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Peak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in ClassⅡ and Ⅲ Site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1
作者 Diao Ting Chen Shijun Jiang Zaof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年第4期498-506,共9页
In this paper,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ks ) of peek ground motion with different exceedance probability in class Ⅱ and Ⅲ site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was estimated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data of soil ... In this paper,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ks ) of peek ground motion with different exceedance probability in class Ⅱ and Ⅲ sites over Shandong Province was estimated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data of soil layers collected from 358 boreholes of class Ⅱ sites and 140 boreholes of class Ⅲ site. From the results, one can conclude that: (1) The scatter plot of ks generally obeys a normal distribution ; (2) k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ength of input ground motion, which is more apparent in Class Ⅲ site than in class lI site; (3) for class Ⅱ site,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of the bedrock interface where ground motion inputs, ks increases gradually until to a stable value when the depth reaches up to approximately 20 meters or larger. Yet, for class Ⅲ site, ks is insensitive to the depth; (4) the average of ks for class Ⅱ site is 1.47,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used in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ation Map of China ( GB 18306-2001 ). Also, ks in class Ⅱ and Ⅲ sit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ver Shandong Province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ground motion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Site condition Exceedanceprobability amplification factor
下载PDF
A study of design spectra based 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of ground motion
2
作者 倪永军 朱晞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1年第6期705-710,共6页
关键词 design spectra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of ground motion dynamical amplification factor control period
下载PDF
Site correction of ground motion in Fujian area 被引量:1
3
作者 Ying Zhang Jinfu Zhang +2 位作者 Zhao Huang Chen Lin Shanxiong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13年第1期55-66,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hear-wave velocity testing, the site category-zoning ma...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hear-wave velocity testing, the site category-zoning map of FJ area with the scale of 1:200,000 is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sit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of China (GB50011 2010). By the method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 obtain bedrock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f five recurrent periods (50, 200, 500, 1000, and 2500 a) of FJ area. By using the 617 typical soil layer structures of the site classifications in FJ area, we build seismic response models of soil layers and mak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then obtain the statistic sample space of site amplification factors, which possess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nd sufficient data. Consider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ternary Strata in FJ area,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zoning (mountains and coastal areas respectively) and site classifications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bedrock importing ground motion, the site magnification-factors of ground motion in FJ area are obtained by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motion - Site amplification factors ~Coastal areas ~ Mountains ~ Site category ~ Fujian area
下载PDF
Study on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classific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4
作者 翟长海 谢礼立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The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are not only the key factors in determining seismic action for force-based seismic design, but also the key parameters to derive the inelastic response spectra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 The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are not only the key factors in determining seismic action for force-based seismic design, but also the key parameters to derive the inelastic response spectra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In this paper, with a high quality ground motion database that includes a reasonable-sized set of records from China, a statistical study o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is conducted and a new expression of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involving classific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to determine design spectra in Chinese seismic design code, is proposed. The expression of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can reflect the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Chinese seismic design. Then, the influence effects of site condition, classific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period of vibration, ductility level,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distance to fault on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 of site condition o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cannot be neglected, especially for the short-period structures of higher ductility. The classific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also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and it may be unsuitable to use the existing expressions of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to the design spectra of current Chinese seismic code.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has no practical effect on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and if the near-fault records with forward directivity effect are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effect of distance to fault on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s can also be neg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site condition classific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strong ground mo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下载PDF
地震动持时在工程抗震设计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志涛 王巨 郭小东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7-163,共17页
长持时地震动对工程场地震害和建筑结构累积损伤具有不利影响,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选取地震波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动持时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对几类典型的地震动持时定义进行阐述,分析其特点与适用性,并总结持时影响因素及预测方程的... 长持时地震动对工程场地震害和建筑结构累积损伤具有不利影响,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选取地震波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动持时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对几类典型的地震动持时定义进行阐述,分析其特点与适用性,并总结持时影响因素及预测方程的研究进展。基于持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总结考虑持时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持时 持时影响因素 持时预测方程 抗震设计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预测残差分析的工程场地分类标准检验与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也 任叶飞 +4 位作者 王大任 王宏伟 冀昆 温瑞智 周宝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9,共11页
各国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不同的指标定义场地分类标准,以中、日、美三国的标准最具有代表性,其能否合理体现相同类别内场地放大的集中性、不同类别间场地放大的差异性鲜见有研究开展检验与评价。针对此问题,利用日本KiK-net台网的强震动记... 各国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不同的指标定义场地分类标准,以中、日、美三国的标准最具有代表性,其能否合理体现相同类别内场地放大的集中性、不同类别间场地放大的差异性鲜见有研究开展检验与评价。针对此问题,利用日本KiK-net台网的强震动记录和台站的钻孔资料,分别以三国分类标准划分台站场地类别,基于地震动预测残差分析方法计算台站的真实场地放大因子,比较分析不同分类标准、不同场地类别的场地放大因子均值及标准差分布情况。得到如下结论:在PGA和SA的短周期段(T<0.1 s),以场地自振周期TS作为分类指标的日本规范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别间场地放大效应的差异性,以地表20 m内等效剪切波速VSE及覆盖层厚度双指标的中国规范和以地表30 m以内平均剪切波速VS30为指标的美国规范均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类别间场地放大效应的差异性;日本规范在整体上体现相同场地类别内场地放大的集中性方面表现最好,对于长周期(T>2 s)地震动,中国规范则表现最优越;中国III类场地对中长周期地震动的放大体现出较大离散性,分类标准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场地分类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分类标准 场地放大因子 地震动预测残差 集中性 差异性
下载PDF
考虑近断层方向性效应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预测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晓芬 温增平 +3 位作者 谢俊举 解全才 徐超 王元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5-318,共14页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有特殊的破坏作用。所以在近断层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工程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而传统地震动预测模型往往会低估速度脉冲的影响。因此,如何可靠地估计速度脉冲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有特殊的破坏作用。所以在近断层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工程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而传统地震动预测模型往往会低估速度脉冲的影响。因此,如何可靠地估计速度脉冲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该研究以NGA-West2数据库为基础,另外收集近年最新获取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考虑脉冲方向的不确定性,基于小波方法定量进行速度脉冲识别,共获得316条速度脉冲记录。基于该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新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分段预测模型,并与已有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预测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其有效性。该模型考虑了近年实际地震动观察结果,在已有的速度脉冲放大作用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脉冲放大系数的平台高度。基于所提出的脉冲放大作用经验预测模型,通过对传统地震动预测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进行了有效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方向性 速度脉冲 放大作用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KiK-net记录的PGA与Sa场地影响因子分布研究
8
作者 王祥祺 王自法 +1 位作者 赵登科 李兆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215,共12页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一般通过地表峰值加速度PGA或者谱加速度Sa在不同场地条件下的放大系数表示。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缺少大量的实测地震动数据分析;没有明确给出PGA和Sa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较少赋予其放大系数分布概率...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一般通过地表峰值加速度PGA或者谱加速度Sa在不同场地条件下的放大系数表示。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缺少大量的实测地震动数据分析;没有明确给出PGA和Sa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较少赋予其放大系数分布概率含义。选取KiK-net台网1997—2019年记录的210多万条地震动信息,通过PGA与Sa放大系数的分布分析了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然后基于控制变量法和回归方法对每个台站的PGA放大系数进行拟合分析,最后对不同场地类别的PGA放大系数进行了概率分布函数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场地条件不变情况下,地震动放大系数的分布有很好的规律性;Sa较PGA放大系数分布离散程度更小,且随着Sa周期增加,其离散程度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在建筑物周期确定的情况下,Sa具有更高的适用性;Ⅰ、Ⅱ类场地且周期大于1.0 s的Sa放大系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相同场地条件下,PGA放大系数呈非线性分布,随着基岩PGA(PGA R)的增加逐渐减少;PGA放大系数趋于指数正态分布。研究结果可用于未来更加准确地估计损失与描述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条件 地震动 场地放大系数 线性拟合 概率分布
下载PDF
合肥城区基于抗倒塌的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研究
9
作者 解惠婷 曹均锋 +1 位作者 冯伟栋 彭刘亚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26-33,共8页
根据合肥城区地貌及第四系分布特征,选取了36个典型钻孔,运用一维等效线性方法,对三种不同超越概率条件下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并对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以及罕遇地震动与基本地震动放大倍数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层厚度、地貌特... 根据合肥城区地貌及第四系分布特征,选取了36个典型钻孔,运用一维等效线性方法,对三种不同超越概率条件下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并对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以及罕遇地震动与基本地震动放大倍数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层厚度、地貌特征、土层结构对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其放大系数的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城区 抗倒塌 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 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下载PDF
基于K-NET强震台网的海底地震动特征初探
10
作者 钟紫蓝 郭佳希 +2 位作者 张卜 倪博 赵鑫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4,共8页
为了研究海底地震动的特性,本文基于日本K-NET台网,选取124次地震事件中,5个海底台站和6个陆地台站所记录的981条地震动记录。经过数据筛选与处理,对典型地震动参数、动力放大系数谱和竖向与水平谱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水的存在会... 为了研究海底地震动的特性,本文基于日本K-NET台网,选取124次地震事件中,5个海底台站和6个陆地台站所记录的981条地震动记录。经过数据筛选与处理,对典型地震动参数、动力放大系数谱和竖向与水平谱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水的存在会削弱竖向地震动的高频成分,导致竖向峰值加速度和强震持时要显著小于水平向;海底场地条件对海底地震动有放大作用,则选用陆地地震动进行海洋工程抗震设计会低估地震荷载带来的影响;当周期0.1 s<T<0.8 s时海底地震动的动力放大系数谱大于陆地地震动,最大值要大于抗震规范设计值,沿用现有的陆地抗震设计规范展开海底工程建造存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动 地震动参数 放大系数谱 峰值加速度比
下载PDF
地震动强度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刘汉香 许强 +1 位作者 范宣梅 徐鸿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57-1365,共9页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 依托大型振动台试验成果,采用加速度响应峰值PGA及其放大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分别在正弦波和天然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各高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响应随震动强度增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①在天然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均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而放大系数则随震动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②在正弦波作用下两斜坡模型的水平向和竖直向PGA亦随震动强度增大而增大,然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随震动强度增大亦有所增大,说明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表现出了相对于水平向响应较弱的非线性特征;③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加速度响应沿高程表现出的放大效应分别体现在斜坡模型的上段和下段。此外,斜坡模型的加速度响应沿坡面在坡脚、坡中和坡肩等特殊部位出现了多个极值区;④在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低频的地震波作用要强于高频地震波,且加速度在上硬、下软岩性组合结构斜坡模型中的响应要强于上软、下硬岩性组合斜坡模型;在竖直向地震力作用下则呈现相反结果。其研究结果对高地震风险山区的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地震动强度 正弦波 天然地震波 加速度响应峰值 放大系数
下载PDF
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的确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英民 王丽萍 赵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9-165,共7页
为确定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高度在10~70 m范围,坡角在15°~60°范围内的28个黏弹性岩质坡地模型在白噪声输入下的线弹性响应,分析... 为确定岩质坡地建筑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高度在10~70 m范围,坡角在15°~60°范围内的28个黏弹性岩质坡地模型在白噪声输入下的线弹性响应,分析了坡高及坡角对坡地斜坡段反应谱及谱比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岩质坡地斜坡段设计水平地震动放大系数,为抗震规范有关内容的规定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建筑 反应谱谱比 设计地震动放大系数
下载PDF
分区优化核电站抗震设计谱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龙军 覃锋 +1 位作者 孙琼 谢礼立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9-726,共8页
以集集地震B类场地(相当于基岩场地)的强震记录为基础,通过分析v/a和ad/v 2(a、v和d分别为地面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取值及其随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变化的拐点周期值,以实现不同地震动反应谱使用其自身的地面峰值标... 以集集地震B类场地(相当于基岩场地)的强震记录为基础,通过分析v/a和ad/v 2(a、v和d分别为地面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取值及其随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变化的拐点周期值,以实现不同地震动反应谱使用其自身的地面峰值标定.讨论了伪加速度放大系数谱、伪速度放大系数谱和相对位移放大系数谱在所研究的周期范围内的变异性.研究了3类放大系数的概率分布情况,并发现认为放大系数谱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存在不妥之处.基于前面分析和讨论,推导出了在不同周期段采用不同放大系数的分区优化标准反应谱,该反应谱具有比现有规范中的设计谱更为一致的概率意义.将此设计谱与各规范中的设计谱作比较,提出了修改我国核电规范中设计谱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核电站 设计反应谱 放大系数 变异系数 概率分布
下载PDF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方面若干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林建生 陈俊峰 +2 位作者 林子健 谢文杰 何星源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研究了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其中包括基岩水平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选择、震源深度对基岩水平加速度峰值及基岩反应谱曲线的影响、强度包络线函数及输入随机相位的选择、土体非线性特性参数和土层剪切波速值的选择、... 研究了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其中包括基岩水平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选择、震源深度对基岩水平加速度峰值及基岩反应谱曲线的影响、强度包络线函数及输入随机相位的选择、土体非线性特性参数和土层剪切波速值的选择、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等问题。在有关方面的研究中基于一个典型场地计算剖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模型并通过逐项变换某些研究参数的方法,研究了有关方面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误差和相应的规律,有关研究结果对合理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地震动参数 反应谱 选择标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典型珊瑚岛礁的场地放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进军 李天男 +2 位作者 谢礼立 李琼林 姜治军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研究南海地区珊瑚岛礁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特征,基于南海珊瑚岛礁几个代表性场地钻孔资料和60条近断层脉冲型强震记录,结合强震数据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讨论了地震动幅值水平和场地条件对场地放大的影响。根据地貌单元特性、地... 为研究南海地区珊瑚岛礁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特征,基于南海珊瑚岛礁几个代表性场地钻孔资料和60条近断层脉冲型强震记录,结合强震数据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讨论了地震动幅值水平和场地条件对场地放大的影响。根据地貌单元特性、地层岩性、成因和分布规律,得到4类工程地质场地,建立了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并选取了土体动力参数,讨论了其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地震反应特征。结果表明:从土层剪切波速来看珊瑚礁场地属于我国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Ⅱ类场地;珊瑚礁场地对脉冲型地震动的放大倍数在1.6~2.4之间,放大明显的周期在0.2~0.8s之间。另外,对珊瑚礁礁坪区、泻湖区、沙洲区和灰沙岛区4类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表明: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沙洲区场地放大倍数小于其他区;灰沙岛区在周期为0.3s左右时场地放大倍数明显大于其他区。研究结果整体反映了珊瑚礁场地对脉冲型地震动的场地放大特征,可对珊瑚礁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场地 脉冲型地震动 场地反应 放大倍数
下载PDF
关于改进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探讨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艳 郭明珠 +1 位作者 吴焕娟 张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0,共4页
本文回顾了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反应谱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现阶段抗震设计的理论依据,我国规范也主要采用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设计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反应谱与抗震设计反应谱的联系和区别。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本文回顾了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反应谱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现阶段抗震设计的理论依据,我国规范也主要采用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设计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反应谱与抗震设计反应谱的联系和区别。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有关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与ISO 3010:2001(E)和美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地震影响系数做了对比,发现我国规范有些地方考虑得还不够全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提出在抗震设计中运用地震动参数代替地震烈度来进行计算能更好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反应谱 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P波斜入射陡坎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丁海平 于彦彦 郑志法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16-1724,1732,共10页
针对陡坎地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陡坎地形在P波斜入射时,入射角度θ、坡角α和入射方向变化等参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陡坎底部到陡坎顶部,放大系数逐渐增大,而入射角度、坡角和入射方向没有影响。(2)入射角度θ... 针对陡坎地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陡坎地形在P波斜入射时,入射角度θ、坡角α和入射方向变化等参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陡坎底部到陡坎顶部,放大系数逐渐增大,而入射角度、坡角和入射方向没有影响。(2)入射角度θ一定时,无论地震波顺着陡坎方向(左)入射还是逆着陡坎方向(右)入射,陡坎上侧的放大系数大于陡坎下侧的放大系数。同时,放大系数随着坡角α的增大而增大。(3)坡角α不变,地震波顺着陡坎方向(左)入射时,x分量的放大系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z分量的放大系数则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4)地震波逆着陡坎方向(右)入射时,放大系数最大值基本在陡坎上侧边缘。地震波顺着陡坎方向(左)入射时,放大系数最大值并没出现在陡坎上侧边缘,坡角越大,偏离越大。(5)地震波顺着陡坎方向(左)入射时,x分量的放大系数比地震波逆着陡坎方向(右)入射时的大,z分量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坎地形 P波斜入射 地面运动 放大系数
下载PDF
软弱土层的厚度及埋深对深厚软弱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陈国兴 陈继华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4年第3期66-73,共8页
就软弱土层的埋深和厚度对深厚场地地震动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场地1、场地2和场地3分别选自南京、盐城和天津。场地1、场地2用于分析软弱表层土的厚度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场地1的软弱表层土厚度从2m依次增加到30m,构造了18个土... 就软弱土层的埋深和厚度对深厚场地地震动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场地1、场地2和场地3分别选自南京、盐城和天津。场地1、场地2用于分析软弱表层土的厚度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场地1的软弱表层土厚度从2m依次增加到30m,构造了18个土层剖面;场地2的软弱表层土的厚度从2m依次增加到36m,构造了21个土层剖面。场地3用于分析软弱夹层的埋深和厚度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软弱夹层的埋深从2m增加到62m,构造了16个剖面;软弱夹层的厚度从2m增加到10m,构造了5个剖面。选用Taft、El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将Taft、ElCentro和Northridge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水平调整为0.35m/s2,0.70m/s2和0.98m/s2,利用程序SHAKE91对不同的构造剖面、不同的输入地震波及不同的峰值加速度水平,共进行了507种组合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分析表明:对于给定的输入地震动条件,当软弱表层土的厚度超过一定界限值时,地表加速度峰值及放大系数的变化已不很明显;当软弱表层土的厚度超过一定界限值时,加速度放大系数会小于1,也即软弱表层土可起到减震的作用;对于同一场地,输入地震动强度越大,此软表层厚度值越小。对于给定的输入地震动和峰值加速度水平,随着软弱夹层埋深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土层 埋深 地震效应 地震动 数值分析
下载PDF
陡坎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海平 朱容初 宋贞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2,共5页
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有很大影响。本文针对陡坎地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坡角情形下,垂直入射不同SV波时陡坎地形对陡坎上侧(坡顶)和陡坎下侧(坡底)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陡坎上侧的放大系数大于水平自... 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有很大影响。本文针对陡坎地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坡角情形下,垂直入射不同SV波时陡坎地形对陡坎上侧(坡顶)和陡坎下侧(坡底)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陡坎上侧的放大系数大于水平自由地表,陡坎下侧的放大系数则小于水平自由地表;(2)x方向,随着坡角的增大,陡坎上侧的放大系数也增大,而陡坎下侧的放大系数随之减小;z方向,随着坡角的增大,陡坎上、下侧的放大系数都增大;(3)坡角发生变化时,陡坎下侧的影响范围基本不变,而在陡坎上侧,影响范围随坡角的增大有少许增加;(4)由于陡坎的存在,场地表面z方向出现了振动,放大系数随着坡角的增大而增大,放大系数与输入波有关,但是,x方向的放大系数受输入波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坎地形 地面运动 放大系数 垂直入射地震波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反应谱特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曾永平 陈克坚 +1 位作者 庞林 董俊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1-1146,共6页
为明确近断层地震反应谱的特征及其与抗震设计规范中标准反应谱的差异,以此指导近断层地区桥梁的抗震设计,通过统计分析与对比,开展近断层地震特性的研究,选取126条具有典型脉冲特征的近断层地震波,并按照断层类型分为3类,分别计算地震... 为明确近断层地震反应谱的特征及其与抗震设计规范中标准反应谱的差异,以此指导近断层地区桥梁的抗震设计,通过统计分析与对比,开展近断层地震特性的研究,选取126条具有典型脉冲特征的近断层地震波,并按照断层类型分为3类,分别计算地震反应谱,并求得平均谱值。将结果与我国规范反应谱及39条ATC63远场地震波反应谱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周期范围(1.5~9 s)脉冲型地震波的反应谱明显高于我国现行规范的规定和ATC63远场地震波,最大可达3.7倍。我国规范规定的反应谱用于近断层结构设计时偏于不安全;在3类脉冲型地震波中,正逆断层的脉冲反应谱最大,近断层桥梁抗震分析应输入正逆断层脉冲型地震;对长周期结构抗震分析,应考虑近断层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 反应谱 减隔震设计 地震放大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