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nd and Dynamic Cause of Sediment Particle Size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1
作者 杨云平 张明进 +1 位作者 李义天 樊咏阳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6年第6期992-1003,共12页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in recent 20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sand-silt boundary and the mud area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e...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in recent 20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sand-silt boundary and the mud area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e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the effects of natural mechanism 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recent years (2006-2013),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sedi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rouped sediments i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area to the Yangtze Estuary have presented no obvious chang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2006; (2) The median diameter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displayed a coarsening trend with the decrease of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basin and the drop i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re area; (3) In 2004-2007, the sand-silt boundary in the north part (31 ~30'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presen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hile that in the south part (31~30'S) moved inwards; In 2008-2013, both the sand-silt boundari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moved inwards,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in the dry season, a relatively enhanced hydrodynamic force of the tides was gene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a decreas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a flow along the banks in North Jiangsu; (4) The mud area where the maximum deposition rate is foun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ends to shrink due to the drop in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basin, and the decrease i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re area and erosion in the delta. Moreover, it tended to shift to the south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implement of the training works on the deep-water channel of the North Passage changed the split ratio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Passag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ower of the discharged runoff in the South Pass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diment sand-silt boundary mud area trend and caus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yangtzeestuary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陆架春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小谷 王春生 +2 位作者 张东声 洪丽莎 杨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717-4727,共11页
2007年4—5月对长江口及其陆架海域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有18个类群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117.19±820.3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754.87±546.37)(μg.干重)/10 cm2,其中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 2007年4—5月对长江口及其陆架海域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有18个类群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117.19±820.3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754.87±546.37)(μg.干重)/10 cm2,其中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95.42%,占总生物量的55.35%。其他优势类群分别是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数量的65%分布于0—2 cm层,其中线虫分布于0—2 cm层的数量约占64%;桡足类集中分布于0—2 cm层,占该类总量的88%以上;多毛类分布于0—2 cm层的数量约占61%。各区块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海陆架深水区>长江口近岸>杭州湾。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盐度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成显著的正相关,与多毛类,桡足类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近底溶解氧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多毛类,线虫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桡足类丰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调查海域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粘土粉砂含量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多毛类,线虫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位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含量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多毛类丰度,桡足类丰度相关不显著;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含量与多毛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丰度 生物量 长江口及其陆架
下载PDF
稀土元素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及物源示踪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霄宇 张富元 +2 位作者 高爱根 章伟艳 徐绮阳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2-288,共7页
长江口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组成表明其主要来源为中国大陆陆源物质。轻重稀土元素比值对于区分长江和黄河流域来源物质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古黄河三角洲以较低的轻重稀土元素比值为特征,而长江来源物质以相对较高的轻重... 长江口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组成表明其主要来源为中国大陆陆源物质。轻重稀土元素比值对于区分长江和黄河流域来源物质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古黄河三角洲以较低的轻重稀土元素比值为特征,而长江来源物质以相对较高的轻重稀土比值为特征,沉积物粒度和Cl含量不是控制沉积区内稀土元素分馏的主要因素。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长江口近岸区和东海北部陆架区两个分区,黄海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以及台湾暖流是造成分区的关键水动力因素。分区内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皆表现为不同程度差异,长江口近岸区化学组成和长江流域物质基本一致,东海北部陆架区与黄河流域物质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陆架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示踪
下载PDF
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晶 杨长清 +1 位作者 徐立明 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92,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部的粤东地区沉积水体深度较大,因此,大部分样品指示厌氧环境。晚三叠世时,整个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自南向北水体逐渐变浅,南部主要为滨海-浅海陆棚-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受海侵作用影响的海陆过渡相环境;早侏罗世时,南部主要表现为水体较深的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通过对具有相同大地构造背景的邻近陆域沉积古环境的研究,从而可以推断缺乏钻井资料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沉积古环境自北向南由陆及海,为后续开展海域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环境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邻近陆域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区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铁及其与细菌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鲍根德 张桂芬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1期32-39,共8页
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邻近陆架区12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间隙水和细菌资料分析,指出了研究区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铁的分布特征,并与细菌、地质资料对比研究、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对间隙水中铁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作了初步探讨。资料研究表明,... 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邻近陆架区12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间隙水和细菌资料分析,指出了研究区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铁的分布特征,并与细菌、地质资料对比研究、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对间隙水中铁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作了初步探讨。资料研究表明,沉积物中铁主要赋存于细粒沉积物中,腐植酸中铁由河口向陆架减少。间隙水中铁主要来自沉积物中高价铁,在弧菌科(Vibrionaceae)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细菌的媒介下,参加了沉积物中某些有机物的降解反应,接收了有机物的电子后被还原,其含量和分布主要受控于参加媒介作用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间隙水 细菌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陆架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及动力成因
6
作者 杨云平 李义天 +2 位作者 张明进 刘万利 樊咏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基于长江口外邻近陆架近20年实测数据,分析了邻近陆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砂-泥分界线和泥质区变化规律,并探讨了自然机制和人类活动等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近期(2006-2010年)长江口邻近陆架区域沉积物中值粒径和砂、粉砂和粘土等... 基于长江口外邻近陆架近20年实测数据,分析了邻近陆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砂-泥分界线和泥质区变化规律,并探讨了自然机制和人类活动等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近期(2006-2010年)长江口邻近陆架区域沉积物中值粒径和砂、粉砂和粘土等值线分布格局较2006年以前未发生明显变化;2伴随流域入海泥沙量和海滨区悬沙浓度的减小,陆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值颗粒表现为粗化趋势发展;3陆架区域砂-泥分界线2004-2007年在北侧(31°30′以北)无明显趋势,南侧(31°30′以南)为向口内移动,2008-2010年无论南侧还是北侧均为向口内移动,主要受长江径流枯水期,引起潮流水动力相对增强、悬沙浓度减小及苏北沿岸流等影响;4泥质区域为长江口沉积速率最大区域,由于入海泥沙和海滨区域悬沙浓度降低,三角洲侵蚀等环境下表现为减小趋势,因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南北槽分流比,南槽下泄径流水动力增加,使得泥质区位置存在南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砂-泥分界线 泥质区 趋势及成因 邻近陆架 长江口
下载PDF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的估算研究
7
作者 李高聪 蔡廷禄 +1 位作者 李志强 高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69,共10页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_(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_(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_(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_(s)的解...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_(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_(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_(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_(s)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实施时需设置两个假定,即大陆岛的Q_(s)法则遵循邻近大陆中小河流的Q_(s)法则和可将1个大陆岛当作1个河流流域计算其Q_(s)。结果表明:(1)经验公式计算的大陆岛Q_(s)为其最小估计值;如考虑大陆岛流域的具体情况,实际的Q_(s)值会稍微增加,但其增幅不超过n^(0.13)(n为流域数量);(2)经验公式能获取大陆岛Q_(s)的大致数量级信息;大陆岛的总面积为4418.49 km^(2),对应Q_(s)的数量级为10^(6) t/a,与邻近大陆中型河流入海通量的数量级相当;(3)在大河河口湾充填阶段完成以前,大陆岛沉积物是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主要物源之一。因此,大陆岛入海沉积物会对大陆架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通量 大陆岛 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 经验公式修正 中国东南部海域
下载PDF
国际法视阈下的北极地区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问题介评 被引量:8
8
作者 章成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74,共11页
北极200海里以外的外大陆架划界问题对于北极问题的走向与形塑具有深远影响,从重点研究俄罗斯、挪威和丹麦的北极国家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申请案为视角切入,集中讨论国际法视阈下的北极地区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 北极200海里以外的外大陆架划界问题对于北极问题的走向与形塑具有深远影响,从重点研究俄罗斯、挪威和丹麦的北极国家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申请案为视角切入,集中讨论国际法视阈下的北极地区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北极地区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也面临着显著的制度困境。这包括200海里外大陆架相邻部分划界在北极的适用争议,以及《公约》体系下处理北极外大陆架相邻部分划界问题的制度僵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国内现有北极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问题的国际法研究介评。期待能从理论层次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丰富,以助益于北极问题的解决;而在实践中,北极地区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虽然面临诸多理论质疑和实践困局,但其最终的发展进程不可阻止。因此,在面对北极地区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变局,中国宜着手早作应对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200海里外大陆架 北极国家 划界申请案 相邻划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