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fter 27 years of fertilization in a dryland alfalfa grass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ZHANG Liqiong WEI Xiaorong +1 位作者 HAO Mingde ZHANG M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429-437,共9页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aggregate siz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OC) and nitrogen (N) in response to the fertilization of grassland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Understan...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aggregate siz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OC) and nitrogen (N) in response to the fertilization of grassland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Understanding these changes is essent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grasslands. For understanding these changes,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at 0-20 and 20-40 cm depths from a semi-arid artificial alfalfa grassland after 27 years of applications of phosphorus (P) and nitrogen+phosphorus+manure (NPM) fertilizers on the Loess Pla- teau of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aggregate siz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tocks of OC and N in total soil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PM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s of 〉2.0 mm and 2.0-0.25 mm size fractions, the mean geometric diameter (MGD) and the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in the 0-20 cm layer. Phosphorous fertiliz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2.0 mm size fractions, the MGD and the MWD in the 0-20 cm layer.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fertilization (P and NPM) result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OC and N in soil aggregates. The largest changes in aggregate-associated OC and N in the 0-20 cm layer were found at the NPM treatment, whereas the largest changes in the 20-40 cm layer were found at the P treatm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in the grassland leads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C and N in the coarse size fractions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OC and N from fine size fractions to coarse size f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alfa grassland long-term fertilization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semi-arid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我国苜蓿草种植情况及发展困境——基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实地调查
2
作者 永海 文明 额尔敦乌日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263-265,274,共4页
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作为内蒙古牧草产业核心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与相关产业、保护和治理沙地生态、发展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发展受制进口种子设备、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优质牧草供需不平衡... 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作为内蒙古牧草产业核心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与相关产业、保护和治理沙地生态、发展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发展受制进口种子设备、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优质牧草供需不平衡等困境。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应在持续推进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种植规模,从全国范围内优化优质牧草产业布局,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牧草“芯片”和设备的攻坚,完善相关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种植 内蒙古 阿鲁科尔沁旗 中国草都
下载PDF
Response of Artificial Grassland Carbon Stock to Management in Mountain Region of Southern Ningxia,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TANG Long DANG Xiaohu +2 位作者 LIU Guobin SHAO Chuanke XUE Sh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36-443,共8页
Grassland is a major carbon sink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The dynamics of grassland carbon stock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s so far,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studi... Grassland is a major carbon sink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The dynamics of grassland carbon stock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s so far,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the long-term dynamic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grassland carbon stock, including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is study, spatial-temporal substitu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go sativa L.(alfalfa) grassland biomass carb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 in a loess hilly region with different growing years and management patter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lfalfa was the mono-dominant community during the cutting period(viz. 0–10 year). Community succession began after the abandonment of alfalfa grassland and then the important value of alfalfa in the community declined. The artificial alfalfa community abandoned for 30 years was replaced by the S. bungeana community. Accordingly, th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of the clipped alfalfa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ver the time during 0–10 year. During 0–30 year, the SOCD from 0–100 cm of the soil layer of all 5 management patterns increased over time with a range between 5.300 ± 0.981 kg/m2 and 12.578 ± 0.863 kg/m2. The sloping croplands had the lowest SOCD at 5.300 ± 0.981 kg/m2 which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abandoned grasslands growing for 30 years which exhibited the highest SOCD with 12.578 ± 0.863 kg/m2. The ecosystem carbon density of the grassland clipped for 2 years increased 0.1 kg/m2 compared with the sloping cropland, while that of the grassland clipped for 10 year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to 10.30 ± 1.26 kg/m2. Moreover, the ecosystem carbon density for abandoned grassland became 12.62 ± 0.50 kg/m2 at 30 years. The carbon density of the grassland undisturbed for 10 year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loping cropland and the grassland clipped for 2 years. Different management patterns imposed great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biomass carbon on artificial grasslands, whereas the ecosystem carbon density of the grassland showed a slight increase from the clipping to abandonment of grassland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管理模式 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草原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苜蓿草地 宁南
下载PDF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3种草地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阚海明 徐恒康 +2 位作者 鲁佳男 孙鑫博 武菊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22-1930,共9页
为筛选出适用于农牧交错带沙荒地的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优势组合,本研究选取沙荒地常见的3种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uva L.)、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 为筛选出适用于农牧交错带沙荒地的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优势组合,本研究选取沙荒地常见的3种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uva L.)、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作为试验材料,设置接种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GE)、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根内球囊霉(Glomusntraradices,GI)和不接种(CK)处理。结果表明:根内球囊霉(GI)接种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苇状羊茅接种的侵染率最高,其次是摩西球囊霉(GM),幼套球囊霉(GE)。相关分析也表明,AMF侵染率与植物株高、生物量和分蘖(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接种AMF能显著提高3种草地植物的株高、生物量和分蘖(枝)数,促进植物的生长。GI接种无芒雀麦的组合适用于农牧交错带荒滩地,为探索利用微生物高效快速的进行沙荒地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退化草地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下载PDF
两种滴灌方式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播与混播草地第一茬牧草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方瑞元 曾翰国 +2 位作者 郑万菊 孙伶俐 谢开云 《草学》 2023年第1期40-44,共5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在单播和混播下株高、生长速率和产量等影响,设置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2种滴灌方式和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以及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3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在单播和混播下株高、生长速率和产量等影响,设置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2种滴灌方式和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以及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3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以及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的牧草株高、生长速率,牧草产量在地下滴灌处理下显著高于地面滴灌。混播的牧草生物量介于紫花苜蓿单播和无芒雀麦单播牧草生物量之间。因此,滴灌带埋深20cm以下的地下滴灌更有利于苜蓿生长,提高苜蓿干草产量,更适于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地下滴灌 地面滴灌
下载PDF
苜蓿草地氮、磷、钾肥调控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晓龙 杨曌 +10 位作者 钟鹏 徐艳霞 柴华 李莎莎 王建丽 吴玥 高海娟 宋敏超 张杨 王锐 郭文凯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6期39-41,共3页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随着我国草牧业的蓬勃发展,苜蓿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科学施肥已成为提高苜蓿草地产草量、品质的关键技术环节。该文概述氮、磷、钾肥调控对苜蓿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施肥情况进行对比与分...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随着我国草牧业的蓬勃发展,苜蓿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科学施肥已成为提高苜蓿草地产草量、品质的关键技术环节。该文概述氮、磷、钾肥调控对苜蓿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施肥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旨在为促进苜蓿草地增产、地力提升及草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草地 肥料 调控 研究
下载PDF
高寒地区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资源空间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赵阳安 芦光新 +5 位作者 金鑫 马坤 王英成 颜珲璘 周学丽 张海娟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55-161,共7页
【目的】为明确根系吸收资源空间大小与高寒地区紫花苜蓿植物学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方法】以青海省海南草原改良试验站种植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回归方程方法,分析各因素和根系吸收资源空间的相关关系,研究高寒草... 【目的】为明确根系吸收资源空间大小与高寒地区紫花苜蓿植物学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方法】以青海省海南草原改良试验站种植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回归方程方法,分析各因素和根系吸收资源空间的相关关系,研究高寒草地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资源空间对植物性状和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同时基于路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上生物量等对高寒草地土壤根系吸收资源空间的影响作用。【结果】高寒草地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资源空间大小在722.96~3952.78 cm3,土壤理化性质(全氮、有机碳、硝态氮)、地上生物量、叶片含水率与根系吸收资源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而茎叶比、土壤电导率和pH与根系吸收资源空间表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且路径分析发现,土壤水分、pH、地上生物量以及有机碳(TOC)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资源空间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全氮(TN)通过硝态氮对根系吸收资源空间产生间接作用。【结论】高寒草地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资源空间的扩展受土壤理化特征与地上生物量等因素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根系吸收资源空间 紫花苜蓿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取苜蓿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
8
作者 邓泽坤 王婷 +3 位作者 赵晓旭 周真 董建军 牛建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33,共12页
近年来,我国人工草地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及时、准确地获取大区域范围内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提升草业宏观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苜蓿人工草地为例,基于Sentinel-2多时相遥感图像,结合苜蓿光谱反射率随... 近年来,我国人工草地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及时、准确地获取大区域范围内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提升草业宏观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苜蓿人工草地为例,基于Sentinel-2多时相遥感图像,结合苜蓿光谱反射率随刈割期变化的规律,利用ENVI NET 5深度学习模型提取苜蓿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并与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模型提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2020年和2021年苜蓿草地的用户者精度分别为100.00%和98.80%,制图精度分别为98.42%和100.00%,总体精度分别为99.17%和99.33%,Kappa系数分别为0.98和0.99。随机森林模型的用户者精度分别为98.90%和96.61%,制图精度分别为97.82%和94.48%,总体精度分别为98.28%和94.68%,Kappa系数分别为0.94和0.90。深度学习模型提取的苜蓿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信息各项精度指标均优于随机森林模型。(2)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结果中的噪声像元较少,简化了复杂的分类后处理流程。此外,深度学习模型无需逐年建模,普适性强。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精确、便利地提取研究区域苜蓿人工草地信息,具有在类似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人工草地 遥感 深度学习 随机森林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干旱类型区苜蓿草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84
9
作者 李军 陈兵 +2 位作者 李小芳 程积民 郝明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9,共15页
田间实地测了黄土高原不同干旱类型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分析和比较了各类苜蓿草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各类苜蓿草地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10.84%、7.0... 田间实地测了黄土高原不同干旱类型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分析和比较了各类苜蓿草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各类苜蓿草地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10.84%、7.07%和5.45%,明显低于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和荒草地土壤湿度值,土壤水分过耗量分别为540.2、641.1mm和455.0mm,平均土壤干燥化速度分别为61.2、101.9mm/a和99.0mm/a;3种类型区各类苜蓿草地年降水入渗深度分别为187.8、144cm和173cm,降水入渗深度以下深层土壤湿度保持稳定的干燥化状态;土壤干燥化强度随苜蓿草地生长年限延长而加剧,3年生苜蓿草地为中度干燥化强度,土壤干层厚度达到500~760cm,4年生以上苜蓿草地已达到严重干燥化和强烈干燥化强度,土壤干层厚度超过940~1000cm;通过粮草轮作使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分别需要6、11a和18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苜蓿草地 土壤湿度 土壤干燥化
下载PDF
苜蓿草地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水动力学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65
10
作者 肖培青 姚文艺 +1 位作者 申震洲 杨春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237,共6页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45mm/h、87mm/h、127mm/h)下20°陡坡苜蓿草地的产流产沙变化规律,分析了苜蓿草地侵蚀产沙的水动力学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苜蓿草地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与降雨时间呈良好的幂函数关...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45mm/h、87mm/h、127mm/h)下20°陡坡苜蓿草地的产流产沙变化规律,分析了苜蓿草地侵蚀产沙的水动力学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苜蓿草地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与降雨时间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在45mm/h和87mm/h降雨强度时,草地径流量和侵蚀产沙量呈高-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127mm/h降雨强度时,草地径流量和侵蚀产沙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苜蓿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通过改变土壤的入渗特性实现,草地坡面入渗率与径流量和产沙量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从水动力学角度对苜蓿草地径流剪切力和单位水流功率与输沙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试验条件下苜蓿草地的临界径流剪切力值为2.857N/m2,临界单位水流功率值为0.0114m/s,输沙率随径流剪切力和单位水流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产沙 径流入渗 水动力学机理 苜蓿草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与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美艳 李军 +3 位作者 孙剑 王学春 方新宇 任晶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526-4534,共9页
实地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和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深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和粮草轮作对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苜蓿连作1a、5a、8a和12a等4类苜蓿... 实地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和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深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和粮草轮作对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苜蓿连作1a、5a、8a和12a等4类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值为6.6%,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702.8mm,平均土壤干燥化速率147.1 mm/a,达到强烈干燥化程度,苜蓿连作5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000cm,苜蓿连作8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360cm,苜蓿草地合理利用年限为7a。(2)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4~7a和25a粮食作物等5类粮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介于6.74%~11.95%,土壤贮水量恢复值介于210.6~887.3mm,平均土壤水分恢复速率为80.8mm/a。轮作6a后粮田土壤干层轻度恢复程度以上深度达到1000cm。通过粮草轮作使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需要13a以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的粮草轮作模式为:7a苜蓿→13a粮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粮草轮作 土壤水分恢复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水分恢复 被引量:38
12
作者 万素梅 贾志宽 +1 位作者 韩清芳 杨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45-1051,共7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结果表明,荒地与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及发生的程度不同:荒地在80-100cm土层深度,出现轻度干层;生长年限低于8a(含8a)的苜蓿草地,在250-350cm土层出现...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结果表明,荒地与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及发生的程度不同:荒地在80-100cm土层深度,出现轻度干层;生长年限低于8a(含8a)的苜蓿草地,在250-350cm土层出现轻度干层,生长年限超过8a,出现中度干层,干层范围延至500cm土层以下。苜蓿生长超过18a,0-200cm上层土壤水分开始恢复,年均恢复1.49%;但在200-1000cm土壤深层,18、26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含水量仅为10.20%,深层土壤通体干化,水分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水分恢复 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消耗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万素梅 韩清芳 +2 位作者 胡守林 贾志宽 杨宝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年限分别为4 a、6 a、10 a、12 a、18 a及26 a苜蓿草地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10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全氮及碱解氮含量...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年限分别为4 a、6 a、10 a、12 a、18 a及26 a苜蓿草地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10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全氮及碱解氮含量下降,350 cm土层以下,变化趋势平缓。在0—200 cm土层,26 a苜蓿草地全氮、碱解氮含量低于4 a、6 a苜蓿草地,高于10 a、12 a苜蓿草地;在200—100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在不同生长年限之间差异不大,表明苜蓿生长超过一定年限,土壤氮素有一定恢复,但受土壤氮素累计消耗的影响,只能使土壤上层的氮素逐步得到恢复,而深层土壤氮素难以恢复;苜蓿草地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及C∶N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苜蓿生长6 a以后,应对苜蓿草地进行合理施肥,以维持苜蓿草地的氮素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碱解氮 苜蓿草地 半湿润区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段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的固碳效应 被引量:21
14
作者 苏永中 刘文杰 +1 位作者 杨荣 范桂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85-6391,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和耕作管理是人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对河西走廊中段张掖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性状的分析表明,49个退耕苜蓿地土壤与相邻未退耕农田土壤配对样本的比较,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土壤粒级组成... 土地利用变化和耕作管理是人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对河西走廊中段张掖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性状的分析表明,49个退耕苜蓿地土壤与相邻未退耕农田土壤配对样本的比较,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土壤粒级组成和容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pH平均提高了0.11个单位,电导率降低34.8%,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全N)含量较对照农田土壤平均提高18.5%和9.3%,活性有机碳(labileC)增加53.3%。SOC含量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粒粉粒含量的影响,退耕后SOC和全N的增加幅度沙壤土高于粉壤土,而labileC的增加幅度沙壤土低于粉壤土。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SOC和全N储量较农田土壤分别增加2.84Mghm-2和0.21Mghm-2,土壤C、N的固存率平均为0.57Mghm-2a-1和0.04Mghm-2a-1,表明退化土地由1年生作物向多年生牧草的转变有显著的固碳效应和潜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较总有机碳的变化更为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碳固存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军 陈兵 +2 位作者 李小芳 邵明安 程积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18-2425,共8页
在模型验证和数据库组建基础上,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长武、半干旱区固原和半干旱偏旱区海原20~30年内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10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和土壤湿度剖面分布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武、固原和... 在模型验证和数据库组建基础上,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长武、半干旱区固原和半干旱偏旱区海原20~30年内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10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和土壤湿度剖面分布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武、固原和海原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模拟值随降水量变化而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8.81、3.83和2.48t.hm-2;长武、固原和海原苜蓿草地10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值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降低趋势,模拟初期,4~8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此后,随降水量变化长期在较低水平上波动;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草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加厚,长武、固原和海原土壤干层分布深度达到10m所需时间依次为6、6和4年,此后苜蓿草地降水渗深以下土层长期维持较为稳定的干燥化状态;苜蓿草地水分持续利用的合理年限为半湿润区8~10年,半干旱区6~8年,半干旱偏旱区4~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苜蓿草地 水分生产潜力 土壤干燥化 WINEPIC模型 模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覆盖下SPAC系统水量平衡模拟 被引量:24
16
作者 佘冬立 邵明安 俞双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8,共6页
应用土壤-水-大气-植物整合模型(SWAP),在野外观测试验基础上对坡耕地(豆地)、长芒草地和苜蓿草地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的水循环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储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长芒草地水分收支基本平衡... 应用土壤-水-大气-植物整合模型(SWAP),在野外观测试验基础上对坡耕地(豆地)、长芒草地和苜蓿草地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的水循环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储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长芒草地水分收支基本平衡,苜蓿草地的水分支出是坡耕地(豆地)的1.38倍,其中苜蓿的蒸腾耗水量是坡耕地(豆地)的3.88倍,这是引起苜蓿草地群落过度消耗土壤储水而呈现负补偿的主要原因。农地退耕还林还草后会增加SPAC系统水分支出,如果植被群落耗水过大很可能使土壤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长芒草地 苜蓿草地 水量平衡 SWAP模型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氮素消耗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万素梅 贾志宽 +1 位作者 王勇 韩清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390,共8页
为掌握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土壤干层的形成规律及氮素的消耗规律,促进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及草田轮作,论文系统研究了3年、4年、6年、12年、14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及氮素的消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 为掌握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土壤干层的形成规律及氮素的消耗规律,促进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及草田轮作,论文系统研究了3年、4年、6年、12年、14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及氮素的消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层可分为轻度干层(9-11%)、中度干层(7-9%)、重度干层(〈7%)三级。荒地在80-100 cm土层,出现轻度干层;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为140-600 cm土层,随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干层厚度向下延伸,干化程度加剧,苜蓿生长至12年,出现中度干层,干层范围达到5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碱解氮含量下降,300 cm土层以下,变化趋势平缓;苜蓿生长至26年,0-200 cm土壤上层的氮素有一定恢复,而200-1 000 cm深层土壤氮素难以恢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紫花苜蓿生长6年以后,应对苜蓿草地进行合理施肥,实施粮草轮作,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碱解氮 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草田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沛松 李军 +2 位作者 贾志宽 郝卫平 文祯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5,122,共6页
在宁南旱区10年生苜蓿草地上进行了为期3a的27种不同草田轮作模式试验,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保持生长的对照苜蓿草地相比,苜蓿草地实行草田轮作后,有机质持续下降,轮作第1,3a的马铃薯,第2a的春小麦对土... 在宁南旱区10年生苜蓿草地上进行了为期3a的27种不同草田轮作模式试验,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保持生长的对照苜蓿草地相比,苜蓿草地实行草田轮作后,有机质持续下降,轮作第1,3a的马铃薯,第2a的春小麦对土壤有机质有明显影响,马铃薯连作模式使土壤有机质降幅最大;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变化有较大差异,谷子和春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单一连作模式对土壤氮素造成偏耗;不同轮作模式碱解氮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轮作作物产量水平直接影响土壤碱解氮含量的高低。全磷呈先降后升又降趋势。作物轮作能够提高苜蓿草地土壤氮、磷有效性。为了高效、协调和可持续地利用水肥,应选择合理的草田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草田轮作 土壤养分动态 宁南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慧成 郝明德 +1 位作者 杨晓 张园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1-146,共6页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实地测定0-400cm土壤含水量,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苜蓿地、轮作苜蓿地的40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6%和11.4%,均低于土壤稳定湿度,其干燥...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实地测定0-400cm土壤含水量,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苜蓿地、轮作苜蓿地的40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6%和11.4%,均低于土壤稳定湿度,其干燥化指数为24.6%和37.2%,分别属强烈干燥化和严重干燥化,而小麦连作的干燥化指数为86.4%,属轻度干燥化。连作苜蓿地土壤干层最厚,400cm处仍十分干燥,而轮作苜蓿地和连作小麦地到240cm以下时,土壤水分开始有所恢复。连作苜蓿地和轮作苜蓿地通过降雨可恢复部分土壤水分,可恢复的土壤深度为40cm和60cm,而连作小麦地可达100cm。不同施肥措施下连作苜蓿地土壤干燥化程度都很严重,施肥措施不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轮作系统中不同轮作年限苜蓿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均没有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与连作苜蓿相比,轮作苜蓿不会大量消耗土壤深层水分而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不同种植方式 苜蓿草地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海龙 姚拓 +3 位作者 张春红 张文明 李林芝 路永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56,共6页
为了探索种植苜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7、12 a和18 a生苜蓿草地0~6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农田为对照(CK),采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 为了探索种植苜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7、12 a和18 a生苜蓿草地0~6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农田为对照(CK),采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随着粒径减小呈阶梯式递增态势,增幅为1.22%~61.43%,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占据优势级别,其比例达60.83%~79.72%。当农田更替为苜蓿草地后,在0~20 cm土层,随种植年限增加至12 a,土壤团聚化递增趋势明显,>2 mm、1~2 mm、0.5~1 mm和0.25~0.5 mm粒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别为农田对照的2.03~2.75倍、1.98~2.72倍、1.31~1.65倍和1.15~1.36倍;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在0~20 cm土层均表现为12 a>18 a>7 a>3 a>CK,变化范围分别为0.34~0.70和0.18~0.26;分形维数(D)变化虽然较小,但在0~20 cm土层也呈现出了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均小于农田的规律性,变化范围为2.31~2.43。相关分析表明,>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P0.25)、MWD、GMD均与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黏粒、碳酸钙含量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各指标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团聚的主要胶结物质,种植苜蓿能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强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种植年限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粒径分布 稳定性 土壤理化性质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