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真菌E33代谢产物的分离及衍生物制备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春远 佘志刚 +1 位作者 林永成 周世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54,共3页
从南海红树林麒麟菜内生真菌E33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其中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1),alterna-riol(2),dehydroaltenusin(3)为首次从海洋红树林真菌里得到,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化合物1的新衍生物7-hy-droxy-9-methoxy-1-methyl-6-oxo... 从南海红树林麒麟菜内生真菌E33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其中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1),alterna-riol(2),dehydroaltenusin(3)为首次从海洋红树林真菌里得到,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化合物1的新衍生物7-hy-droxy-9-methoxy-1-methyl-6-oxo-6H-benzo[c]chromen-3-ylacetate(4),这4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显示了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emariol dehydmaltenusin 酯化 新衍生物 红树林真菌
下载PDF
河南林县居民粮食中互隔交链孢霉及其毒素污染和人群暴露状况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胜利 董子明 +6 位作者 裴留成 丁兰平 张慧芳 宋爱云 宫亚欧 刘桂亭 薛乐勋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4-46,共3页
背景与目的:调查林县居民粮食中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alternata)污染情况及人群中互隔交链孢霉有关毒素-交链孢酚(Alternariol,AOH)和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monomethylether,AME)暴露水平,探讨互隔交链孢霉毒素污染与林县食管... 背景与目的:调查林县居民粮食中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alternata)污染情况及人群中互隔交链孢霉有关毒素-交链孢酚(Alternariol,AOH)和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monomethylether,AME)暴露水平,探讨互隔交链孢霉毒素污染与林县食管癌发生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林县居民粮食及尿样中互隔交链孢霉做分离培养,采用薄层层析(TLC)法检测AOH和AME,并与本室10年前相应检测结果比较。结果:①2004年小麦中互隔交链孢霉污染率与1981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9.283,P<0.01)。②2004年小麦中AOH阳性率低于1995年(χ2=5.152,P<0.05)。③2004年小麦面粉中AOH阳性率低于小麦原粮(χ2=5.128,P<0.05)。④2004年99份尿液中4份AOH阳性,1份AME阳性,明显低于1992年检测结果,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82,P<0.01;χ2=14.282,P<0.01)。结论:2004年河南林县居民粮食中互隔交链孢霉及其相关毒素污染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此与当地食管癌发生率的降低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县 粮食 互隔交链孢霉 交链孢酚 交链孢酚单甲醚
下载PDF
互隔交链孢酚增加NIH3T3细胞中DNA聚合酶β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赵继敏 金戈 +4 位作者 李沛 赵明耀 杨洪艳 郑智敏 董子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研究互隔交链孢酚(AOH)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DNA聚合酶β(DNAPOL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细胞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DNAPOLβ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OH可以引起NIH3T3细胞中DNA... 目的研究互隔交链孢酚(AOH)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DNA聚合酶β(DNAPOL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细胞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DNAPOLβ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OH可以引起NIH3T3细胞中DNAPOLβ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增高(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结论AOH可以引起NIH3T3细胞中DNAPOLβ基因表达增高,可能有助于细胞应对AOH引起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聚合酶Β 互隔交链孢酚 NIH3T3细胞
下载PDF
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240的四个格链孢酚类衍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倪 刘磊 +1 位作者 佘志刚 林永成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人工发酵培养,利用层析技术,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240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4个格链孢酚类衍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分别是:4-甲氧基-10-乙酸格链孢酚酯(化合物1)、格链孢酚(化合物2)、4-甲氧基格链孢酚(化合物3)、4,10-二甲氧基... 通过人工发酵培养,利用层析技术,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240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4个格链孢酚类衍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分别是:4-甲氧基-10-乙酸格链孢酚酯(化合物1)、格链孢酚(化合物2)、4-甲氧基格链孢酚(化合物3)、4,10-二甲氧基格链孢酚(化合物4).其结构通过谱图分析(包括1H、13C NMR,DEPT,HMQC,HMBC,HREIMS,UV及IR等)和相关文献得以确定.初步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2和3对KB和KBv200癌细胞具有较强活性,IC50值分别为3.17、3.12μg/mL和4.82、4.94μg/mL,化合物1和4对上述两种癌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弱,IC50值均超过50μg/mL.并且从生源途径角度也初步探索了上述四个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内源真菌 格链孢酚类衍生物 次级代谢产物 抑制活性 生源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