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ional Intrusive Signature from the Cameroon Coastal Basins to Bioko Island in Equatorial Guinea (Gulf of Guinea) Using Gravity Studies
1
作者 Eric N. Ndikum Charles T. Tabod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The Gulf of Guinea constitutes an area of great petroleum potential yet with very limited geophysical research information. Consequently in this study, a Bouguer anomaly map has been computed from gravity data coverin... The Gulf of Guinea constitutes an area of great petroleum potential yet with very limited geophysical research information. Consequently in this study, a Bouguer anomaly map has been computed from gravity data covering regions stretching from the Cameroon coastal basins to Bioko island (formerly Fernando Po) which is part of Equatorial Guinea. The data were further processed for Source Edge Detection (SED), Euler 3D deconvolution, 3D surface oriented models and 3D voxel solution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previously identified intrusive bodies around the Douala and Kribi/Campo sedimentary sub-basins and went ahead to suggest a probable continuity between these two. A possible extension of this body offshore the Gulf of Guinea right up to Bioko island with very striking similarities was also highlighted and it shows characteristic variations in the depth to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at different lo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usive Body 3D Surface-Oriented Model Gulf of Guinea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trusive body morpholog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karn miner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Fenghuangshan copper deposit, Tongling, Anhui,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Xian-cheng MAO Ying ZHAO +5 位作者 Hao DENG Bin ZHANG Zhan-kun LIU Jin CHEN Yan-hong ZOU Jian-qing LA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51-162,共12页
The shapes of intrusive body and contact zone migh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rebodies in skarn deposit.By taking Xinwuli intrusive body in Fenghuangshan copper deposit,Tongling,Anhui,China,as the r... The shapes of intrusive body and contact zone migh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rebodies in skarn deposit.By taking Xinwuli intrusive body in Fenghuangshan copper deposit,Tongling,Anhui,China,as the research object,a new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usion morphology and skarn mineralization.The first step of the method was to extra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and Euclidean distance transformation;the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ameters and orebodies was analyzed;finally correlational analyses between the parameters and mineralization indice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can effectively indicate the location of concealed ore bodies in skarn deposit,with the following parts as advantageous positions of skarn mineralization:(1)the parts away from the1st trend surface in the range from?25to50m;(2)the convex parts about200m away from the2nd trend surface,around which the tangent plane of the intrusive body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surface;(3)the contact zones with angle between intrusive body original contact surface and trend contact surface ranging from35°to70°;(4)the parts with angle between intrusive body original contact surface and regional extruding far crustal stress ranging from50°to60°.These knowledge can be applied to more skarn deposits for future mineral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usive bod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contact zone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skarn mineralization Fenghuangshan copper deposit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Near Surface Intrusions in South-West Cameroon Zone Using Gravity Data: Mining and Geothermal Implications
3
作者 Ghislain Nkamgan Ndongmo Fidèle Koumetio +1 位作者 François Ngapgue Ernest Léontin Lemoubo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9期268-296,共29页
The succession of tectonic phenomena in the South-West Cameroon area suggests that structures from the upper mantle infiltrated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cracks and fractures left by these phenomena to get closer to t... The succession of tectonic phenomena in the South-West Cameroon area suggests that structures from the upper mantle infiltrated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cracks and fractures left by these phenomena to get closer to the earth’s surface. However, the intrusive structures closest to the surface remain poorly known.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gravity data in order to characterise the near-surface intrusive bodies in the South-West Cameroon area, and then analyse their mining and geothermal implications.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e indirect, inverse and normalized standard deviation (NSTD) methods were used. The NSTD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ntours of the intrusive bodies. The indirect method (spectr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pths of the interfaces of three intrusive bodies, one located on the Bipindi-Ebolowa I axis (G5), the other on the Eseka-Pouma axis (G8) and the last on the Bokito-Monatele axis (G11).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roofs located between 0 and 0.61 km, between 0 and 0.37 km and between 0 and 0.73 km for the G5, G8 and G11 bodies,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2D inversion method allowed us to estimate the density contrasts of the intrusive bodies (G5, G8 and G11).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intrusive bodies detected by the NSTD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map, as well as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gave indications of interesting zones for mining prospecting and for the search for geotherma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guer Anomaly Spectral Analysis Inverse Method NSTD Method intrusive Body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地区疑似侵入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杨丽华 刘池洋 +3 位作者 黄雷 周义军 刘永涛 秦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6,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岩浆岩体的发现对于构造-热事件重建、古地温场恢复及油气地质作用解析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首次在盆地内部古峰庄地区发现疑似浅层侵入岩体,刻画了其空间展布并探讨了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显...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岩浆岩体的发现对于构造-热事件重建、古地温场恢复及油气地质作用解析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首次在盆地内部古峰庄地区发现疑似浅层侵入岩体,刻画了其空间展布并探讨了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显示,古峰庄地区存在6个疑似侵入岩体,在平面上多呈环状或云朵状,剖面上愈临近岩体核部,地层杂乱反射和丘状构造特征愈明显。据岩体分布形式和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其分为“岩浆深分散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和“岩浆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前者由深及浅均有杂乱反射现象,与围岩反射特征明显有别,产状近直立,伴生断裂发育。后者仅在1 000 ms等时切片以上的浅部层系呈杂乱丘状反射,其下地层呈正常的层状反射、几乎不见地层扰动现象。分析认为先存断裂的存在及其数量、规模、垂向叠置程度、核部与端部断距以及地层压力,是造成岩浆差异式上涌的主因。结合盆内其他岩浆岩体发育特征和形成时代,认为古峰庄疑似侵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与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规模成烃期和成藏期一致,此阶段的热液活动对该区油气生成、保存和成藏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侵入岩体 古峰庄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复杂岩溶地区火成岩对建坝成库的影响——以张家寨水库为例
5
作者 余加松 伍登浩 顾兴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129,共7页
张家寨水库地处岩溶发育区,火成岩的存在形成了新的构造界面并切割了原有的地层分布,进而改变了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查明该水库的地质构造特征、不同岩性的差异风化及火成岩分布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成为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以张家寨... 张家寨水库地处岩溶发育区,火成岩的存在形成了新的构造界面并切割了原有的地层分布,进而改变了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查明该水库的地质构造特征、不同岩性的差异风化及火成岩分布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成为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以张家寨水库工程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该区域岩溶与火成岩复合物质条件下的建库难题,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研究发现:该地区玄武岩分布区风化深度普遍较深,这直接影响了坝址的选择;辉绿岩侵入体与薄层灰岩的接触带差异风化明显,部分接触带闭合完整,可作为坝基持力层和地下水位低槽区帷幕灌浆下限;而局部接触带形成风化深槽,降低了岩体工程地质参数,不能满足建坝地基要求,需采取专门工程措施进行处理;此外,辉绿岩侵入灰岩料场中部,导致料场储量大为减少,对水库建设材料供应造成不利影响。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火成岩 建坝成库 茅口组灰岩 侵入体 张家寨水库
下载PDF
侧面柱碰撞工况建模仿真分析在某MPV车型车身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6
作者 郑光洁 曹欢 +2 位作者 王德 韩菲菲 王晓鑫 《天津科技》 2024年第5期60-63,共4页
根据某新能源MPV车型车身结构特点,进行局部精细化建模,通过侧面柱碰撞工况建模仿真分析,发现车身结构存在上端强度不足、顶棚上边梁折弯、B柱上端焊点大面积失效、侧面入侵过大等问题,从连接形式、材料选择、结构设计3方面给出优化方案... 根据某新能源MPV车型车身结构特点,进行局部精细化建模,通过侧面柱碰撞工况建模仿真分析,发现车身结构存在上端强度不足、顶棚上边梁折弯、B柱上端焊点大面积失效、侧面入侵过大等问题,从连接形式、材料选择、结构设计3方面给出优化方案,从而有效降低侧面车身侵入,改善车身关键结构变形趋势,同时降低乘员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V 侧面柱碰撞工况 精细化建模 连接形式 车身侵入 结构变形
下载PDF
敦煌地块寒武纪—早奥陶世中酸性侵入体:古亚洲洋南缘古生代早期俯冲的记录 被引量:1
7
作者 康磊 王涛 +5 位作者 李天虎 计文化 王杰 董浩强 张玉 张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3-844,共22页
一直以来,敦煌地块缺少1.6-0.46Ga的地质记录,从而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块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本次工作在敦煌地块东北缘新发现了寒武纪-早奥陶世小宛山岩体、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 一直以来,敦煌地块缺少1.6-0.46Ga的地质记录,从而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块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本次工作在敦煌地块东北缘新发现了寒武纪-早奥陶世小宛山岩体、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等多个中酸性侵入体,测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17±3Ma、480±3Ma和473±3Ma,由此厘定出敦煌地块目前古生代最古老的侵入岩体及早奥陶世侵入岩体。通过这些岩体的岩石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环境下形成的富钠质I型花岗岩。其中,小宛山花岗闪长质岩体是在低压低温条件下由玄武质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成,同时受到俯冲流体的强烈交代;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则是在高压低温富水条件下,由新生镁铁质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受到地幔楔强烈混染而形成,虽然它们均属于(类)O型埃达克岩,但其部分熔融的压力及其残留矿物组合不同。上述研究揭示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517Ma就存在俯冲作用,且至少持续了44Myr。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晚震旦世-早寒武世(574-518Ma),敦煌地块北缘被动陆缘演化阶段;(2)寒武纪第二世-早奥陶世(517-471Ma),敦煌地块北缘活动陆缘演化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分别向敦煌地块和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发生双向俯冲消减;(3)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64-412Ma),敦煌地块与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碰撞造山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早奥陶世 侵入体 敦煌地块 早古生代 古亚洲洋俯冲 大地构造演化
下载PDF
断陷湖盆沿层侵入火成岩、湖底扇砂岩体的定量化识别及预测方法-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
8
作者 苏玉平 陈广坡 +3 位作者 谢明贤 Zhengxi Xueluo Honglia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488-498,671,共12页
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在地震波形上具有类似反射特征,将它们从地震资料中识别区分并实现定量化预测,是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文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构建了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的... 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在地震波形上具有类似反射特征,将它们从地震资料中识别区分并实现定量化预测,是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文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构建了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的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地震正演模拟,确定上述两种地质体与地震敏感参数高亮体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定量解释图版,最终实现了两种地质体的定量识别、分布预测。研究发现,高亮体值大于630代表了沿层侵入火成岩的地震响应,小于380即为泥岩,介于二者之间则是湖底扇砂岩体的响应。基于模型正演的高亮体地震属性,可以用于定量区分沿层侵入火成岩和湖底扇砂岩体;实钻证实了预测结果,该方法具有在类似地区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层侵入火成岩 湖底扇 高亮体 地震属性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赣粤界山发现花岗伟晶岩型铍多金属矿
9
作者 赵如意 王登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5-1309,共5页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产出于后碰撞到非造山构造背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中,侧向侵位的晚阶段高分异花岗岩是有利的成矿母岩。南岭成矿带发育稀有金属矿化的花岗岩很多,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却较罕见。贵东岩体具备花岗伟...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产出于后碰撞到非造山构造背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中,侧向侵位的晚阶段高分异花岗岩是有利的成矿母岩。南岭成矿带发育稀有金属矿化的花岗岩很多,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却较罕见。贵东岩体具备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的成矿条件,“界山”有利于矿体保存。笔者通过野外查证,在贵东岩体赣粤界山附近的龟尾山和牛牯石地段均发现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该花岗伟晶岩脉铍矿化强烈,脉体规模和矿物分带性特征表明其找矿潜力大,综合利用价值高。此发现不仅补充了南岭成矿带的稀有金属成矿类型,还表明二(白)云母花岗岩的小岩体周边也有可能发现花岗伟晶岩型铍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成矿带 贵东岩体 界山 花岗伟晶岩型 铍多金属 找矿方向
下载PDF
融合图像与红外传感的变电站异物入侵在线监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鹏 陈聪 +2 位作者 徐盛秋 蔡富裕 廖华 《电子设计工程》 2023年第15期178-181,186,共5页
为保证变电站体系的安全运行,防止小动物入侵,提出了融合图像与红外传感的变电站异物入侵在线监测方法。利用红外传感设备,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融合在一起,通过节点规划的方式,完成异物入侵监测区域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确定入侵数据的样... 为保证变电站体系的安全运行,防止小动物入侵,提出了融合图像与红外传感的变电站异物入侵在线监测方法。利用红外传感设备,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融合在一起,通过节点规划的方式,完成异物入侵监测区域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确定入侵数据的样本集合,根据已选取的监测指标,计算权重指标的具体数值,完成融合图像与红外传感的变电站异物入侵在线监测方法的设计与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监测的小动物入侵图像更为清晰,符合维护变电站安全运行能力的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传感 变电站 异物入侵 图像融合 样本集合 监测指标
下载PDF
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突涌成因与处治措施研究
11
作者 孙来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5期253-258,共6页
为探究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突涌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本文以泸石高速海螺沟隧道右洞出口段的突涌事件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的地质勘查,提出突涌发生的原因以及突涌特点,并通过现场的施工经验总结了此类地层的突涌处治措施。主要... 为探究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突涌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本文以泸石高速海螺沟隧道右洞出口段的突涌事件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的地质勘查,提出突涌发生的原因以及突涌特点,并通过现场的施工经验总结了此类地层的突涌处治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火成岩岩脉侵入引发的挤压和蚀变作用使得岩脉周边区域围岩松散破碎,具有较强的致灾性;(2)火成岩侵入蚀变区域突涌型式为间歇性突涌,受外源扰动和地下水影响大,并且涌出物稠度高,呈泥浆状;(3)所提出的帷幕注浆加固+大管棚超前支护方案可以实现对蚀变围岩的大范围加固以及水压的释放,保障了后续开挖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侵入岩脉蚀变带 突涌 处治措施
下载PDF
GPT-N:“人机联袂”对生命教育的深度挖掘
12
作者 刘沃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76-81,共6页
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嵌入人类的生命,特别是刚刚问世的ChatGPT将深度影响和改写生命的进程。本文从技术哲学角度阐发“人机联袂”给人类生命及其教育体系带来的重大变革,并由此发掘“生命教育”的更深层含义。
关键词 ChatGPT 人机联袂 数字身体 深度神经网络互侵 生命哲学
下载PDF
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 被引量:37
13
作者 陈玲 马昌前 +3 位作者 张金阳 刘园园 佘振兵 张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9,共7页
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出露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0%左右,不同时代的侵入岩是重塑造山带演化历史的窗口。报道了新编绘的《大别造山带及邻区侵入岩地质图(1∶50万)》的编制过程及其意义。该图反映了大别造山带侵入岩的空间分布、侵位时代、岩... 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出露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0%左右,不同时代的侵入岩是重塑造山带演化历史的窗口。报道了新编绘的《大别造山带及邻区侵入岩地质图(1∶50万)》的编制过程及其意义。该图反映了大别造山带侵入岩的空间分布、侵位时代、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为了方便查阅,对出露的侵入岩体进行了编号。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的侵入岩侵位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并有少量晚侏罗世、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岩体。新元古代岩体主要呈岩株状产出于南大别和西大别红安地区,北淮阳地区亦有少量分布;早古生代侵入岩类规模较小,主要于奥陶纪—志留纪时期侵位,分别呈带状分布于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形成双岩浆带;晚侏罗世岩体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分布广泛,面积约占整个大别造山带的47%。认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同期向北西方向的俯冲和随后的伸展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侵入岩 地质图
下载PDF
北秦岭武关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平 陈隽璐 +3 位作者 徐学义 王洪亮 李婷 高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0-624,共15页
武关岩体位于北秦岭武关镇,侵入于丹凤岩群之中,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属低钾拉斑-中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LILE/HFSE比值,且显示出有俯冲沉积物的地球化学... 武关岩体位于北秦岭武关镇,侵入于丹凤岩群之中,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属低钾拉斑-中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LILE/HFSE比值,且显示出有俯冲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信息,因而其形成与大洋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型式为LREE富集、HREE平坦的右倾型且无明显的Eu负异常。此外,其明显富铝、富钠,有较高的Sr/Yb比值和CaO/Na2O比值,因而极有可能为角闪石作为主要残余条件下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假定有角闪石为稳定残留的中下地壳压力条件下,通过对稀土元素的模拟计算表明:以丹凤岩群中形成于岛弧环境下的斜长角闪岩为源岩在部分熔融程度为30%~40%,残余矿物相以角闪石为主并伴有少量的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石榴子石极有可能无残余)的条件下,可以形成该类岩体。经锆石阴极发光(CL)研究及LA-ICPMS同位素测年技术分析后可知,武关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38.6±2.2Ma。该年龄晚于商丹洋的俯冲消减阶段,但仍明显保留有俯冲消减环境所具有的地球化学特征,因而其可能继承有俯冲消减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岛弧成因的斜长角闪岩为源岩进行的稀土元素部分熔融模拟计算,可以证明武关岩体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期中下地壳源区岩石在碰撞造山过程中由"滞后的消减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关岩体 丹凤岩群 商丹构造带 俯冲消减作用
下载PDF
青海赛什塘铜矿区侵入岩体地球化学及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被引量:27
15
作者 刘建平 赖健清 +3 位作者 谷湘平 王雄军 毛寅 宋文彬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2-632,共11页
位于青海东部的鄂拉山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为探讨该区岩浆岩-成矿作用,选取赛什塘矿区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锆石U-Pb LA-ICPMS测试。主量元素结果显示:赛什塘铜矿区杂岩体的石... 位于青海东部的鄂拉山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为探讨该区岩浆岩-成矿作用,选取赛什塘矿区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锆石U-Pb LA-ICPMS测试。主量元素结果显示:赛什塘铜矿区杂岩体的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属于偏铝质岩石,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系列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弱或无Eu异常,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具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一致,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特点。矿区岩体锆石阴极发光照相显示:锆石全部具环带结构,显示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年代学显示石英闪长玢岩具岩浆环带锆石的27个测试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3.2±2.2)Ma(MSWD=0.82);花岗斑岩具岩浆环带锆石的21个测试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9.9±2.6)Ma(MSWD=0.89)。因此,岩体形成于220 Ma左右,为印支晚期岩石圈拆沉作用产生壳-幔混合岩浆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侵入岩体 赛什塘铜矿区 青海省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干热岩赋存前景及与靶区选址研究 被引量:69
16
作者 蔺文静 甘浩男 +1 位作者 王贵玲 马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43-2058,共16页
干热岩资源是未来重要的清洁型能源,干热岩资源靶区选址是进行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最基础的工作。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干热岩开发项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干热岩选址的地热地质学指标,并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干热岩赋存背景进行论述,选... 干热岩资源是未来重要的清洁型能源,干热岩资源靶区选址是进行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最基础的工作。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干热岩开发项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干热岩选址的地热地质学指标,并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干热岩赋存背景进行论述,选取了广东阳江新州、广东惠州黄沙洞、雷琼断陷盆地、海南陵水等几个地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干热岩开发的重点潜力靶区,在综合分析各靶区深部地热地质背景、深部热异常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深部温度场模型,进行了干热岩资源靶区选址对比研究,对下一步优先勘查靶区及勘查方案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酸性岩体 靶区选址 指标体系 东南沿海
下载PDF
新疆坡北基性-超基性岩带Ⅰ号岩体Sm-Nd和SHRI MP U-Pb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8
17
作者 李华芹 陈富文 +4 位作者 梅玉萍 吴华 程松林 杨甲全 代玉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3-469,共7页
坡北基性_超基性岩带Ⅰ号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北山裂谷带内,侵位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该岩体规模较大、分异良好,是坡北岩带中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最具代表性岩体之一。前人根据侵位地层的时代,间接推断该岩体形成于中、晚石炭世。... 坡北基性_超基性岩带Ⅰ号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北山裂谷带内,侵位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该岩体规模较大、分异良好,是坡北岩带中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最具代表性岩体之一。前人根据侵位地层的时代,间接推断该岩体形成于中、晚石炭世。笔者首次对该岩体不同岩相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岩体Sm_Nd等时线年龄为(307±32)Ma(95%可信度,MSWD=0.12),辉长岩锆石SHRIMPU_Pb年龄为(278±2)Ma(95%可信度,MSWD=1.17)。鉴于铜镍矿化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熔离型,说明坡北Ⅰ号铜镍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后碰撞构造背景下幔源岩浆上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基性-超基性岩 坡北Ⅰ号岩体 SM-ND年龄 锆石SHRIMP U-Pb年龄 新疆
下载PDF
湖南道县大坳岩体型钨锡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树生 曾志方 赵永鑫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57-667,共11页
大坳岩体型钨锡矿床赋存于金鸡岭复式花岗岩体内。通过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阐述,运用Pb、S、H、O同位素测试成果,探讨了矿床成因,初步总结了矿床成因模式。认为该矿床是与区内多期次构造活动和岩浆脉动侵位、演化有关。矿... 大坳岩体型钨锡矿床赋存于金鸡岭复式花岗岩体内。通过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阐述,运用Pb、S、H、O同位素测试成果,探讨了矿床成因,初步总结了矿床成因模式。认为该矿床是与区内多期次构造活动和岩浆脉动侵位、演化有关。矿床形成温度为260~340℃,成矿热液盐度为0.88%~11.22%,成矿压力为862×105Pa,成矿深度为2~3km。矿床属中—高温交代成因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型钨锡矿床 成矿岩体 成因 大坳 湖南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毫义哈达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捷 张宝林 +3 位作者 徐永生 祁民 沈晓丽 郭志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64-579,共16页
内蒙古中部毫义哈达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陆缘增生带,通过对该岩体进行系统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毫义哈达岩体是由辉石闪长岩类构成。在对两个样品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均为266±2 Ma,表明岩... 内蒙古中部毫义哈达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陆缘增生带,通过对该岩体进行系统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毫义哈达岩体是由辉石闪长岩类构成。在对两个样品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均为266±2 Ma,表明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对14个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岩体属钙—碱性系列;Eu有一定程度的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及轻稀土,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富Cu、Cr等过渡元素。岩体在地球化学上还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推测其岩浆源区曾遭受过古亚洲洋板片流体交代。依据区域构造演化,推测毫义哈达岩体侵位于造山后伸展环境,成岩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并且发生了结晶分离作用。地球化学的特征以及在该岩体发现的铜钨矿化,预示着该地区将是一个有利的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义哈达岩体 辉石闪长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云南剑川金河岩体中地幔流体交代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显凡 赵甫峰 +3 位作者 陶专 宋祥峰 蔡永文 蔡飞跃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云南剑川金河岩体中的硅化霓辉正长斑岩含有较多的镁铁-超镁铁质深源岩石包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伴随交代蚀变,其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沿矿物粒间和矿物晶体裂隙或解离纹贯入或穿插的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物质。... 云南剑川金河岩体中的硅化霓辉正长斑岩含有较多的镁铁-超镁铁质深源岩石包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伴随交代蚀变,其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沿矿物粒间和矿物晶体裂隙或解离纹贯入或穿插的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对该物质进行了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其组成以微晶硅酸盐矿物为主,含少量微晶石英,尤其是含有微晶地幔标型矿物——含钛磁铁矿(或镜铁矿)和含铬自然铁;后两者与硅酸盐矿物构成超显微熔离结构交生。研究认为,这种物质组成和特征,是具超临界和熔浆性质的地幔流体的微观表现,其活动所引发的交代蚀变表现为硅化、钠化及深源包体中的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的退变序列。这一地幔流体作用微观踪迹的揭示,对于分析和论证滇西地区新生代多金属成矿的深部地质作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黑色不透明微晶固体 地幔标型矿物 地幔流体作用 金河岩体 剑川 云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