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以北京通州区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蔡万涛 陈阜 +2 位作者 崔永恒 雷杰 淮贺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0-1265,共6页
运用对通州区的调查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典型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提取利用能力顺序为:向日葵—向日葵>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还田)>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 运用对通州区的调查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典型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提取利用能力顺序为:向日葵—向日葵>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还田)>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不还田)>冬小麦—大豆>玉米—玉米。在大田作物生产中,应进行合理的作物轮作、增加地面覆盖度、轮作中加入有固氮能力的豆科作物、注重与根系发达或深根作物进行轮作,能有效地提取利用土壤深层NO3--N,并能有效减少氮素向土壤下层的淋洗。蔬菜生产田0—2 m土壤含有较高的NO3--N和NH4+-N,累积量达1935.03 kg/hm2和201.8 kg/hm2,因此,应通过减少氮肥投入量,优化轮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对深层土壤NO3--N的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蔬菜田 大田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