methylpyrrolidone (NMP) solution directly onto clean glass plates at 60 ℃ aiming at enhancing membrane toughness and other relative properties. The resulted acid-base composite membranes had excellent resistance to swelling, thermo-stability, hydrolysis resistance and oxidative resistance properties with highly ion-exchange capacity (I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base composite membrane PEM STABILITY SULFONATION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novel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2
作者 GuorongChen PengfeiShi YongpingBail TaibingF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SCD 2004年第4期359-363,共5页
A novel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was prepared by blending an appropriateamount of LiClO_4 and 10 percent (mass fraction) fumed SiO_2 with the block copolymer of poly(ethylene oxide) (PEO) synthesized by poly (eth... A novel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was prepared by blending an appropriateamount of LiClO_4 and 10 percent (mass fraction) fumed SiO_2 with the block copolymer of poly(ethylene oxide) (PEO) synthesized by poly (ethylene glycol) (PEG) 400 and CH_2C1_2 The ionicconductivity,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rmal behavior of the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were studied by the measurements of AC impedance spectroscopy, linearsweep voltammetry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respectively. The glass transitiontemperature acts as a function of salt concentration, which increases with the LiClO_4 content.Lewis acid-base model interaction mechanism was introduced to interpre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between the filled fumed SiO_2 and the lithium salt in th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Over thesalt concentration range and the measured temperature, the maximum ionic conductivity of the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10^(-4.41) S/cm) appeared at EO/Li=25 (mole ratio) and 30 deg C, andthe beginning oxidative degradation potential versus Li beyond 5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ionic conductivity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Lewis acid-base model interaction
下载PDF
CeMO_(δ)/3DOM ZrTiO_(4)(M=Mn,Fe,C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炭烟颗粒的催化消除性能
3
作者 王瑞丹 杨林蛟 祖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00-303,共4页
消除柴油机尾气中的炭烟颗粒对人体健康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胶体晶体模板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eMO_(δ)/3DOM ZrTiO_(4)(M=Mn,Fe,Co)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全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扫描电... 消除柴油机尾气中的炭烟颗粒对人体健康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胶体晶体模板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eMO_(δ)/3DOM ZrTiO_(4)(M=Mn,Fe,Co)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全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扫描电镜等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能,并测试了Ce M O_(δ)/3DOM ZrTiO_(4)(M=Mn,Fe,Co)系列催化剂对炭烟颗粒的催化消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均具有独特的三维有序大孔结构,其中CeMnO_(δ)/3DOM ZrTiO_(4)催化剂对炭烟的催化活性最高,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炭烟颗粒 催化净化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下载PDF
磷脂酶A1对大豆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姜碧若 曾裕 +4 位作者 吕光勇 刘鹏飞 邝永燕 李军 毕艳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67-72,共6页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研究磷脂酶A1添加量、柠檬酸溶液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脱胶效果以及中性油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A1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0 mg/100 g油的磷脂酶A1、0.15 mL 45%柠檬酸溶液、50℃脱胶温度... 以大豆毛油为原料,研究磷脂酶A1添加量、柠檬酸溶液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脱胶效果以及中性油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A1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0 mg/100 g油的磷脂酶A1、0.15 mL 45%柠檬酸溶液、50℃脱胶温度、4 h反应时间。在最佳的脱胶工艺条件下,磷脂酶A1脱胶中性油中含磷量降至0.47 mg/kg,油脂得率(95.55%)高于酸化脱胶中性油的得率(92.94%)。酶法脱胶中性油与毛油的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相比,酶法脱胶中性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变化,甘油酯组成中的甘一酯和甘二酯相对含量减少、甘三酯相对含量增加;与酸化脱胶油脚相比,磷脂酶A1脱胶油脚中溶血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和溶血磷脂酰肌醇)的相对含量增加至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毛油 磷脂酶A1脱胶 含磷量 油脂得率 甘油酯组成 油脚磷脂组成
下载PDF
SiC纳米线改性C/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5
作者 桂凯旋 罗祥洁 +1 位作者 刘方瑜 赵晓玉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98,共10页
C/C复合材料因低密度、耐高温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材料方面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通过改性的方法提高该类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有望拓宽其应用领域。本文以酚醛树脂、Si和SiO_(2)粉体,以及催化剂二茂铁为原料,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法制备C/C复合... C/C复合材料因低密度、耐高温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材料方面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通过改性的方法提高该类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有望拓宽其应用领域。本文以酚醛树脂、Si和SiO_(2)粉体,以及催化剂二茂铁为原料,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法制备C/C复合材料,然后通过化学气相反应法在C/C复合材料中生成SiC纳米线(SiC_(nw)),制备出SiC_(nw)改性C/C复合材料(SiC_(nw)/C/C)。研究了C/C和SiC_(nw)/C/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探讨了SiC_(nw)含量对C/C复合材料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在C/C复合材料中成功引入具有核壳结构的SiC_(nw),并且随着SiC_(nw)含量增加,C/C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显著提升。当SiC_(nw)含量为15.4%(质量分数)时,SiC_(nw)/C/C复合材料在厚度为2.07 mm处的最小反射损耗值为-38.02 dB,明显低于同类其他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本文研究制备的SiC_(nw)/C/C复合材料可为高性能碳/陶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纳米线 碳纤维 复合材料 电磁波吸收性能 催化剂 化学气相反应
下载PDF
Octane compositions in sulfuric acid catalyzed isobutane/butene alkylation products:experimental and quantum chemistry studies
6
作者 Lina Liang Youzhi Liu +2 位作者 Weizhou Jiao Qiaoling Zhang Chao Zhang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1年第5期1229-1242,共14页
Octanes in alkylation products obtained from industrial alkylation were studied by batch experiments.More than eight octane isomers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ased on a cla... Octanes in alkylation products obtained from industrial alkylation were studied by batch experiments.More than eight octane isomers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ased on a classic carbenium ion mechanism,the carbocation transition states in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catalyzed alky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quantum-chemical simulations and predicted the concentration and octane isomerization products including trimethylpentane and dimethylhexane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heavier compounds that resulted from the oligomerization of octane and butene.The agreement between model calc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data was quite satisfactory.Calc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trimethylpentanes in the alkylation products were 2,2,4-trimethylpentane>2,3,3-trimethylpentane>2,3,4-trimethylpentane>2,2,3-trimethylpentane whether the 2-butene or i-butene acts as olefin.Heavier compounds in the alkylate were primarily formed by the oligomerization of dimethylhexane with 1-butene.Hopefully,the carbocation transition state models developed in this work will b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 distributions of octane in alkylation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uric acid catalyzed alkylation carbocation reaction transition state octane compositions
原文传递
TiO_2/wAC复合光催化剂的酸催化水解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48
7
作者 陈孝云 刘守新 +1 位作者 陈曦 孙承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7-522,共6页
以TiCl4为钛源,采用酸催化水解法合成了活性炭(AC)复合光催化剂TiO2/wAC(w:AC的质量分数,%).通过对苯酚、甲基橙以及六价铬的光催化降解,考察了AC含量、反应溶液初始pH值、使用次数对TiO2/wAC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并采用重力沉降法... 以TiCl4为钛源,采用酸催化水解法合成了活性炭(AC)复合光催化剂TiO2/wAC(w:AC的质量分数,%).通过对苯酚、甲基橙以及六价铬的光催化降解,考察了AC含量、反应溶液初始pH值、使用次数对TiO2/wAC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并采用重力沉降法测试了催化剂分离性能.采用XRD、DRS、FTIR、SEM、低温液氮吸附等对光催化剂晶相结构、光谱特征、表面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适宜AC含量的TiO2/wAC(wAC=5%,记为5AC)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AC掺杂可减小TiO2粒子凝聚,而对TiO2的晶相结构、晶粒大小以及表面性质影响不大,对TiO2能阈结构不产生影响.TiO2与AC结合牢固,接触界面处有Ti—O—C键生成.TiO2/5AC表现出高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是,AC所提供的适宜高浓度环境及对纳米尺寸TiO2团聚的有效抑制.TiO2/5AC的高活性,不易失活,易分离以及活性受pH变化影响较小的特性,使其在实际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活性炭 酸催化水解 TiO2/AC复合光催化剂 机理
下载PDF
国内外复合固体推进剂燃速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柴玉萍 张同来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7,56,共5页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复合固体推进剂燃速催化剂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纳米燃速催化剂及其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能产生协同效应的纳米复合型催化剂是目前的研究重点。集能量、键合、无烟、增塑、粘合功能...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复合固体推进剂燃速催化剂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纳米燃速催化剂及其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能产生协同效应的纳米复合型催化剂是目前的研究重点。集能量、键合、无烟、增塑、粘合功能的多功能燃速催化剂也成为复合固体推进剂燃速催化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固体推进剂 燃速催化荆 纳米材料 多功能燃速催化剂
下载PDF
氧化催化体系对稠油组成及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郑延成 陈奇 +2 位作者 王任芳 苏铁军 赵长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4-38,共5页
以过渡金属酸盐为催化剂,加入过氧化叔丁醚和质子供体对南阳含水稠油进行了氧化降解反应,根据反应后稠油粘度、酸值大小正交实验筛选了催化体系组成。考察了催化剂溶液酸碱性对反应后稠油粘度的影响,实验测试了反应温度、时间以及催化... 以过渡金属酸盐为催化剂,加入过氧化叔丁醚和质子供体对南阳含水稠油进行了氧化降解反应,根据反应后稠油粘度、酸值大小正交实验筛选了催化体系组成。考察了催化剂溶液酸碱性对反应后稠油粘度的影响,实验测试了反应温度、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对稠油粘度和组成的改变程度,并对作用后的稠油进行加碱中和处理,进一步探讨碱对稠油粘度的影响。TLC-FID族组成测试表明,较低温度下的氧化催化使稠油中的胶质减少20%,芳烃与饱和烃的量分别增加38%和13%,沥青质增加2.5%;稠油粘度由原始的58Pa·s下降到27Pa·s,酸值由2.2mgKOH/g增加到13.5mgKOH/g。在120℃、16h条件下催化反应后的稠油中加入0.5%~1.2%NaOH,粘度降到800mPa·s,降粘率99%以上,而反应前稠油加碱后最低粘度为5000mPa·s。适度氧化催化大幅降低反应温度、改变稠油流动性对于稠油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催化氧化降解 族组成
下载PDF
纳米CeO_2及其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对CO氧化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杨 陈志刚 +2 位作者 陈丰 刘强 陈爱莲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8-302,共5页
以硝酸铈和氢氧化钠为原料,使用超声雾化工艺实现微区反应制备纳米CeO2粉体和掺铜CeO2复合粉体;再以硝酸铈为铈源,氨水为沉淀剂,用凹凸棒石为载体合成凹凸棒石负载CeO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TEM、HRTEM和BET-N2等手段对所得产物的成... 以硝酸铈和氢氧化钠为原料,使用超声雾化工艺实现微区反应制备纳米CeO2粉体和掺铜CeO2复合粉体;再以硝酸铈为铈源,氨水为沉淀剂,用凹凸棒石为载体合成凹凸棒石负载CeO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TEM、HRTEM和BET-N2等手段对所得产物的成分、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所制备的纳米CeO2及其复合催化剂对CO氧化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CeO2粉体和掺铜CeO2复合粉体呈球形,粒径均为4~5nm,且单分散性好;所合成的CeO2/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中,CeO2颗粒均匀包覆在凹凸棒石表面。催化实验结果表明:CeO2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对CO氧化的催化活性就越高;凹凸棒石负载CeO2纳米复合催化剂具有很强的协同催化效应,可提高其催化活性;Cu(5%)-Ce-O催化剂对CO氧化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表明铜的掺入有利于提高CeO2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的低温活性,降低起燃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铈 凹凸棒石 超声雾化 掺杂 复合催化剂 催化氧化
下载PDF
复合电沉积法制备Sn-TiO_2纳米薄膜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爱昌 傅丽 +3 位作者 龙运前 王芳 梁东旺 董玲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4,共3页
采用复合电沉积法制备了TiO2质量分数为20.86%的Sn-TiO2纳米薄膜,研究了阴极电流密度、镀液温度、TiO2微粒的悬浮量等因素对薄膜中TiO2含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热处理后的SnO2-TiO2复合薄膜进行了表征,以... 采用复合电沉积法制备了TiO2质量分数为20.86%的Sn-TiO2纳米薄膜,研究了阴极电流密度、镀液温度、TiO2微粒的悬浮量等因素对薄膜中TiO2含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热处理后的SnO2-TiO2复合薄膜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模型化合物对薄膜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下所得复合纳米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Sn—TiO2纳米膜 复合电沉积法 性能 表征
下载PDF
Fe催化PAN炭纤维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东波 黄启忠 李晔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66-69,共4页
为了研究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在炭 炭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采用均热式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以针刺PAN炭纤维薄毡为基体 ,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体 ,丙烯为碳源 ,氮气为载气 ,在炉压 1.0kPa~ 1.3kPa ,沉积温度880℃、92 0℃下进行了Fe催化... 为了研究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在炭 炭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采用均热式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以针刺PAN炭纤维薄毡为基体 ,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体 ,丙烯为碳源 ,氮气为载气 ,在炉压 1.0kPa~ 1.3kPa ,沉积温度880℃、92 0℃下进行了Fe催化PAN炭纤维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的实验。经不同时间沉积后的样品在扫描电镜(SEM)下进行观察 ,发现 880℃时沉积 4h后在PAN炭纤维周围生成大量的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 ,而在 92 0℃时因催化剂失效导致热解炭对Fe催化剂颗粒包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PAN炭纤维 原位生长 纳米炭纤维 炭/炭复合材料
下载PDF
钼(VI)配合物催化氧化降解沥青砂中重组分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邹长军 黄志宇 罗平亚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2,共4页
针对沥青砂的重组分,探讨了催化氧化沥青砂降解反应体系有机相和残余相中有机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催化剂及氧化降解体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钼(VI)配合物 [ (MoO2 ) (C5H7O2 )2 ]催化剂对沥青砂的氧化降解是非常有效的,催化降解反应与... 针对沥青砂的重组分,探讨了催化氧化沥青砂降解反应体系有机相和残余相中有机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催化剂及氧化降解体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钼(VI)配合物 [ (MoO2 ) (C5H7O2 )2 ]催化剂对沥青砂的氧化降解是非常有效的,催化降解反应与氧化剂、氢质子供体有关。在 [ (MoO2 ) (C5H7O2 )2 ] /t BuOOH/H3PO4 体系中,沥青砂有机相中沥青质转化率为 10. 7%,残余相中沥青质转化率为 20%。TLC FID分析证明,沥青砂中沥青质的减少主要生成胶质和饱和烃,降解产物的得率为 1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砂 沥青质 催化氧化 族组成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磊 程玥 王成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脂肪酶添加量、底物(己酸/乙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应用二次回归中心组合试验法进行三因素五水平试验,以己酸乙酯产率为评价指标,进行... 目的:探讨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脂肪酶添加量、底物(己酸/乙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应用二次回归中心组合试验法进行三因素五水平试验,以己酸乙酯产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脂肪酶添加量0.5%、酸醇物质的量比1:1.3、反应时间12.2h、反应温度30℃,转速150r/min。在此条件下,己酸乙酯产率实际值为81.6%,与预测值相近。结论: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响应面法对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乙酯 响应面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无溶剂体系 酶法合成
下载PDF
M_xO_y-Al_2O_3复合氧化物在生物质油催化裂化中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凝 芦超 +2 位作者 尹跃华 张晓华 高新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79,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复合氧化物MxOy-Al2O3(MxOy=CeO_2,ZrO_2,SiO_2,TiO_2)催化剂,同时用XRD、SEM、TPD和FT-IR等对复合氧化物的晶相结构、酸种类、酸量以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氧化物MxOy-Al2O3对生物质油具有较好的催化...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复合氧化物MxOy-Al2O3(MxOy=CeO_2,ZrO_2,SiO_2,TiO_2)催化剂,同时用XRD、SEM、TPD和FT-IR等对复合氧化物的晶相结构、酸种类、酸量以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氧化物MxOy-Al2O3对生物质油具有较好的催化裂化的反应活性,其中ZrO_2-Al_2O_3有较好的裂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裂化反应产物分布中相对分子量小于100的占70.72%;SiO2-Al2O3表现出较好的脱氧率,裂解油中含氧率为17.72%,比原料油下降了24.29%,而CeO_2-Al_2O_3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结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Oy-Al2O3复合氧化物 生物质油 催化裂化
下载PDF
纳米TiO_2/微米Cu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可见光活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彬 闫军 +1 位作者 杜仕国 崔海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49-1551,1555,共4页
利用钛酸丁酯为原料,通过室温强迫水解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可见光活性的纳米TiO2/微米Cu复合粒子。XPS分析表明复合粒子的表面存在Cu2+、Ti4+、Sn2+元素。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4nm左右的TiO2颗粒覆盖在铜粉表面形成纳米/微米复合结构,... 利用钛酸丁酯为原料,通过室温强迫水解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可见光活性的纳米TiO2/微米Cu复合粒子。XPS分析表明复合粒子的表面存在Cu2+、Ti4+、Sn2+元素。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4nm左右的TiO2颗粒覆盖在铜粉表面形成纳米/微米复合结构,利用空载实验获得表面包覆的TiO2颗粒样品,XRD结果显示TiO2颗粒呈现锐钛矿型,粒径约3.5nm。TG-DTA结果表明复合粒子与原始铜粉具有不同的高温氧化过程,表明TiO2与铜粉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而不仅是简单的物理吸附。以甲基橙为模型化合物的降解实验显示出纳米TiO2/微米Cu复合粒子的可见光活性和可重复使用性,8h时照射后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7%,重复3次实验的降解率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铜粉 TIO2 复合粒子 光催化活性
下载PDF
两种酸、碱复合催化法制备SiO_2增透膜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婷婷 刘星生 +2 位作者 黄国林 王乐乐 张德富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30-1535,共6页
采用两种不同的酸碱复合催化方法制备SiO_2增透膜,对该增透膜的透过率、表面形貌、硬度等进行了比较。第一种方法是滴加HCl制备薄膜,与酸催化法制备的薄膜相比,透光率有所提高,但薄膜表面不均匀,影响了薄膜的透光率;第二种方法是滴加酸... 采用两种不同的酸碱复合催化方法制备SiO_2增透膜,对该增透膜的透过率、表面形貌、硬度等进行了比较。第一种方法是滴加HCl制备薄膜,与酸催化法制备的薄膜相比,透光率有所提高,但薄膜表面不均匀,影响了薄膜的透光率;第二种方法是滴加酸溶胶制备薄膜,其透过率高,薄膜硬度大,且薄膜表面颗粒均匀平整。采用红外光谱,XRD和SEM等手段对两种方法制备薄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滴加酸溶胶法得到的薄膜性质更稳定,透光率、强度等指标也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SIO2溶胶 酸碱复合催化 透光率
下载PDF
爆轰和爆炸冲击复合合成金刚石微粉得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保国 张景林 +2 位作者 王作山 刘玉存 王建华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9-433,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炸药爆轰和爆炸冲击复合合成金刚石的得率,对影响爆轰和爆炸冲击复合合成金刚石得率的催化剂、装药结构和起爆方式分别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nCl2、Ni(CHOO)2、CoCl2作为催化剂,金刚石的得率较高;球形装药结构的金... 为了进一步提高炸药爆轰和爆炸冲击复合合成金刚石的得率,对影响爆轰和爆炸冲击复合合成金刚石得率的催化剂、装药结构和起爆方式分别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nCl2、Ni(CHOO)2、CoCl2作为催化剂,金刚石的得率较高;球形装药结构的金刚石得率高于柱形装药结构;起爆方式中的起爆点的增加有利于金刚石得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金刚石得率 爆轰和爆炸冲击 复合合成 催化剂 装药结构 起爆方式
下载PDF
伊朗常压渣油和加氢尾油的性质与组成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志明 赵锁奇 王仁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3-116,120,共5页
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技术,对伊朗常渣及其加氢尾油进行了分离,测定了窄馏分的密度、折光率、残炭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元素、金属含量(镍、钒)、族组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对两种窄馏分的性质及其随收率的变化规律进... 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技术,对伊朗常渣及其加氢尾油进行了分离,测定了窄馏分的密度、折光率、残炭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元素、金属含量(镍、钒)、族组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对两种窄馏分的性质及其随收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比,计算了窄馏分的平均沸点。对加氢尾油馏分的二次加工性能进行了预测,分析了萃取分馏窄馏分和残渣的性质和组成对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氢尾油的馏分不适宜作为裂解原料,可以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馏分 尾油 常压渣油 残炭 沥青质 加氢 催化裂化 组成 收率 裂解原料
下载PDF
氮化硼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亚胺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捷 闫红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0-62,共3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氮化硼(PI/BN)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一系列不同偶联剂、催化剂含量等合成参数的优化,得到最佳性能的薄膜。采用称重法对薄膜的亚胺化及固化程度进行测定,黏度法对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使用FTIR,...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氮化硼(PI/BN)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一系列不同偶联剂、催化剂含量等合成参数的优化,得到最佳性能的薄膜。采用称重法对薄膜的亚胺化及固化程度进行测定,黏度法对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使用FTIR,DSC和TG对单体、制备过程及最终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中无机组分的加入不仅能使薄膜的强度提高,热性能也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氮化硼复合材料薄膜 偶联剂 催化剂 原位聚合法 热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