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cing the provenance of aeolian lo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rough zircon U–Pb age an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被引量:6
1
作者 QIAN Peng ZHENG Xiang-min +3 位作者 CHENG Jun HAN Yu-jie DONG Yan ZHANG Jian-gu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708-721,共14页
Given the conflicts over the propose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Xiashu loess, the question of the provenance of sediments comprising the Xiashu lo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not been satisfactorily resolved. In t... Given the conflicts over the propose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Xiashu loess, the question of the provenance of sediments comprising the Xiashu lo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not been satisfactorily resolved. In this study, the provenance of aeolian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was examined by applying the detrial zircon U–Pb dating technique, Sr–Nd isotopic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al analysis. U-Pb dating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Xiashu loess at three location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cluding Huangnishan(HNS) hill, Shengshan(SS) island and the Xuancheng(XC) area. The Xiashu loess and the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share considerable similarity in their zircon U-Pb age spectra with the same main age peak and comparable age distribution. By contr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 spectra, existbetween the Xiashu loess and loess deposits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 Coarse grain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loess may have a proximal material source identical to the sediment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Sr–Nd isotopic values of the Xiashu loess match those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are earth element ratios independent of grain size illustrate that the values from loes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ostly overlap with those of CLP loess. This feature implies that loes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a dominant source of distant material similar as the CLP loess. As such, we conclude that multi-proxy analysis of sediments can shed new light on tracing the provenance of aeolian lo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loess Provenance tracing Zircon U-Pb age GEOCHEMISTRY Yangtze River Delta
下载PDF
North Atlantic Abrupt Climate Signal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n Central Asia:Evidences from Aeolian Loess Sedim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SONG Yougui LI Yue +4 位作者 LI Yun AN Zhisheng CHENG Liangqing SUN Huanyu Rustam OROZBAEV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942-1943,共2页
Objective Climate fluctuations over suborbital or millennial timescale display significant instability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which are often superimposed upon the orbital periodicity.They triggered some abrup... Objective Climate fluctuations over suborbital or millennial timescale display significant instability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which are often superimposed upon the orbital periodicity.They triggered some abrupt climate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Atlantic Abrupt Climate Signal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n Central Asia:Evidences from aeolian loess Sediments OSL
下载PDF
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与钢界面的环形剪切力学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志华 张建华 +1 位作者 辛建平 穆锐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8,共8页
黄土高原北侧与诸多沙漠接壤,形成了广泛分布的风积砂-黄土混合区。不同比例条件下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会呈现不同的物理力学特征,且风积砂-黄土混合料地基现场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常与其他材料产生界面接触力学行为,相关研究目前鲜有述及... 黄土高原北侧与诸多沙漠接壤,形成了广泛分布的风积砂-黄土混合区。不同比例条件下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会呈现不同的物理力学特征,且风积砂-黄土混合料地基现场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常与其他材料产生界面接触力学行为,相关研究目前鲜有述及。鉴于此,本工作获得了不同掺砂率条件下的混合料最大干密度,配制相同压实度和不同掺砂率的风积砂-黄土混合料环状试样,开展不同竖向压力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混合料与钢制界面的环形剪切试验,借助扫描电镜观测不同混合料的颗粒分布特征以及颗粒破碎特征,揭示风积砂-黄土混合料与钢制界面环形条件下的残余强度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掺砂率的增大,风积砂-黄土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征由黄土向砂土过渡。竖向压力小于100 kPa条件下,混合料产生剪胀的概率增大。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残余强度与竖向压力呈线性关系,变化趋势符合摩尔-库仑定律。随着掺砂率的增大,风积砂颗粒破碎效应增大,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残余内摩擦角及残余黏聚力均会减小。剪切速率的增大会缩短混合料与钢界面之间的接触时间,两者之间的接触、咬合效应尚不足以发挥作用进而减小了界面残余强度。研究结果预测了风积砂中掺入黄土的比例,可以为风积砂地基处理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为风积砂-黄土混合料施工力学行为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砂-黄土混合料 钢界面 环剪试验 界面残余强度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based on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被引量:7
4
作者 ZHANG Xiang LI Zhanbin +3 位作者 LI Peng TANG Shanshan WANG Tian ZHANG Hu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39-52,共14页
Aeolian-fluvial interplay erosion regions are subject to intense soil erosion and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in loess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Aeolian-fluvial interplay erosion regions are subject to intense soil erosion and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in loess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eroded sediments in these regions is of considerabl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laboratory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 analyzed rainfall-induced erosion processes on sand-covered loess slopes (SS) with different sand cover patterns (including length and thickness) and uncovered loess slopes (L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in case regions of aeolian-fluvial erosion. The grain-size curves of eroded sediments were fitted using the Weibull function. Compositions of eroded sediments under different sand cover patterns and rainfall intensitie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s of SS. The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amount and pattern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influences the proportion of loess erosion and that the compositions of eroded sediments vary between SS and LS.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transforms silt erosion into sand erosion by reducing splash erosion and changing the rainfall-induced erosion processes. The percentage of eroded sand from SS in the early stag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generation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ate stage.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aggravates loess erosion, not only by adding sand as additional eroded sediments but also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eroded loess, compared with the loess slopes without sand cover. The influence of sand cover pattern on runoff yield and the amount of eroded sedimen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and cover amount. Furthermore, given the same sand cover pattern, a thicker sand cover could increase sand erosion while a thinner sand cover could aggravate loess erosion. This difference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intense erosion on slopes that are thinly covered with sand in regions where aeolian erosion and fluvial erosion inte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fluvial erosion sand-covered loess slopes sand cover amount sand cover pattern rainfall intensity grain-size distribution Inner Mongol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华南衡阳盆地上白垩统黄土类似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宇翔 吴驰华 +8 位作者 黄乐清 伊海生 李智武 焦海菁 杨嘉宝 秦江颖 张小凤 周亚楠 Juan Pedro RODRIGUEZ-LOPEZ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01-3115,共15页
中国新生代黄土序列具有沉积速率高、连续性好等特点,记录了东亚地区持续的古气候动力学演化和重大地质事件信息。受区域构造-地貌和大气环流格局影响,中生代晚期华南发育了众多盆山型古沙漠系统且出露了巨厚的风成砂,但几乎未有学者提... 中国新生代黄土序列具有沉积速率高、连续性好等特点,记录了东亚地区持续的古气候动力学演化和重大地质事件信息。受区域构造-地貌和大气环流格局影响,中生代晚期华南发育了众多盆山型古沙漠系统且出露了巨厚的风成砂,但几乎未有学者提及黄土/黄土类似物的存在。本文通过粒度端元解析、野外露头的构型分析等手段,对衡阳盆地上白垩统红花套组进行了初步研究,识别出风成砂丘、砂席和泥滩等环境类型;并在泥滩环境中提取到黄土类似物的粒度组分信号,同时提出了黄土类似物的风成成因,总结了其形成-堆积过程。这项工作旨在探索白垩纪黄土类似物存在的可能性,为未来开展华南陆块中生代风尘记录研究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白垩统 衡阳盆地 红花套组 风成沉积 黄土类似物
下载PDF
黄土高原表层土壤孔隙性状与穿透阻力对藓结皮发育的响应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星兴 肖波 +2 位作者 曹尤淞 李胜龙 孙福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9,共8页
为探明生物结皮如何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从而促进水土保持,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和黄绵土上发育的藓结皮,以无结皮为对照,原状取样后分别使用高分辨率CT扫描仪和高精度土壤贯入仪测定其孔隙性状与穿透阻力,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剖析生物结皮对... 为探明生物结皮如何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从而促进水土保持,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和黄绵土上发育的藓结皮,以无结皮为对照,原状取样后分别使用高分辨率CT扫描仪和高精度土壤贯入仪测定其孔隙性状与穿透阻力,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剖析生物结皮对土壤孔隙度和穿透阻力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藓结皮发育改变土壤孔隙特征参数,并显著提高表层0—2 cm土壤总孔隙度(p=0.01),在此土层内,风沙土和黄绵土上藓结皮的总孔隙度比无结皮分别增加1.62,2.12倍,且藓结皮的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指数降低。藓结皮和无结皮的土壤面孔率在0—1 cm土层内均急剧下降,但藓结皮整体面孔率显著高于无结皮(p<0.001)。随土层深度增加,藓结皮的土壤穿透阻力总体呈增大趋势,但在结皮层中部发生突变,越过结皮层后趋于平稳。在2种土壤上,藓结皮的面孔率与穿透阻力均呈对数负相关关系,无结皮中则分别呈线性正相关和对数负相关关系。黄土高原藓结皮通过改变孔隙度和机械组成等间接途径,极显著地提升表层土壤穿透阻力,增强土壤表面稳定性,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黄绵土 生物结皮 土壤孔隙度 土壤穿透阻力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渭河盆地南缘早更新世风成相和湖相沉积环境演化
7
作者 王婷 张航 孙有斌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105,共11页
受地球轨道参数诱导的太阳辐射变化和两极冰盖消长的共同影响,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表现出阶段性变冷及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波动特征。位于亚洲季风区关键地带的渭河盆地堆积了新生代以来巨厚的河湖相沉积以及风成沉积,是研究第四纪环境演... 受地球轨道参数诱导的太阳辐射变化和两极冰盖消长的共同影响,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表现出阶段性变冷及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波动特征。位于亚洲季风区关键地带的渭河盆地堆积了新生代以来巨厚的河湖相沉积以及风成沉积,是研究第四纪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盆地堆积的下更新统三门组河湖相地层被认为和古三门湖有密切联系,但目前对于三门组地层年龄和古三门湖演化及其与区域活动演化是否有联系尚未达成共识。相比单一沉积载体研究,选取渭河盆地南缘阎峪风成相黄土和武家堡湖相沉积2种沉积载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同期异相沉积记录的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特征,重建了渭河盆地南缘早更新世(距今2.6~1.6 Ma)沉积环境演化。结果表明,阎峪记录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平均粒径和磁化率变化良好地记录了东亚冬、夏季风的盛衰演化历史;武家堡指示的盆地南缘沉积环境在距今1.95 Ma由湖相转变为风成相沉积,湖相沉积粒径和磁化率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敏感响应湖平面高低波动。风成相与湖相记录揭示了渭河盆地边缘早更新世环境演化经历了[2.6,1.95)Ma的湖盆演化和[1.95,1.6]Ma的湖盆萎缩-风成相堆积,湖盆萎缩受黄河贯通影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早更新世 湖相沉积 风成黄土 古三门湖
下载PDF
陕北能源区典型沉积物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峰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2,共7页
陕北能源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黄土与风积沙的过渡区,该区蒸发强烈,降水稀少,地下水作为该区域重要的供水水源,主要接受垂向上的降水补给。为研究黄土与风积沙的降水入渗过程及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通过野外取样、室内参数测... 陕北能源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黄土与风积沙的过渡区,该区蒸发强烈,降水稀少,地下水作为该区域重要的供水水源,主要接受垂向上的降水补给。为研究黄土与风积沙的降水入渗过程及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通过野外取样、室内参数测定,并运用Hydrus-1d建立包气带水分运移数值模型,模拟陕北能源区内2种沉积物的水分运移过程。以接近多年平均降水水平的2015年为例,模拟结果显示风积沙地的降水入渗深度超过6.2 m,而黄土地的降水入渗深度很难超过5.0 m,且两者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分别为0.255和0.111。研究结果对准确计算陕北能源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而更好地指导区域水资源系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能源区 黄土 风积沙 降水 入渗补给系数
下载PDF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一鸣 黄春长 庞奖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 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的对比,揭示了它们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分属于不同的风成系统。淮河上游地区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粉沙,实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物。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其粗颗粒粉尘产生和搬运堆积的动力是东北风。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期粉尘是近源粗颗粒堆积,堆积速率可达18 6cm/ka,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2 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物质来源 古土壤 黄土高原区 堆积速率 源区 磁化率 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 淮河
下载PDF
东海海底末次冰期埋藏风尘黄土地层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郑祥民 彭加亮 郑玉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9-56,共8页
大量海底调查及钻孔岩芯资料揭示,东海海底全新世疏松沉积物之下,往往埋藏着一层厚度不大的黄褐色、暗绿色硬质粘土层。类似的硬土层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地层中普遍存在。作者曾对苏北、苏南平原地层中该硬土层与下蜀黄土地层进行对比... 大量海底调查及钻孔岩芯资料揭示,东海海底全新世疏松沉积物之下,往往埋藏着一层厚度不大的黄褐色、暗绿色硬质粘土层。类似的硬土层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地层中普遍存在。作者曾对苏北、苏南平原地层中该硬土层与下蜀黄土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工作,并在野外地层剖面上发现两者为连续延伸地层,认为该硬土层为末次冰期风尘黄土沉积物经埋藏后的次生成土作用演变而成。 本文通过对东海海底硬土层岩芯地层综合分析研究,以及与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区硬土层和下蜀黄土地层沉积物特征对比,认为东海海底硬土层为末次冰期低海面期间,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黄土堆积物,后经埋藏后的次生变化而形成。而在绝大部分海底,由于受到全新世海进作用的强烈冲蚀而缺失,只在局部地区仍有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底 硬质粘土 成因 风尘黄土
下载PDF
山东济南张夏黄土堆积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祖陆 辛良杰 +1 位作者 姜鲁光 黄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8-106,共9页
在鲁中南山地西北边缘的山麓地带及大沙河沿岸的阶地广泛分布着厚度不一的黄土堆积。其中出露在河岸阶地的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的黄土物质来源复杂 ,既有西北气流、东部渤海湾气流搬运而来的物质 ,又有当地生成的坡洪积碎屑物质。张夏黄... 在鲁中南山地西北边缘的山麓地带及大沙河沿岸的阶地广泛分布着厚度不一的黄土堆积。其中出露在河岸阶地的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的黄土物质来源复杂 ,既有西北气流、东部渤海湾气流搬运而来的物质 ,又有当地生成的坡洪积碎屑物质。张夏黄土下部呈现明显的水流侵蚀痕迹 ,中间夹有围岩碎屑 ,应属于风成、坡积、洪积成因的黄土状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阶地 物质来源 堆积 鲁中南 水流侵蚀 渤海湾 山地 分布 东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被引量:36
12
作者 郑乐平 胡雪峰 方小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意义 ,回顾了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 ,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 ,从营力的先后及主次看 ,风成应是第一位的...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意义 ,回顾了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 ,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 ,从营力的先后及主次看 ,风成应是第一位的。因此 ,在利用下蜀黄土保存的古环境信息研究我国东部环境变化时 ,应慎重选择剖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蜀黄土 成因 风成说 水成说 多成因说
下载PDF
也论成都粘土的成因 被引量:30
13
作者 汪波 聂前勇 +1 位作者 王运生 张建永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2年第1期54-56,64,共4页
为了解成都粘土的成因机制 ,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析成都粘土的分布、结构、矿物组成等特征入手 ,客观地展示了成都粘土的本质 ,进而将其与我国北方的马兰黄土和长江中下游的下蜀粘土之间的特性进行比较以及对龙门山和成都平原... 为了解成都粘土的成因机制 ,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析成都粘土的分布、结构、矿物组成等特征入手 ,客观地展示了成都粘土的本质 ,进而将其与我国北方的马兰黄土和长江中下游的下蜀粘土之间的特性进行比较以及对龙门山和成都平原的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古环境的分析 ,最终得出典型的成都粘土的成因是属于风成“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 风成黄土 成都粘土 古环境 结构 矿物组成
下载PDF
江苏南通黄泥山黄土粒度与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4
作者 钱鹏 郑祥民 +1 位作者 王晓勇 张卫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4,共6页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黄泥山150cm黄土堆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磁学及粒度分析,探讨黄泥山黄土堆积的成因。研究发现该堆积物属黏土质粉砂,其粒径较镇江下蜀黄土及北方红黏土、黄土为细。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镇江大港下蜀黄土的磁性特...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黄泥山150cm黄土堆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磁学及粒度分析,探讨黄泥山黄土堆积的成因。研究发现该堆积物属黏土质粉砂,其粒径较镇江下蜀黄土及北方红黏土、黄土为细。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镇江大港下蜀黄土的磁性特征具明显的相似性。结合粒度、环境磁学数据推测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大港下蜀黄土相同,为风成堆积物,堆积物磁性参数的高、低变化反映了暖湿、干冷沉积环境的交替。黄泥山黄土较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剖面具有较低的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和较高的退磁参数S-100比值,指示南通黄土与大港黄土相比,总体上经历了较弱的成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学性质 粒度 凤成堆积 下蜀黄土 江苏南通
下载PDF
晚第四纪风尘物质成分的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郭正堂 魏兰英 +3 位作者 吕厚远 吴乃琴 姜文英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48,共8页
对长武和宜川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铁含量分析表明,不同时期的风尘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较明显的区别。在排除成壤过程中CaCO3淋溶和淀积的相对影响后,研究剖面的铁含量基本反映了原始风尘的铁含量。已有研究表明,西部源区... 对长武和宜川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铁含量分析表明,不同时期的风尘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较明显的区别。在排除成壤过程中CaCO3淋溶和淀积的相对影响后,研究剖面的铁含量基本反映了原始风尘的铁含量。已有研究表明,西部源区的气溶胶和现代地表流沙中铁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东部源区。本文认为,风尘铁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西部沙漠风尘对黄土堆积的相对贡献。由于西风带北支是西部源区风尘的主要搬运者,风尘中全铁含量可能反映了西风带北支气流的强度,并明显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风尘 物质成分 古环境 环境意义
下载PDF
保水剂处理土壤的抗风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孙宏义 李芳 +1 位作者 杨新民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8-622,共5页
将不同浓度的保水剂,在不同风速和不同喷洒量的条件下施用于黄土、粉煤灰、风沙土中,对其胶结作用所具有的抗风蚀性能进行了野外及风洞实验。结果显示:在净风条件下,保水剂固沙、抑制扬尘效果显著;在风沙流条件下,保水剂大浓度(50g·... 将不同浓度的保水剂,在不同风速和不同喷洒量的条件下施用于黄土、粉煤灰、风沙土中,对其胶结作用所具有的抗风蚀性能进行了野外及风洞实验。结果显示:在净风条件下,保水剂固沙、抑制扬尘效果显著;在风沙流条件下,保水剂大浓度(50g·m-3)时具有明显的抗风蚀、抑制沙尘的效果;不同土类在风力为20m·s-1内,保水剂对黄土、粉煤灰、风沙土的固定、抑制扬尘效果显著。20m·s-1以上时,保水剂对黄土、粉煤灰、风沙土的固定、抑制扬尘效果随保水剂浓度的增大抗风蚀强度随之增强。但保水剂和固沙复合材料共同施用于风沙土,防风蚀效果更为显著;生产应用中,建议保水剂对风沙土的应用浓度为560g·m-3,对黄土的应用浓度为140~280g·m-3,对粉煤灰的应用浓度为50~140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抗风蚀 风沙土 黄土 粉煤灰 土壤
下载PDF
洛川黄土—红粘土序列铁氧化物组成及其古气候指示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谢巧勤 陈天虎 +2 位作者 孙玉兵 李晓萱 徐晓春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9-396,共8页
对洛川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中磁性矿物组成、成因和相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磁性矿物以风尘磁铁矿为主,少量的成土赤铁矿和成土磁赤铁矿;古土壤磁性矿物以成土磁赤铁矿为主,成土赤铁矿次之,少量的风尘磁铁矿和赤铁矿;红粘土磁... 对洛川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中磁性矿物组成、成因和相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磁性矿物以风尘磁铁矿为主,少量的成土赤铁矿和成土磁赤铁矿;古土壤磁性矿物以成土磁赤铁矿为主,成土赤铁矿次之,少量的风尘磁铁矿和赤铁矿;红粘土磁性矿物以成土赤铁矿为主,风尘磁铁矿和成土磁赤铁矿次之,少量风尘赤铁矿。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磁性矿物组成差异,反映了其形成期不同的古气候特性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强度的差异。干冷的冰期,黄土弱成土作用形成了以粗颗粒的风尘磁铁矿核+赤铁矿边的磁化率载体。间冰期的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最有利于生物活动,强烈生物活动导致古土壤中大量纳米超细磁赤铁矿/磁铁矿产生,形成以磁赤铁矿为主,风尘磁铁矿核+赤铁矿边为辅的磁化率载体。红粘土成壤期,强降雨强蒸发的长干短湿的高温炎热的古气候使得红粘土化学风化强烈,生物地球化学活动较弱,形成以磁铁矿核+赤铁矿边和磁赤铁矿核+赤铁矿边的磁化率载体。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磁性矿物组成、磁性矿物相关系是其形成期独特的古气候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红粘土序列 铁氧化物 相关系 古气候意义
下载PDF
黄河中游区高原地质环境对黄河泥沙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绪金 殷淑华 田卫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1,共3页
从工程地质角度,通过对黄河中游高原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状况的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力学性质、结构特征和侵蚀的基本原因。黄河中游地区河流泥沙骤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破... 从工程地质角度,通过对黄河中游高原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状况的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力学性质、结构特征和侵蚀的基本原因。黄河中游地区河流泥沙骤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破坏,更是因为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岩土层特征和干旱的气候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地区 地质环境 泥沙 水土流失 风成黄土层
下载PDF
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吉均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6-371,共6页
“亚洲干极”是德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构造运动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德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 ,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 ,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 “亚洲干极”是德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构造运动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德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 ,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 ,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候逐渐在新第三纪被季风气候取代 ,代表干旱气候的粉尘沉积逐步扩大空间范围 ,湖相沉积则逐渐收缩。2 2MaB .P .,8.5MaB .P .,3.6MaB .P .和 1 .2MaB .P .是“亚洲干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进 亚洲干极 构造驱动 风成红粘土 黄土
下载PDF
中国黄土成因争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海斌 刘秀铭 +4 位作者 吕镔 吉金平 侯吉立 王文艳 章余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3期38-45,共8页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回顾过去,中国黄土成因经历了从"水成"到"风成"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黄土成因争论的历程,得到如下启示:1)过去的黄土成因争论源于人们不认识黄土层中...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回顾过去,中国黄土成因经历了从"水成"到"风成"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黄土成因争论的历程,得到如下启示:1)过去的黄土成因争论源于人们不认识黄土层中的古土壤,因此识别地层中古土壤对重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大意义。2)水平层状地层并非都是水平沉积层理,也有可能是古土壤发生层次,具有水平层理的沉积地层则可能意味着在水中沉积形成,而古土壤层则是在地表环境形成。3)古土壤层的特点是古土壤层具有土壤发生层次,因此各层次之间一般呈现为渐变特征,而沉积地层通常具有明显的顶部和底部,显示着截然变化。4)在总结新生代古土壤特点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更老地层的古地理环境,发挥古土壤在研究地层成因、重建古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成因 风积地层 古环境识别 风成 水成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