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文舟 胡建宇 +2 位作者 商少平 陈美娜 佘伟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19,共8页
通过普查 1960—2001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 通过普查 1960—2001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明显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当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其大风区位置和范围不同,会影响福建沿海各地风暴增水的幅度。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时,易使福建沿海台风大风区中心岸段出现双增水峰现象,第一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第二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有时会引起台湾海峡北部出现奇异增水现象,风暴潮与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奇异增水峰往往出现在天文潮低潮附近,此时实际潮位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福建沿海 台湾海峡
下载PDF
当代中国非法移民活动的特征——以福建沿海地区非法移民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周聿峨 王显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15-18,共4页
近几年来,以福建沿海地区非法移民活动为主体的中国非法移民问题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引起国人的担忧,911事件又强化了非法移民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当前,福建沿海地区的非法移民是中国非法移民事件的主体,以其为... 近几年来,以福建沿海地区非法移民活动为主体的中国非法移民问题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引起国人的担忧,911事件又强化了非法移民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当前,福建沿海地区的非法移民是中国非法移民事件的主体,以其为案例对中国当代非法移民活动的特征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国非法移民活动作到有的放矢的预防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法移民 福建沿海地区 活动特征
下载PDF
霍童溪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示踪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晓薇 陈秀玲 +2 位作者 周笑笑 范逸飞 刘杰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5期526-539,共14页
霍童溪是福建沿岸重要的入海河流,为揭示其沉积物的物源信息,对霍童溪上游至下游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特征参数、配分模式、粒度等研究,并与长江、瓯江、闽江沉积物以及福建土壤背景值、中国南方红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霍童... 霍童溪是福建沿岸重要的入海河流,为揭示其沉积物的物源信息,对霍童溪上游至下游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特征参数、配分模式、粒度等研究,并与长江、瓯江、闽江沉积物以及福建土壤背景值、中国南方红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霍童溪表层沉积物整体表现出明显Eu负异常,弱Ce异常,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显著分异特征;结合粒度研究发现,REE总体上与平均粒径(Mz)、粒级组分(砂粒、粉砂、黏土体积分数)之间具有较大相关性,但粒度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的影响十分有限;物源判别结果表明:霍童溪沉积物的源岩很可能以上陆壳长英质岩石为主,源区大致相同,物质来源主要为区域陆源碎屑物质,部分源于流域自身的水土侵蚀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童溪 REE 物源 福建沿岸入海河流
下载PDF
晚全新世东海泥质区物源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MD06-3039A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邦 周斌 +3 位作者 王可 庞洋 陈明德 郑洪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93-1303,共11页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沉积序列MD06-3039A的正构烷烃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发现该区域4400 cal.a B.P.以来沉积有机质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其中在3200~1300 cal.a B.P.陆源输入相对减少,被认为与该区域夏季风减弱有关。nC31/nC27正构烷烃的变化表明,物源区植被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早、晚阶段草本植物相对增多,中阶段3200~1300 cal.a B.P.木本植物相对较多;与此同时,植被变化呈现次一级的波动,如隋唐大暖期草本增多,明清小冰期早期木本增多。研究认为,这个区域的草/木本植物变化对气候冷暖变化的响应可能更明显。1300 cal.a B.P.以来气候总体上继续呈凉干状态,但草本植物大量增多,这与前阶段气候变冷呈现的木本植物相对增多不同,暗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草本/木本 浙闽泥质沉积 古气候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