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彭彦琴 张志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佛教心理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佛教以"心"为要,佛教心理学研究凸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禅定及体证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传... 佛教心理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佛教以"心"为要,佛教心理学研究凸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禅定及体证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思辨与实证方法的双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心理学 心王 阿赖耶识 禅定 体证
下载PDF
阿赖耶识、真如空性与如来藏心——大乘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辨微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可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70,共7页
如来藏概念相应于印度如来藏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佛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与识性如来藏三种不同而又有着本质关联的意义,其中识性如来藏与唯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来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实体化倾向,它与唯识学的主要区... 如来藏概念相应于印度如来藏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佛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与识性如来藏三种不同而又有着本质关联的意义,其中识性如来藏与唯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来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实体化倾向,它与唯识学的主要区别乃是解释学的原则和角度之不同。正是基于这一区别,识性如来藏与唯识虽然同样以第八识为依止,却开演成两种有重大区别的理论体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区别的根源只是解释学和方法论上的,则这两种看似正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之间倒正隐含着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 如来藏 空性 阿赖耶识
下载PDF
1921年前后关于柏格森哲学与佛学关系论辩之始末 被引量:3
3
作者 姚彬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88,154,共5页
在1921年前后,柏格森哲学风靡中国学界,期间出现了柏格森哲学与佛学相关性的系列论辩,章太炎、吕澂、梁漱溟、黎锦熙等人先后参与其中。章太炎、黎锦熙等认为柏格森哲学与佛学相通,以"直觉"、"生命冲动"等范畴相合... 在1921年前后,柏格森哲学风靡中国学界,期间出现了柏格森哲学与佛学相关性的系列论辩,章太炎、吕澂、梁漱溟、黎锦熙等人先后参与其中。章太炎、黎锦熙等认为柏格森哲学与佛学相通,以"直觉"、"生命冲动"等范畴相合于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等观念,而吕澂、梁漱溟则对此持反对意见。通过考掘相关原始文献材料,可以将这一论辩之始末梳理出来。事实上,这两种对立的看法,也代表了中国思想界百余年来对待"中西比较"问题的两种不同典型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生命冲动 唯识学 阿赖耶识
下载PDF
废名佛教哲学思想研究初探——《阿赖耶识论》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振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33-40,共8页
本文分析了废名与熊十力关于佛教哲学论争的问题,对废名的《阿赖耶识论》一文中的心与物、理智与因果、阿赖耶识种子与意识等关系作了阐述。
关键词 废名 阿赖耶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