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PC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Economic Characters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and Chemical Control Techniques 被引量:3
1
作者 Liying LIU Maohua DAI Zhenliang WU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0期1887-1891,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PC chemical controlling technique on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quality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and clarify the reasonab...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PC chemical controlling technique on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quality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and clarify the reasonable control period and the application amount of DPC. [Method] The new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variety Hengmian HD008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and 3 different DPC treatments were set. [Result] DPC significantly reduced plant height and branch length, reduced branch angle and leaf area, so the rational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shape the ideal plant type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DPC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and the proper amount of DPC c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bolls during hot days, the number bolls in autumn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bolls. It increased the boll weight and seed index, but decreased lint percentage decreased, and proper amount of DPC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DPC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pecific breaking strength of fibers, and proper control could improve the uniformity of fibers, but other indexes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achine harvest to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cotton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otton plant, chemical control could begin after floral bud emergence in cotton about every 10 d, and the spraying amount can be controlled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amount of the main stem. The daily growth amount of plant height should be controlled at 1.5-1.8 cm, and the plant height should be within 75-9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agronomic characters YIELD Fiber quality Chemical controlling technique
下载PDF
The Agronomic Techniqu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Phenolic Content and the Biological Antioxidant Effect of Palm-Tree Kale
2
作者 Francesca Danesi Veronica Valli +1 位作者 Simona Elementi Luigi Filippo D’Antuono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The content of phytochemicals in vegetables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genetic, agr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y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conditions, potentially affecting the sensory and putative health-pr... The content of phytochemicals in vegetables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genetic, agr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y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conditions, potentially affecting the sensory and putative health-promoting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on the phenolics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a traditional Italian kale landrace, called palm-tree kale (Brassica oleracea L., ssp. acephala DC, var. sabellica L.) was evaluated. Furthermore, the antioxidant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extracts were assessed in a biological system using primary cultures of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 The final aim was to evidence whether and how the agronomic practices can affect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kale not only in vitro but also in cells. Results herein reported underl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crop production strategies in establishing the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 of a vegetable. This research approach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selection of production techniques that are able to provide edible vegetables with higher functional activity, and evidences the need to study the food domain as a whole with the nutrition domain, and to integrate all results in order to have an overall “foodomics” vision allowing the improvement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LE Brassica OLERACEA L. Cultured CARDIOMYOCYTES Antioxidants PHYTOCHEMICALS agronomic techniques Plant Density Nitrogen Fertilization
下载PDF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3
作者 沈立 龚亚明 +4 位作者 刘娜 冯志娟 卜远鹏 王斌 张古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74-1178,共5页
浙农20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合选育的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23002,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佳等特点。区试平均生育期79.4 d;有... 浙农20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合选育的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23002,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佳等特点。区试平均生育期79.4 d;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28.2 cm,主茎节数7.7节,有效分枝数3.3个;单株有效荚数29.1个,标准荚率72.6%,标准二粒荚荚长5.5 cm、荚宽1.5 cm,平均每荚粒数2.0粒;鲜百荚重304.3 g,鲜百粒重79.2 g;籽粒椭圆形,种皮淡绿色,子叶黄色,口感香甜柔糯。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15和SC18株系,感炭疽病。2020—2021年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667 m^(2)平均产量836.8 kg;2022年生产试验667 m^(2)平均产量660.0 kg,适宜在浙江及周边地区春季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浙农20号 特征特性 农艺性状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的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4
作者 张志红 张古文 +5 位作者 李正泉 刘娜 冯志娟 卜远鹏 王斌 龚亚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79-1183,共5页
浙农秋丰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耐迟播菜用秋大豆新品种,2020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2年龙游县塔石镇引入试种,表现为成熟期早,结荚性好,豆荚宽大,鼓粒饱满,货架期长,具有早熟、优质、高产... 浙农秋丰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耐迟播菜用秋大豆新品种,2020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2年龙游县塔石镇引入试种,表现为成熟期早,结荚性好,豆荚宽大,鼓粒饱满,货架期长,具有早熟、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等优点,适宜龙游地区秋季种植。为促进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地区的推广种植,文章对其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进行了介绍,并从土地整理,种子处理、及时防鸟、杂草防除、化学控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浙农秋丰4号 农艺性状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甜高粱品种筛选和配套施肥技术研究
5
作者 陈昱桦 王景亭 +4 位作者 李孟 梁培琪 程明涛 乔一鸣 张锐爽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为了探索重度盐碱地甜高粱的种植技术,为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甜高粱的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科甜系列甜高粱品种为研究对象,针对重度盐碱地,从种植品种、肥料配比和有机肥类型3个方面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探索重度盐碱地甜高粱的种植技术,为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甜高粱的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科甜系列甜高粱品种为研究对象,针对重度盐碱地,从种植品种、肥料配比和有机肥类型3个方面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在重度盐碱地种植科甜13、科甜22、科甜41、科甜42、科甜43这5个甜高粱品种,科甜41产量最高,达到82.87 t/hm^(2);其次是科甜13,产量为66.28 t/hm^(2)。在重度盐碱地肥料配比试验中,基肥施用复合肥300 kg/hm^(2)+有机肥15 t/hm^(2)处理、有机肥30 t/hm^(2)处理、复合肥300 kg/hm^(2)+有机肥30 t/hm^(2)处理均能显著提升重度盐碱地甜高粱产量,基肥施用有机肥30 t/hm^(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3.16 t/hm^(2),较不施肥对照增产64.0%。在重度盐碱地有机肥类型试验中,施用牛粪、有机肥和海藻肥均能提升重度盐碱地甜高粱产量,在相同投入成本下,施用海藻肥处理产量最高,为67.88 t/hm^(2),较不施肥对照增产39.8%。综上考虑,在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可选择科甜13和科甜41两个耐盐碱甜高粱品种,基肥施用普通有机肥或者牛粪15 t/hm^(2)以上同时配施复合肥,有机肥可选择微生物有效活菌数≥5亿个/g的高品质海藻肥替代普通有机肥进行甜高粱种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品种 施肥技术 产量 农艺性状 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甘蔗机械化种植的农艺技术分析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华 罗俊 +3 位作者 袁照年 高三基 杨颖颖 林兆里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1,共4页
甘蔗糖业在保障我国食糖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机械化已成为提高我国甘蔗糖业国际竞争力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本文探讨了机械化种植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重要性,结合机械化种植对生态条件、耕层条件和高产苗期群体结构特点的... 甘蔗糖业在保障我国食糖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机械化已成为提高我国甘蔗糖业国际竞争力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本文探讨了机械化种植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重要性,结合机械化种植对生态条件、耕层条件和高产苗期群体结构特点的技术要求,对甘蔗机械化种植的品种选择、种茎质量、下种量、植沟深度、覆土厚度、肥药使用、地膜覆盖等农艺技术进行了分析,为实现甘蔗全程机械化的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化 种植 农机农艺融合
下载PDF
藜麦在张家口地区试种的表现与评价 被引量:121
7
作者 周海涛 刘浩 +4 位作者 么杨 杨修仕 高文杰 杨才 任贵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227,共6页
本研究对在张家口地区进行试种的4份藜麦材料进行了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评价。试种藜麦株高范围为119.27~180.51cm,生育期范围为103~118d。子粒饱满,产量可达3637.32kg/hm2,蛋白质含量为14.79±0.72%,脂肪含量为7.57&#... 本研究对在张家口地区进行试种的4份藜麦材料进行了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评价。试种藜麦株高范围为119.27~180.51cm,生育期范围为103~118d。子粒饱满,产量可达3637.32kg/hm2,蛋白质含量为14.79±0.72%,脂肪含量为7.57±1.17%,天冬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37±0.06%、1.00±0.03%、1.47±0.08%,皂苷含量为2.12±0.50%。以上结果与文献对比结果表明,藜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且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比例平衡、增产潜力大等特点能够充分表现,适宜在张家口地区以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试种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中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成雨 舒忠泽 +2 位作者 程备久 江海洋 李晓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51-555,共5页
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玉米种植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缺乏、栽培措施不当和玉米收获机械不能与我国玉米生产形势相适应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的主要原因。综述了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且具有不同生... 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玉米种植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缺乏、栽培措施不当和玉米收获机械不能与我国玉米生产形势相适应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的主要原因。综述了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且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玉米品种;研发适应中国不同种植区的机械化收获及烘干设备;进行适宜玉米籽粒收获种植制度、栽培技术和物化产品研发;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适度增加玉米种植的经营规模,降低农民玉米收获机械的购买、持有和使用成本,提升农机人员作业水平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质量和比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农艺性状 栽培措施 环境因素 玉米收获机械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油菜机械化生产农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9
作者 马霓 李云昌 +3 位作者 胡琼 李俊 李光明 张春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1-456,共6页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化学催熟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机械化生产 农艺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响应及其优化农艺技术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孟兆江 卞新民 +2 位作者 刘安能 庞鸿宾 王和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84,共5页
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盆栽土培法和测坑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调亏灌溉对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蒸腾速率(Tr)、光合速率(Pn)、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经济产量(Y)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盆栽试验采用二因素(水分调亏阶段和调节亏水... 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盆栽土培法和测坑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调亏灌溉对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蒸腾速率(Tr)、光合速率(Pn)、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经济产量(Y)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盆栽试验采用二因素(水分调亏阶段和调节亏水度)随机区组设计,测坑微区试验采用三因素(水分调亏度、施肥水平和植株密度)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调亏使得Tr明显下降,而Pn下降不明显,复水后光合产物具有超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向经济产品(籽棉)运转与分配。棉花调亏灌溉(RDI)的适宜指标是:苗期轻、中度调亏,0~40 cm土层湿度下限为50%FC^60%FC(田间持水量);蕾期轻度调亏,0~40 cm土层湿度控制下限为60%FC;花铃期不宜调亏,0~40 cm土层湿度应不低于75%FC;吐絮期可中度调亏,0~40 cm土层湿度可控制在50%FC^55%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调亏灌溉 生理响应 优化农艺技术
下载PDF
调亏灌溉对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1
作者 孟兆江 卞新民 +2 位作者 刘安能 庞鸿宾 王和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186,共5页
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子母盆栽土培法和池栽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夏玉米(Zea mayL.)为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调亏显著抑制蒸腾速率(Tr),而光合速率(Pn)下降不明显,复水后Pn又具有超补偿效应,光合产... 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子母盆栽土培法和池栽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夏玉米(Zea mayL.)为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调亏显著抑制蒸腾速率(Tr),而光合速率(Pn)下降不明显,复水后Pn又具有超补偿效应,光合产物具有超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向籽粒运转与分配;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玉米节水高产的调亏灌溉指标是:调亏时段为三叶一心—拔节(七叶一心),调亏度为45%FC(Fieldwater capacity,FC)~65%FC,历时21d;或拔节—抽穗调亏,调亏度为60%FC^65%FC,历时21d;平均比对照增产25.24%,节水15.4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5.05%。根据3因子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综合试验资料,分别建立了经济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WUE)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调亏灌溉 光合生理特性 优化农艺技术组合
下载PDF
不同行距与群体密度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罗俊 张华 +3 位作者 郭伟 杨颖颖 李文萍 林兆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4,共5页
对福农15号、福农28号和福农39号等3个甘蔗品种在2种行距、3种群体密度下的农艺性状表现和冠层结构特点进行研究,以探明不同行距和群体密度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农15号伸长前期长势稳健,中期快,后期慢,适于宽行稀植;福农39号... 对福农15号、福农28号和福农39号等3个甘蔗品种在2种行距、3种群体密度下的农艺性状表现和冠层结构特点进行研究,以探明不同行距和群体密度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农15号伸长前期长势稳健,中期快,后期慢,适于宽行稀植;福农39号伸长前期、中期长势稳健,后期持续伸长期最长,亦表现出宽行稀植的增产潜力。此外,针对上述品种特性提出了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农机农艺融合 行距 密度
下载PDF
浅析我国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及制约因素 被引量:40
13
作者 孙巍 杨宝玲 +1 位作者 高振江 周利飞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3,共5页
介绍我国棉花生产的现状,指出棉花机械采收是整个棉花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针对我国三大棉区的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对我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从采棉机的角度出发,在作业效率、生产效益以及棉花品级三个方面探讨了与采... 介绍我国棉花生产的现状,指出棉花机械采收是整个棉花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针对我国三大棉区的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对我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从采棉机的角度出发,在作业效率、生产效益以及棉花品级三个方面探讨了与采棉机相适应的农艺配套技术,进而提出了棉花机械化采收的制约因素,并对棉花机械采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采棉机 农艺配套技术 制约因素
下载PDF
红平菇(Pleurotus diamor)培育条件和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熊芳 朱坚 +1 位作者 邓优锦 谢宝贵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6-1011,共6页
从形态特征、生长与发育、农艺性状、栽培方式、栽培基质、接种管理和出菇管理等几方面阐述红平菇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研究得出:红平菇子实体丛生,由菌盖和侧生菌柄构成;适宜熟料袋栽或菌筒栽培,也可进行生料袋栽或床栽;菌丝... 从形态特征、生长与发育、农艺性状、栽培方式、栽培基质、接种管理和出菇管理等几方面阐述红平菇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研究得出:红平菇子实体丛生,由菌盖和侧生菌柄构成;适宜熟料袋栽或菌筒栽培,也可进行生料袋栽或床栽;菌丝生长温度控制在28~30℃、空间湿度控制在75%左右、于黑暗环境中培养;原基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8~25℃,子实体发育温度2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平菇 形态特征 品种特性 农艺性状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甘蔗品种的机械化收获损失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华 林兆里 +1 位作者 罗俊 苏俊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90-1592,共3页
机械化收获是事关中国甘蔗产业水平提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农机农艺融合是加速机械化收获推广应用的关键。采用国际主流甘蔗联合收割机Austoft7000型对5个甘蔗品种的机收田间损失率和夹杂物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糖5... 机械化收获是事关中国甘蔗产业水平提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农机农艺融合是加速机械化收获推广应用的关键。采用国际主流甘蔗联合收割机Austoft7000型对5个甘蔗品种的机收田间损失率和夹杂物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糖55和福农39是当地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福农15蔗茎组织较松脆,机收不宜过高速行驶,以免蔗茎在收割机通道内挤压破损,造成田间损失增加,在此原则基础上,调大排杂风量可有效减少夹杂物。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产能类型区分、熟期安排和机械作业面一致性的机收品种布局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化收获 农机农艺融合 品种 损失
下载PDF
黑龙港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及推广建议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晓敏 夏来坤 王慧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8-275,共8页
黑龙港属华北缺水低平原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该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高产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近年来,随着小麦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粮田产量和水分效率在逐步提高,但节... 黑龙港属华北缺水低平原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该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高产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近年来,随着小麦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粮田产量和水分效率在逐步提高,但节水高产潜力仍然巨大。特别是从周年水资源高效利用出发,建立区域特色的两熟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模式,十分必要。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港及鲁北平原区小麦玉米减蒸降耗农艺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形成的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节水技术模式。得到的结论是:最少水肥投入模式最优,节水省肥模式次优,传统高水肥模式最差。节水省肥是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意识,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农户采用小麦玉米节水技术优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港区 小麦玉米 农艺节水技术 评价
下载PDF
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杨晶 易镇邪 屠乃美 《作物研究》 2016年第2期225-230,共6页
酸化是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已严重影响到作物生产。综述了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以及酸化土壤改良的技术,指出我国酸化土壤改良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酸化土壤 改良技术 改良剂 农艺措施
下载PDF
花生化肥减施途径与潜力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春晓 王世福 +8 位作者 鹿泽启 姜蔚 臧宏伟 张伟 姚杰 兰丰 柳璇 刘传德 郑亚萍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5,共5页
施肥不当已成为限制我国花生持续增产增效及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降低对肥料投入的过度依赖,保证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同步提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花生生产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简述我国花生施肥现状的基础上,从培肥土壤、改... 施肥不当已成为限制我国花生持续增产增效及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降低对肥料投入的过度依赖,保证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同步提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花生生产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简述我国花生施肥现状的基础上,从培肥土壤、改进肥料性能与施肥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花生生物特性等方面,探讨了花生化肥减施的途径与潜力,内容涉及耕作制度、有机物料投入、新型肥料、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精准施肥、叶面追肥、接种根瘤菌、营养高效品种、科学化控等;分析了各项措施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建议不同产区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实情的不同阶段(近、中、长)的花生化肥减施目标、实施方案和技术体系,在实现化肥减施的同时,保持资源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化肥减施 农艺技术 新型肥料 高效品种
下载PDF
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优化农艺技术组合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孟兆江 卞新民 +2 位作者 刘安能 庞鸿宾 王和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6-92,共7页
在移动式防雨棚条件下.采用子母盆栽土培法和池栽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冬小麦品种93中6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试验研究,旨在了解调亏灌溉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动态、蒸腾速率(Tr)、... 在移动式防雨棚条件下.采用子母盆栽土培法和池栽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冬小麦品种93中6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试验研究,旨在了解调亏灌溉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动态、蒸腾速率(Tr)、光合速率(Pn)、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以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寻求适宜的调亏生育阶段(时期)和调节亏水度,为建立冬小麦RDI模式及其配套优化农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调亏显著抑制Tr,而Pn下降不明显;复水后Pn又具有超补偿效应,光合产物具有起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向籽粒运转与分配;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冬小麦调亏灌溉的适宜时段为三叶~返青,调亏度为40%FC(Field water capacity,FC)~60%FC,历时约55d;平均比对照增产0.88%~8.25%,节水12.80%~1875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6%~32.98%。通过三因子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综合分析试验资料,分别建立了经济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数学模型。对模型的解析结果表明,当实施RDI时,可适当提高作物群体指标,并与施肥等其它农艺技术相结合,可以补偿RDI的负面效应。对所建数学模型进行目标联合仿真寻优,获得不同决策目标下RDI与农艺技术结合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调亏灌溉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优化农艺技术组合
下载PDF
农艺措施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被引量:42
20
作者 王林 周启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72-777,共6页
作为植物修复强化技术,农艺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本文从土壤管理和植物管理两大方面综述了农艺措施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施肥、蚯蚓强化以及植物栽培管理措施用于强化植物修复的基本原... 作为植物修复强化技术,农艺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本文从土壤管理和植物管理两大方面综述了农艺措施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施肥、蚯蚓强化以及植物栽培管理措施用于强化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与相关应用,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污染 植物修复 强化技术 农艺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