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我”诗境中的佛禅生态智慧 被引量:2
1
作者 金虹 敖练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08-111,116,共5页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出禅宗生态智慧:斯奈德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禅宗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对和对自然万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斯奈德中后期诗歌中频频出现"空无"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理念"人法无我",即万物皆无实性的认识,通过大乘空观揭示万物之间流变不居的存在形态,从而倡导空无之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爱与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无我”诗境 “空无”意象 佛禅生态智慧
下载PDF
关于佛学与心理分析的思考——读《僧侣与哲学家》 被引量:1
2
作者 商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4-70,共7页
《僧侣与哲学家》记录了一对分别以西方哲学家和在东方受过佛学训练的僧侣身份的父子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深入对话,内容恢弘而细腻。文章分别从科学研究与心灵探索、人类深层意识、人格结构、人性之善恶四个层面对其佛教与... 《僧侣与哲学家》记录了一对分别以西方哲学家和在东方受过佛学训练的僧侣身份的父子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深入对话,内容恢弘而细腻。文章分别从科学研究与心灵探索、人类深层意识、人格结构、人性之善恶四个层面对其佛教与西方心理分析比较的视角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学 无我
下载PDF
日本佛教界对生命的理解——以关于“中有”的讨论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良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8,共8页
NHK的《西藏度亡经》专题节目引发的日本佛教界关于生命观的讨论,主要围绕该书宣扬的"中有"说而展开。以中泽新一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它反映了藏传密教的最高教义——大圆满法的精义,甚至是三万年来人类关于生命的参究和证悟的... NHK的《西藏度亡经》专题节目引发的日本佛教界关于生命观的讨论,主要围绕该书宣扬的"中有"说而展开。以中泽新一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它反映了藏传密教的最高教义——大圆满法的精义,甚至是三万年来人类关于生命的参究和证悟的结晶。而以山口瑞凤和袴谷宪昭等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该书的"中有"说是在对佛教教义误读基础上,杂糅婆罗门教、西藏苯教的灵魂说而成立的灵魂实在论。它不仅违背佛教的"无我"教义,而且其修行方法有违背佛教戒律的危险性。《西藏度亡经》虽然与藏族人的临终关怀问题联系在一起,但从日本佛教界的临终关怀的理念和实践看,本书未必具有跨文化的理论普遍性。两派关于"中有"说的争论,源于密教的体证主义与"批判佛教"所主张的佛教的理性主义之间的方法论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度亡经》 中有 无我
下载PDF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
4
作者 宗菲 曹磊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1-535,共5页
"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重要的理论体系。古人以"虚静"为美德,因其反映了一种虚怀若谷、清静寡淡的高尚内在修养。人只有达到内心的纯净、宁静,才能更为深刻地感受外物,进而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中国文人园... "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重要的理论体系。古人以"虚静"为美德,因其反映了一种虚怀若谷、清静寡淡的高尚内在修养。人只有达到内心的纯净、宁静,才能更为深刻地感受外物,进而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中国文人园林中空灵的意境则与哲学的"虚静"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反映了园主人淡泊、旷达的性情,并能给观者带来内心的安静与平和。它以宁静、悠远、无我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隐士 空灵
下载PDF
列维纳斯的“他者”之思和 佛学中的“无我”之见
5
作者 张俊萍 刘增荣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97-102,128,共7页
什么是他者?如何面对他者?是哲学、伦理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和佛学中的“无我”学说,都是以破除本体论之意义上的实在“自我”为起点,推导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原则。文章从理论渊源、逻辑路径、自我观、自我与他者... 什么是他者?如何面对他者?是哲学、伦理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和佛学中的“无我”学说,都是以破除本体论之意义上的实在“自我”为起点,推导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原则。文章从理论渊源、逻辑路径、自我观、自我与他者关系、道德实践诉求等方面比较并辨析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和佛学的“无我”学说。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是一种为他人的哲学,他者居于伦理学的首要地位,自我的主体性通过面对他者而构建,进而成为对他人无条件负责的伦理主体。佛学的“无我”学说消除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别,甚至否认了实体的“我”,强调放下分别心、破除我执,主张众生平等。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是一种具有深远的犹太教智慧的哲学,而佛学中的“无我”学说是一种带有佛学思辨性的宗教伦理思想。两种学说都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多元存在的包容,它们在伦理诉求和道德实践要求上不谋而合。两者所注重的对他者的关注和“克己利他”的伦理观,对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 无我 佛学
下载PDF
河合隼雄临床心理学思想中的佛学观
6
作者 陈振宇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3-36,共4页
河合隼雄是享誉世界的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其临床心理学思想中弥漫着浓厚的东亚佛教文化特征,主要散在于其两部主要著作《心理治疗之路》及《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中。对这两部著作的佛学思想分析整理发现:河合隼雄意识结构理论受到唯识... 河合隼雄是享誉世界的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其临床心理学思想中弥漫着浓厚的东亚佛教文化特征,主要散在于其两部主要著作《心理治疗之路》及《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中。对这两部著作的佛学思想分析整理发现:河合隼雄意识结构理论受到唯识宗的影响;河合隼雄心理治疗理论则受到禅宗和华严宗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无我心理治疗的观点;在继承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曼陀罗佛教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箱庭疗法的禅宗佛学观及心理治疗技法具有类似宗教(如佛教)的仪式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合隼雄 临床心理学 无我心理治疗 曼陀罗 仪式性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