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环境法调整对象新论
1
作者 吕志祥 张滋才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6,共6页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关系到环境部门法独立性的重要问题。不论是持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的学者,对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秉持认可态度,而对于是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持不同观点。这一论争是主客两分思维方式...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关系到环境部门法独立性的重要问题。不论是持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的学者,对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秉持认可态度,而对于是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持不同观点。这一论争是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传统法律理论固步自封局限性的产物。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的宏阔背景下,要理性审视和精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课题,从应然与实然的角度,对环境法调整对象的传统理论进行反思,进而重构环境法调整对象,提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多维之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调整对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下载PDF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论战——第二届福州大学“东南法学论坛”综述 被引量:7
2
作者 梅宏 郑艺群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93-98,共6页
为推动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法学理论创新,促进环境法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福州大学法学院举办了第二届“东南法学论坛”,我国著名的法理学和环境法专家与福州大学法学院百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就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能否对... 为推动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法学理论创新,促进环境法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福州大学法学院举办了第二届“东南法学论坛”,我国著名的法理学和环境法专家与福州大学法学院百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就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能否对主流法理学提出挑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深入的探讨。此文陈述了本届论坛双方的精彩论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资源法 调整对象 自然 社会关系 研究范式
下载PDF
飞机环控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赵维义 张泰峰 杨晓华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2年第2期82-84,97,共4页
环控系统解决了飞机座舱的供气、调温和增压问题,座舱的压力制度按3个阶段进行。通过典型的飞机环控系统故障,对座舱压力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座舱压力调节过程,分析了导致飞行员耳膜疼痛、座舱压力持续下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故障... 环控系统解决了飞机座舱的供气、调温和增压问题,座舱的压力制度按3个阶段进行。通过典型的飞机环控系统故障,对座舱压力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座舱压力调节过程,分析了导致飞行员耳膜疼痛、座舱压力持续下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故障发生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座舱 环控系统 压力制度 压力调节 故障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探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长健 王君健 陈志科 《时代法学》 2009年第1期51-58,共8页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必然趋势,它缩小了城乡差距,带动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理性对待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环境治理,树立农村环保法治理念,考察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之现状,深入分析农...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必然趋势,它缩小了城乡差距,带动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理性对待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环境治理,树立农村环保法治理念,考察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之现状,深入分析农村环境法律保护的问题之所在,从而探究切合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即本文意旨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城镇化 法治理念 法律调整机制 社会中间层主体
下载PDF
环境法调整机制运行双重失灵的主要症结 被引量:9
5
作者 钭晓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的环境法调整机制而言,因受到"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末端应对中心主义、命令控制中心主义、制定法中心主义、利益限制中心主义、个体中心主义)约束,极大限制了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质运行。因此,突破"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的桎梏是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重点。从本源上而言,环境问题的产生非囿于其他因素,而恰恰源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存在应归因于人类的"原罪",源于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对立和冲突。毫无疑问,问题的解决唯有依赖社会人。其中,公民就是社会人的制度内涵,基于"公民主体范式"的环境法制变革可以解读为:法律体系即公民环境伦理与道德、环境习惯与惯例、正式制定法与环境政策同构的统一体;法律关系即公民概念内涵的主体间性;法律规则即公民整体对自然环境整体的"责任"规则。为此,我们推出关于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专题讨论,以求引起学术界关注,从而促进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调整机制 症结 变革
下载PDF
日本环境法中非规制调整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惠明 王珠翠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55-59,共5页
日本环境法的调整方法除规制方法之外,还有综合性方法、经济方法、信息型方法、行政指导、环境协定、事后措施等非规制调整方法。规制方法与和非规制方法各有其优劣,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应当注意将该两种方法运用在不同的情形;同时,应当... 日本环境法的调整方法除规制方法之外,还有综合性方法、经济方法、信息型方法、行政指导、环境协定、事后措施等非规制调整方法。规制方法与和非规制方法各有其优劣,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应当注意将该两种方法运用在不同的情形;同时,应当注意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引导合意方法的运用方向应为不确定的环境风险、生活型公害及环境舒适问题。我国环境法的调整方法存在合意方法即行政指导、环境协定应用得很少等缺陷,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环境法 环境法调整方法 非规制方法 引导合意方法
下载PDF
制度创新对环境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瑞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7-164,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制度创新,环境法律规制的制度制定和落实能更好地保障环境经济的发展,这是环境保护体制改革重要主旨之一。制度创新对环境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体现在贯穿环境公平正义的理念,提升环境法律理念转型,环境法律...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制度创新,环境法律规制的制度制定和落实能更好地保障环境经济的发展,这是环境保护体制改革重要主旨之一。制度创新对环境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体现在贯穿环境公平正义的理念,提升环境法律理念转型,环境法律原则革新,环境法律调整机制多样化等方面。环境经济制度创新对环境法律规制提出新的要求内容,并且以环境经济主要研究对象为切入点,对环境法律制度进行设计,以不断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制度创新 环境法律理念 环境法调整机制 环境经济发展 法律规制
下载PDF
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社坤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9期21-29,共9页
对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研究应该首先界定人与环境关系的内容、种类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再界定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社会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人对环境的利用关系。从人类利用环境的目的出发,并结合环境外在价值类型,... 对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研究应该首先界定人与环境关系的内容、种类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再界定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社会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人对环境的利用关系。从人类利用环境的目的出发,并结合环境外在价值类型,人对环境的利用表现为两类,即本能性利用与开发性利用。作为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可以称为环境利用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类环境利用人之间由于环境利用而产生的关系;二是由于国家对环境利用的介入而形成的国家和环境利用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环境利用关系
下载PDF
环境法学理论的创新和调整——以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为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郑艺群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33-138,共6页
文章通过阐述环境法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了生态化理念下环境法学研究方法变革之必然,并论证了其变革的重心在于环境法哲学领域的革新。由此文章认为,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在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趋向下传统法学理论将面... 文章通过阐述环境法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了生态化理念下环境法学研究方法变革之必然,并论证了其变革的重心在于环境法哲学领域的革新。由此文章认为,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在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趋向下传统法学理论将面临挑战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论 生态化 环境法学 创新和调整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的法律调整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永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3-96,共4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基于人类理性的人的环境行为的边界是法律,法律必须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理性总结。人的环境行为和规制环境行为的法律必须统一到生态文明的视野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行为 法律调整
下载PDF
环境法调整对象探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慎先进 王海琴 《三峡论坛》 2011年第6期109-112,149,共4页
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基石,因此,研究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对于环境法学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于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众多观点。笔者认为,环境法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 环境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基石,因此,研究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对于环境法学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于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众多观点。笔者认为,环境法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是指环境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调整对象 人与自然 环境社会关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长健 王君健 陈志科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5-10,87,共7页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必然趋势,它缩小了城乡差距,带动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过程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影响。进而在考察我国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必然趋势,它缩小了城乡差距,带动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过程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影响。进而在考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所亟待解决的诸多法律问题,从而探究切合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安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城镇化 法治理念 法律调整机制 社会中间层主体
下载PDF
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与企业的环境责任
13
作者 刘芳雄 吴宗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116,共3页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的环境法调整机制而言,因受到"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末端应对中心主义、命令控制中心主义、制定法中心主义、利益限制中心主义、个体中心主义)约束,极大限制了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质运行。因此,突破"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的桎梏是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重点。从本源上而言,环境问题的产生非囿于其他因素,而恰恰源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存在应归因于人类的"原罪",源于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对立和冲突。毫无疑问,问题的解决唯有依赖社会人。其中,公民就是社会人的制度内涵,基于"公民主体范式"的环境法制变革可以解读为:法律体系即公民环境伦理与道德、环境习惯与惯例、正式制定法与环境政策同构的统一体;法律关系即公民概念内涵的主体间性;法律规则即公民整体对自然环境整体的"责任"规则。为此,我们推出关于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专题讨论,以求引起学术界关注,从而促进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环境责任 环境法 机制变革 调整 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化时代 发展方式 商业
下载PDF
人·社会人·公民——环境法制变革的人学分析
14
作者 欧阳恩钱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119,共4页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的环境法调整机制而言,因受到"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末端应对中心主义、命令控制中心主义、制定法中心主义、利益限制中心主义、个体中心主义)约束,极大限制了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质运行。因此,突破"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的桎梏是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重点。从本源上而言,环境问题的产生非囿于其他因素,而恰恰源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存在应归因于人类的"原罪",源于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对立和冲突。毫无疑问,问题的解决唯有依赖社会人。其中,公民就是社会人的制度内涵,基于"公民主体范式"的环境法制变革可以解读为:法律体系即公民环境伦理与道德、环境习惯与惯例、正式制定法与环境政策同构的统一体;法律关系即公民概念内涵的主体间性;法律规则即公民整体对自然环境整体的"责任"规则。为此,我们推出关于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专题讨论,以求引起学术界关注,从而促进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问题 法制变革 社会人 学分 公民 自然科学研究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下载PDF
环境权利义务再分配的困境分析
15
作者 田红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4,共4页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 当前,生态文明的演进及生态危机对法律的利益调整机制及其功能提出了更深层要求。对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主要法律构成——环境法而言,环境法的利益调整机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相应变革是当前一个需要深入论证与研究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的环境法调整机制而言,因受到"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末端应对中心主义、命令控制中心主义、制定法中心主义、利益限制中心主义、个体中心主义)约束,极大限制了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质运行。因此,突破"五大中心主义思维倾向"的桎梏是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重点。从本源上而言,环境问题的产生非囿于其他因素,而恰恰源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存在应归因于人类的"原罪",源于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对立和冲突。毫无疑问,问题的解决唯有依赖社会人。其中,公民就是社会人的制度内涵,基于"公民主体范式"的环境法制变革可以解读为:法律体系即公民环境伦理与道德、环境习惯与惯例、正式制定法与环境政策同构的统一体;法律关系即公民概念内涵的主体间性;法律规则即公民整体对自然环境整体的"责任"规则。为此,我们推出关于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的专题讨论,以求引起学术界关注,从而促进环境法调整机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困境分析 权利义务 再分配 责任承担方式 污染者负担 制度内涵 责任制度
下载PDF
基于熵的环境法调整对象刍议
16
作者 李天相 吴真 《行政与法》 201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法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环境法究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争议。学者们出于侧重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观的不同,在环境法是否能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法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环境法究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争议。学者们出于侧重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观的不同,在环境法是否能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熵的理论研究方法,兼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系统论等科学研究成果认为,环境法调整的是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自身运动之间的协调关系,简而言之,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调整对象 耗散结构
下载PDF
蔡守秋教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学家
17
作者 张建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7,共7页
蔡守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环境法学家,他勇于开拓,率先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和创新性的理论,引领了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的学科发展。他最早关注环境道德,率先研究环境权,提出了原创性理论———调整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理... 蔡守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环境法学家,他勇于开拓,率先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和创新性的理论,引领了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的学科发展。他最早关注环境道德,率先研究环境权,提出了原创性理论———调整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理念。他亲历环保实践,治学务实求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 环境道德 环境权 调整论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下载PDF
论环境法典化背景下环境法调整范围的再次厘定--以法律调整机制为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丁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50,共10页
理论上,环境法的调整范围模糊而不确定。学界对其基本调整对象的探讨仍存争议,未达共识。环境法调整范围无法从理论上、从"应然"角度得以厘定,则应转换视角,以法律规范为基本元素,通过对环境法调整机制的总结和梳理,探究我国... 理论上,环境法的调整范围模糊而不确定。学界对其基本调整对象的探讨仍存争议,未达共识。环境法调整范围无法从理论上、从"应然"角度得以厘定,则应转换视角,以法律规范为基本元素,通过对环境法调整机制的总结和梳理,探究我国环境法的实际调整范围。根据我国现行环境法律规范分析可得环境法国家、市场与社会三大类调整机制,并可根据其对环境予以调整的不同路径进一步细分为国家直接干预、国家间接内部干预、国家间接外部干预、国家服务、市场主导、市场调节、社会直接参与、社会间接参与环境法调整机制。基于此,环境法调整范围是以国家、法人、社会公众为主体,以各主体的行为以及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客体,以各主体环境权利(力)与环境义务为内容,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的社会关系。在环境法典研究背景下,环境法典的调整范围也应以环境法的实然调整范围为基础予以展开和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典 环境法调整范围 法律调整机制 环境法调整对象 环境法律关系
下载PDF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的规范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祖增 陈科睿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4-828,共5页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难以适配生态文明建设秩序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行噪声立法在规范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名称与传统环境要素污染立法体例表达上不一致,立法生态化理念缺失,环境噪声侵权归责原则适用混乱,噪声治...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难以适配生态文明建设秩序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行噪声立法在规范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名称与传统环境要素污染立法体例表达上不一致,立法生态化理念缺失,环境噪声侵权归责原则适用混乱,噪声治理涵射范围过于狭隘及噪声污染衡量标准长期错位。基于此,应厘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的规范理路,从立法理念的生态化、名称表达的统一化、噪声污染定义的扩大化、侵权归责原则回归的理性化等方面对现行噪声立法进行调适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生态文明建设 规范理路 调适 优化
下载PDF
环境保护法反思: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和法律调整
20
作者 沈长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7-82,101,共7页
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与基础性功能应当统合。对环境保护法中存在"质"与"量"保护不平衡,具体内容上的"详"与"略"处理不当及与其他传统部门法衔接不足等问题;环境保护法应当以体系化思维贯穿其制... 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与基础性功能应当统合。对环境保护法中存在"质"与"量"保护不平衡,具体内容上的"详"与"略"处理不当及与其他传统部门法衔接不足等问题;环境保护法应当以体系化思维贯穿其制定与修改的全过程,辅之体系化逻辑、行政执法导向思维和立法技术创新方法以改善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内部一体化"与"外部一体化"协调不足的局面,从而在夯实环境保护法功能地位的同时保证其动态适应性和灵活反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法 功能定位 现实困境 法律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