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被引量:2
1
作者 郅程 郝卓芳 +5 位作者 梅开勇 欧阳小明 翁洁玲 钟玲 唐甜 李丽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55-660,共6页
目的探讨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3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障碍,头部MRI显示左侧颞顶枕叶、侧脑室后角旁多发异常信号,边界欠清晰... 目的探讨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3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障碍,头部MRI显示左侧颞顶枕叶、侧脑室后角旁多发异常信号,边界欠清晰,伴囊性变。手术全切除病灶。部分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束状或流水样排列,其间可见怪异的多核瘤巨细胞,细胞内类脂空泡形成,核分裂象易见,局部可见"地图"样坏死;另一部分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分布均匀、背景组织疏松。两种肿瘤成分均弥漫性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S-100蛋白、巢蛋白、CD34和P53,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5%;网状纤维染色肿瘤组织中可见大量网状纤维。BRAF基因检测呈阴性。结论对于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核分裂象>5/10个高倍视野并伴坏死者,应考虑发生间变,注意与多形性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相鉴别,以免造成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间变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被引量:5
2
作者 孙翠云 于士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观察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58岁。头部MRI显示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水肿不明显;脑桥和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左侧偏移;增强扫描... 目的观察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58岁。头部MRI显示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水肿不明显;脑桥和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左侧偏移;增强扫描病灶呈多发团块状和斑片状明显强化。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由单核细胞或多核瘤巨细胞、泡沫样肿瘤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构成,可见嗜酸性小体和核内包涵体;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密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质比增高。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S-100蛋白、神经元核抗原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突触素、嗜铬素A、神经微丝蛋白、CD34和异柠檬酸脱氢酶1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8.20%。结论伴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明确诊断仍依赖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学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间变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儿童间变型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梁爱斌 谢晓恬 +4 位作者 石苇 邵越霞 刘兴元 傅晓燕 王耀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7-169,共3页
为探讨儿童间变型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ALCL)临床特点、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对4例儿童间变型大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免疫分型、治疗、随访及疗效总结。结果:4例CALCL患儿中,CD30^+3例,T细胞型3例,B细胞型1例;部分缓... 为探讨儿童间变型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ALCL)临床特点、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对4例儿童间变型大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免疫分型、治疗、随访及疗效总结。结果:4例CALCL患儿中,CD30^+3例,T细胞型3例,B细胞型1例;部分缓解1例。完全缓解3例,其中1例CR 7月后脑膜复发。结论: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AL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恶性淋巴瘤相比恶性程度稍低,较少累及骨髓,预后较好,但与免疫分型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型大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 免疫分型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间变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被引量:4
4
作者 邵立伟 王辅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616-625,共10页
目的报道1例男性间变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基因突变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11岁,头痛伴左上肢无力15 d。头部CT和MRI显示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巨大占位性病... 目的报道1例男性间变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基因突变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11岁,头痛伴左上肢无力15 d。头部CT和MRI显示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巨大占位性病变,提示胶质瘤。遂行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囊实性,实性部分呈灰黄色,质地柔软,血供丰富,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术中冰冻病理学提示低级别胶质瘤,遂分块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由梭形和圆形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组成,核分裂象罕见;局部可见较成熟的神经元或节细胞分化成分,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间变特征,细胞密度增加,异型性明显,以圆形和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象>5个/10高倍视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伴血管周围假"菊形团"样结构,局灶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低级别肿瘤细胞胞质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BRAF V600E、胞质和胞核表达S-100蛋白、胞膜表达CD34,少数肿瘤细胞胞质表达突触素和非磷酸化神经丝重链SMI-32,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3%;低级别和高级别肿瘤细胞胞核均表达P53;高级别肿瘤细胞胞质表达GFAP和BRAF V600E,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30%。网织纤维染色可见肿瘤细胞周围包绕基底膜样物质。基因检测显示,低级别和高级别肿瘤均存在BRAF V600E杂合突变。结论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间变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定义为核分裂象>5个/10高倍视野,属WHOⅢ级,预后较WHOⅡ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差。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胶质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节细胞胶质瘤,尽管上述肿瘤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突变有重叠,但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瘤病 星形细胞瘤 间变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下载PDF
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3
5
作者 白玉贞 韩晓东 牛广明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04-1307,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行T1WI、T2WI、DWI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肿瘤主要位于幕上额、顶叶,5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额顶叶,2例位于顶叶;幕下3例... 目的:探讨MRI对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行T1WI、T2WI、DWI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肿瘤主要位于幕上额、顶叶,5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额顶叶,2例位于顶叶;幕下3例,均位于小脑半球。本组形态分3型,囊实性7例,囊结节性4例,实性4例。囊实性肿瘤中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比例相差不大;囊结节性肿瘤囊相对较大;实性肿瘤呈不规则分叶状。囊实性、囊结节性肿瘤边界较清,多无水肿。实质性边界不清或欠清,多有轻中度瘤周水肿。3型中的实性成分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等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壁部分明显强化,部分无强化。结论:各型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结合发病年龄、临床病史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疾病 间变 室管膜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石丽君 高宇 曹爱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6期354-356,共3页
患者,男,50岁。背部、前胸多发结节伴轻压痛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间变性弥漫肿瘤细胞浸润、瘤细胞体积大,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结果:85%CD30强阳性,Ki-67约40%(+),CD3(++),LCA(+)。... 患者,男,50岁。背部、前胸多发结节伴轻压痛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间变性弥漫肿瘤细胞浸润、瘤细胞体积大,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结果:85%CD30强阳性,Ki-67约40%(+),CD3(++),LCA(+)。诊断: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CD30+间变
下载PDF
儿童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湘衡 夏云飞 +7 位作者 陈雨 陈银生 柯超 牟永告 赛克 王翦 于士柱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2年第2期107-112,共6页
背景与目的:室管膜瘤与少突胶质瘤混合十分罕见,本文报道我们收治的一例儿童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中枢神经系统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诊断、... 背景与目的:室管膜瘤与少突胶质瘤混合十分罕见,本文报道我们收治的一例儿童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中枢神经系统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该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为10岁,首发部位为右额叶,在5年内原位复发一次,颅内远隔部位复发3次,先后接受5次手术,3程放疗和多程不同方案的化疗。病理诊断为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一般胶质瘤反复在原手术区域局部复发不同,本例患者多次出现颅内新的远隔部位转移病灶,经过反复手术+局部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病理为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病例十分罕见,而其生物学特性和治疗预后明显区别于单一成分的间变性室管膜瘤或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临床上应予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胶质瘤 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下载PDF
59例肾母细胞瘤生存分析
8
作者 孙俊杰 莫家骢 +1 位作者 刘文旭 李穗生 《中国肿瘤》 CAS 2004年第12期816-818,共3页
[目的]了解肾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情况及与病理分型和临床病理分期等的关系。[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2月间收治的59例肾母细胞瘤患者,按NWTS鄄5临床病理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14例,Ⅲ期16例,Ⅳ期5例,Ⅴ期3例。行肿瘤切除的53例中,预... [目的]了解肾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情况及与病理分型和临床病理分期等的关系。[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2月间收治的59例肾母细胞瘤患者,按NWTS鄄5临床病理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14例,Ⅲ期16例,Ⅳ期5例,Ⅴ期3例。行肿瘤切除的53例中,预后不良型(UH型)7例(13.2%),预后良好型(FH型)46例(86.8%)。生存分析采用Kaplan鄄Meier法。[结果]59例患者中5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6.4%。其中14例(27.5%)已死亡,37例(72.5%)仍存活。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80.0%和70.0%。FH型患者的2年和5年生存率均分别高于UH型患者(P=0.008);随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的增加,生存率有逐步下降的趋势(P=0.000)。[结论]病理分型和临床病理分期对肾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情况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间变 生存率 预后 临床病理 病理学
下载PDF
用逐步回归方法探讨与鼻咽癌细胞间变有关的因素
9
作者 陈莉 周健伟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4-167,共4页
本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15项可能与鼻咽癌细胞间变有关的因素进行筛选。在F值为3时获得较优的回归方程,由该方程揭示了5项与癌细胞间变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癌间质中血管密度,癌生长范围,癌转移,癌WHO分型和癌巢内淋巴细... 本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15项可能与鼻咽癌细胞间变有关的因素进行筛选。在F值为3时获得较优的回归方程,由该方程揭示了5项与癌细胞间变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癌间质中血管密度,癌生长范围,癌转移,癌WHO分型和癌巢内淋巴细胞浸润量。癌细胞间变与前4项是正相关,说明间变癌细胞形态幼稚,生长活跃,易于浸润与转移。而癌巢内淋巴细胞浸润量与细胞间变是反相关,说明淋巴细胞浸润作为机体局部免疫反应,阻止癌细胞发展与间变。又因间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应将估价癌细胞间变的指标充实鼻咽癌的组织学分型中,使组织学类型具有预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逐步回归 细胞间变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10
作者 刁鑑兴 陈永锋 +2 位作者 潘慧清 陈文静 王炽权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2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报道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性,38岁,农民。双下肢、躯干进行性多发性溃疡、坏死1年,伴疼痛明显3个月,剧痛1周并有低热。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弥漫性细胞浸润,细胞较大、异形,核深染,见双核及核扭曲,有核丝分裂;免疫组化染色:LC... 目的:报道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性,38岁,农民。双下肢、躯干进行性多发性溃疡、坏死1年,伴疼痛明显3个月,剧痛1周并有低热。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弥漫性细胞浸润,细胞较大、异形,核深染,见双核及核扭曲,有核丝分裂;免疫组化染色:LCA(+);CD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进行性 剧痛 细胞浸润 CD30 免疫组化染色 低热 女性
下载PDF
传统康复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桂英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32-34,共3页
对118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按摩、拔火罐加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并与单纯用中药治疗100例对照比较。结果:综合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74例,总有效率98.3%,无效2例。与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57例,总有效率... 对118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按摩、拔火罐加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并与单纯用中药治疗100例对照比较。结果:综合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74例,总有效率98.3%,无效2例。与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57例,总有效率76%)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对颈椎病采用综合治疗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对颈椎局部组织按摩和拨火罐可能起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理筋整复、解痉镇痛作用。中药葛根、天麻、田七三药对颈椎病也有其独特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药疗法 按摩疗法 颈椎
下载PDF
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复发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王建军 何妙侠 +2 位作者 刘伟强 王洋 白辰光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8年第3期197-201,共5页
背景与目的:间变型节细胞胶质瘤非常少见,恶变总是发生在胶质成分。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显示神经元成分的恶性转化。本文报道一例原发瘤为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术后8个月复发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例。方法:观察并分析原发瘤和复发... 背景与目的:间变型节细胞胶质瘤非常少见,恶变总是发生在胶质成分。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显示神经元成分的恶性转化。本文报道一例原发瘤为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术后8个月复发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例。方法:观察并分析原发瘤和复发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文献讨论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转变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可能机制。结果:患儿8岁。镜下见第一次切除的左颞叶肿瘤: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密集分布。细胞较小,核染色较深,部分瘤细胞呈小片状,细胞稍大,核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质淡。肿瘤组织中另可见散在或聚集向神经元分化的不同阶段的肿瘤细胞。细胞较大,有明显淡红染的胞浆,胞核空泡状,有核仁。有的似分化较成熟的节细胞。网状染色见瘤组织中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FAP灶性(+)、NSE(+)、S100(+)、Nestin(+)、VIM(+)、Des(+)。似神经元分化的大细胞则有NSE和S-100的阳性表达。病理诊断:伴有纤维增生的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术后8个月左颞部复发肿瘤中除了仍见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外,另见小或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密集排列,瘤细胞更异型,核分裂多见。未见较成熟分化的细胞。免疫组化显示:GFAP灶性(+)、S100(+)、NFP(+)、Neuronal class III beta-tubulin(+)。提示肿瘤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成分双向分化。病理诊断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结论:节细胞胶质瘤可以出现胶质和神经成分的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胶质瘤 间变性 转变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下载PDF
磁共振征象评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柯晓艾 张巧莹 +3 位作者 周青 韩蕾 张文娟 周俊林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7期504-508,共5页
目的分析对比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突变型和IDH-1野生型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选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其中IDH-1突变型20例,IDH-1野生型25例,所有病例均行MRI... 目的分析对比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突变型和IDH-1野生型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选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其中IDH-1突变型20例,IDH-1野生型25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及T1WI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病变个数、肿瘤边界、囊变坏死、出血、肿瘤最大径、水肿最大径、强化程度及最小表观扩散系数值(mADC)、标准化最小表观系数(rmADC)等征象与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IDH-1突变型好发于右侧额叶,IDH-1野生型好发于左侧额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DH-1突变型者囊变坏死占45%,野生型者占7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强化程度为无强化、轻度强化、中度强化、重度强化者IDH-1突变型分别占比25%、50%、20%、5%,IDH-1野生型分别占比8%、12%、52%、2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DH-1突变型肿瘤最大径[(50.01±19.11) mm]小于IDH-1野生型[(64.58±11.52) mm]。IDH-1突变组mADC值均值为(1.17±0.20)×10^-3mm^2/s,IDH-1野生组mADC值均值为(0.84±0.14)×10^-3mm^2/s;IDH-1突变组rmADC值均值为(0.16±0.04)×10^-3mm^2/s,IDH-1野生组rmADC值均值为(0.13±0.02)×10^-3mm^2/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发病性别、年龄、病变个数、肿瘤边界、是否伴有出血、水肿最大径等征象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发生部位、囊变坏死率、强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mADC值、rmADC 值可用来术前评估间变性胶质瘤的IDH-1突变状态,进而指导临床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间变 异柠檬酸脱氢酶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颌面部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彩秀 卜令学 +2 位作者 陈立强 范存晖 王双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80-384,共5页
原发性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病主要好发于60岁左右,常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临床检查为质韧、边界清楚、结节状肿物。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下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本病较... 原发性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病主要好发于60岁左右,常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临床检查为质韧、边界清楚、结节状肿物。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下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本病较为有效的方法。皮肤原发性病变临床少见,原发于颌面部者更为罕见。本文对临床上发现的1例原发于颌面部皮肤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做一报告,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CD30^(+)间变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双侧肾母细胞瘤临床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聂红艳 赵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122-1124,共3页
双侧肾母细胞瘤(bilateral Wilms'tumor,BWT)发病率极低,约占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的5%。BWT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肾功能,以降低终末期肾病(ESRD)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BWT化疗以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阿霉素为... 双侧肾母细胞瘤(bilateral Wilms'tumor,BWT)发病率极低,约占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的5%。BWT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肾功能,以降低终末期肾病(ESRD)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BWT化疗以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阿霉素为主,不良组织型加用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卡铂等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手术切缘阳性、有肿瘤溢出、淋巴结阳性以及病理类型为间变型者,应予以放疗。BWT复发后生存率低,可采用大剂量化疗并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提高患儿生存率,然其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肾母细胞瘤 间变型 化疗 保留肾单位术 放疗
下载PDF
下位腰椎小关节面形态及方向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利华 白先信 +1 位作者 李德泰 沈树斌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用CT图像观测152例经CT,MRI或手术证实的L4-5及L5-S1椎间盘退变或正常的患者之相应小关节面形态及小关节面水平夹角(TIFA)。结果显示:L4-5椎间盘退变率及其小关节面呈弧形改变率均高于L5-S1单元;... 用CT图像观测152例经CT,MRI或手术证实的L4-5及L5-S1椎间盘退变或正常的患者之相应小关节面形态及小关节面水平夹角(TIFA)。结果显示:L4-5椎间盘退变率及其小关节面呈弧形改变率均高于L5-S1单元;L5-S1椎间盘退变率与L4-5TIFA呈正相关,与L5-S1TIFA呈负相关,与L5-S1和L4-5TIFA差值呈特殊相关。提示下位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面形态及方向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退行发育 关节 形态发生
下载PDF
外阴黑色病变11例报告
17
作者 温雪松 朱桂纯 +6 位作者 关希丽 韩世愈 徐柏 季英君 凌红 谷鸿喜 李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5期359-361,共3页
自1997年5月10日至1998年5月10日,我院门诊在随机诊疗中收集较典型的外阴黑色病变11例,发病率为02%(11/5400)。11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电镜结果一致,均为间变Ⅰ~Ⅱ级,归属于外阴上皮内瘤样改... 自1997年5月10日至1998年5月10日,我院门诊在随机诊疗中收集较典型的外阴黑色病变11例,发病率为02%(11/5400)。11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电镜结果一致,均为间变Ⅰ~Ⅱ级,归属于外阴上皮内瘤样改变(VIN)。同时进行PCR法检测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DNA,其结果表明,HPV16DNA的阳性率占818%,HPV18DNA阳性率为91%。上述结果证明,外阴黑色病变的病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 人乳头瘤病毒 黑色病变
下载PDF
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18
作者 吴梅 王铮 +1 位作者 刘慧 于鸿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52-54,61,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例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CD20、PAX5、CD10、BCL6、MUM-1、BCL2、CD30、Ki-67等标记物的表达,采... 目的探讨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例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CD20、PAX5、CD10、BCL6、MUM-1、BCL2、CD30、Ki-67等标记物的表达,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法检测BCL2、BCL6、MYC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等。结果本研究中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表现为高级别,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免疫组化表型为表达panB标记,CD10阴性,BCL6阳性,MUM1多为阳性,c-myc阳性表达,但均未检测出BCL6、MYC基因易位。结论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不常见,多表现为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需正确地认识其各种变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间变 变异型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具有间变特征的节细胞胶质瘤的病理学特征
19
作者 郭林霭 王雷明 +5 位作者 付永娟 罗韬 樊晓彤 赵莉红 姚小红 朴月善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5-591,共7页
目的探讨具有间变特征的节细胞胶质瘤(anaplastic ganglioglioma,AGG)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特征,以确定AGG是否为一种独特的肿瘤类型。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确诊的667例节细... 目的探讨具有间变特征的节细胞胶质瘤(anaplastic ganglioglioma,AGG)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特征,以确定AGG是否为一种独特的肿瘤类型。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确诊的667例节细胞胶质瘤病例中筛选出9例AGG,回顾性收集临床、影像学、治疗和预后资料,并对其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及甲基化聚类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男5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8岁。癫痫发作(5/9)是主要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示3种表现形式,4例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异常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可有轻度强化;2例MRI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影伴瘤周水肿,病灶多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占位效应明显;1例MRI表现为囊腔形成伴附壁结节,结节部分明显强化。所有病例中均存在能激活MAPK信号通路的突变,包括7例出现BRAF p.V600E突变,2例出现NF1突变。5例AGG同时存在其他突变,包括3例CDKN2A纯合性缺失,1例TERT启动子突变,1例H3F3A突变,还有1例携带PTEN突变。结论组织学诊断为AGG的肿瘤具有不同于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表型、基因突变谱及生物学行为。这些特征提示AGG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肿瘤类型,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数来验证。应全面结合临床、组织学及分子检测结果综合作出AGG的诊断,以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神经胶质瘤 间变 序列分析 DNA DNA甲基化 癫痫
原文传递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侯宇航 周晋 +2 位作者 赵艳红 韩雪英 刘旭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3期2557-2559,共3页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形态学存在着一种标志的hall mark细胞;细胞免疫学上CD30(Ki-1)表达强阳性;标志性的染色体异常t(2;5)(p23;q35)。临床诊断时多为疾病晚期(Ⅲ~Ⅳ期),并常伴有B症状。成...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形态学存在着一种标志的hall mark细胞;细胞免疫学上CD30(Ki-1)表达强阳性;标志性的染色体异常t(2;5)(p23;q35)。临床诊断时多为疾病晚期(Ⅲ~Ⅳ期),并常伴有B症状。成人患者,推荐采取放疗,同时辅以联合化疗;儿童患者病程类似Burkitt淋巴瘤,治疗方案一般使用高强度的治疗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或Burkitti淋巴瘤的方案。高危ALCL、复发难治ALCL可应用CD30单克隆抗体和ALK蛋白抑制剂等。临床上报道较少,对其认识仍有不足。近年来虽然对ALCL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至今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治疗方案。未来研究有望最终寻找到ALCL的最优化治疗方案。现就其在免疫和遗传学、形态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CD30 病理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