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
85
1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2 位作者
赵鑫
周桦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13-2016,共4页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略高于荒地;在20~40cm土层,割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高,而荒地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荒地>割草地>裸地,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割草地>荒地>裸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但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活性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州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分配特征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修玉
管东生
+2 位作者
黎华寿
黄康有
许振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42,共6页
对广州2种典型森林土壤碳库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SOC)表层含量及其差异程度最高,随土壤深度增加,差异逐渐减小。马尾松林SOC密度范围为55.54~66.69t/hm2,常绿阔叶林SOC范围为84.91~151.16t...
对广州2种典型森林土壤碳库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SOC)表层含量及其差异程度最高,随土壤深度增加,差异逐渐减小。马尾松林SOC密度范围为55.54~66.69t/hm2,常绿阔叶林SOC范围为84.91~151.16t/hm2。②两种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AOCs)含量为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各种AOC分配比例均随龄级增长而升高。③两种森林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WSC)、易氧化态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与SOC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轻组碳(LFC)与颗粒性碳(POC)含量分别与SOC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④幼龄林与中龄林的土壤碳库大于相应的地上部植被碳库,而成龄林的土壤碳库小于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占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库的比例随着生物量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森林土壤
广州
碳库
分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星
段建军
+4 位作者
王小利
徐虎
王桂红
郭振
王萍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88-93,共6页
以贵州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对象,探讨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42.03(±25.08)g/kg,其中灌木林地有...
以贵州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对象,探讨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42.03(±25.08)g/kg,其中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7.44(±28.38)g/kg,是耕地有机碳含量的3.5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荒草地>人工林>果园>耕地,游离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果园>耕地,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耕地>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活性碳组分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游离活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复杂性,因此不同活性有机碳的表征指标无论数值还是变化趋势不能直接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活性组分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秦王川灌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
13
4
作者
王莹
刘淑英
王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研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
研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耕地和果园地20-40cm土层与0-20cm土层相比,其土壤易氧化碳分配比例有所下降,与40-60 cm土层相比,其分配比例略有升高,而荒草地土壤易氧化碳随土层加深而小幅度下降。微生物量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秦王川灌区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活性碳库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
7
5
作者
吴艳
江长胜
郝庆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804-2809,共6页
以西南大学农业部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carbon,S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carbon,RO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
以西南大学农业部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carbon,S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carbon,RO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油菜生长季,紫色水稻土SOC、ROC及MBC含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在油菜生长初期和末期含量高,而在生长中期含量低;三者的含量均在生长末期达到最高,分别为16.20g.kg-1、3.58 g.kg-1及309.70 mg.kg-1.DOC含量的季节变化模态为单峰型,在植物生长中期达到最高值37.64 mg.kg-1.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分配比例与其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ROC、DOC分配比例以及微生物商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15.49%~23.93%、0.11%~0.32%和1.44%~2.06%.SOC及ROC含量主要取决于地下5 cm处温度、土壤N含量及pH值,MBC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地下5 cm处温度、根系生物量及根系C、N含量,DOC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分配比例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题名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
85
1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赵鑫
周桦
李建东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农业大学
出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13-2016,共4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407和KZCX3-SW-43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D05B01)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基金资助项目
文摘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略高于荒地;在20~40cm土层,割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高,而荒地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荒地>割草地>裸地,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割草地>荒地>裸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但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变化趋势相反。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活性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Keywords
land use type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allocation proportion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州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分配特征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修玉
管东生
黎华寿
黄康有
许振成
机构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4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57106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1740)
中山大学985工程环境与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平台基金资助项目
文摘
对广州2种典型森林土壤碳库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SOC)表层含量及其差异程度最高,随土壤深度增加,差异逐渐减小。马尾松林SOC密度范围为55.54~66.69t/hm2,常绿阔叶林SOC范围为84.91~151.16t/hm2。②两种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AOCs)含量为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各种AOC分配比例均随龄级增长而升高。③两种森林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WSC)、易氧化态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与SOC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轻组碳(LFC)与颗粒性碳(POC)含量分别与SOC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④幼龄林与中龄林的土壤碳库大于相应的地上部植被碳库,而成龄林的土壤碳库小于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占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库的比例随着生物量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森林土壤
广州
碳库
分配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active
organic
carbon
forest soil
Guangzhou
carbon
pool
allocation
分类号
Q145 [生物学—生态学]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星
段建军
王小利
徐虎
王桂红
郭振
王萍萍
机构
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贵州大学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88-93,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64)
文摘
以贵州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对象,探讨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42.03(±25.08)g/kg,其中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7.44(±28.38)g/kg,是耕地有机碳含量的3.5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荒草地>人工林>果园>耕地,游离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果园>耕地,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耕地>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活性碳组分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游离活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复杂性,因此不同活性有机碳的表征指标无论数值还是变化趋势不能直接比较。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活性组分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Keywords
Key words: karst area
land use patterns
organic
carbon
active
components
proportion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分类号
S153.62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秦王川灌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
13
4
作者
王莹
刘淑英
王平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108,共6页
基金
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102-09)资助
文摘
研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为耕地>果园地>荒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耕地和果园地20-40cm土层与0-20cm土层相比,其土壤易氧化碳分配比例有所下降,与40-60 cm土层相比,其分配比例略有升高,而荒草地土壤易氧化碳随土层加深而小幅度下降。微生物量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秦王川灌区
Keywords
the way
of
land utilization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allocation
proportion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Qinwangchuan Irrigation
分类号
S1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活性碳库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
7
5
作者
吴艳
江长胜
郝庆菊
机构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804-2809,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5069
40975095
+2 种基金
408050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2A005)
西南大学生态学重点学科"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
文摘
以西南大学农业部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carbon,S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carbon,RO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油菜生长季,紫色水稻土SOC、ROC及MBC含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在油菜生长初期和末期含量高,而在生长中期含量低;三者的含量均在生长末期达到最高,分别为16.20g.kg-1、3.58 g.kg-1及309.70 mg.kg-1.DOC含量的季节变化模态为单峰型,在植物生长中期达到最高值37.64 mg.kg-1.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分配比例与其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ROC、DOC分配比例以及微生物商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15.49%~23.93%、0.11%~0.32%和1.44%~2.06%.SOC及ROC含量主要取决于地下5 cm处温度、土壤N含量及pH值,MBC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地下5 cm处温度、根系生物量及根系C、N含量,DOC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的限制.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分配比例
季节变化
Keywords
purple paddy soil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ctive
organic
carbon
allocation
ratios
seasonal variations
分类号
X14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宇万太
马强
赵鑫
周桦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8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广州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分配特征
张修玉
管东生
黎华寿
黄康有
许振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王星
段建军
王小利
徐虎
王桂红
郭振
王萍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秦王川灌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王莹
刘淑英
王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3
原文传递
5
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活性碳库的季节动态
吴艳
江长胜
郝庆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