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
作者 Cao Guihu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02-310,共9页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closer ties between countries,all-rou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In the new era,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resents an...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closer ties between countries,all-rou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In the new era,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resents an unprecedented depth and breadth.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Oriental culture and even the world culture,has been developed,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conflict,digestion,and absorption while entering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The inclusive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de it survive and thrive in absorbing the quintessence of foreign culture,which makes it contain new contents.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some parts of the ess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are ignored should be given certain inclination in policy and guided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西方 世界文化 东方文化 外来文化 全球化 包容性
下载PDF
Gu Jiegang’s “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 Movement and It Relationship with Developments in Western Sinology
2
作者 Li Changyin Ge Hongquan(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1期134-155,共22页
The scholarship in moder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estern sinology in terms of school ties.Gu Jiegang’s launching of the"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movement centered on the"theory of the accumul... The scholarship in moder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estern sinology in terms of school ties.Gu Jiegang’s launching of the"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movement centered on the"theory of the accumulated cre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w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ement Hu Shi and Gu Jiegang proposed the notion that,"there was no history befor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which was indebted to the historical skepticism by Philip Van Ness Myers(American scholar)and Friedrich Hirth(German sinologist)of the same period.The idea that"the Shang Dynasty is still in the late Stone Age"advocated by Hu and Gu was also directly influenced by J.G.Andersson’s An Early Chinese Culture.Conversely,American sinologist Arthur W.Hummel Sr played a key role in introducing and evaluating the first volume of 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 to Western academia.Paradoxically,while Swedish sinologis Bernhard Karlgren wrote On the Authenticity and Nature of the Tso Chuan to refute Kang Youwei’s re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The Forged Classics of the Wang Mang Period),his work however became of value for Chinese historic doubt scholars to reaffirm the value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and advance the"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movement.If we would like to choose a saying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Discussion of Ancien History"movement and Western Sinology,the Chinese proverb,"Stones from other hills may serve to polish jade of this one,"may be an appropriate cho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SINOLOGY '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 MOVEMENT HISTORY of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下载PDF
从古今中西之争到新的文化生命体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5,160,共15页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构筑文化自信赖以依托的文化主体性,找回并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重构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一个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就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争 新的文化生命体 文化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论西藏带柄铜镜的东、西两系
4
作者 霍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 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镜在北方欧亚草原文化、南亚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遗存中也多有发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曾流行过不同形制的带柄铜镜,其背后隐藏着不同族群之间在青藏高原通过“高原丝绸之路”流动与交往的历史背景,也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远距离、跨区域互动的一个生动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带柄铜镜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必要的张力--近百年来中西医之辨
5
作者 龚鹏 才清华 江岩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中医百年的命运多舛,由表到里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中医学中的古今、中西、体用、新旧之辨是文化大讨论的一部分,其辩论的议题在文化大讨论中都可以找到引子。以上不同方面的辩论是联通的,一定条件下彼此之间可以互换,在进化论的中介和引... 中医百年的命运多舛,由表到里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中医学中的古今、中西、体用、新旧之辨是文化大讨论的一部分,其辩论的议题在文化大讨论中都可以找到引子。以上不同方面的辩论是联通的,一定条件下彼此之间可以互换,在进化论的中介和引导下贯穿于中医近代史中。古今、中西、体用、新旧之间的张力让中医学持续受到关注,在批评中螺旋式进步。中医学最终经受住了冲击,找到了平衡,逐步完成了近代向现代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中体西用 古今之辨 中西之辨 新旧之辨
下载PDF
中越陶瓷技术与文化交流综述
6
作者 桂润金 汪常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文章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深入剖析了中越两国在陶瓷器型、纹饰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异同,并系统阐述了两国陶瓷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互鉴历程。中越陶瓷交流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单向输出、主动定制、互相借鉴至各有特色的阶段。越南陶瓷在... 文章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深入剖析了中越两国在陶瓷器型、纹饰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异同,并系统阐述了两国陶瓷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互鉴历程。中越陶瓷交流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单向输出、主动定制、互相借鉴至各有特色的阶段。越南陶瓷在制瓷技术、产品风格及文化传播上深受中国影响,并在后续发展中不断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陶瓷艺术,对东南亚地区的制瓷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可为深化对中越历史交往、文化交融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提供资料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陶瓷 越南陶瓷 陶瓷贸易 中越文化交流
下载PDF
生成与转译:17至18世纪“京城图像”在西方的传播
7
作者 蒋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3,I0002,共8页
17至18世纪,西方开始关注与研究中国京城的布局和皇权图像。从早期的想象到实地观察与绘制,京城图像逐渐呈现出真实与想象并存的面貌。文章通过纽霍夫的图像文本,梳理和解读京城图像在西方的生成、传播及跨文化转译过程,认为京城图像不... 17至18世纪,西方开始关注与研究中国京城的布局和皇权图像。从早期的想象到实地观察与绘制,京城图像逐渐呈现出真实与想象并存的面貌。文章通过纽霍夫的图像文本,梳理和解读京城图像在西方的生成、传播及跨文化转译过程,认为京城图像不仅是皇权统治的象征,还激发了西方人文精神觉醒和国家政体现代化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城图像 纽霍夫 图像转译 中西交流
下载PDF
韦奇伍德引进景德镇制瓷工艺及其对英国骨瓷发明的影响研究——以匣钵购置为中心的考察
8
作者 王爱芳 吴咏梅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通过考察18世纪英国制瓷家韦奇伍德引进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历史过程,并比较分析英国骨瓷与景德镇瓷器在原料选用、配方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探讨这一跨国文化技术交流事件的重大意义。研究表明,韦奇伍德通过对景德镇瓷器和匣钵的... 通过考察18世纪英国制瓷家韦奇伍德引进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历史过程,并比较分析英国骨瓷与景德镇瓷器在原料选用、配方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探讨这一跨国文化技术交流事件的重大意义。研究表明,韦奇伍德通过对景德镇瓷器和匣钵的深入研究,掌握了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精髓,并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英国骨瓷的发明和改进中;这不仅推动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骨瓷工业的兴起与繁荣,也体现了中西方制瓷工艺交流互鉴的重要价值。韦奇伍德博采众长、革故鼎新的实践,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奇伍德 景德镇制瓷工艺 英国骨瓷 匣钵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阴阳”与“四行”交汇:一项关于明清之际风的知识史的研究
9
作者 刘洪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风的自然知识,士人常以阴、阳气术语来阐释风的形成。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四元行说”。从“阳迫阴成风”到“燥热气成风”,部分士人在西学影响下对风的阐释与传统之间出现一定的裂痕。士人对风原理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并尽可能远离了神秘主义的占风术。但不论是“阴阳”还是“四行”,都属于前近代知识范式。相比于同时期法国科学先驱笛卡尔对风的研究,中国士人的风知识大部分仍根植于旧有学说和汲取传入之西学,并没有显示太多以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知识史 中西科学交流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10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下载PDF
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初步研究
11
作者 冯锴 李阳 +1 位作者 蒋文孝 王添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始皇帝陵陵西大墓M1新发现的单体金、银骆驼塑像写实逼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骆驼题材文物中的特例,但在中亚、西亚艺术品中有迹可循,它可能是舶来品,也可能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之下本土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时期 骆驼题材文物 农牧互动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探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英武 郝淑媛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5年第5期90-93,共4页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娱乐乃至日常习俗等各领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传统。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中韩两国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要相互尊重对方...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娱乐乃至日常习俗等各领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传统。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中韩两国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要相互尊重对方国家的独特性,扩大双方的共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中韩 文化交流 实绩
下载PDF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框架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友宽 周屹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共4页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往出现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后,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北匈奴进入欧洲腹地结束,这一时期的交往表现出互相推进的姿态。第二次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直到今天,这一阶段的交往以西方体育文化向东倾泻为...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往出现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后,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北匈奴进入欧洲腹地结束,这一时期的交往表现出互相推进的姿态。第二次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直到今天,这一阶段的交往以西方体育文化向东倾泻为基本特征,直到最近30年才稍有改观。推动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的重要力量有军事战争、民族迁徙、商业往来和文化融合。就某一区域和时间段而言,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流动不一定总是从先进到落后,或从文明到愚昧。在国家林立的国际环境里,文化的流动更多地受制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民族体育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既兼容又自信,首先必须建立在国家的强盛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体育文化 交往
下载PDF
古代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源”差异之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戚海燕 吴长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0-185,共6页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人才需求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西方 文化教育 “源”差异 比较
下载PDF
混合式生成:“中国风”艺术的文化属性演变及现代性价值重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春华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8-184,共7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国风"艺术具有特殊地位,它既突破了艺术品作为物质存在的民族归属,也打破了西方传统对艺术分类的清晰界限,因而常常引起文化属性方面的困惑乃至争议。正是在流变过程中所具有的杂糅性、动态性和生成性,...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国风"艺术具有特殊地位,它既突破了艺术品作为物质存在的民族归属,也打破了西方传统对艺术分类的清晰界限,因而常常引起文化属性方面的困惑乃至争议。正是在流变过程中所具有的杂糅性、动态性和生成性,使它具有了跨文化及多文化融合的品质。从"自我"与"他者"相互耦合的视角来看,"中国风"艺术并不能简单归属于欧洲文化或中国文化,其跨文化的融杂与生成特质决定了它的现代性价值和全球化属性。为此,应当以开放的视野看待"中国风"艺术的跨文化混合特征,并主动担当跨文化交流与新文化生成中的主体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艺术 中西交流 文化属性 混合式生成
下载PDF
再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余虹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6-118,共3页
只有当我们“在概念(所指)还原的层面上”清除“语词翻译表面(能指)的相似性混乱”,将中国文论还原为中国文论,将西方诗学还原为西方诗学,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才有一个“事实性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两者在“概念上”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 只有当我们“在概念(所指)还原的层面上”清除“语词翻译表面(能指)的相似性混乱”,将中国文论还原为中国文论,将西方诗学还原为西方诗学,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才有一个“事实性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两者在“概念上”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上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是全球化时代形形色色文化殖民要消灭的东西,不过,它正是后现代精神要维护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西方诗学 不可通约性
下载PDF
中西方古代图书馆智库服务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雅男 张纬卿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87,共6页
本文对古代中国和西方早期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古代图书馆智库服务功能的异同,并以古代图书馆服务为启发,结合现代图书馆实际,从发挥意识形态阵地功能、服务智库型用户、利用空间开展智库服务及智库型人才培养... 本文对古代中国和西方早期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古代图书馆智库服务功能的异同,并以古代图书馆服务为启发,结合现代图书馆实际,从发挥意识形态阵地功能、服务智库型用户、利用空间开展智库服务及智库型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奖励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了现代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方法举措,以期对现代图书馆智库服务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早期图书馆 智库服务 图书馆服务 古代中国 西方
下载PDF
玻璃和玉石之路——兼论先秦前硅酸盐质文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 被引量:34
18
作者 干福熹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6-17,共12页
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与发展和参与中、外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列举了出土于新疆拜城克孜尔的中国境内最早的玻璃珠是属于吸收古代西方制造玻璃的方法和玻璃的成分配方在当地制造的,时间在西周末和春秋初(1000B.C.~800B.C... 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与发展和参与中、外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列举了出土于新疆拜城克孜尔的中国境内最早的玻璃珠是属于吸收古代西方制造玻璃的方法和玻璃的成分配方在当地制造的,时间在西周末和春秋初(1000B.C.~800B.C.).中国最早的镶嵌(蜻蜓眼)玻璃珠是出土于河南淅川徐家岭和湖北随县擂鼓墩墓地,年代属战国初期(~500B.C.).从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属于从西方引进的,它促进了200年后中国古代自制的镶嵌玻璃的产生.文中又讨论了中国古代玉石和颜料的来源与中外交往的关系.分析了古代绿松石、软玉和作颜料的金青石的中国和国外的产地和来源以及历史上使用的情况,认为中国的古代绿松石有可能来自波斯(古代伊朗),时间在西周以前(〉1500B.C.);而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时间在春秋战国之际(800B.C.~200B.C.).指出中国中原在夏、商之间玉器的玉料突然以透闪石型软玉为主,认为玉料来自新疆和田.北方古代玉器也有可能采用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透闪石型软玉.根据考古资料,提出在公元前1500~500年间古代玻璃器以及玉石材料从西向东和从北到南的转移路线图,这也是以古代草原之路为基础,从西亚和中亚进入中国内地.简单讨论了中、外在青铜和彩陶上的相互影响,其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也是通过早期原型的玻璃和玉石之路.讨论了原史时期欧亚间的游牧部落的来往和技术交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玉石和颜料 中外交流
下载PDF
关于中西道德与法律结合思想之评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博颖 陈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2,共8页
中国古代及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结合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形成了"德治"和"法治"两种不同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及西方道德与法律结合的思想进行评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 中国古代及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结合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形成了"德治"和"法治"两种不同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及西方道德与法律结合的思想进行评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道德 法律 结合
下载PDF
融会中西话科技 贯通古今促研究--潘吉星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兴 李昂 潘吉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潘吉星是享誉国际的中国科技史家.在这篇访谈录中,他回顾了关于中外交流与四大发明、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化学家卡尔·肖莱马(Carl Schorlemmer,1834-1892)的研究,追忆了与李约瑟、薮内清等人的交集以及一些往事.
关键词 潘吉星 四大发明 中外交流 宋应星 肖莱马 访谈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