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higenic Gypsum in Gas-Hydrate Associated Sediments from the East Coast of India (Bay of Bengal) 被引量:4
1
作者 M. KOCHERL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749-760,共12页
Authigenic gypsum crystals, along with pyrite and carbonate mineralization, predominantly calcites were noticed in distinct intervals in a 32 m long piston core, collected in the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in the no... Authigenic gypsum crystals, along with pyrite and carbonate mineralization, predominantly calcites were noticed in distinct intervals in a 32 m long piston core, collected in the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e Krishna-Godavari basin, east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India at a water depth of 1691 m. X-ray diffraction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um studies confirm presence of pyrite, gypsum, calcite, and other mineral aggregates. The occurrence of gypsum in such deep sea environment is intriguing, because gypsum is a classical evaporite mineral and is under 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sea water. Sedimentological, geochemical evidences point to diagenetic formation of the gypsum due to oxidation of sulphide minerals (i.e. pyrite). Euhedral, transparent gypsum crystals, with pyrite inclusions are cemented with authigenic carbonates, possibly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formed authigenically in situ in the gas hydrate-influenced environment due to late burial diagenesis involving sulphate reduction and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 Therefore, the authigenic gypsums found in sediments of the Krishna-Godavari and Mahanadi offshore regions could be seen as one of the parameters to imply the presence of high methane flux possibly from gas hydrate at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higenic gypsum PYRITES gas-hydrates Krishna-Godavari and Mahanadi offshor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 East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India
下载PDF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cold seep carbonates from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East China Sea:implications to early diagenesis
2
作者 Kehong YANG Zhimin ZHU +2 位作者 Yanhui DONG Weiyan ZHANG Fengyou CH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388-1403,共16页
Carbon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13.The petrology,mineralogy,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and rare earth elements(REEs)of these samples were analyzed.Aragonite... Carbon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13.The petrology,mineralogy,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and rare earth elements(REEs)of these samples were analyzed.Aragonite,high-Mg calcite,and dolomite were the main carbonate minerals,the contents of which varied greatly among the carbonate samples.Petrological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e common occurrence of framboidal pyrites.Theδ^(13)C values of carbonates varied from-53.7‰to-39.3‰(average of-47.3‰based on Vienna Pee Dee Belemnite(V-PDB),n=9),and theδ^(18)O values ranged from 0.6‰to 3.4‰(average of 1.9‰;V-PDB,n=9).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d that the carbonates precipitated during th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The carbon source was a mixture of thermogenic methane and biogenic methane,possibly with a greater contribution from the former.The oxygen isotope data showed that gas hydrate dissociation occurred during carbonate precipitation.The Ce anomalies suggested that the carbonates precipitated in an anoxic environment.A slight enrichment of middle REEs(MREEs)could be attributable to the early diagenesis.The structures,minerals,oxygen isotopes,and MREEs all indicated that the carbonates experienced some degree of early diagenesis.Therefore,the infl uence of early diagenesi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using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proxies to reconstruct original methane seepag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higenic carbonat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rare earth elements(REEs)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authigenic pyrite and its sulfur isotopes influenced by methane seep at Core A, Site 79 of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被引量:5
3
作者 WANG Meng CAI Feng +6 位作者 LI Qing LIANG Jie YAN GuiJing DONG Gang WANG Feng SHAO HeBin HU Gao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145-2153,共9页
Th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 has strongly developed at Core A, Site 79 of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East China Sea, and a large amount of authigenic pyrite is preserved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In this ... Th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 has strongly developed at Core A, Site 79 of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East China Sea, and a large amount of authigenic pyrite is preserved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igenic pyrite and its sulfur isotopic values. The authigenic pyrite is stripy and tubular, and there were foraminifera compartments filled with pyrite. The pyrite is extracted using chromium reduction, and the values of δ348 are found to lie between -41.20‰ and 8.92‰ V-CDT. The bulk pyrite tends to be more enriched in 348 with increasing depth. Particularly, the 834S value of the pyrite lies between -32.73%o and -41.20‰ V-CDT above 278 cmbsf, but it quickly increases below this depth (-21.49%o-8.92‰ V-CDT). At the same time, the total sulfur content of the pyrite shows an abrupt increase above 100 cmbsf but is otherwise stable between 1.04% and 0.55% below 100 cmbsf. The stable and negative values of 8345 and the decreasing values of total sulfur above 278 cmbsf indicate reduced AOM activities in 17.18-5.3 ka. In addition, the increasing δ34S and pyrite content indicate strong AOM development and methane seep below 278 cmbsf in 18.8-17.18 ka. In particular, the highest positive value of δ34S occurring in 18.78 ka indicates the most intense AOM activity. The shallow sul- fate-methane interface (SMI) and high methane flux below marine sediments also strongly support this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higenic pyrite sulfur isotope chromium reduction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methane seep Okinawa Trough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神狐海区的自生碳酸盐岩烟囱——海底富烃流体活动的记录 被引量:44
4
作者 陆红锋 陈芳 +3 位作者 刘坚 廖志良 孙晓明 苏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2-357,共6页
大陆边缘海的流体喷流活动或水合物分解都会导致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成。南海北部神狐海区出现的自生碳酸盐岩主要为烟囱状,以铁白云石、文石、方解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烟囱的δ13CPDB值在-40.18‰^-38.69‰、δ18OPDB值... 大陆边缘海的流体喷流活动或水合物分解都会导致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成。南海北部神狐海区出现的自生碳酸盐岩主要为烟囱状,以铁白云石、文石、方解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烟囱的δ13CPDB值在-40.18‰^-38.69‰、δ18OPDB值在3.75‰~4.31‰之间变化,显示了导源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特征,是海底富含甲烷的流体活动的最终产物。持续或间断的流体喷流活动,使神狐海区碳酸盐岩烟囱发生单阶段或多阶段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自生碳酸盐岩 稳定同位素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HD196A岩心的自生条状黃铁矿 被引量:29
5
作者 陆红锋 陈芳 +4 位作者 廖志良 孙晓明 刘坚 程思海 付少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9-525,共7页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缺氧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产物。南海东北部的HD196A岩心中发现大量条状的自生黄铁矿,以中空或实心为主。含量分析表明,岩心500cm附近为黄铁矿富集带,与沉积物有机碳(Corg)、硫酸盐[SO4]2-、甲烷(CH4)以及碳酸钙(...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缺氧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产物。南海东北部的HD196A岩心中发现大量条状的自生黄铁矿,以中空或实心为主。含量分析表明,岩心500cm附近为黄铁矿富集带,与沉积物有机碳(Corg)、硫酸盐[SO4]2-、甲烷(CH4)以及碳酸钙(CaCO3)的地球化学特征分界一致,是岩心的沉积边界,反映了沉积物所处的缺氧环境。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剖面表明,有机质参与的硫酸盐还原过程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是黄铁矿形成的主要因素。黄铁矿异常可以作为指示沉积物甲烷异常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自生黄铁矿 硫酸盐还原过程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串岭沟组砂脉中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中元古代甲烷厌氧氧化的沉积证据 被引量:12
6
作者 汤冬杰 史晓颖 +2 位作者 刘娟 王新强 裴云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74,共14页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现在有机质纹层密集发育的部位,沿微生物膜两侧发育;而隐晶质斑块多以胶结物形式充填粒间孔隙或沿砂脉外缘密集产出。围岩中共生草莓状黄铁矿,砂脉中有具环带黄铁矿。这种特殊的矿物组构以及富有机质沉积和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均表明串岭沟组形成于缺氧环境。层面发育的气泡构造为砂脉的气体逃逸成因提供了支持,而自生碳酸盐和黄铁矿则是沉积浅层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甲烷厌氧氧化(AOM)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的产物;气体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甲烷菌活动。砂脉中发现有疑似微生物化石,围岩含古菌和硫细菌生物标志物,表明有发生AOM和BSR作用的条件。串岭沟组砂脉中识别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及其AOM成因对进一步认识中元古代古海洋与古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的低硫酸盐浓度,SMTZ带很浅,海底沉积层的甲烷仅少量被AOM消耗;而大量甲烷进入大气必然导致中元古代强烈的温室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碳酸盐沉淀 自生黄铁矿 甲烷厌氧氧化(AOM) 砂脉构造 中元古代 华北地台
下载PDF
自生黄铁矿的微生物成矿机理及对冷泉泄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现荣 孙治雷 +2 位作者 魏合龙 张喜林 王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共8页
自生黄铁矿普遍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其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均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也是当前地球科学和微生物学交叉研究的典型矿物之一。以之既可用来恢复沉积、成岩环境的演化变迁,亦可为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藏勘探、开... 自生黄铁矿普遍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其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均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也是当前地球科学和微生物学交叉研究的典型矿物之一。以之既可用来恢复沉积、成岩环境的演化变迁,亦可为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藏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依据。综述了海洋环境中自生黄铁矿形成机制、铁-硫同位素的分馏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冷泉泄漏系统中的指示作用,并对当前围绕黄铁矿进行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尤其是与引发广泛关注的天然气水合物动态变化间的关系。主要目的是促使更深入地了解黄铁矿的沉淀、成岩作用及环境指示意义,加强人们对微生物催化因素和冷泉泄漏区自生黄铁矿的关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黄铁矿 冷泉泄漏 铁-硫循环 甲烷厌氧氧化反应
下载PDF
自生碳酸盐岩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特征对多幕次甲烷事件的耦合响应——以IODP 311航次1328和1329站位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清 王家生 +4 位作者 蔡峰 梁杰 胡高伟 孙治雷 邵和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6,共10页
甲烷渗漏活动及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在自生碳酸盐岩沉淀的同时,也通过影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进而影响着周围环境中底栖有孔虫,以往的文章鲜有报道二者的耦合响应。研究开展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11航次两个钻孔(1328和1329)中获... 甲烷渗漏活动及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在自生碳酸盐岩沉淀的同时,也通过影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进而影响着周围环境中底栖有孔虫,以往的文章鲜有报道二者的耦合响应。研究开展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11航次两个钻孔(1328和1329)中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同位素研究,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多个层位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均呈现一致的负偏碳同位素特征,但是,同层位的自生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负偏程度要比底栖有孔虫大一个数量级。自生碳酸盐岩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对于甲烷渗漏作用有较好的共同响应。AOM作用对孔隙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影响可在重碳酸氢根通过局部环境的过饱和沉淀自生碳酸盐岩的同时,也能部分参与底栖有孔虫的成壳,两者在成因方面是耦合的。综合结合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特征可以避免单一载体易受后期成岩改造影响而掩盖甲烷渗漏活动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自生碳酸盐岩 底栖有孔虫 碳同位素耦合响应 甲烷渗漏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于晓果 李家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47-954,共8页
了解大陆/大洋边缘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及其在海底沉积物、水体及海底化学自氧生物群落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大陆... 了解大陆/大洋边缘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及其在海底沉积物、水体及海底化学自氧生物群落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大陆边缘流体活动与物质交换机制等问题。从水合物分解与全球变暖、贫/缺氧甲烷氧化作用、自生矿物沉淀、化学自养生物群落等方面综述了水合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分解及其对海洋乃至全球环境生态变化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地球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对全球CH4的平衡和自生矿物沉淀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 贫/缺氧甲烷氧化作用 自生碳酸盐岩矿物 化学自养生物 LPTM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俊熙 陈多福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0-815,共6页
垃圾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垃圾分解产生的甲烷会发生垂向和侧向迁移,并被氧化固定在垃圾填埋场中。研究显示与硫酸盐还原作用耦合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在垃圾填埋场内及其渗滤液羽状体中均可发生,形成自生碳酸... 垃圾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垃圾分解产生的甲烷会发生垂向和侧向迁移,并被氧化固定在垃圾填埋场中。研究显示与硫酸盐还原作用耦合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在垃圾填埋场内及其渗滤液羽状体中均可发生,形成自生碳酸盐和硫化物等沉积。因此,AOM作用是垃圾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只运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与技术难以确定填埋场AOM作用的特征,而填埋场内自生碳酸盐可能保存了AOM作用的信息,但其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特征很少有报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自生矿物
下载PDF
南海东沙海域甲烷渗漏活动对不同Fe组分和P形态组成的影响
11
作者 胡钰 刘春阳 +2 位作者 陈庆王 陈琳莹 冯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9-447,共9页
大陆边缘海底广泛发育甲烷渗漏活动,可以显著改变区域甚至全球海洋C、S循环,潜在影响深部生物圈的Fe、P等循环过程。然而目前对甲烷渗漏活动影响Fe-P耦合特征以及P循环的程度了解有限。本研究选取南海东沙海域发育甲烷渗漏活动的冷泉站... 大陆边缘海底广泛发育甲烷渗漏活动,可以显著改变区域甚至全球海洋C、S循环,潜在影响深部生物圈的Fe、P等循环过程。然而目前对甲烷渗漏活动影响Fe-P耦合特征以及P循环的程度了解有限。本研究选取南海东沙海域发育甲烷渗漏活动的冷泉站位和临近不发育甲烷渗漏活动的背景站位,分析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中不同Fe组分和P形态组成。2个站位对比结果显示,甲烷渗漏活动促使易还原的铁氧化物和磁铁矿含量减少,导致可还原的铁氧化物增多,同时引起铁氧化物吸附的P和自生P含量明显增加。因此,甲烷渗漏活动会显著地影响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形成,进一步影响铁氧化物吸附磷酸盐的丰度,有利于磷灰石等自生磷酸盐沉积。这种不同形态Fe和P对甲烷渗漏活动的响应模式在大陆边缘环境可能普遍存在,影响该环境中Fe、P循环和最终的P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甲烷厌氧氧化 自生沉积 P形态 Fe组分 南海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早期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雪停 刘丽华 +1 位作者 吴能友 程家望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12期17-26,共10页
海洋沉积物中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以有机质降解为基础。按照反应自由能大小,有机质依次被O2、NO-3、Mn4+、Fe3+、SO2-4氧化,在产甲烷菌作用下发生产甲烷作用,形成大量生物成因甲烷,这是海洋沉积物中甲烷主要来源之一。甲烷气体在向上运移... 海洋沉积物中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以有机质降解为基础。按照反应自由能大小,有机质依次被O2、NO-3、Mn4+、Fe3+、SO2-4氧化,在产甲烷菌作用下发生产甲烷作用,形成大量生物成因甲烷,这是海洋沉积物中甲烷主要来源之一。甲烷气体在向上运移过程中既可在水合物稳定带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物,游离态和溶解甲烷也可以在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菌联合作用下发生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并与沉积物中的Ca2+、Fe2+结合,形成碳酸盐岩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这一系列过程埋藏了大量甲烷(碳),成为重要的碳汇。早期成岩作用的各种反应机制,特别是沉积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其产生的阳离子同位素分馏仍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概括了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反应机理,黄铁矿、碳酸盐岩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以及同位素分馏特征等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成岩作用 产甲烷作用 硫酸盐还原作用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自生矿物 同位 素分馏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GMGS2-16站位自生矿物特征及对水合物藏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洁 王家生 +3 位作者 岑越 苏丕波 林杞 刘佳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155,共12页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是海洋富甲烷沉积环境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其内发生的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通常能影响多种自生矿物(碳酸盐类、黄铁矿、重晶石和石膏等)的形成过程。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GMGS2-16站位...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是海洋富甲烷沉积环境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其内发生的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通常能影响多种自生矿物(碳酸盐类、黄铁矿、重晶石和石膏等)的形成过程。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GMGS2-16站位的58个沉积物样品,对其中发育的自生矿物进行了类型、含量、分布、显微形貌和稳定同位素研究。GMGS2-16站位岩心沉积物中主要发育碳酸盐类、黄铁矿和石膏3类自生矿物,亦发现单质硫颗粒的存在。自生矿物含量分布变化较大,存在多个富集层位。自生碳酸盐类均为块状,具极负的δ^(13 )C值(-37.3‰^-51.7‰VPDB)和较重的δ^(18 )O值(3.13‰~4.95‰VPDB),指示其为甲烷碳源,即AOM成因。自生黄铁矿主要呈不规则块状、棒状-管状和生物充填状,δ^(34 )S值变化范围为-41.7‰~27.1‰VCDT,其中δ^(34)S值异常正偏很可能与大量甲烷流体上涌至SMTZ内加强AOM反应有关。多层AOM成因的自生碳酸盐类与δ^(34)S值异常的自生黄铁矿产出层位基本吻合,共同指示了研究站位曾发生过多期次甲烷渗漏事件,可能与研究站位天然气水合物藏失稳存在一定联系。自生石膏主要呈棱柱状和透镜状,偶见黄铁矿-石膏共生体,初步推测自生石膏可能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排离子效应和(或)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导致的黄铁矿氧化有关。因此,海洋沉积物中碳酸盐类-黄铁矿-石膏自生矿物组合对探讨古海洋甲烷渗漏事件和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甲烷厌氧氧化反应 自生矿物 甲烷渗漏事件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物磁性特征及早期成岩作用分析
14
作者 吉俊熹 时硕 +2 位作者 陈莹璐 王孟瑶 王张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105,共17页
磁性矿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沉积物埋藏后的重要过程,辨别早期成岩作用,才能更好地解释地层的矿物磁性变化。本研究对珠江三角洲顺德平原全新世钻孔MZ孔进行沉积相和室温磁性分析,并辅以热磁分析鉴定磁性矿物,以探讨钻孔不同深度和沉积相... 磁性矿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沉积物埋藏后的重要过程,辨别早期成岩作用,才能更好地解释地层的矿物磁性变化。本研究对珠江三角洲顺德平原全新世钻孔MZ孔进行沉积相和室温磁性分析,并辅以热磁分析鉴定磁性矿物,以探讨钻孔不同深度和沉积相的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结果表明,MZ孔全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包括感潮河道、河口湾和三角洲相。室温磁性特征与沉积相缺乏明显关联,表现出强烈的早期成岩作用。此外,全新世晚期岩芯磁性特征还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孔早期成岩作用以磁性矿物溶解和形成自生黄铁矿为主。在三角洲前缘相的上部和河口湾相底部保存了硫复铁矿。根据矿物组合推测以4.51~4.56 m和30.4~30.5 m两个深度为代表的硫复铁矿形成机制不同,即三角洲前缘相中硫复铁矿可能形成于早期成岩作用的硫酸盐还原阶段,而河口湾相的硫复铁矿形成于甲烷厌氧氧化阶段,后者的含量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增多。上述现象说明,沉积环境可以通过影响有机质和硫酸根离子的供应量,决定磁性矿物所达到的早期成岩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矿物溶解 自生黄铁矿 硫复铁矿 硫酸盐还原 甲烷厌氧氧化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矿化垃圾床反应器厌氧甲烷氧化协同生物脱氮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阿强 李朝洋 +3 位作者 王学文 杨涵 卢培利 邓履坤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7-284,共8页
垃圾卫生填埋过程中逸散的甲烷与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反硝化段不够彻底产生的硝酸盐对周围环境具有严重的威胁,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技术可实现甲烷与硝酸盐的同步去除,极具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模拟垃圾填埋过程,以矿化垃圾作为垃圾填埋的覆... 垃圾卫生填埋过程中逸散的甲烷与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反硝化段不够彻底产生的硝酸盐对周围环境具有严重的威胁,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技术可实现甲烷与硝酸盐的同步去除,极具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模拟垃圾填埋过程,以矿化垃圾作为垃圾填埋的覆土层与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的接种源,建立了矿化垃圾床系统.结果表明,反应系统在140 d的运行期间内,硝态氮平均去除速率为34.81 mg·L^(-1)·d^(-1),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反应系统中硝酸盐的去除与甲烷的添加具有直接关系,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系统中主要发生的是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反应.矿化垃圾上、中、下3层微生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性,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活性呈现上层低、中下层高的趋势,中层与下层的最大反应速率分别是上层的2.33与1.84倍.qPCR结果显示,矿化垃圾床系统中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功能基因pmoA和mcrA在中层的拷贝数分别为(7.65×10^(5)±2.62×10^(5))和(9.10×10^(4)±1.72×10^(4))copies·g^(-1),在底层的拷贝数分别为(9.38×10^(5)±1.27×10^(4))和(1.53×10^(5)±7.04×10^(3))copies·g^(-1),均远大于上层的功能基因丰度,同样呈现中下层多、上层少的趋势.本研究可为垃圾填埋场中渗滤液与填埋气的协同处理提供理论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垃圾 填埋气 渗滤液 厌氧甲烷氧化 生物脱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