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IN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
1
作者 HASI Eerd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1期80-87,共8页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es were mainly conducted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carriers, extracting valuable evidences about aeolian environment changes, so to presume and reconstruct paleoenvironments. ...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es were mainly conducted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carriers, extracting valuable evidences about aeolian environment changes, so to presume and reconstruct paleoenvironments. This paper formulated progress in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 using dune-morphological records, sedimentological records and bio-fossils records, as well as advances about chronology; presented that peopl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further synthetic study of multi-types of records including dune morphology, size, formation time, sediment supply,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wind regime in future,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dat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 RECORD CHRONOLOGY
下载PDF
Chronology of coastal aeolian deposition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n the Liuao Peninsula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JIN Jian-hui LI Zhi-zhong +7 位作者 LING Zhi-yong ZHENG Fei XU Xiao-lin CHENG Yan CAO Xiang-dong LI Zhi-xing ZHANG Wen-jing REN Yong-q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2期2754-2769,共16页
Coastal dunes are a common geomorphic type in sandy coastal zones.They are a record of the couple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wind and ocean waves.Many coastal dune fields have developed on the east coast of Fujian... Coastal dunes are a common geomorphic type in sandy coastal zones.They are a record of the couple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wind and ocean waves.Many coastal dune fields have developed on the east coast of Fujian China and now occur as widespread typical coastal aeolian sand landforms on the Liuao Peninsula,Gulei Peninsula and Dongshan Island,but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geomorphologic process of sandy coast 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accurate chronological data.In this study,we selected the Hutoushan(HTS)aeolian dune on the Liuao Peninsula as the research object.Optical dating and grain-size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sand samples from the aeolian sequence of a profile of the HTS dun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s of seven samples of this profile were in the range of 37.8–0.19 ka from 4.0 to 0.2 m deep.These correspond to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 3(MIS3),abrupt climatic change events of 4.2 and 1.1 ka and the Little Ice Age(LIA),respectively.These samples displayed evidence of a longer-term climate trend in this area.The period of formation of this coastal aeolian dune corresponds to a cold and arid climate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EAWM).Periods of dune fixation and rubification are evidence of a hot and humid climate.Mob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aeolian dun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astal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s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Grain size Coastal du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下载PDF
Near-surfac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 in Dunhuang,China
3
作者 PAN Jiapeng ZHANG Kecun +1 位作者 AN Zhishan ZHANG Y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654-667,共14页
The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DOTZ)serves as a buffer area between the desert and oasis.Understanding its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isasters in t... The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DOTZ)serves as a buffer area between the desert and oasis.Understanding its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isasters in the oasis.In this study,we used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2013–2019 from the portabl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t five sites(site A on the edge of the oasis,sites B,C,and D in the DOTZ,and site O in the desert)in Dunhuang,China to analyze the near-surfac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auses,as well as to reveal the key role of the DOTZ in oasis prote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wind speed,frequency of sand-driving wind,and directional variability of wind de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 within the DOTZ,and wind speed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ir temperature.The terrain influenced the prevailing winds in the region,mainly from northeast and southwest.Only some areas adjacent to the oasis were controlled by southeasterly wind.This indicated that the near-surface wi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TZ were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local terrain and surface hydrothermal difference.At site D,the annual drift potential(DP)was 24.95 vector units(VU),indicating a low wind energy environment,and the resultant drift direction(RDD)showed obvious seasonal differences.Additionally,the DOTZ played an important buffering role between the desert and oasis.Compared with the desert,the mean wind speed in the oasis decreased by 64.98%,and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was more concentrated.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in interpreting the aeolian activity of the DOTZ in Dunhu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oasis transition zone near-surface wind field hydrothermal difference sand-driving wind aeolian environment Dunhuang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地区近32 ka BP以来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及环境意义
4
作者 胡梦珺 许澳康 +1 位作者 孙文丽 庄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进一步结合粒度组分、磁化率指标,阐释各端元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近32 ka BP以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水塘剖面粒度组成以砂粒物质为主,粉砂次之,黏粒最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径,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EM2指示的是区域环境受风沙作用的强弱,与EM1指示相反,但共同反映冬季风的强弱;EM3指示受区域性低空风系的影响,以尘暴的形式搬运沉积。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32~23.2 ka BP),气候整体较湿润,风沙活动较弱;(2)末次冰期冰盛期阶段(23.2~15.8 ka BP),气候冷偏干,风沙活动增强;(3)末次冰期冰消期阶段(15.8~9.5 ka BP),气候仍以冷偏干为主,冷暖波动,但存在小幅度升温;(4)全新世阶段(9.5 ka BP以来),早期转暖、中期最暖、晚期转凉,气候波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风成砂 环境演变 青海湖
下载PDF
南昌市厚田沙地末次冰期风沙沉积的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5
作者 钟颖 李志文 +4 位作者 陈琼 黄小兰 胡海平 孙丽 杨妙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6-1376,共11页
鄱阳湖滨周围和赣江下游沿岸广泛分布着一系列风成砂山。为了探讨南方风沙沉积的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本研究对鄱阳湖南部之厚田剖面的古风沙沉积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磁化率、粒度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1)沙丘砂层的磁化率整体较低... 鄱阳湖滨周围和赣江下游沿岸广泛分布着一系列风成砂山。为了探讨南方风沙沉积的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本研究对鄱阳湖南部之厚田剖面的古风沙沉积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磁化率、粒度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1)沙丘砂层的磁化率整体较低,平均粒径(Mz)较粗,成熟度指数(ZTR)较低而风化指数(HW)较高,说明风化程度较低,形成于冬季风强盛、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砂质古土壤层的磁化率较高,Mz较细,ZTR指数较高而HW指数较低,说明风化程度较高,形成于冬季风较弱、夏季风较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2)厚田剖面第Ⅰ(77.0~57.1 ka)、Ⅲ(49.7~36.8 ka)、Ⅴ(29.7~14.9 ka)阶段依次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4、MIS3b、MIS2,指示为冷期,冬季风强盛,磁化率较低;第Ⅱ(57.1~49.7 ka)、Ⅳ(36.8~29.7 ka)阶段分别对应MIS3c和MIS3a,指示为暖期,夏季风强盛,磁化率较高。这些气候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渭南剖面、深海氧同位素和中国亚热带洞穴石笋δ^(18)O记录具有良好的对比性。因此认为,磁化率在南方风沙沉积中可以有效揭示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田沙地 风沙沉积 磁化率 重矿物 环境变化
下载PDF
Late Pleistocene aeolian activity in Haitan Island, Southeast China: Insights from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coastal dunes on marine terraces 被引量:5
6
作者 JIN Jian-hui LI Zhi-zhong +3 位作者 CHENG Yan XU Xiao-lin LI Zhi-xing LIU Xiao-j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777-1788,共12页
The 'Old Red Sand' is a type of semicemented medium-fine sandy sediment that is red(10R_4/8) or brown red(2.5YR_4/8) in colour and is found in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sediment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 The 'Old Red Sand' is a type of semicemented medium-fine sandy sediment that is red(10R_4/8) or brown red(2.5YR_4/8) in colour and is found in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sediment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a critical archive for understanding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Asia. The age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eolian sand dunes from Haitan Islan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 China are still in debate. In this study, three sets of marine terra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Haitan Island. Aeolian dune sands are well preserved on the top of these terraces.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rmation ag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laeo-dunes are deposits from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Q_3^(2-3)). The period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00-90 ka, 70-60 ka, and 40-20 ka, in which the palaeo-dunes of the first two stages are more widespread and were formed separately during a low-sea level period of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s 5 b and 4. Several depositional palaeo-flood event records were preserved during the last stage due to the increasing gradient of mountain gullies form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activity Sediment dat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Late Pleist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Haitan Island
下载PDF
北非埃及地区风蚀沙尘时空变化研究
7
作者 薛一波 张小啸 +3 位作者 雷加强 李生宇 王永东 尤源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6-904,共9页
通过分析1990—2020年北非埃及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研究风蚀沙尘的时空变化特点,并阐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埃及近30 a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在20~65 d·a^(-1)之间变化,整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 通过分析1990—2020年北非埃及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研究风蚀沙尘的时空变化特点,并阐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埃及近30 a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在20~65 d·a^(-1)之间变化,整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年均浓度在400~1200μg·mg^(-3)之间波动,在全球干旱区处于较高强度水平;扬沙天气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浮尘、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其中春、夏两季扬沙天气日数占全年沙尘天气总日数的60%以上,环境TSP浓度与沙尘天气发生频次高度相关;近30 a埃及地面风速呈现减小趋势,风力侵蚀作用是影响地区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沙尘天气频率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指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67。本研究为全面了解北非埃及地区风蚀沙尘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预防沙尘暴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 风蚀沙尘 时空变化 环境演变
下载PDF
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指示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贾飞飞 徐成琳 +1 位作者 张建伟 孙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5-1298,共14页
地处我国东亚季风边缘区的毛乌素沙地,因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而成为研究古气候环境变迁的理想场所。利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厚273 cm的沉积地层,通过分析沉积物粒度端元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和磁化率指标,重建... 地处我国东亚季风边缘区的毛乌素沙地,因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而成为研究古气候环境变迁的理想场所。利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厚273 cm的沉积地层,通过分析沉积物粒度端元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和磁化率指标,重建了研究区2.6 k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极细砂和细砂为主,其中细砂最多,平均体积分数为57.29%;粉砂层细砂体积分数明显低于砂层,粗粉砂和极细砂显著增多;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多呈现典型的风成沉积物特点,峰高且窄,分选性较好。②剖面沉积物粒度可分离为3个端元组分,端元EM1是最细的粒度端元组分,指示了短时间的强尘暴活动,端元EM2和EM3是在不同风动力条件下跃移搬运的亚组分,端元EM3指示了当地风沙活动的强弱。③研究区晚全新世环境变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6 ka B.P.之前,冬季风较强,气候冷干;2.6 ka B.P.之后到近百年,冬季风减弱,气候趋于暖湿;近百年以来,风沙活动增强,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全新世 环境变化 砂质沉积物 风沙活动 粒度特征 端元分析 光释光测年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安徽宣城地区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55
9
作者 杨达源 韩辉友 +1 位作者 周旅复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7-104,共8页
通过对宣城向阳中晚更新世沉积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剖面与中国北方同时代的黄土—古土壤剖面相比较,虽然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多个冰期中风成堆积的单层厚度与累积厚度,亦即风成物质的沉积通量与沉积速率均比北方黄土区要小,但... 通过对宣城向阳中晚更新世沉积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剖面与中国北方同时代的黄土—古土壤剖面相比较,虽然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多个冰期中风成堆积的单层厚度与累积厚度,亦即风成物质的沉积通量与沉积速率均比北方黄土区要小,但它们所反映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堆积 环境变迁 安徽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41
10
作者 春喜 陈发虎 +2 位作者 范育新 夏敦胜 赵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7-931,共5页
在对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为恢复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沙漠的形成与演化找到了新的证据。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的吉兰泰盐湖周围及沙漠南部丘间低地湖相地层下部风成砂的系统OSL测年结果表明,... 在对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为恢复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沙漠的形成与演化找到了新的证据。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的吉兰泰盐湖周围及沙漠南部丘间低地湖相地层下部风成砂的系统OSL测年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年代约在7ka BP前后。此外,该沙漠腹地众多的干盐湖,大量含有蓝蚬的湖岸堤,以及丘间低地中的湖相地层和植物根系等的存在,证明了沙漠腹地大古湖的存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可以归因于吉兰泰古湖面积的不断缩小和干涸,湖泊周围松散沉积物的风蚀、搬运及选择性堆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古湖演化 环境变迁 风成沉积
下载PDF
“河套东南角理想剖面”的新近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保生 靳鹤龄 +8 位作者 祝一志 张宇红 董光荣 孙冬怀 邵亚军 孙武 张甲珅 阎满存 高全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53,共8页
以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近年命名的“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河套东南的理想剖面 ,描述了其地层特征、讨论了地层磁化率值和粒度分布与气候变迁的关系。研究指出 ,该剖面记录了 15 0kaBP以来毛乌素沙漠 2 7个旋回的砂丘与河湖相和古土壤互... 以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近年命名的“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河套东南的理想剖面 ,描述了其地层特征、讨论了地层磁化率值和粒度分布与气候变迁的关系。研究指出 ,该剖面记录了 15 0kaBP以来毛乌素沙漠 2 7个旋回的砂丘与河湖相和古土壤互为交替的演化历史 ;剖面风成砂丘的堆积时期和河湖相或古土壤发育时期分别主要与过去冬季风和夏季风作用加强有关。根据中国沙漠及黄土区现代沙尘暴发生的区域特征认为 ,米浪沟湾剖面记录的15 0ka来的 2 7次砂丘期代表了中国沙区存在 2 7个沙漠堆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浪沟湾 地层剖面 风成砂丘堆积 地层磁化率 沙尘暴 中国 沙漠环境变迁
下载PDF
近300年来福建长乐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环境演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晓莉 李志忠 +5 位作者 靳建辉 赖海成 申健玲 苑秀全 徐晓琳 程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45,共14页
对福建长乐东海(DH)海岸沙丘剖面加密采样,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分析确定了DH海岸沙丘的发育年代。在统一的时间标尺上,以粒度参数作为主要代用指标,综合对比东亚和北半球其他地区小冰期(LIA)风沙沉积记录,以及东亚冬季风变化序列、北半... 对福建长乐东海(DH)海岸沙丘剖面加密采样,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分析确定了DH海岸沙丘的发育年代。在统一的时间标尺上,以粒度参数作为主要代用指标,综合对比东亚和北半球其他地区小冰期(LIA)风沙沉积记录,以及东亚冬季风变化序列、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福建海岸线历史变迁等记录,探讨长乐海岸沙丘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DH沙丘砂以中砂和细砂为主,总体分选极好,负偏至近对称和中等峰态,基本符合现代典型海岸风成砂的特征;(2)OSL年代学分析表明,DH沙丘是近300年来的小冰期中后期发育的,这一时期总体气候特征是冬季风偏弱条件下的干冷多风,叠加频繁的人类耕作活动,海岸沙丘广泛发育;(3)LIA晚期以来,DH沙丘平均粒径代表的风沙活动强度与东亚冬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对应较好,但是与欧亚大陆西海岸的NAO位相变化晚期序列的相关性不明显。区域台风、风暴潮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海岸带产生快速的风沙侵蚀和堆积,造成粒度记录信号的局部缺失或突变;(4)以DH沙丘为代表的海岸沙丘演变过程与区域海平面变动密切相关,可能记录了晚全新世海平面总体下降背景下的次级波动信息。自汉代以来,长乐海岸线逐渐后退,至今向东推进约5—10km,海退过程有效的促进了海岸沙丘向海进积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丘 OSL测年 粒度特征 风沙活动 海岸演变 福建长乐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1)——形态、分类、研究意义 被引量:43
13
作者 张德平 王效科 +4 位作者 哈斯 孙宏伟 赵家明 刘秀 冯宗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4-902,I0002-I0008,共16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发展阶段、诱发原因进行分类;③呼伦贝尔三大沙带均由风蚀坑洼地及其坑后沙丘和背景沙质草原组成;④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为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该研究对沙质草原沙漠发生学,沙质草原地貌演化和沙漠化监测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草原合理利用和沙漠化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坑 分类系统 人类世 环境事件 沙漠化 风沙地貌
下载PDF
晋西北地区末次盛冰期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苏志珠 马义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9-394,共6页
野外调查中在晋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了马兰黄土中的古风成砂沉积,其机械组成主要是极细砂和细砂,而且具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等特征。结合年代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风成砂形成于27000~10000aB.P.间的末次冰期盛冰期,... 野外调查中在晋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了马兰黄土中的古风成砂沉积,其机械组成主要是极细砂和细砂,而且具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等特征。结合年代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风成砂形成于27000~10000aB.P.间的末次冰期盛冰期,当时晋西北地区是干旱荒漠-干草原景观,气候寒冷干燥,风的地质作用成为控制该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展或沙漠大范围地南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风成砂 末次盛冰期 环境演化 风砂流
下载PDF
风沙地貌学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6期37-40,共4页
风沙地貌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其它地貌学分支学科相比,目前风沙地貌学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这在我国更是如此。通过分析当前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国外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指出了我国风沙地貌学今后应... 风沙地貌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其它地貌学分支学科相比,目前风沙地貌学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这在我国更是如此。通过分析当前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国外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指出了我国风沙地貌学今后应注意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风沙地貌学 环境变化
下载PDF
几种透水人行道材料的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欣红 何鑫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年第8期129-131,16,共3页
对透水水泥混凝土及路面、环保透水面砖、风积砂透水砖的材料要求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其结构组合以及应用。结合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大道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透水人行道结构无组织和有组织排水结构方案及其比选,同时展示了碎石盲沟及雨水... 对透水水泥混凝土及路面、环保透水面砖、风积砂透水砖的材料要求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其结构组合以及应用。结合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大道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透水人行道结构无组织和有组织排水结构方案及其比选,同时展示了碎石盲沟及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成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水泥混凝土 环保透水面砖 风积砂
下载PDF
汾渭盆地黄土剖面0.9Ma前后的粒度突变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褚娜娜 潘保田 +4 位作者 王均平 胡振波 苏怀 周天 胡小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6,共7页
通过对汾渭盆地老庄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分析,认为该剖面具有1.2 Ma以来的完整风成沉积系列。该剖面最为显著的特点为其粒度组成中粗粒组分含量较高,自L9(对应年龄约为0.9 Ma)以来粒度突然变粗并且地层中共发育了11层厚度较... 通过对汾渭盆地老庄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分析,认为该剖面具有1.2 Ma以来的完整风成沉积系列。该剖面最为显著的特点为其粒度组成中粗粒组分含量较高,自L9(对应年龄约为0.9 Ma)以来粒度突然变粗并且地层中共发育了11层厚度较大的埋藏古风成砂,研究区远离沙漠,黄土中的砂粒及风成砂是近源搬运造成的,其中黄河河漫滩是其砂粒的主要供给源。这一特点显示汾渭盆地在距今0.9 Ma以来气候显著变干,冰期时发生严重土地沙漠化,这可能是汾渭盆地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还可能与当时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而激发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中更新世 粒度特征 风成砂 环境意义
下载PDF
若尔盖风成砂-古土壤序列的古气候与古环境记录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綦琳 王燕 +4 位作者 蔡遥 乔彦松 姚海涛 杨帅斌 白文彬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244-251,共8页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中部辖曼地区风成砂-古土壤沉积序列的粒度分析、孢粉鉴定、磁化率测定以及AMS14C年代测定,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的土地沙化现象至少在距今16 ka余年的末次冰...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中部辖曼地区风成砂-古土壤沉积序列的粒度分析、孢粉鉴定、磁化率测定以及AMS14C年代测定,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的土地沙化现象至少在距今16 ka余年的末次冰消期就已经出现。地层结构、粒度、磁化率皆指示该区古气候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变化,沙地也经历了多次的固定与活化过程,其中16130~6460 aB.P.、3445 aB.P.前后以及700 aB.P.前后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在8170~6460 aB.P.期间有一次极暖事件。自11.3 kaB.P.开始,古土壤中的喜暖型乔木花粉含量明显降低,草本植物、尤其是狐尾藻属和莎草科等沼泽植物孢粉含量明显增多,指示该区古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开始发育沼泽泥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末次冰消期 风成砂 环境演化 土地沙化
下载PDF
风积沙混凝土盐冻损伤规律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俊臣 申向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82-12188,共7页
利用加速试验方法研究了风积沙混凝土在腐蚀与冻融双因素作用条件下的损伤规律,并借助气泡间距分析仪(analyzer of air void spacing,AVS)、环境电镜扫描(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利用加速试验方法研究了风积沙混凝土在腐蚀与冻融双因素作用条件下的损伤规律,并借助气泡间距分析仪(analyzer of air void spacing,AVS)、环境电镜扫描(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微观测试手段得到了风积沙混凝土的损伤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在盐腐蚀与冻融循环双因素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损伤程度依次为复合盐>硫酸盐>氯盐,但在3种盐溶液中冻融的损伤机理不同;在盐溶液中,风积沙掺量越大,抗冻性能越好。该研究为风积沙混凝土在低温盐腐蚀的环境中大范围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沙混凝土 盐侵 冻融 孔隙结构 环境扫描电镜 核磁共振
下载PDF
风飏粉尘和粉尘沉积物的一些环境效应研究述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世成 彭淑贞 +1 位作者 杨得福 韩军青 《泰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4-68,共5页
近年来,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的频繁爆发所输出的粉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从粉尘与大气环境、海陆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等角度对粉尘及粉尘沉积物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综述,并在此... 近年来,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的频繁爆发所输出的粉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从粉尘与大气环境、海陆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等角度对粉尘及粉尘沉积物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 粉尘沉积物 环境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