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里格气田苏76、苏77井区山西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相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荣华 田景春 +3 位作者 郝海燕 王宏 范萍 蒙晓灵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1期70-74,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苏76、苏77井区山西组为研究区主力气层。通过对控制全区的39口取心井山西组岩心的观察,将研究区早二叠世山西期岩相划分为块状基质支撑砾岩相(Gmm)、板状层理砂岩相(Sp)等19种岩相类型。分析各种岩相及其组合类型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苏76、苏77井区山西组为研究区主力气层。通过对控制全区的39口取心井山西组岩心的观察,将研究区早二叠世山西期岩相划分为块状基质支撑砾岩相(Gmm)、板状层理砂岩相(Sp)等19种岩相类型。分析各种岩相及其组合类型特征,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和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确定了苏76、苏77井区山西组为冲洪积扇外扇沉积环境,划分出了辫状河道、河道间洼地、洪泛平原与泥炭沼泽3种亚相和若干种微相,建立了研究区山西期沉积模式图。综合研究认为,苏76、苏77区块山西期沉积物为受阴山古陆、伊盟古隆起控制形成的杭锦旗冲积扇群不断向南延伸的产物,辫状河道砂质心滩和砾砂质心滩为主要储集砂体。该成果为研究区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砾岩 冲洪积扇 冲积扇外扇 辫状河道 心滩 山西组 苏76 苏77井区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郑跃军 李文鹏 +2 位作者 王瑞久 刘久荣 李亚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3-46,共4页
为了给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该区地下水循环的演化特征,利用同位素水化学方法,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分析了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认为,人工开发利用对地下... 为了给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该区地下水循环的演化特征,利用同位素水化学方法,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分析了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认为,人工开发利用对地下水循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取样观测与综合分析研究,详细阐述了在潮白河现代河道以及引水渠道位置不同埋深处地下水分层特性。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补给时期的划分,对北京平原区乃至整个华北平原山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 同位素 水化学 地下水循环演化 潮白河冲洪积扇
下载PDF
北京市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流动和更新模式的水化学和同位素标记 被引量:17
3
作者 翟远征 王金生 周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44,共13页
用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法揭示了北京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的流动模式和更新演化规律.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上游的Ca-Mg-HCO3型逐渐过渡到下游的以Na-HCO3型主,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降水是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补给... 用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法揭示了北京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的流动模式和更新演化规律.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上游的Ca-Mg-HCO3型逐渐过渡到下游的以Na-HCO3型主,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降水是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补给过程中受蒸发作用影响强烈.研究区地下水的流动和更新过程主要存在局部流和区域流两种模式,其中前者主要存在于山前平原区和浅层地下水(均为潜水)中,以垂向流动为主,地下水具有很强的更新能力;后者主要指整个研究区的深层(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流系统,该水流系统的主径流方向为密云→怀柔→顺义→通州,以侧向水平径流为主,局部垂向入渗作用明显,地下水参与现代水循环微弱,径流途径较长,地下水更新能力很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白河冲洪积扇 地下水流系统 水文地球化学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更新 地下水演化
下载PDF
潮白河冲洪积扇下伏基岩面起伏及活动断裂电阻率特征显现——以雁栖湖开发区牤牛河区块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尚彦军 金维浚 +2 位作者 王开洋 张衡 杨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4-21,共8页
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下伏基岩面起伏及活动断裂分布,是影响重大工程规划和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为怀柔雁栖湖经济开发区北京光源场地选址,开展以高密度电法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发现,不同于以往该区200~300 m第四系厚度等值线,燕... 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下伏基岩面起伏及活动断裂分布,是影响重大工程规划和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为怀柔雁栖湖经济开发区北京光源场地选址,开展以高密度电法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发现,不同于以往该区200~300 m第四系厚度等值线,燕山晚期宰相庄花岗岩体埋深由东北的30 m到西南的250 m,存在着一个近NW走向的埋深剧变梯度带,地下100 m以内电阻率从2 000多Ω·m变化到20Ω·m,相差2个数量级,说明第四系厚度剧烈变化和岩性及构造作用影响之大。在场地西侧500 m外为黄庄-高丽营断裂,其东侧200 m处发育与主干断裂平行的分支,断裂带角度陡而电阻率低。下伏基岩埋深梯度带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活断层,影响到工程地基稳定性,随后该工程场址北移另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白河 冲洪积扇 黄庄-高丽营断裂 宰相庄岩体 高密度电法
下载PDF
道路交通对北京平原区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郑佳兵 郑佳荣 +3 位作者 张丽丽 司典浩 张超 陈蓓蓓 《交通运输研究》 2020年第6期62-72,共11页
为减少北京平原地区沉降灾害影响,提供北京平原区沉降灾害预警,基于北京平原地区的PS-InSAR时序监测结果(2003—2009年),采用ArcGIS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构建北京平原区沉降数据。空间上,选取北京主干道路进行空间缓冲分析,生成道路交通引... 为减少北京平原地区沉降灾害影响,提供北京平原区沉降灾害预警,基于北京平原地区的PS-InSAR时序监测结果(2003—2009年),采用ArcGIS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构建北京平原区沉降数据。空间上,选取北京主干道路进行空间缓冲分析,生成道路交通引起的沉降区域;时间上,选择2008年奥运会前后的典型时间段,定量分析了道路交通对北京平原区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道路交通影响区占总沉降区50%以上,2008年奥运会后,这一占比最高达到87.81%;随着与道路距离的增大,沉降量减少;在北京平原区西南道路交通影响区域内,永定河冲积扇的扇中部和扇顶部,沉降量远小于扇缘区域。因此,道路交通是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是引起北京平原区沉降的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北京平原区 沉降 动载荷 空间分析 永定河冲积扇
下载PDF
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补给与硝酸盐动态的影响
6
作者 孙和平 王仕琴 +3 位作者 郑文波 檀康达 曹文庚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39-1850,共12页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利用水文观测、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估算山区侧向补给通量和硝酸盐输移通量,揭示山区侧向补给与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山区侧向补给对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的影响。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采样点划分为4个子区:滹沱河冲洪积扇北部扇顶(Ⅰ区)、扇中(Ⅱ区)、滹沱河附近扇缘区(Ⅲ区)以及滹沱河冲洪积扇南部区域(Ⅳ区)。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滹沱河北部的山区断面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断面,平原区北部Ⅰ区和Ⅱ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Ⅳ区;且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均值呈现Ⅰ区(105.28 mg·L^(−1))>Ⅱ区(99.22 mg·L^(−1))>Ⅳ区(37.10 mg·L^(−1))>Ⅲ区(23.08 mg·L^(−1))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山区侧向流对冲洪积扇北部地下水补给影响范围为扇顶和扇中,而冲洪积扇南部因地下水超采改变地下水流场,其影响范围主要为扇顶。利用达西定律计算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的补给量为2.10×10^(8)m^(3),硝酸盐通量为239.56×10^(5)kg,且北部山区侧向补给的水氮通量大于南部,这也是影响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山区侧向补给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实现源头综合治理,降低山区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对下游平原区面源污染管理,防止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侧向补给 地下水补给 硝酸盐 滹沱河冲洪积扇
下载PDF
新疆乌苏四棵树河地区古新统至始新统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露头解剖
7
作者 许涛 周伯玉 +4 位作者 李禹民 王炜龙 王燕娥 李振华 赵晓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2-676,共15页
完整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天然露头比较少见,一般利用钻井、地震或探地雷达等方法间接开展沉积特征研究。研究区出露地层完整连续,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典型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为了精细研究交汇相的沉积特征,通过对露头剖... 完整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天然露头比较少见,一般利用钻井、地震或探地雷达等方法间接开展沉积特征研究。研究区出露地层完整连续,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典型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为了精细研究交汇相的沉积特征,通过对露头剖面的观察、取样及粒度分析等,描述了扇—湖交汇沉积的典型特征,探讨了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该剖面可分为“下、中、上”3层结构,下层主要由粗碎屑的砾岩、砂砾岩组成,分选、磨圆较差;中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由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上层由红色或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2)下层发育漫流沉积、河道充填沉积,为冲积扇扇中和扇缘亚相;中层粗—细岩性频繁交互沉积,为扇—湖交汇带;上层粒度细且发育大量的浪成波痕,为滨湖沉积。3)该露头剖面扇—湖交汇过程总共有5期,沉积厚度约6 m,主要受造山运动和古气候条件共同控制。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周缘自二叠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冲积扇—湖泊沉积环境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四棵树河地区 古新统至始新统 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 天然露头 沉积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