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Factor to Characterize Mechanism of “Strong Column-Weak Beam” of RC Frame Structures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心霞 公茂盛 +1 位作者 韩庆华 谢礼立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5年第6期484-491,共8页
Most reinforced concrete(RC)frame structures did not achieve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failure mode in recent big earthquak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ignificant property loss. To ... Most reinforced concrete(RC)frame structures did not achieve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failure mode in recent big earthquak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ignificant property loss. To deal with this serious problem, a new column-beam relative factor was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ve yield situation of column ends and beam ends. By limiting the column-beam relative factor, RC frame structures could achieve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failure mode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The limit values of column-beam relative factor were calculated, analyzed and verified by using structural simulation models for corner columns in the bottom story of structures, which are destroyed most seriously in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mit values should be analyzed under bi-directional ground motion and with different axial compression ratios of columns.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of ground motions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imit values, while the type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imit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 frame structur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limit value of column-beam relative factor moment magnification factor at column end
下载PDF
国内外规范“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分析与对比
2
作者 马铭湖 许名鑫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6期95-99,109,共6页
对广东省地方标准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美、欧、日规范关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规定进行介绍,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楼板作用等各规范关于“强柱... 对广东省地方标准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美、欧、日规范关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规定进行介绍,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楼板作用等各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规定的差异进行比较,指出广东《高规》在内力调整措施上与其他规范不同,在抗震性能设计中通过构件重要性系数和承载力利用系数实现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更容易调整超强地震下引人的柱梁安全系数比指标,并给出框架梁端翼缘宽度范围内楼板钢筋的具体规定,减少梁配筋量。基于各规范设计规定,结合Pushover分析及动力弹塑性分析以6层RC框架结构作为对象进行计算分析,对梁柱钢筋用量、柱梁安全系数比、梁柱损伤及耗能情况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RC框架结构各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规定的效果,该算例广东《高规》的柱配筋量、柱梁安全系数比较大,在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方面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现浇楼板 柱梁安全系数比
下载PDF
基于梁铰机制的柱端弯矩增强措施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红 孙永炜 +1 位作者 张睿 白绍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74,83,共12页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塑性铰普遍出现在柱端,该震害现象促使我国抗震规范在2010版提高了"强柱弱梁"措施。新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一、二抗震等级而言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但低烈度区、三级抗震的取值仍缺乏依据。...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塑性铰普遍出现在柱端,该震害现象促使我国抗震规范在2010版提高了"强柱弱梁"措施。新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一、二抗震等级而言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但低烈度区、三级抗震的取值仍缺乏依据。该文按现行中国规范设计5个位于Ⅱ类场地的不同设防烈度分区、不同抗震等级的规则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讨论现浇板钢筋、梁下部纵筋等对"强柱弱梁"措施的影响规律。以强震下除底层柱下端外其他柱截面纵筋不屈服的梁铰机制为原则建立非线性计算模型,对每个框架分别输入30条符合要求的地震波,在OpenSees平台上对5个框架进行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并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需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7度区三级抗震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抗震规范取1.3明显不足,建议提高其取值,并同时附加将中间节点处绝对值较小的梁端负弯矩取为零的计算原则;8度区二级框架、9度区一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需求的统计结果较规范取值偏大得相对较少。基于梁端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需求的统计特征值离散性更小、沿楼层变化不大,同时其已包含板钢筋的贡献,是相对更好的"强柱弱梁"措施形式,此时抗震规范的一、二抗震等级的弯矩增大系数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非线性分析
下载PDF
PC框架结构基于易损性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耀庭 杨力 +1 位作者 张江 张诚诚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4-116,共13页
研究和震害均表明,按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当前指导我国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04规程是以01抗震规范为基础编制的,滞后于10抗震规范,因而,有必要进行PC框架结构"强... 研究和震害均表明,按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当前指导我国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04规程是以01抗震规范为基础编制的,滞后于10抗震规范,因而,有必要进行P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首先,考虑进行PC框架设计时其梁中受力钢筋预先确定的特点,提出均采用抗震等级为一级的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的方法,即:依据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来调整其柱端弯矩的方法;其次,针对与新方法匹配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合理取值问题,依据04规程设计了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4个多层PC框架,并在OpenSees平台上对其建立非线性分析模型,建模时以框架能形成"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为目标,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除框架底层柱下端外其他柱截面的纵筋均不屈服的梁铰机制,对每个框架分别输入35条地震波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并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需求值进行统计,结果表明:PC框架结构边节点和中节点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在抗震等级为三级时可分别取1.05、1.0,二级时分别取1.25、1.15,一级时分别取1.3、1.2;最后,按新方法对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两个PC框架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其进行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调整系数 抗震性能评估 易损性分析
下载PDF
支撑屈服后屈曲约束支撑框架损伤集中效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冯玉龙 吴京 +1 位作者 种迅 孟少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4,共10页
屈曲约束支撑(BRB)屈服后刚度较低,某一层或几层BRB率先屈服会造成屈曲约束支撑框架(BRBF)进入弹塑性阶段后不同楼层间刚度的突变,框架弯矩会重分布,进而影响框架的损伤机制。为此,提出框架基于柱端弯矩比的强柱弱梁计算公式,公式表明:... 屈曲约束支撑(BRB)屈服后刚度较低,某一层或几层BRB率先屈服会造成屈曲约束支撑框架(BRBF)进入弹塑性阶段后不同楼层间刚度的突变,框架弯矩会重分布,进而影响框架的损伤机制。为此,提出框架基于柱端弯矩比的强柱弱梁计算公式,公式表明:当框架节点下部与上部柱端弯矩同号相等时,柱梁承载力比需求最小为1;当弯矩反向相等时,需求则为无穷大;通过分析楼层间BRB刚度比对两层BRBF弯矩分布的影响,说明BRBF中某层支撑屈服会导致该层节点下部与上部柱端弯矩比发生较大的改变,节点上部柱端弯矩甚至反向增大;综上,支撑屈服后BRBF易出现层间柱铰机制。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提出的强柱弱梁计算公式和BRBF弯矩分布规律,同时表明:当BRB-框架刚度比较大或者框架柱梁承载力比较小时,BRBF损伤集中效应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 强柱弱梁 损伤集中效应 柱端弯矩比 柱梁承载能力比
下载PDF
基于抗震RC框架梁节点设计问题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秦鹏 郑宏宇 黄琦 《建筑技术开发》 2020年第21期27-28,共2页
通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发现RC框架结构主要表现为“强梁弱柱”的破坏形式。针对此问题,通过比较各国规范的设计理念、有效翼缘宽度取值、现浇楼板及板筋对框架结构承载力影响以及框架梁柱节点构造形式创新,总... 通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发现RC框架结构主要表现为“强梁弱柱”的破坏形式。针对此问题,通过比较各国规范的设计理念、有效翼缘宽度取值、现浇楼板及板筋对框架结构承载力影响以及框架梁柱节点构造形式创新,总结了框架梁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 梁-柱节点 梁端负弯矩承载力 抗震
下载PDF
边中跨比对山区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受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玥 李春旗 唐明亮 《西部交通科技》 2013年第7期81-84,88,共5页
文章采用位移法推导出连续刚构桥模型的截面弯矩和梁端转角公式,比较了不同参数取值下模型的内力变化,并结合工程实例,从结构受力的角度分析了连续刚构桥的边中跨比与其墩梁内力、梁端转角及挠度之间的关系,对同类桥梁的边中跨比取值提... 文章采用位移法推导出连续刚构桥模型的截面弯矩和梁端转角公式,比较了不同参数取值下模型的内力变化,并结合工程实例,从结构受力的角度分析了连续刚构桥的边中跨比与其墩梁内力、梁端转角及挠度之间的关系,对同类桥梁的边中跨比取值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中跨比 弯矩 梁端转角 连续刚构桥 位移法
下载PDF
带一跨裙房的某高层结构改造分析与探讨
8
作者 王金来 刘建强 邱旭光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7,共4页
通过带一跨裙房的某高层结构改造设计,发现裙房框架梁的实际配筋远小于软件的计算结果,而在实际应用中该框架梁未有损坏。通过计算发现:裙房与主体相交处柱的竖向变形远大于裙房柱,竖向变形差引起裙房框架梁产生较大的附加弯矩,这种竖... 通过带一跨裙房的某高层结构改造设计,发现裙房框架梁的实际配筋远小于软件的计算结果,而在实际应用中该框架梁未有损坏。通过计算发现:裙房与主体相交处柱的竖向变形远大于裙房柱,竖向变形差引起裙房框架梁产生较大的附加弯矩,这种竖向变形差可以通过计算和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来解决,从而减小裙房框架梁的截面与配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改造 裙房梁 竖向变形差 附加弯矩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合理破坏模式研究
9
作者 刘欣冉 聂小雪 《山西建筑》 2019年第20期65-67,共3页
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模式展开研究,建立了框架结构模型,分析了框架结构基于规范给定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破坏模式,并探究了使结构出现良好破坏模式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建议取值。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下载PDF
基于框架结构的铁路房建弯矩调幅计算
10
作者 厉杰 《有色金属文摘》 2015年第1期33-34,共2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铁路房建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框架梁在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情况,主要是由混凝土裂缝所引力,导致钢筋的锚固出现移动的情况,形成塑性铰而产生转动力。因此,采用"弯矩调幅法"来考虑内力...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铁路房建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框架梁在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情况,主要是由混凝土裂缝所引力,导致钢筋的锚固出现移动的情况,形成塑性铰而产生转动力。因此,采用"弯矩调幅法"来考虑内力的重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梁端弯矩 调幅计算
下载PDF
框架结构梁端弯矩调幅计算分析
11
作者 陈洁姝 《城市建筑》 2014年第30期55-55,共1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框架结构进行弯矩调幅的原因,重点对框架结构梁端弯矩进行调幅和不调幅的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对框架结构进行更加合理地设计。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梁端弯矩 调幅计算
下载PDF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竖向变形差的实测与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梁富华 韩建强 +3 位作者 甘海峰 罗沁 陈林 王锋波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89,共8页
以南海荣耀国际金融中心为工程背景,对塔楼的12、23、35层、主屋面(169.75 m)及塔顶(179.50 m)楼层的外框架柱与核心筒进行设点观测。基于观测结果,得到从结构施工到结构封顶258 d后外框架柱与核心筒的竖向变形差,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曲线... 以南海荣耀国际金融中心为工程背景,对塔楼的12、23、35层、主屋面(169.75 m)及塔顶(179.50 m)楼层的外框架柱与核心筒进行设点观测。基于观测结果,得到从结构施工到结构封顶258 d后外框架柱与核心筒的竖向变形差,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析,预测出结构封顶2年后相对观测点的竖向变形差。利用有限元程序SATWE分析外框架柱与核心筒的竖向弹性变形差。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竖向构件含钢率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的CEB-FIP 1990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分析从结构施工至结构封顶2年后外框架柱与核心筒的竖向变形差;通过对比实测数据与有限元模拟数据,分析由竖向构件变形引起的框架梁端的附加弯矩可调幅度。结果表明:对于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考虑了混凝土徐变和收缩的实测变形差比弹性计算变形差小约70%,即由竖向构件变形差引起的连接处框架梁端的附加弯矩值比有限元的模拟值小很多。研究认为,DBJ 15-92—201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5.2.4条中,对高层建筑结构中框架梁附加弯矩的调整幅度上限值可提高到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 竖向变形差 现场实测 弹性变形差 徐变收缩 框架梁端附加弯矩
原文传递
我国“强柱弱梁”措施表达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红 徐云中 +1 位作者 孙永炜 白绍良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33,共6页
对于按中国规范分别设计的位于不同设防烈度分区、不同抗震等级的2个空间框架和5个平面框架,通过考察各节点的四类弯矩比计算结果,讨论了楼层位置、烈度区、梁跨度、现浇板钢筋、梁底纵筋"超配"等因素对"强柱弱梁"... 对于按中国规范分别设计的位于不同设防烈度分区、不同抗震等级的2个空间框架和5个平面框架,通过考察各节点的四类弯矩比计算结果,讨论了楼层位置、烈度区、梁跨度、现浇板钢筋、梁底纵筋"超配"等因素对"强柱弱梁"措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式(6.2.2-1)进行"强柱弱梁"调整时,低烈度区框架应同时考虑现浇板钢筋、梁底纵筋"超配"的影响,高烈度区框架可主要考虑现浇板钢筋的影响;确定现浇板钢筋的增强幅度、梁底纵筋的"超配"幅度时均需考虑烈度区、楼层位置、梁跨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原文传递
框架结构设计中的梁柱内力调整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方圆 梁兴文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48,53,共4页
分析了框架梁柱端弯矩调整的有关问题,推导出了框架结构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的计算式,考虑了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的影响,并与直接增大柱端弯矩的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算例证明简化方法误差不大,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原文传递
冶金钢结构承重平台“托梁拔柱”方法分析
15
作者 陈民 孙学军 +1 位作者 王晔霞 刘兴菊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74-176,共3页
我国托梁拔柱技术的应用,过去一般多局限于混凝土单层排架结构的工业厂房改造,对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分别考虑内力重分布及转移部分荷载,现多用于框架结构的综合性大厅、综合楼的改造。随着钢结构厂房、钢结构设备平台的推广使用,因... 我国托梁拔柱技术的应用,过去一般多局限于混凝土单层排架结构的工业厂房改造,对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分别考虑内力重分布及转移部分荷载,现多用于框架结构的综合性大厅、综合楼的改造。随着钢结构厂房、钢结构设备平台的推广使用,因生产工艺改造,逐渐在钢结构中使用"托梁拔柱"这一方法,但在使用这一方法时,需根据钢结构的内力分析特点采用,因钢结构抗扭相对较弱、整体稳定性与混凝土结构不同,且恒荷载与活荷载导致的钢柱柱端弯矩调整不同,在设计、施工中,需充分考虑到影响,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分析实施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梁拔柱 钢框架结构 抗扭 柱端弯矩
原文传递
低层框架结定塑性弯矩设计法
16
作者 蔡伯钧 龚厚基 《西安公路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7,16,共8页
本文主要讨论在一般小型设计室而无电子计算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而简便地计算低层多跨框架的内力。此设计法的基本特点是在框架梁的端部预先给定一个塑性弯矩,变框架为排架。该法尤其适用于仅有垂直均布荷载或等效均布荷载,并且忽略了... 本文主要讨论在一般小型设计室而无电子计算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而简便地计算低层多跨框架的内力。此设计法的基本特点是在框架梁的端部预先给定一个塑性弯矩,变框架为排架。该法尤其适用于仅有垂直均布荷载或等效均布荷载,并且忽略了框架侧向水平位移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 给定固端弯矩 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