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Rapid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Pesticides with Soil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1
作者 Wei Min WANG Xin Miao LIANG Qing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Soil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CLC) wa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E-oc) for chemicals. The uptake by soil of pesticides from water can be conveniently calculated from the... Soil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CLC) wa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E-oc) for chemicals. The uptake by soil of pesticides from water can be conveniently calculated from the related breakthrough curves (BTC). The nine pesticides chosen for determination in this study are soluble ones, with their water solubility ranging from 62 mg/L to Z mg/L. In comparing with existing methods of K-oc, SCLC possesses rapid, online and accurat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Koc) DETERMINATION soil column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P of a Solar Adsorption Refrigerator
2
作者 Amadou Konfe Gilbert G. Nana +1 位作者 Salif Ouedraogo Sié Kam 《Smart Grid and Renewable Energy》 2023年第11期197-208,共12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 of solar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In the literature, simulation models to predict the thermal behaviour and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 of solar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In the literature, simulation models to predict the thermal behaviour and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of these systems are uncommon. This is why we suggest a model to simul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machine in a typical hot and dry climate of the city of Ouagadougou. The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a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COP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irradiation of a given site. Starting from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 resolution and simulation were made with COMSOL software based on the Dubinin-Astakhov adsorption model, the heat transfer balance equations, and the Linear Driving Force (LDF) model to describe the thermal behaviour of the system. A one-week measurement sequence on the adsorption solar refrigerator at the Albert Schweitzer Ecological Centre (CEAS) validat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The measurement shows that for the days with high sunshin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medium reaches 110°C, and the pressure reaches 500 mbar. This leads to a production of cold that allows it to reach the temperature of -5°C at the evaporator.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COP is worth 14%. These results are obtained both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the COMSOL 5.1 software and after a measurement session on the solar refrigerator available to the CEAS. We obtained 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varying between 9% and 14% with a difference of between 0% and 3%. We conclude that our model is suitable to estimate the COP of any device based on its thermal properties,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irradiation of a given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REFRIGERATION adsorp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Modelling
下载PDF
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
3
作者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188,共8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CO_(2)非混相驱数值模型,使用水平集法模拟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并对CO_(2)在孔隙中的微观渗流特征及扩散吸附特征进行研究,选取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参数研...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CO_(2)非混相驱数值模型,使用水平集法模拟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并对CO_(2)在孔隙中的微观渗流特征及扩散吸附特征进行研究,选取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参数研究近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场法CO_(2)驱数值模拟采出程度为51.29%,水平集法CO_(2)驱数值模拟采出程度为53.60%,因此水平集法更适用于CO_(2)非混相驱的渗流过程模拟。②非混相驱条件下,CO_(2)优先向大孔隙扩散,采收率为87.7%,出口气体体积分数为71.60%,CO_(2)最大表面吸附浓度为3.16×10-4mol/m^(2);近混相驱条件下,CO_(2)更易向小孔隙扩散,采收率为91.1%,出口含气率为97.01%,CO_(2)最大表面吸附浓度为5.81×10-4mol/m^(2)。③近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受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因素影响。注入速度增大,出口含气率和采收率均提高;扩散系数和吸附反应速率常数增大,会使采收率提高,出口含气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非混相驱 微观渗流特征 注入速度 扩散系数 吸附反应速率常数 采收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我国典型土壤Cr(Ⅵ)固-液分配系数K_(d)值及其在推导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天董 薛维纳 +4 位作者 罗飞 唐伟 余海波 晏井春 宋静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1335,共10页
Cr(Ⅵ)是铬盐、电镀、皮革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极易因土-水迁移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于迁移性较强的污染物〔如Cr(Ⅵ)〕,有必要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Cr(Ⅵ)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参数不同,为获取我国典型土壤Cr(Ⅵ)吸附... Cr(Ⅵ)是铬盐、电镀、皮革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极易因土-水迁移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于迁移性较强的污染物〔如Cr(Ⅵ)〕,有必要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Cr(Ⅵ)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参数不同,为获取我国典型土壤Cr(Ⅵ)吸附及解吸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本研究采用我国黑龙江海伦黑土、河南封丘潮土、海南儋州砖红壤等12种典型土壤,开展了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解吸平衡实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2种土壤均在48 h内达到吸附平衡,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相比,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Cr(Ⅵ)的土壤吸附动力学过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吸附平衡实验表明,相较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Cr(Ⅵ)在我国典型土壤上的吸附特征。Cr(Ⅵ)土壤吸附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x)非固定值,随着平衡液Cr(Ⅵ)浓度的增大,K_(d)x逐渐减小。解吸平衡实验表明,Cr(Ⅵ)土壤解吸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j)高于吸附过程的对应值。基于三相平衡估算土壤平衡液Cr(Ⅵ)浓度时应采用K_(d)j,且其取值因平衡液Cr(Ⅵ)浓度而异。基于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直接接触且不存在地下水稀释的保守假设条件,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保护地下水的不同土壤的Cr(Ⅵ)环境基准值,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典型土壤Cr(Ⅵ)基础参数数据库,为我国分区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Cr(Ⅵ)环境基准积累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吸附-解吸 土-水迁移 固-液分配系数 保护地下水的土壤基准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原位监测的煤岩甲烷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茜 光文峰 窦浩然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4,共8页
吸附态甲烷在深部煤岩储层微纳米孔隙中占主导地位,研究其在吸附解吸中的扩散特征对于煤层气开发的预测与现场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自主研发搭建的体积法吸附原位低场核磁试验系统,研究了沁水盆地无烟煤样品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 吸附态甲烷在深部煤岩储层微纳米孔隙中占主导地位,研究其在吸附解吸中的扩散特征对于煤层气开发的预测与现场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自主研发搭建的体积法吸附原位低场核磁试验系统,研究了沁水盆地无烟煤样品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实现了吸附态甲烷在扩散过程中的原位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核磁法所测吸附态有效扩散系数与体积法所测微孔扩散系数呈现相同演化规律:即在吸附过程中,吸附态甲烷的扩散系数随压力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在解吸过程中,其随压力的减小而单调递减。该演化规律表明微孔填充过程中气体扩散分为两个阶段:气体压力小于6 MPa时,分子扩散及努森扩散占主导地位;当气体压力超过6 MPa时,吸附相表面扩散占主导地位。该实验设计为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及数据,对实验室核磁共振分析设备的教学以及针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的设备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态甲烷 核磁共振 吸附解吸 扩散系数
下载PDF
基于体积应变的煤体渗透率模型及影响参数分析
6
作者 王伟 余金昊 +4 位作者 方志明 李小春 李琦 陈向军 王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41-2756,共16页
为研究瓦斯压力变化过程中渗透率演化规律,基于煤体代表性单元体(REV)细观尺度参数与体积应变关联特征推导了4种不同形式渗透率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分析了有效应力引起的应变和吸附应变的变化规律,并与经典渗透... 为研究瓦斯压力变化过程中渗透率演化规律,基于煤体代表性单元体(REV)细观尺度参数与体积应变关联特征推导了4种不同形式渗透率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分析了有效应力引起的应变和吸附应变的变化规律,并与经典渗透率模型(P-M模型、S-D模型、CONNELL模型)进行对比验证。讨论了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明确了REV细观尺度参数与裂隙率、渗透率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吸附应变系数影响机理,进而对国内主要矿井渗透率极值压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EV体积应变与REV裂隙体积应变的4种渗透率模型,其REV体积应变与REV裂隙体积应变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初始裂隙率;体积模量与吸附应变系数分别控制有效应力和吸附应变对渗透率的影响;恒定围压、恒定孔压、恒定差压3种实验条件下,相比经典渗透率模型,4种渗透率模型对实验数据都有较好的匹配效果,但双参数拟合(体积模量与吸附应变系数)相比单参数拟合(吸附应变系数),参数的拟合误差较大,由参数敏感性分析可知,当参数变化时(<10%)渗透率预测结果相比真实值也有较大偏差;以沁水盆地为例,计算的煤体REV细观尺度参数a_(0)、b_(0)范围分别为1.73~46.31μm和0.06~0.49μm;恒定围压与恒定差压条件下,吸附应变系数与差压大小、气体类型及初始裂隙率有关;国内主要矿井CO_(2)极值压力在0.94~5.33 MPa,CH4极值压力在1.06~6.9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表征单元体 多实验条件模型 参数敏感性 吸附应变系数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PPCPs固-液分配系数预测
7
作者 张子衡 王美娥 +1 位作者 马万凯 陈卫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6,共15页
近年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作为新兴污染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PPCPs在固相环境介质中的固-液分配系数(K_(d))对于了解PPCPs的归趋和评价其环境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基于线性分配的传统方法不确定性较高。本研究收集了24种常见PPCPs... 近年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作为新兴污染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PPCPs在固相环境介质中的固-液分配系数(K_(d))对于了解PPCPs的归趋和评价其环境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基于线性分配的传统方法不确定性较高。本研究收集了24种常见PPCPs的吸附批量实验数据,包括K_(d)、土壤性质、实验参数和化合物分子描述符,构建数据集,并采用机器学习构建K_(d)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2种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相似且优于支持向量回归(SVR);SHAP分析揭示了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_(OW))、物质的量折射率(MR)、物质的量质量(MW)、固-液比(RATIO)、有机碳含量(OC)对K_(d)影响最显著;利用文献报道的广州市溪流河12种PPCPs和42种沉积物样本的实测数据进行应用域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除了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其余PPCPs的K_(d)值。同时,研究发现,对于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溶解性会发生显著增加的化合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等,在弱酸性和弱碱性的实际环境中应用本研究所构建的方法会低估实际K_(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量吸附 环境风险评估 分子描述符 随机森林 有机碳吸附系数
下载PDF
不同风化带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结构与渗透性变化特征
8
作者 张恋 文宝萍 +1 位作者 陈陵康 王利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离子型稀土矿是典型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这类稀土矿浸出前后渗透性变化是反映稀土矿浸出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孔隙结构是控制其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以往对浸出前后稀土矿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风化程度和丰度相对较高的全风化... 离子型稀土矿是典型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这类稀土矿浸出前后渗透性变化是反映稀土矿浸出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孔隙结构是控制其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以往对浸出前后稀土矿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风化程度和丰度相对较高的全风化带稀土矿,对其他风化带稀土矿的研究较少。随着稀土资源日渐枯竭,其他风化带稀土矿的开发已受到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以江西足洞矿区未开采段残积土、全风化带和强风化带内的原状稀土矿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原地浸矿试验,测试其浸出前后渗透系数,采用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技术获取浸出前后试样结构,采用三维成像技术构建其三维孔隙结构、提取孔隙结构参数,进而定量分析不同风化程度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结构参数和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浸出后,稀土矿渗透系数和孔隙结构参数中的孔隙度、连通性及平均配位数变化率随风化程度降低呈现减小趋势。其中,强风化带稀土矿的渗透系数和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率最小,反映在丰度相近时,强风化带稀土矿较残积土稀土矿的浸出率更高;(2)浸出前后颗粒级配和矿物成分变化特征显示,不同风化带稀土矿浸出前后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变化率差异的内在机理是长石及云母颗粒分解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强度和团粒分散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矿物成分和颗粒级配变化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离子型稀土矿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孔隙结构 渗透系数 风化带
下载PDF
含铯废水中亚铁氰化物的粒径分布及组成分析
9
作者 王光辉 王佳林 +3 位作者 李耀睿 张萌 高杨 矫彩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5,共8页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同的模拟水样中制备了亚铁氰化物。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器考察了M(NO_(3))_(2)与亚铁氰化钾形成共沉淀物的粒径分布。利用高氯酸和加热装置对制备的亚铁氰化物进行溶解以分析其组成。结果表明:共沉淀物的粒径几乎全部处于0.1~10μm;Cs^(+)和Mg^(2+)离子主要取代K^(+)和部分取代M^(2+)离子,Na^(+)离子只取代K^(+)离子;对1.00 mg/L Cs^(+)离子的去除率高于99%;对其吸附容量高达310mg/g以上。总之,亚铁氰化物粒径较小,Na^(+)和Mg^(2+)存在不会影响亚铁氰化物对Cs^(+)离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物 粒径分布 组成分析 置换机理 去除率 分配系数 吸附容量 模拟海水
下载PDF
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迁移实验及模拟研究
10
作者 王瑞青 陈超 +2 位作者 谢添 陈文杰 朱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3,I0003,共7页
采用加压的方式,利用动态柱实验方法,通过3H、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规律,获得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参数。实验中控制流速为1 mL/h,3H总活度为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20... 采用加压的方式,利用动态柱实验方法,通过3H、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规律,获得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参数。实验中控制流速为1 mL/h,3H总活度为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20 h,3H浓度峰值出现在8.0 h,活度浓度峰值为213.4 kBq/L,穿透曲线无明显拖尾现象;90Sr总活度为5×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32 d,90Sr浓度峰值出现在27.4 d,活度浓度峰值为46.26 kBq/L,浓度下降阶段呈现明显的拖尾现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3H的穿透曲线计算得到微风化二长花岗岩的垂向弥散度为3.03 cm;对比了平衡模型、双点吸附模型、两区模型、双点吸附两区模型四种模型下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拟合结果,发现四种模型拟合结果相差较大,其中双点吸附两区模型通过引入非流动区含水量、溶质交换一级速率系数、非平衡吸附一级速率系数等参数能够更好地描述核素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介质迁移过程中的拖尾现象。结果表明: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吸附分配系数为1.23 mL/g,溶质交换一级速率系数为0.227/d,非平衡吸附一级速率系数为0.11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迁移 花岗岩 非平衡吸附 双点吸附两区模型 一级速率系数 90Sr
下载PDF
O_(2)体积分数对N_(2)/O_(2)混合气体工频绝缘强度的影响
11
作者 陶子林 赵思洋 +4 位作者 郑宇 任书波 郝东昕 向志辉 周文俊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45,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比例N_(2)/O_(2)混合气体的工频绝缘特性,分析O_(2)占比对混合气体绝缘性能的影响,文中采用Boltamann方程,对比了Wieland近似与Garland近似两种方法,基于电子输运参数计算了不同比例下N_(2)/O_(2)混合气体的临界电场,分析了... 为了研究不同比例N_(2)/O_(2)混合气体的工频绝缘特性,分析O_(2)占比对混合气体绝缘性能的影响,文中采用Boltamann方程,对比了Wieland近似与Garland近似两种方法,基于电子输运参数计算了不同比例下N_(2)/O_(2)混合气体的临界电场,分析了O_(2)对混合气体绝缘性能的影响;同时开展了0.1~0.8 MPa下5%~21%O_(2)占比的N_(2)/O_(2)混合气体工频放电实验,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文中发现在实验比例范围内,O_(2)占比对N_(2)/O_(2)混合气体工频绝缘特性几乎无影响,气压与N_(2)/O_(2)混合气体的放电电压成线性相关。文章可为以洁净空气电力设备的设计、运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_(2)混合气体 临界约化电场 电离系数 吸附系数 工频绝缘特性
下载PDF
不同吸水环境下碱渣固化淤泥毛细吸水和强度性质
12
作者 何俊 罗时茹 +1 位作者 龙思昊 朱元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48,共6页
地下水位以上的固化淤泥中存在毛细吸水现象,可能会对固化淤泥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以碱渣、矿渣和电石渣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开展不同吸水环境下固化淤泥的毛细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试验,研究毛细传输系数和强... 地下水位以上的固化淤泥中存在毛细吸水现象,可能会对固化淤泥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以碱渣、矿渣和电石渣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开展不同吸水环境下固化淤泥的毛细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试验,研究毛细传输系数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微观机理。研究表明,固化淤泥毛细管系数与吸水系数之比为2.3~3.2;固化淤泥的吸水系数和毛细管系数随碱渣掺量的增加先减后增,在碱渣掺量为25%(质量分数,下同)时最小,对应毛细孔体积也最小;随着水中含盐量增加,更多的钙矾石生成并发生氯化钠的迁移和聚集,毛细孔体积增多,孔径增大,毛细吸水能力增强,导致固化淤泥的毛细吸水系数和毛细管系数增大,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在海水环境下毛细吸水使碱渣固化淤泥强度损失比水泥固化淤泥更严重。以碱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淤泥固化剂时,需考虑毛细吸水对固化淤泥耐久性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渣固化淤泥 毛细吸水 吸水环境 毛细水传输系数 无侧限抗压强度
下载PDF
过硫酸铵对煤的吸附解吸性影响研究
13
作者 杨瑾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166-168,共3页
探讨了过硫酸铵对煤储层的解吸常数、临界解吸压力、含气饱和度、瓦斯放散初速度及坚固性系数等参数的影响,为过硫酸铵作为破胶剂在煤储层压裂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分别对过硫酸铵处理前后的10组煤样进行等温吸附、瓦斯放散初速度... 探讨了过硫酸铵对煤储层的解吸常数、临界解吸压力、含气饱和度、瓦斯放散初速度及坚固性系数等参数的影响,为过硫酸铵作为破胶剂在煤储层压裂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分别对过硫酸铵处理前后的10组煤样进行等温吸附、瓦斯放散初速度及坚固性系数测试,结果表明:过硫酸铵能够有效地降低中高阶煤储层极限吸附量,提高其临界解吸压力和含气饱和度,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快煤层气在常压下的解吸,提高煤层气产出效率;煤样经过硫酸铵处理后,f值全面下降,且总体呈现原始f值越大,其降幅越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铵 等温吸附 瓦斯放散初速度 坚固性系数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丙烯酸聚合深度处理水产养殖尾水低浓度氨氮
14
作者 陈思佳 陈铭 +3 位作者 刘嘉璇 杨国钻 吴桐 郑凯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39-41,共3页
选择氧化石墨烯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在引发剂和交联剂作用下,通过超声波作用,在50~55℃下,聚合反应得到凝胶产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溴化钾压片,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剂上有仍然键连有羟基、羰基。选择水产养殖水中的氨氮1~5 mg/... 选择氧化石墨烯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在引发剂和交联剂作用下,通过超声波作用,在50~55℃下,聚合反应得到凝胶产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溴化钾压片,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剂上有仍然键连有羟基、羰基。选择水产养殖水中的氨氮1~5 mg/L为研究参考目标,体积选择20 mL,加入吸附季吸附剂湿重0.5 g, 16 h后,去除率大于等于91%,处理后出水氨氮浓度小于0.5 mg/L,满足地表水一级排放标准。pH对吸附量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大于9有利于吸附,此时,氨水的分布系数大于98%,此时溶液中主要存在的是氨水;吸附饱和后的凝胶通过0.1 mol/L的氯化钠可以实现良好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凝胶 吸附 分布系数 氨氮去除率
下载PDF
粤北左坑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稀土元素迁移‒富集机理
15
作者 李莎莎 汪礼明 +7 位作者 熊子良 刘东宏 张富铁 刘浏 黄凯 周忠帅 杨胜虎 欧阳志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9-269,I0001-I0004,共15页
广东省新丰县左坑大型稀土矿床为典型的华南离子吸附型矿床,位于佛冈复式岩体的北部,已查明稀土矿石量17152万吨,总稀土氧化物(TREO)资源量约18万吨,离子相稀土氧化物(SREO)资源量约11万吨。对该矿床成矿母岩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主量和稀... 广东省新丰县左坑大型稀土矿床为典型的华南离子吸附型矿床,位于佛冈复式岩体的北部,已查明稀土矿石量17152万吨,总稀土氧化物(TREO)资源量约18万吨,离子相稀土氧化物(SREO)资源量约11万吨。对该矿床成矿母岩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主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其岩石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与佛冈花岗岩主体类似,同属于高硅、富碱、贫钙镁的铝质A型花岗岩。对6个钻孔的SREO含量、TREO含量、离子相稀土氧化物析出率、地理位置、成矿母岩稀土含量等信息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①基岩稀土含量相似的情况下,产出于山顶的矿体上方风化壳厚度越大,形成矿体所需要的离子相稀土氧化物析出率越小;②稀土元素在成矿母岩浆中完成初始富集后,进而在风化过程中完成二次富集,还可能在剥蚀过程中随地表水下渗迁移至风化壳中渗透系数更小的位置完成第三次富集。因此,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影响稀土元素垂向分布模式的因素除了风化壳中水体pH值和水化学类型外,还需考虑静水面与矿体的相对位置和渗透系数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稀土元素 离子相析出率 富集倍数 静水面 渗透系数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脱锂后的铁磷渣锂吸附性能
16
作者 李立平 黄铿齐 +1 位作者 李煜乾 黄司平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36-40,I0002,共6页
以磷酸铁锂正极粉脱锂后的铁磷渣为锂离子筛,高钠锂比的硫酸钠型卤水为原料,系统研究还原剂用量、锂浓度、锂钠比、吸附温度等对铁磷渣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磷渣锂吸附性能随着还原剂用量、锂浓度、锂钠比和吸附温度的提高而提... 以磷酸铁锂正极粉脱锂后的铁磷渣为锂离子筛,高钠锂比的硫酸钠型卤水为原料,系统研究还原剂用量、锂浓度、锂钠比、吸附温度等对铁磷渣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磷渣锂吸附性能随着还原剂用量、锂浓度、锂钠比和吸附温度的提高而提升;同时,锂钠选择系数与锂钠比呈正相关性,而与吸附温度呈负相关性。经过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吸附和解吸附过程的溶损率分别低于0.15%和0.002%;同时,铁磷渣的吸附容量基本稳定在2.7mmol/g,Li/Na选择系数为3.88,表现出较佳的锂吸附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磷渣 锂离子筛 高钠锂比 锂吸附性能 选择系数
下载PDF
煤层气扩散理论及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茂林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3期98-103,共6页
煤层气扩散特征研究对提高煤层气产量和减少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在煤层气扩散领域取得的成果,从煤层气扩散模型、扩散实验和扩散控制因素等3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ick定律的单孔扩散模型不能描述吸附/... 煤层气扩散特征研究对提高煤层气产量和减少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在煤层气扩散领域取得的成果,从煤层气扩散模型、扩散实验和扩散控制因素等3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ick定律的单孔扩散模型不能描述吸附/解吸扩散全过程,双孔扩散模型、多孔扩散模型和基于时间变化的动态扩散模型能更好解释扩散特征;测压法和质量法用来获取吸附扩散系数,体积法用来获取解吸扩散系数,选择合适的扩散模型拟合实验数据是获取扩散系数的关键;煤层气扩散特征主要受控于煤阶、孔隙结构、煤岩水分、温度、压力和粒径。探寻扩散系数随时间变化规律,定量不同孔径扩散模型,明确扩散渗流联合机制,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扩散模型 吸附/解吸 扩散系数 渗流
下载PDF
制氧吸附剂研究进展
18
作者 谢沛辰 张全立 +6 位作者 张志军 孙宁起 李烨 岳慧卿 杨雄 李子宜 刘应书 《医用气体工程》 2024年第3期10-20,共11页
吸氧是减轻高原缺氧环境对高原人群身心健康损害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制氧技术因其装置体积小、操作灵活、产氧成本低、安全性能高等优势,已经成为主流的高原制氧技术。但是高原低气压环境会降... 吸氧是减轻高原缺氧环境对高原人群身心健康损害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制氧技术因其装置体积小、操作灵活、产氧成本低、安全性能高等优势,已经成为主流的高原制氧技术。但是高原低气压环境会降低制氧吸附剂在PSA工艺中的利用效率,因此如何提高吸附剂在高原低气压环境中的产氧性能已成为当前高原PSA制氧技术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首先分析了制氧吸附剂的氮氧分离原理;探讨了影响吸附剂氮氧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然后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制氧吸附剂的发展应用现状,重点讨论了制氧吸附剂的改性研究,并对制氧吸附剂高原低气压环境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前人得出的不同结论,论证了不同的制氧吸附剂和相关改性方法对氮氧吸附系数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总结展望,期望为面向高原低气压环境制氧吸附剂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气压 变压吸附 制氧吸附剂 氮氧分离系数 吸附剂改性
下载PDF
Study on Adsorp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by Kaolinite 被引量:6
19
作者 万鹰昕 刘丛强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77-381,共5页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adsorp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by clay minerals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the experiments on adsorption of REEs in solutions with 1 g·L-1 kaolinite were performed at diff...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adsorp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by clay minerals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the experiments on adsorption of REEs in solutions with 1 g·L-1 kaolinite were performed at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REEs reach equilibrium in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for 24; Langmuir′s adsorption curve is used for modeling the adsorption of REEs by kaolinite; a general trend is that the higher the contents of REEs are, the less obvious the fractionation is. Furthermore, there is significant effect of pH on the adsorp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REEs by kaolinite, and the REEs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H. When pH is nearly neutral, as reaches 7, heavy REEs are more adsorbed than light 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OLOGY KAOLINITE adsorption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rare earths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ate ions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in P(DMAEMA/HEMA) hydrogels 被引量:4
20
作者 Yun Tia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111-1114,共4页
In this work, the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behavior of nitrate ions into polycationic P(DMAEMA/HEMA) hydrogels is analyze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itrate ions can be removed efficiently from aqueous so... In this work, the adsorption and diffusion behavior of nitrate ions into polycationic P(DMAEMA/HEMA) hydrogels is analyze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itrate ions can be removed efficiently from aqueous solutions. Adsorption isotherm of gels was well according to the Langmuir and Langmuir-Freundlich model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usion behavior of nitrate ions from P(DMAEMA/HEMA) hydrogels was investigated.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of solutions. At the same time, D does not depend on the gels cross-linking ratio and initial solute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LS NITRATE adsorpt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