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four species of marine single-celled algae
1
作者 Li Wenquan Huang Xianmang +3 位作者 Chen Qinghua Zheng Airong Wang Xian Cai Agen (1. Department of Oceanography,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Oceanograph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9-77,共9页
Photosynthetic rates (PR ) of four species of marine single- celled algae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14C-tracer method under the experimental modelling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ight,... Photosynthetic rates (PR ) of four species of marine single- celled algae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14C-tracer method under the experimental modelling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ight,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s, on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alga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itable light intensities for the growth of Phaeodactylum tricorntum, Dunaliella spp,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Isochrysis galbana are in the range from 5. 8 X 103 to 15 x 103 lx,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of photosynthetic rates with the heightened light intensities. The irradiance response of Dunaliella spp. and Isochrysis galbana is significant. The contents of carbohydrate increase, but those of protein decrease, and the contents of lipids change very little. The optimum temperatures for the growth of the four species of algae are 14, 26, 21 and 26t respectively, characterized by the maxima of PR and the contents of carbohydrate, protein and lipid as well as their variations.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ies in the photosynthesis process of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Dunaliella spp.,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Isochrysis galbana are 23. 2, 38. 5, 22. 4 and 61. 7 kJ/mol respectively, and th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s for the four algae are 1. 74, 1. 74, 1. 38 and 1. 69 respectively. The peaks of PR appeared in some culture media (N/P = 16 ) of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in other media (N/P = 28) of Dunaliella spp. and Isochurysis galbana. The contents and their variations of carbohydrate, protein and lipid of the four species of algae are all maximum when N/P is equal to 16 in culture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celled alga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
下载PDF
Allelopathic effect of Acorus tatarinowii upon algae 被引量:7
2
作者 He, C.-q. Wang, C.-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81-484,共4页
Besides competing with algae for light and mineral nutrients (i. e. N, P, etc.), the root system of Acorus tatarinowii excretes some chemical substances, which injure and eliminate alga cells,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Besides competing with algae for light and mineral nutrients (i. e. N, P, etc.), the root system of Acorus tatarinowii excretes some chemical substances, which injure and eliminate alga cells,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the algae. When the algae cells were treated in 'A. tatarinowii water', some of the chlorophyll a were destroyed and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algae decreased markedly and the ability of alga cells to deoxidize 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reduced greatly. Then alga cells turned from bright red to bluish green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These showed that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A. tatarinowii on algae were obvious and planting A. tatarinowii can control some green algae. The experiment on the extractions of the secretions of the root system showed that the inhibitory effect had a concentration effect. I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root secretion was below 30 μl/disc, the inhibitory rate was negative; if it was over 45 μl/disc, the inhibitory rate was positive. This prov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root secretion on the same acceptor was a kind of concentration effec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root secretion was low, it promoted the growth of alga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reached a definite threshold value, it restrained the growth of algae. In present case, the threshold value was between 30 μl/disc and 45 μl/di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aE cellS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process) Deoxidants PHOTOSYNTHESIS
下载PDF
一种基于三苯胺-噻吩基团的新型荧光探针在藻细胞中检测CN‒的应用
3
作者 文丹 喻艳华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共11页
氰根离子(CN‒)是最具毒性的阴离子之一,一些食用藻类可以从其生活环境中释放氰化物或吸收氰化物,这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荧光探针TI,可用于在活体藻类细胞中检测CN‒。探针TI由三苯胺-噻吩部分和吲哚部分组... 氰根离子(CN‒)是最具毒性的阴离子之一,一些食用藻类可以从其生活环境中释放氰化物或吸收氰化物,这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荧光探针TI,可用于在活体藻类细胞中检测CN‒。探针TI由三苯胺-噻吩部分和吲哚部分组成,其分子结构中碳氮双键易与CN‒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碳氮双键中共轭π键被打断,探针TI在473 nm处出现显著的蓝色荧光,从而可用来检测CN‒。探针TI可单一性识别CN‒,最低检测限可达95.7 nmol/L。最重要的是,探针TI可用于实时检测活藻类细胞和食用藻类中的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胺-噻吩 吲哚 CN‒检测 荧光探针 藻细胞
下载PDF
藻细胞显微成像中微流控自动进样分段控制方法
4
作者 陈志浩 赵南京 +4 位作者 殷高方 马明俊 董鸣 华卉 丁志超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藻细胞显微图像快速自动获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微流控-显微成像技术中样品进样效率与细胞成像质量问题,研究了基于藻细胞通过荧光检测窗口持续时间的样品平均流速检测方法,并提出基于体积流量调节的微流控自动进样分段控制方法... 藻细胞显微图像快速自动获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微流控-显微成像技术中样品进样效率与细胞成像质量问题,研究了基于藻细胞通过荧光检测窗口持续时间的样品平均流速检测方法,并提出基于体积流量调节的微流控自动进样分段控制方法。结果表明,进样速度在10~30μL/min范围内,样品平均流速检测误差小于5%;分段控制实现了藻细胞显微图像的高质量自动获取,与显微镜检成像质量基本一致,且样品进样速度提升68%以上。研究结果为藻细胞显微图像高效自动获取提供了有效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细胞 微流控-显微成像 流速检测 分段控制 自动进样
下载PDF
降低甘蔗对重金属吸收的施肥模式探究
5
作者 朱瑜 谭俊杰 +2 位作者 梁阗 杨尚东 谭宏伟 《中国糖料》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蔗重金属含量、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甘蔗‘柳城05-136’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化肥(A)、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不施肥(CK)5个施肥处理。...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蔗重金属含量、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甘蔗‘柳城05-136’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化肥(A)、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不施肥(CK)5个施肥处理。【结果】与化肥(A)处理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以及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甘蔗植株镉、汞、砷、铬等重金属的含量,分别减少了0.05~0.08 mg/kg、0.01~0.02 mg/kg、0.09~0.13 mg/kg、0.19~0.43 mg/kg;另一方面,与化肥(A)处理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或生物有机肥(C)处理甘蔗产量和有效茎数虽然显著低于化肥处理,分别减少了1500~4455 kg/hm^(2)和1860—2090株/hm^(2),但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处理与化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与不施肥(CK)和化肥(A)处理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以及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D)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甘蔗蔗糖含量与锤度,分别增加了0.1%~1.27%和0.2%~2.84%。【结论】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B)、生物有机肥(C)以及两者混合施用处理(D)均可显著降低甘蔗植株镉、汞、砷、铬等重金属的含量,同时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生物有机肥混合施用处理(D)还可以显著提高了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有机肥 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 重金属
下载PDF
Gold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and Effect on Viability of Human Non-Small Lung Cancer Cells
6
作者 Rakesh Sharma Yuvraj Singh Negi 《Advances i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21年第9期145-153,共9页
Gold nanoparticles recently showed great interest for many uses including food, drug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The algae </span><i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Undaria</i... Gold nanoparticles recently showed great interest for many uses including food, drug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The algae </span><i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Undaria</i><span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 <i>sp.</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 well known as wakame in South Asia are considered to be large edible brown algae. It provides nutritious source of dietary fiber, vitamin Bs and mineral.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span><i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Undaria</i><span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 <i>sp.</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 for green synthesis of metallic gold nanoparticles. The synthesized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size measurement and tested </span><i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in</i><span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 <i>vitro</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white-space:normal;"> for their effect on viability of human non-small lung cancer H-460 cell line using the MTT assay. From the results, brown algae were able to chemically form nanoparticles with chloroauric acid solution possibly due to the sulphated polysaccharides found in algae. The particle sizes were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10 nm. The gold nanoparticles stabilized by the algae could decrease the cancer cell viability. However, the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nanoparticles seemed to depend upon reac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Conclusively, gold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and stabilized by the algae could decrease the cancer cell viability, thus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of such nanoparticles for further study for anticancer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wn algae Undaria sp. Gold Nanoparticles MTT Assay Non-Small Lung Cancer cells
下载PDF
藻菌共生促进小球藻生长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7
作者 张苡芃 吕岳霞 +2 位作者 曹馨雨 兰利琼 卿人韦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223,共8页
为探究细菌群落对小球藻生物量促进作用的根源,本文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藻菌共生下的小球藻相较纯培养小球藻共有5846个基因发生变化,有3786个基因上调,2060个基因下调.GO富集分... 为探究细菌群落对小球藻生物量促进作用的根源,本文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藻菌共生下的小球藻相较纯培养小球藻共有5846个基因发生变化,有3786个基因上调,2060个基因下调.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被富集到物质运输、膜系统组成、转运活性等相关过程中.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小球藻的碳代谢过程、氮代谢过程、有机物质的运输和植物信号传导等植物生长代谢途径大部分相关基因在藻菌共生培养下均发生上调,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大部分基因下调.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对小球藻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产生信号分子来刺激激素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进而提高小球藻碳、氮代谢相关基因上调,从而促进小球藻细胞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 小球藻 活性污泥 细胞分裂 转录组学
下载PDF
3种绿藻对市政污水的脱氮除磷效率及其细胞营养积累研究
8
作者 王杰 田玲娜 +4 位作者 马永伟 吴建新 孙小妹 杨宋琪 罗光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7-1102,共6页
以3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尖细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研究对象,使用灭菌和未灭菌的曝气池原水构建纯藻培养体系和藻菌共培养体系对其进行为期18 d的培养,探究了3种绿藻对市政污... 以3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尖细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研究对象,使用灭菌和未灭菌的曝气池原水构建纯藻培养体系和藻菌共培养体系对其进行为期18 d的培养,探究了3种绿藻对市政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从资源化角度比较藻细胞营养差异。结果表明,3种绿藻生长良好,且在藻菌共培养体系中表现出了更高的光合潜力。3种绿藻培养液中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培养过程中去除率分别达到51%、76%、55%以上,小球藻对营养盐去除效果更佳,且在藻菌共培养体系中去除效果显著高于纯藻培养体系(p<0.05)。细胞营养测定结果表明,小球藻蛋白质质量分数和总油脂产率均高于四尾栅藻和尖细栅藻,且在藻菌共培养体系中更高。综上所述,小球藻在市政污水净化方面更具潜力,且藻菌共培养环境更有利于污水的脱氮除磷和细胞营养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藻 市政污水 脱氮除磷 细胞营养
下载PDF
海藻希瓦菌对小鼠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及其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9
作者 徐微微 阳柳思 +2 位作者 徐婧 周有连 王红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421-429,共9页
目的 明确海藻希瓦菌(S.algae)对小鼠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探讨其对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24只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组、AOM/DSS+S.algae组。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状态和结直肠腺瘤情况。取... 目的 明确海藻希瓦菌(S.algae)对小鼠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探讨其对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24只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组、AOM/DSS+S.algae组。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状态和结直肠腺瘤情况。取AOM/DSS组、AOM/DSS+S.algae组小鼠结直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其免疫相关通路、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变化。结果 与AOM/DSS组相比,AOM/DSS+S.algae组小鼠体质量、存活率均下降,血便情况加重,生存状态较差、结直肠长度缩短(P均<0.05),平均腺瘤数量及大小增多(P均<0.05)。与AOM/DSS组相比,AOM/DSS+S.algae组炎症反应增强(P <0.05),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6、IL-12、IL-17、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P均<0.05)和IL-1β的产生呈上升趋势,抑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P均<0.05)和转化生长因子β呈抑制趋势,初始B细胞和效应B细胞(P <0.05)呈增多趋势,且激活小鼠体内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结论 S.algae可能通过激活免疫信号(如活化B细胞和激活NF-κB通路),形成促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促进结直肠腺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希瓦菌 结直肠腺瘤 免疫微环境 NF-ΚB B细胞
下载PDF
淀山湖水质富营养化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 被引量:40
10
作者 施玮 吴和岩 +2 位作者 赵耐青 祁萍萍 朱惠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61,共7页
研究淀山湖不同季节水体中总磷(TP)、总氮(TN)、pH、水温、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含量和优势藻种等富营养化相关指标;在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MC-LR)产生的影响;研究藻细胞密... 研究淀山湖不同季节水体中总磷(TP)、总氮(TN)、pH、水温、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含量和优势藻种等富营养化相关指标;在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MC-LR)产生的影响;研究藻细胞密度和微囊藻毒素LR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淀山湖水质已呈富营养化状态,春末和夏季水质和水文条件适合藻类生长.湖水TN和TP年平均值分别达1.93mg/L和0.18mg/L,TN和TP的年超标率达93.5%和92.2%.TP的高峰期比施肥的高峰期延迟出现约一个月,说明沿湖农业对富营养化指标的影响较大.淀山湖常年生长的藻类分别是蓝绿藻、硅藻、隐藻和裸藻等,夏季水华中可见污染指示藻如微囊藻、鱼腥藻和针杆藻等产毒藻.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在25℃和3000lx时生长最快,但产毒量却分别在20℃和5000lx时达到最大值;合适其生长和产毒的氮、磷浓度分别为650μmol/L和6.5μmol/L.现场和实验室条件下,均发现磷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微囊藻毒素-LR浓度与藻细胞密度或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可以用藻细胞密度来估算水中毒素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总磷 总氮 藻细胞密度 微囊藻毒素-LR
下载PDF
臭氧预氧化对藻细胞及胞外分泌物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方晶云 马军 +3 位作者 王立宁 张涛 陈忠林 高月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7-1132,共6页
以处于对数生长期后期的悦目颤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藻细胞及胞外分泌物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的贡献,以及臭氧预氧化对DBPFP的影响规律,即不同臭氧投量及预氧化时间对DBPFP的影响,并探讨臭氧预氧化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原因.... 以处于对数生长期后期的悦目颤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藻细胞及胞外分泌物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的贡献,以及臭氧预氧化对DBPFP的影响规律,即不同臭氧投量及预氧化时间对DBPFP的影响,并探讨臭氧预氧化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原因.研究表明,藻细胞和胞外分泌物的三卤甲烷类副产物都主要是氯仿和一溴二氯甲烷,卤乙酸类副产物都主要是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颤藻细胞和其EOM本身及经臭氧预氧化混凝后形成卤乙酸的能力基本都高于形成三卤甲烷的能力,在实际含藻水的处理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卤乙酸的控制.臭氧预氧化可以降低胞外分泌物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DBP)的能力,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DBPFP降低越多.在本试验条件下,0.975 mg/L臭氧预氧化10min后混凝,可比单纯混凝降低胞外分泌物DBPFP 31%,其中HAAFP降低52.6%,而THMFP却升高12.5%,可见臭氧预氧化控制胞外分泌物DBPFP主要原因是其可以很好地控制卤乙酸生成势.同时臭氧预氧化会使含藻细胞水样的DBPFP大幅度升高,且随着氧化时间延长,各种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势几乎呈线性增加.在实际水处理中,应在去除藻细胞之后再进行臭氧氧化以控制DBP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细胞 胞外分泌物 臭氧预氧化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三卤甲烷生成势 卤乙酸生成势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被引量:42
12
作者 周广杰 况琪军 +1 位作者 胡征宇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6,共5页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数略有减少;其余各门藻类的种类数亦有轻度变化。整个调查期间,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S6采样点,细胞密度达6.93×107cells/L(2004年6月),生物量达87.24mg/L(2004年3月),其余采样点基本显示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本文参考早期资料并比较不同类型水域中藻类的种类演替和垂直分布情况,对三峡湖北库区水域水华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三峡干流江段形成藻类水华的几率较小;流动的支流水域,在阳光充足、水温逐渐升高的春季容易发生藻类水华;在较封闭的静水区则随时都有发生藻类水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浮游藻类 细胞密度 生物量 水华
下载PDF
EDTA和腐殖酸对铜在淡水藻(Scenedesmus subspicatus 86.81 SAG)细胞内外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梅 王子健 +1 位作者 黄圣彪 朱望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9-245,共7页
讨论了铜在淡水藻 (Scenedesmussubspicatus 86.81SAG)细胞壁和细胞内分布规律 ,以及乙二胺四乙酸 (EDTA)和水体腐殖酸 (FA)存在下对铜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EDTA和FA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细胞表面铜的吸附量 ,但是不影响细胞内铜的浓... 讨论了铜在淡水藻 (Scenedesmussubspicatus 86.81SAG)细胞壁和细胞内分布规律 ,以及乙二胺四乙酸 (EDTA)和水体腐殖酸 (FA)存在下对铜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EDTA和FA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细胞表面铜的吸附量 ,但是不影响细胞内铜的浓度 .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认为溶液相铜与EDTA或FA形成的铜络合物是生物无效形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A 腐殖酸 形态 毒性 藻细胞
下载PDF
4种海洋单胞藻生化组成的环境因子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李文权 黄贤芒 +3 位作者 陈清花 郑爱榕 王宪 蔡阿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9-65,共7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应用14C示踪法测定4种海洋单胞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研究光、温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藻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适宜生长的光强范围为5.8×103~15×103l...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应用14C示踪法测定4种海洋单胞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研究光、温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藻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适宜生长的光强范围为5.8×103~15×103lX.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大,其中盐藻和等鞭金藻的光响应比较明显.随光强增加,4种单胞藻细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量呈增加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及其变化量则减少,脂类含量变化很小.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4、26、21、26℃左右.在上述4个实验温度时,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及其变化量也达到最大值.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光合作用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分别为:23.2、38.5、22.4和61.7KJ/mol,温度系数(Q10)分别为:1.74、1.74。1.38和1.69.三角褐指藻和中肋骨条藻在氮磷比(N/P)为16时,盐藻和等鞭金藻在氮磷比为28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在N/P为16时,4种单胞藻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和变化量均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藻 生化组成 环境因子 海洋 藻类
下载PDF
藻细胞膜电信号对重金属的快速反应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丙莲 孟庆军 +3 位作者 杨俊慧 马耀宏 杨艳 史建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2-177,共6页
为探讨藻细胞膜电信号对重金属离子的响应特征,运用细胞外表面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淡水藻——大型轮藻(Nitellaflexilis)藻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铅的快速反应.结果表明,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响应灵敏且快速,30min内即... 为探讨藻细胞膜电信号对重金属离子的响应特征,运用细胞外表面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淡水藻——大型轮藻(Nitellaflexilis)藻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铅的快速反应.结果表明,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响应灵敏且快速,30min内即对1μmol·L-1Hg2+、Cd2+表现出超极化和膜电阻增大反应,而5、10μmol·L-1Hg2+、Cd2+则在15min内引起细胞去极化、膜电阻减小,且剂量效应显著.细胞膜电信号对Pb2+的响应浓度为100μmol·L-1,30min内细胞先去极化后超极化,膜电阻持续增大.重金属作用前后相比,高浓度Hg2+、Cd2+(5、10μmol·L-1)导致藻细胞不可逆损伤,而其低浓度所致的损伤可恢复.Pb2+致藻细胞不可逆损伤的最低浓度为500μmol·L-1.对比膜电信号对3种离子的响应特点,发现藻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Hg2+和Cd2+的响应灵敏度大于P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细胞 膜电位 膜电阻 重金属 快速反应
下载PDF
聚合铝盐混凝剂混凝除藻机理与强化除藻措施 被引量:9
16
作者 雷国元 张晓晴 王丹鸶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54,共5页
针对微污染水处理中藻细胞的去除,研究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对混凝除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水解产物中,中等聚合物含量影响混凝过程中藻细胞去除率。中等聚合物含量越大,藻细胞去除率越高;在一定条件下,藻细胞去除率与中等聚合物... 针对微污染水处理中藻细胞的去除,研究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对混凝除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水解产物中,中等聚合物含量影响混凝过程中藻细胞去除率。中等聚合物含量越大,藻细胞去除率越高;在一定条件下,藻细胞去除率与中等聚合物含量线性相关,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与单体和低聚物含量线性相关。对聚合氯化铝,中等聚合物含量与碱化度线性相关。适量加聚磷酸根、硅酸根可以提高混凝除藻效率,并能显著降低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所阐述的混凝除藻机理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 水处理 混凝剂 藻细胞 除藻机理
下载PDF
天山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斌 马健 +1 位作者 王银亚 尹湘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7-1204,共8页
于2014年6—10月,对高山深水湖泊天山天池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进行垂直剖面的连续监测,通过对其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分析,探讨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天池出现明显水温分层的时间短(6—... 于2014年6—10月,对高山深水湖泊天山天池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进行垂直剖面的连续监测,通过对其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分析,探讨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天池出现明显水温分层的时间短(6—9月),夏季温跃层变化范围为2~18m,而秋季温跃层不断下移,10月在18m水深以下;受水温分层影响,天池水体溶解氧浓度、电导率、p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垂直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尤其是夏季水温分层影响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水体中的分布,对天池水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天池浅水层(水深小于10m)溶解氧浓度较高(大于8mg/L),而深水层(水深超过18m)溶解氧浓度9月接近4mg/L,季节性缺氧导致底泥营养盐向上扩散,对水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在夏、秋季节加强水质监测,以防止天池水华发生;天池叶绿素a浓度与蓝绿藻细胞密度的垂直剖面变化趋势相似,均随水深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叶绿素a浓度在2~12m水深处较高,蓝绿藻细胞密度在5~15m水深处较高,表明5~15m深度适合藻类生长,同时,电导率、pH值的垂直变化也说明藻类的生长情况,这为监测天池水体富营养化取样和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深水湖泊 天池 水体分层 溶解氧 PH值 电导率 叶绿素A 蓝绿藻细胞密度
下载PDF
郑州市某地表水源藻类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晓蕙 柳桢 +4 位作者 庄东刚 朱静媛 巴月 程学敏 崔留欣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了解郑州市某地表水源藻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2004年3~10月间,在该水源设2个采样点,采用标准方法监测:水温(WT)、透明度(SD)、水深(WD)、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和藻类细胞密度... 目的了解郑州市某地表水源藻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2004年3~10月间,在该水源设2个采样点,采用标准方法监测:水温(WT)、透明度(SD)、水深(WD)、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和藻类细胞密度(ACD)8项指标,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探讨Chla和ACD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建立叶绿素a和藻类细胞密度的预测模型。结果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该水源标准化叶绿素a与WT、CODMn、TP呈显著正相关,与SD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化藻类细胞密度与WT、TP呈显著正相关,与SD、WD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显示,WT、TP和CODMn为该水源标准化叶绿素a的显著相关因子,WT和TP为该水源标准化藻类细胞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应用回归方程计算出来的预测值能够较好地与实测值拟合。结论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预测Chla和ACD的变化趋势;削减TP和CODMn含量在控制Chla和ACD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逐步回归 叶绿素A 藻类细胞密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活动轮廓模型在重叠藻细胞计数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武宗茜 王鹏 丁天怀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09-211,共3页
针对重叠藻细胞显微图像的计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重叠藻细胞自动计数方法。对重叠藻细胞显微图像进行预处理,标记连通域,提取并处理局部图像,采用活动轮廓模型算法提取重叠藻细胞边缘,同时进行边缘分析和计数。与传统分... 针对重叠藻细胞显微图像的计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重叠藻细胞自动计数方法。对重叠藻细胞显微图像进行预处理,标记连通域,提取并处理局部图像,采用活动轮廓模型算法提取重叠藻细胞边缘,同时进行边缘分析和计数。与传统分水岭算法相比,该计数方法不直接进行重叠藻细胞分割,可以消除因直接分割时过分割与欠分割导致的计数误差,提高重叠藻细胞计算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重叠藻细胞的计数准确率高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轮廓模型 显微图像 重叠藻细胞 计数 边缘检测 分水岭算法
下载PDF
方波脉冲电场杀灭微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熊兰 张德卿 +3 位作者 谢子杰 杨子康 石岭岭 何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8-376,共9页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藻繁殖会造成微生物污垢滋生,可采用电磁脉冲进行灭藻。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arx发生器和H桥固态调制器的高压脉冲源拓扑,并研制了一台多参数可调高压脉冲发生器,输出的方波脉冲的脉冲频率为1~1 000 s-1,脉冲电压0~...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藻繁殖会造成微生物污垢滋生,可采用电磁脉冲进行灭藻。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arx发生器和H桥固态调制器的高压脉冲源拓扑,并研制了一台多参数可调高压脉冲发生器,输出的方波脉冲的脉冲频率为1~1 000 s-1,脉冲电压0~6 k V,脉宽1~5μs,最大瞬时输出电流为12 A。同时,针对电场强度、脉宽、频率和处理时间这4个参量设计了正交实验方案,开展脉冲电场对蛋白核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灭藻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对微藻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电场强度为抑制实验微藻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提高电场强度可以显著增强对微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此外,正交设计方案有助于以少量实验频次推测获得最佳的电磁脉冲处理参数,实验证实此脉冲源的最佳电参数组合分别为5 k V、5μs、800 Hz、5 min和5 k V、5μs、800 Hz、10 min,对应的藻细胞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6.2%和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发生器 脉冲电场 藻细胞密度 灭藻 正交实验设计 蛋白核小球藻 铜绿微囊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