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changes in ground surface thermal regimes in the context of air temperature warming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QingFeng Wang TingJun Zhang +1 位作者 XiaoQing Peng Bin C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4期273-281,共9页
Changes in ground surface thermal regimes play a vital role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logy,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and global thermal, water and carbon budgets 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 Estimating... Changes in ground surface thermal regimes play a vital role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logy,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and global thermal, water and carbon budgets 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 Estimating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ir temperatures and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 from 1960 through 2008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reveal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 0.31 °C/decade, 0.28 °C/decade, 0.37 °C/decade, 0.50 °C/decade, and 0.37 °C /decade,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d time series of mean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AGST) and maximum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axAGST) for 1972–2006 over the basin indicat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 0.58 °C/decade and 1.27 °C/decade,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inAGST) in the same period remains unchanged as a whole. Estimating surface freezing/thawing index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freezing index to thawing index(RFT) in the period between 1959 and 2006 over the basin indicat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42.5 °C-day/decade, 85.4 °C-day/decade and-0.018/decade,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temperature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eezing index thawing index tendency rate He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被引量:8
2
作者 Lihua ZHU Gang HUANG +3 位作者 Guangzhou FAN Xia QU Guijie ZHAO Wei HU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249-1262,共14页
Based on regula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SH)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E-TP) under the r... Based on regula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SH)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E-TP) under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H over the CE-TP presents a recovery since the slowdown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e restored surface wind speed together with increased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contribute to the recovery in SH.During the global warming hiatus, the persistent weakening wind speed is alleviated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Meanwhile, the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that period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total cloud amount, especially at night. At nighttime, the increased total cloud cover reduces the surface effective radiation via a strengthening of atmospheric counter radiation and subsequently brings about a clear upward trend in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Cloud–radiation feedback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ven SH during the global warming hiatus. Consequently, besides the surface wind spee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becomes another significant factor for the variation in SH since th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articularly at n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nsible heat Tibetan Plateau grou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urface wind speed global warming hiatus
下载PDF
Climate warming over 1961–2019 and impacts on permafrost zon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Xiaoying Li Huijun Jin +4 位作者 Long Sun Hongwei Wang Ruixia He Yadong Huang Xiaoli Ch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767-788,共22页
In boreal forest ecosystems, permafrost and forest types are mutually interdependent;permafrost degradation impacts forest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The Xing’an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 is on the southe... In boreal forest ecosystems, permafrost and forest types are mutually interdependent;permafrost degradation impacts forest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The Xing’an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 is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Asia latitudinal permafrost body.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permafrost undergoes rapid and extensive degradation. In this study, the frost-number (Fn) model based on air temperatures and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s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Xing’an permafrost,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air and ground-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1961 to 2019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rtheast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and substantial climate warming over the past 60 years. The rises in mean annual air and mean annual ground-surface temperatures were higher in permafrost zones than those in the seasonal frost zone. The frost numbers of air and ground-surface temperatures were calculated for determining the southern limit of latitudinal permafrost and for permafrost zonation. The southern limits o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sporadic permafrost, and latitudinal permafrost moved northward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 air-temperature frost-number criteria for permafrost zoning,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1960s, the extent of Xing’an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 had decreased by 40.6% by the 2010s.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increase in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s at 0.03 ℃ a^(−1), the extent of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 will decrease to 26.42 × 10^(4) by 2020, 14.69 × 10^(4) by 2040 and to 11.24 × 10^(4) km^(2) by 2050. According to the ground-surface temperature frost-number criteria, the southern limit of latitudinal permafrost was at the 0.463. From the 1960s to the 2010s, the extent of latitudinal permafrost declined significantly.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ecosystem-protected Xing’an-Baikal permafro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g., more prudent and effective forest fire management and proper logging of forests) of the Xing’an permafrost eco-environ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Permafrost zonation Southern limit of latitudinal permafros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Mean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下载PDF
Analyses on the air and snow temperatures near ground with observations of an AWS at Dome A,the summit of Antarctic Plateau 被引量:6
4
作者 CHEN BaiLian ZHANG RenHe +2 位作者 XIAO CunDe BIAN LinGen ZHANG Ting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4期1430-1436,共7页
As the summit of the Antarctic Plateau, Dome A has been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s.In this paper, observational data of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at Dome A in 2005–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ason... As the summit of the Antarctic Plateau, Dome A has been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s.In this paper, observational data of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at Dome A in 2005–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s near the ground and snow temperatures within a depth of 10 m. Analyses on the air temperatures show a typical feature of the coreless winter, and strong inversion maintains during the long winter. Accordingly the stratification near the ground is dominated by the near-neutral stable states.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the snow temperature decrease in amplitude and lag in phase with depth increasing, which leads to distinct seasonal temperature profiles within the depth of 10 m. Measurements show the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near ground is about 5°C higher than the 10 m firn temperature due to the strong inversion near the ground. However, our estimation of the annual mean of air temperature at the ground based on the boundary layer theory is close to the mean 10 m firn temperature. The lowest air temperature (–82.7°C) currently measured at the Dome A is not the lowest one ever recorded in Antarctica, but the extremely low mean 10 m firn temperature (–58.2°C) indicates very low ground temperature. Given the prominent inversion near the ground, it is expected that Dome A might house the lowest ground temperature on the pla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分布 自动气象站 地面气温 空气温度 观测数据 南极洲 冰穹 积雪
原文传递
岱海水面蒸发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
5
作者 杨宇 高峰 +5 位作者 马鑫 秦艳春 薛宇乐 宋日权 娄帅 郭建强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6期62-68,共7页
该文以岱海为研究对象,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三苏木水文站为依托,以水面蒸发物理成因为基础,根据蒸发实测资料,建立了20 cm口径蒸发器与E601型蒸发器与气温、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风速、地温、日照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通... 该文以岱海为研究对象,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三苏木水文站为依托,以水面蒸发物理成因为基础,根据蒸发实测资料,建立了20 cm口径蒸发器与E601型蒸发器与气温、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风速、地温、日照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通过SPSS双侧相关性检验以及散点图趋势线分析,20 cm口径蒸发器监测蒸发量时更灵敏,与气象要素相关性更好,对于气象要素的变化反应更敏感;气象要素对蒸发量的影响中,对蒸发量影响最大的是最高地面温度,其次是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最高气温,最高地面温度、最高气温越高、日照时数越长、风速越高,蒸发量越大;平均相对湿度越大,环境中水汽含量越高,蒸发量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 水面蒸发 气温 相对湿度 水汽压 降水量 风速 地温 日照时数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39
6
作者 李栋梁 柳苗 +1 位作者 钟海玲 吴青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4-699,共6页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02年月平均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插补建立了1960—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温度近40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02年月平均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插补建立了1960—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温度近40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41℃/10a和0.40℃/10a,春季升温率只有0.23℃/10a。年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33℃/10a和0.37℃/10a,地温的升高比气温要快。升温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07。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盆地升温率比高山大。铁路沿线地温与气温变化间的相关系数达0.767。在相对冷期,气温的波动幅度大于地温;在相对暖期,地温的升高明显比气温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沿线 气温 地表温度 升温率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漠河大庆段)沿线气温、地表和浅层地温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吕兰芝 金会军 +1 位作者 常晓丽 罗栋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4-802,共9页
分析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自建站至2005年的月平均气温和地温观测资料,并通过插补建立了1961—2005年漠-大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序列.结果表明:各站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近40多年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 分析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自建站至2005年的月平均气温和地温观测资料,并通过插补建立了1961—2005年漠-大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序列.结果表明:各站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近40多年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略有回升,80年代后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期升温有所减缓;沿线各站的年平均地表温度也是20世纪70年代最低,70年代进入80年代升温最明显.气温升温最显著的是冬、春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71℃.(10a)-1和0.48℃.(10a)-1,夏季升温率只有0.27℃.(10a)-1.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的升温率分别为0.45℃.(10a)-1和0.27℃.(10a)-1,气温的升温比地表温度要快.年平均地表温度要比年平均气温高,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在位相上有1~2a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大沿线 气温 地表温度 地温 升温率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2
8
作者 黄湘 李卫红 +1 位作者 陈亚宁 马建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51-1959,共9页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分析其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表明:(1)胡杨和柽柳群落土壤呼吸的日变化过程相同,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呈单峰值曲线,但是...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分析其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表明:(1)胡杨和柽柳群落土壤呼吸的日变化过程相同,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呈单峰值曲线,但是不同月份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2)胡杨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大于柽柳群落的;(3)胡杨和柽柳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与距地表2cm处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关系,但是不同植物类型的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有所不同;(4)胡杨和柽柳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都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塔里木河下游76%~93%左右的荒漠河岸林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受温度和水分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荒漠河岸林 胡杨 柽柳 近地表气温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栋梁 郭慧 +1 位作者 李跃清 钟海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5-693,共9页
青藏高原及其铁路沿线各站的年地表温度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温度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61-2003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地表温度序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是明显的,40年来升高1.1~1.5℃,其升... 青藏高原及其铁路沿线各站的年地表温度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温度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61-2003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地表温度序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是明显的,40年来升高1.1~1.5℃,其升温率为0.44℃/10a.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长则起相反作用.地表温度对大气CO2浓度和SCL的最好响应约滞后10年.若根据SCL的变化和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B1预测,目前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温到2010年前后达到最强,此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降温过程,到2030年前后可能低于20世纪70~90年代的平均值.新一轮的升温开始于2040年代.若综合考虑CO2和SCL两者的共同影响预测,未来50年平均最低、最高和年地表温度与1971-2000年的平均比较,分别升高0.2,1.0和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沿线 地表温度预测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 大气CO2浓度
下载PDF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路面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吴晟 吴兑 +1 位作者 邓雪娇 谭浩波 《气象科技》 2006年第6期783-787,共5页
使用2003年3月至2005年8月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云岩路段3套自动气象站的逐分钟路面温度、地温、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的路面温度特征及其与天气状况、气温、风速等气象条件的关系,并... 使用2003年3月至2005年8月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云岩路段3套自动气象站的逐分钟路面温度、地温、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的路面温度特征及其与天气状况、气温、风速等气象条件的关系,并讨论了地形对南岭山地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岭山地高速公路晴天和多云时的路面温度日变化明显,与辐射过程密切相关。路温与气温、地温的差异在晴天午后最为明显。晴天时路温、地温、气温的年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路温与地温之间保持着明显的温差;多云天气时路温与地温的差值明显缩小,阴天时路温与地温的差值非常小。地形对路面温度有明显影响,高海拔地区路面温度相对较低,南岭北坡路面温度明显高于南坡,与局地小地形有关。高温过程时路面温度最高接近60℃,地温也超过50℃,持续高温对行车安全、路面和路基结构均有很大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高速公路 路面温度 地温 气温
下载PDF
三种聚类分析方法在中国温度区划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韩微 翟盘茂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根据全国5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数(≥10 ℃日数)作为划分我国温度分布的指标,经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REOF)方法处理,找出时间演变过程中变化相似的区域归为一类.在此基础上... 根据全国5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数(≥10 ℃日数)作为划分我国温度分布的指标,经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REOF)方法处理,找出时间演变过程中变化相似的区域归为一类.在此基础上,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K-means法)、分层聚类法(Ward法)、聚类统计检验法(CAST法)3种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范围的温度变化区域差异进行客观分区,结果分别将全国温度变化区划分为10个地区、9个地区、13个地区,且不同区域分界线与中国地形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K-means法运算简单快捷,结果会不断修正到最佳为止;Ward法聚类过程清晰明了,可以选取需要划分的类别数;CAST法使样本通过显著性检验,不但有助于气候变化的客观分区,而且在划分温度区时客观考虑气候变化对分区结果的影响也有很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日数变化分区
下载PDF
石河子绿洲棉区覆膜内5cm地温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及预报 被引量:8
12
作者 吉春容 张玲 +3 位作者 杨明凤 朱惠芝 严彩虹 向导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5期16-21,共6页
膜内5 cm地温稳定通过10-12℃为棉花适宜播种的温度指标,找出地膜内5 cm地温与气温的定量关系并进行地温预报,同时确定对应的日平均气温的稳定界限指标值,就成为开展棉花适宜播种期预报的关键所在。以石河子绿洲覆膜栽培棉区为研究对象... 膜内5 cm地温稳定通过10-12℃为棉花适宜播种的温度指标,找出地膜内5 cm地温与气温的定量关系并进行地温预报,同时确定对应的日平均气温的稳定界限指标值,就成为开展棉花适宜播种期预报的关键所在。以石河子绿洲覆膜栽培棉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8—2014年棉区春播期膜内5 cm地温、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气温与覆膜内、外地温的关系,并建立了膜内5 cm地温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近年来石河子棉区春播期内气温和膜内外5 cm地温变化趋势一致,均有所上升,且膜内5 cm地温显著高于膜外地温和日平均气温。棉田覆膜内外5 cm地温与气温之间显著相关(P≤0.01),石河子棉田覆膜内5 cm地温稳定通过10-12℃时,对应的日平均气温界限范围为6.3-8.2℃;利用逐日气温建立膜内5 cm地温预报模型,回代检验绝对误差平均为1.01℃,2014和2015年预报检验绝对误差分别为0.5、0.7℃。预报模型可为更好地开展棉花播种期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棉区 膜内5 cm地温 气温 预报模型
下载PDF
地面气温对微环境空间差异的响应——以漠河站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玉莲 任国玉 +1 位作者 张广英 于宏敏 《气象科技》 2018年第2期215-223,共9页
测站附近微环境条件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对2010年漠河国家基准气候站地面观测对比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年平均地面气温近障碍物点低于标准观测场内,但1、6月的月平均气温近障碍物点偏高;(2)06:00... 测站附近微环境条件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对2010年漠河国家基准气候站地面观测对比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年平均地面气温近障碍物点低于标准观测场内,但1、6月的月平均气温近障碍物点偏高;(2)06:00—17:00和21:00,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低;18:00至次日05:00(除21: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高;(3)春季各时次近障碍物点地面气温均偏低;夏季06:00—17: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18:00至次日05:00相反;秋季仅01:00、03:00、19:00、23: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高,其他时次相反;冬季07:00—19: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20:00至次日06:00相反。冷季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暖季昼间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夜间相反;(4)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不同地点大体相同,最高气温近障碍物点偏低,最低气温近障碍物点偏高,但最高气温偏低绝对值大于最低气温偏高绝对值;(5)有雾情况下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高几率大;雨雪多云天气近障碍物地点气温均偏低;晴朗的白天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低,有风天气更明显;而晴朗的夜间近障碍物地点气温偏高,无风天气更明显;晴朗天气条件下,无风时近障碍物地点与观测场内气温差值大于有风时。结果表明,地面气温观测记录对台站观测场附近微环境改变十分敏感,微环境条件的变化将导致地面气温观测出现明显不连续性,对气候变化分析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地面观测 对比试验 障碍物 气温 偏差
下载PDF
三江平原佳木斯草温和雪温变化分析
14
作者 吕红玉 张宏茹 +1 位作者 李文福 魏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2期3659-3662,共4页
利用2007 ~ 2011年佳木斯逐日草温、雪温、0 cm地温、气温资料,研究草温和雪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佳木斯年平均草温和雪温分别为5.7和-11.7℃,草温最高出现在夏季,雪温在春季;1年中5~ 10月观测草温,其他季节雪温和草温交替观测,... 利用2007 ~ 2011年佳木斯逐日草温、雪温、0 cm地温、气温资料,研究草温和雪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佳木斯年平均草温和雪温分别为5.7和-11.7℃,草温最高出现在夏季,雪温在春季;1年中5~ 10月观测草温,其他季节雪温和草温交替观测,月平均草温最高在7月,雪温在4月,最低均出现在1月;1d中草温和雪温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到次日日出前后出现最小值.草温和雪温各季晴天时日较差最大,且明显大于气温日较差;月平均草温(或雪温)与气温、地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草温和雪温与气温、地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温 雪温 0 cm地温 气温 变化特征 佳木斯
下载PDF
城市下垫层对建筑外物理环境的影响
15
作者 甄志强 曹锋 《山西建筑》 2007年第21期203-204,共2页
阐述了空气温度和辐射温度、城市风、空气温度和降水等因素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并就不同下垫层同一时刻所产生的不同物理环境和人的感受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内应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硬化面积,从而满足节能的要求,同... 阐述了空气温度和辐射温度、城市风、空气温度和降水等因素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并就不同下垫层同一时刻所产生的不同物理环境和人的感受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内应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硬化面积,从而满足节能的要求,同时符合了人的居住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温度 城市风 下垫层 物理环境
下载PDF
基于不同雪深的地面温度、雪(草)面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秀琴 马玲霞 +2 位作者 卢新玉 孙智娟 王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2年第4期64-67,共4页
以新疆塔城基准站自动气象站2006年11月—2010年3月积雪深度≥0 cm的451 d为样本,对0 cm地面温度、雪面(草面)温度、气温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雪(草)面温度与气温的关系,结果显示:雪(草)面... 以新疆塔城基准站自动气象站2006年11月—2010年3月积雪深度≥0 cm的451 d为样本,对0 cm地面温度、雪面(草面)温度、气温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雪(草)面温度与气温的关系,结果显示:雪(草)面温度在积雪期,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受云量及日照时数影响明显,平均雪温低于平均气温;地温随雪深变化有20 cm和50 cm两个分界点,雪深≤20 cm时,地温受雪深、气温影响较大,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地温高于气温,雪层较薄时,受云量和日照影响较明显。雪深超过20 cm时,地温变化仅受长时间温度变化影响,地温变幅趋向定值,且不低于-5℃;雪深超过50 cm时,地温趋于定值(-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深 地面温度 雪(草)面温度 气温
下载PDF
基于MODIS LST的0cm地温空间扩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祯 曾燕 +1 位作者 邱新法 苗茜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6,共7页
将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与气象站观测的0 cm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发现尽管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但二者的空间相关性很好。以气象站实测0 cm地表温度资料为基准,集成MODIS陆面温度,建立了月平均0 cm地温空间扩展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模... 将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与气象站观测的0 cm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发现尽管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但二者的空间相关性很好。以气象站实测0 cm地表温度资料为基准,集成MODIS陆面温度,建立了月平均0 cm地温空间扩展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的宏观分布连续性好,区域分布特征细致,加密站验证总体误差较小,除个别月份以外,大部分月份月平均0 cm地温误差小于1℃。这充分体现了卫星遥感资料宏观连续和气象站实测数据直接可靠的双重优势,该研究结果对高原、高山、荒漠等观测台站稀缺地区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0 cm地温 空间扩展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与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申紫薇 田荣湘 张超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588,共13页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和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冬、夏季地气温差有所区别:冬季地气温差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在高原中部、西南边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东南边界出现了较大的负值中心,其他地区均为正值;夏季地气温差均为正值,远大于冬季.在印度洋,海气温差冬、夏均为正值,EOF1空间分布均出现正负交替的现象,但冬季为东西向带状分布,夏季为西北-东南向分布.高原和印度洋相互影响且互相制约:在冬季,印度洋对高原地气温差有正反馈,高原对印度洋则有负反馈,夏季相反.本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对亚洲气候的共同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洋 地气温差 海气温差 相关系数
下载PDF
1961-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地温和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郝明 冯俊明 +5 位作者 冯哲 蒋桂阳 桑爱亭 吴诗尧 华卫航 王永涛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利用1961-2020年赤峰市巴林左旗站、赤峰站、林西站共3个站点的气象资料,使用气候倾向率、累计距平法和信噪比法等方法对赤峰市近60a年季平均地温(0cm高度)、平均气温(200cm高度)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气候因子的突... 利用1961-2020年赤峰市巴林左旗站、赤峰站、林西站共3个站点的气象资料,使用气候倾向率、累计距平法和信噪比法等方法对赤峰市近60a年季平均地温(0cm高度)、平均气温(200cm高度)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气候因子的突变年份进行了判定,并对地温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20年赤峰市地温和气温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三站点地温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39℃/10a,气温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29℃/10a,冬季地温对气温升高响应最为强烈。1961-2020年来赤峰市地表温度和气温均经历由“冷”—“暖”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集中在1986-1996年间,地温突变相对滞后于气温突变。1961-2020年赤峰市3个气象站采集的年累计降水量均存在二次突变的现象,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降水突变与地温突变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当降水量发生突变呈减小趋势后,0cm地温则有升高趋势,这种现象在夏季(雨季)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cm地温 200cm气温 年降水量 气候倾向率 气候突变
下载PDF
使用地源水的表冷器除湿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世姣 王令 王顺森 《山西建筑》 2015年第2期108-110,共3页
针对四川省绵阳市的水资源条件,提出用地源水代替7℃冷冻水通入表冷器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冷水温度提高到16℃时,仍然具有良好的除湿效果。
关键词 除湿性能 地源水 表冷器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